方便拆装的混合支撑容器及搅拌混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66491发布日期:2021-06-08 16:1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方便拆装的混合支撑容器及搅拌混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制药混合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支撑容器及搅拌混合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多种液体或液体与粉末状固体按一定比例进行搅拌混合。传统的混合方式是在不锈钢储液罐内设置搅拌头,多种液体或液体与粉末状固体直接放入不锈钢储液罐内,混合完成后,需对不锈钢储液罐进行清洗和灭菌操作。
3.现有技术中也有在一次性储液系统进行混合操作。一次性储液系统包括一次性储液袋和可重复使用的支撑容器,一次性储液袋设置在支撑容器内,支撑容器底部设置有称重传感器,用于对添加至支撑容器内的液体或粉末状固体进行称重,多种液体或液体与粉末状固体放置在一次性储液袋内并在一次性储液袋内进行搅拌混合。但是现有的一次性储液系统中用于与显示屏和称重传感器连接的多根线路均暴露在外,不仅不美观,还容易被外力损坏,线路的使用寿命较短,而且在混合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很容易被线路绊倒,存在安全隐患。
4.另外,现有的支撑容器一般配备一个驱动器,驱动器与支撑容器固定连接,不可拆卸,对于支撑容器数量需求较多的厂家,每一支撑容器均配备一个驱动器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支撑容器。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混合支撑容器的搅拌混合系统。
7.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便拆装的混合支撑容器,包括移动车架和柜体,柜体设置在移动车架上,柜体设置有容纳腔和开口,开口位于柜体的底壁上,开口与容纳腔连通,柜体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固定座、延长座和两个连接座,固定座设置在开口的四周;连接座设置在固定座上并位于开口的两侧,连接座的第一端凸出于柜体的第一侧侧壁,连接座的第二端设置有安装槽,在垂直于柜体底壁的方向上,连接座与柜体的底壁之间设置有滑移空间,滑移空间与安装槽导通;延长座设置在柜体的底壁上并凸出于柜体的第二侧侧壁,延长座的第一端与固定座连接,延长座的第二端与移动车架连接。
8.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连接座上设置滑移空间和安装槽,需要时驱动器在滑移空间内向安装槽移动,直至驱动器上的轴承嵌入安装槽内,实现驱动器与连接座的快速可拆卸连接,使得一个驱动器能对应配合多个混合支撑容器,有利于降低成本;通过设置延长座用于与移动车架连接,使得连接架除了与柜体连接外,还能与移动车架直接连接,一方面起固定柜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连接架的承重能力,提高其连接强度,避免由于承托驱动器而导致连接架与柜体分离的情况发生。
9.进一步的方案是,延长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座;柜体的底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座,两个第二安装座分别设置在连接架的两侧,在垂直于柜体底壁的方向上,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
10.进一步的方案是,延长座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片体,片体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连接,片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槽,第一凸起部和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片体相对的两侧上。
11.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座包括第一固定臂、第二固定臂、第三固定臂和第四固定臂,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设置在开口的两侧,第三固定臂和第四固定臂均设置在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之间,第三固定臂和第四固定臂位于开口的同一侧,两个连接座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上,连接座位于靠近开口的一侧上。
12.进一步的方案是,第四固定臂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卡接。
13.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固定臂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臂连接,第一连接块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连接座连接,第一连接块的第三端与柜体的底壁连接。
14.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固定臂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第一端与第二固定臂连接,第二连接块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连接座连接,第二连接块的第三端与柜体的底壁连接。
15.进一步的方案是,柜体由外到内依次包括外层侧壁、保温层、导热板和内层侧壁,导热板与内层侧壁之间设有空腔,导热板上设置有多个穿孔,穿孔与空腔导通,外层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导热板和外层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第一导热管的端部与进气口连通,第一导热管穿过保温层和导热板与空腔导通,第二导热管的端部与出气口连通,第二导热管穿过保温层和导热板与空腔导通。
16.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导热管,水蒸汽从进气口进入第一导热管,并沿第一导热管进入空腔内,实现对内层侧壁进行热传递,有利于提升容纳腔的环境温度,实现加热保温的功能;通过设置第二导热管,水蒸汽从空腔进入第二导热管,并沿第二导热管向出气口排出,有利于防止柜体内气压升高而发生爆炸;通过在导热板上设置多个穿孔,水蒸汽沿第一导热管进入空腔,一方面水蒸汽从空腔内部迅速充满整个空腔,使得空腔的温度迅速升高,空腔内的水蒸汽与内层侧壁发生热对流,实现热量的传递;另一方面空腔内的水蒸汽从穿孔穿出空腔进入导热板与保温层之间的缝隙,在保温层的作用下,水蒸汽从空腔外部沿导热板表面延伸,使得导热板的两侧温度均匀升高,水蒸汽以热传导的方式通过导热板向内层侧壁传递热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热量传递的速度,为容纳腔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通过设置保温层,既能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又能防止热量向外层侧壁传递,避免发生意外烫伤事故。
17.进一步的方案是,导热板的中部设置有向导热板第一侧凸起的凸起板部,凸起板部上设置有多个凸包,凸包向导热板第二侧凸起,穿孔沿凸包的顶面贯穿凸包的厚度方向。
18.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混合系统,包括混合支撑容器、储液袋、搅拌头和驱动器,混合支撑容器为上述的混合支撑容器,储液袋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头位于储液袋内并设置在开口内,驱动器可拆卸地设置连接架上并与搅拌头连接,驱动器驱动搅拌头在储液袋内旋转。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一实施例中柜体的结构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架的分解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一实施例中移动车架的结构图。
23.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25.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二实施例中柜体的分解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29.图1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支撑容器第二实施例中导热板的剖视图。
30.图12是图11中c处的放大图。
31.图13是本实用新型搅拌混合系统的剖视图。
32.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3.混合支撑容器实施例一
34.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混合支撑容器包括移动车架1和柜体2,移动车架1包括支撑架11、扶手架12、显示器13和四个支撑脚14。四个支撑脚14设置在支撑架11的下部,支撑脚14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方便实现移动车架1的移动和暂停。扶手架12垂直设置在支撑架11的上部边缘位置,方便操作人员作用于扶手架12上推动移动车架1移动。支撑架11上设置有三个称重传感器15,柜体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座233和两个第二安装座20,柜体2通过第一安装座233和第二安装座20与支撑架11连接。在垂直于柜体2底壁的方向上,第一安装座233和两个第二安装座20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以保持混合支撑容器的平衡。第一安装座233和第二安装座20均设置在对应的称重传感器15上,在称量柜体2及柜体2内部物料的重量时,取三个称重传感器15的平均值。显示器13与称重传感器15连接,显示器13设置在扶手架12上,方便操作人员观察。
35.参见图2和图3,柜体2包括四个侧壁和一个底壁,四个侧壁和一个底壁围合成容纳腔,柜体2的一个侧壁上铰接有门板,柜体2的底壁上设置有开口21,开口21与容纳腔连通。柜体2的底壁上还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固定座22、延长座23和两个连接座24。
36.固定座22包括第一固定臂221、第二固定臂222、第三固定臂223和第四固定臂224,第一固定臂221和第二固定臂222平行地设置在开口21的两侧,第三固定臂223和第四固定臂224设置在第一固定臂221和第二固定臂222之间,且第三固定臂223和第四固定臂224位于开口21的同一侧上。连接座24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臂221和第二固定臂222上,连接座24位于靠近开口21的一侧上。具体地,第一固定臂221上沿其自身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块225,第一连接块225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臂221连接,第一连接块225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连接座24连接,第一连接块225的第三端与柜体2的底壁连接。第二固定臂222上沿其自身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块226,第二连接块226的第一端与第二固定臂222
连接,第二连接块226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连接座24连接,第二连接块226的第三端与柜体2的底壁连接。
37.连接座24的第一端凸出于柜体2的第一侧侧壁,连接座24的第一端上设置有钩部241,钩部241朝向柜体2底壁方向弯曲延伸。连接座24的第二端与第三固定臂223连接,连接座24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安装槽242,安装槽242沿连接座24的表面向远离柜体2底壁的方向凹陷。在垂直于柜体2底壁的方向上,连接座24表面与柜体2的底壁之间形成有滑移空间243,滑移空间243从连接座24的第一端延伸至连接座24的第二端,滑移空间243与安装槽242导通。
38.延长座23设置在固定座22上并凸出于柜体2的第二侧侧壁。具体地,延长座23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片体,片体的第一端端部与第三固定臂223连接,第一安装座233设置在片体的第二端端部上,用于与其中一个称重传感器15连接。片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起部231和第一凹槽232,第一凸起部231和第一凹槽232位于片体相对的两侧上。具体地,第一凸起部231朝向柜体2底壁方向凸起,用于柜体2第二侧侧壁连接,第一凹槽232沿片体表面朝向柜体2底壁方向凹陷。第四固定臂224上沿其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227,第二凹槽227与第一凹槽232卡接。
39.参见图4至图7,并结合图1,支撑架11包括三个支撑条和至少三个第一连接接头114。三个支撑条依次连接,支撑条内部设置有第一中空管路,三个第一中空管路相互导通。为了方便说明,将三个支撑条分别命名为第一支撑条111、第二支撑条112和第三支撑条113,第二支撑条112连接在第一支撑条111和第三支撑条113之间,且位于远离扶手架12的一端上。三个称重传感器15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条111、第二支撑条112和第三支撑条113上。第一支撑条111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13,第二支撑条112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122,第三支撑条113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1134,第一连接孔1113、第二连接孔1122和第三连接孔1134分别位于对应的称重传感器15的一侧,三个第一连接接头114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孔1113、第二连接孔1122和第三连接孔1134内。第一连接接头114设置有第三中空管路,第三中空管路与第一中空管路导通。
40.在图4中,并结合图1,第一支撑条111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一封盖1111,第一通孔与第一支撑条111内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一通孔与第一连接孔1113靠近,第一通孔的圆心与第一连接孔1113的圆心处于第一支撑条111的同一横截面内,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孔1113的直径。第一封盖1111可拆卸地封堵在第一通孔上。第一支撑条111的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和第二封盖1112,第二通孔与第一支撑条111内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二通孔位于第一支撑条111靠近第二支撑条112的端部上。第二通孔位于第二支撑条11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通孔与第二支撑条112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二封盖1112可拆卸地封堵在第二通孔上。
41.在图6中,第二支撑条11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三封盖1121,第三通孔与第二支撑条112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三通孔与第二连接孔1122靠近,第三通孔的圆心与第二连接孔1122的圆心处于第二支撑条112的同一横截面内,第三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1122的直径。第三封盖1121可拆卸地封堵在第三通孔上。
42.在图4中,第三支撑条113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1131、第五通孔1132、第四封盖1133和第五封盖1136,第四通孔1131和第五通孔1132均与第三支撑条113的第一中空
管路导通。第四通孔1131与第三连接孔1134靠近,第四通孔1131的圆心与第三连接孔1134的圆心处于第三支撑条113的同一截面内,第四通孔1131的直径大于第三连接孔1134的直径。第四封盖1133可拆卸地封堵在第四通孔1131上。第三支撑条113的端部上设置有电源接头1135,第五通孔1132靠近电源接头1135设置,第五封盖1136可拆卸地封堵在第五通孔1132上,电源接头1135通过电线与室内交流电连接。第三支撑条113的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六通孔和第六封盖1137,第六通孔与第三支撑条113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六通孔位于第三支撑条113靠近第二支撑条112的端部上。第六通孔位于第二支撑条112的延伸方向上,第六通孔与第二支撑条112内部导通,第六封盖1137可拆卸地封堵在第六通孔上。
43.在图4和图5中,扶手架12包括三个扶手条,三个扶手条依次连接,扶手条内部设置有第二中空管路,三个第二中空管路相互导通,第二中空管路与第一中空管路导通。为了方便说明将扶手条分别命名为第一扶手条121、第二扶手条122和第三扶手条123。第二扶手条122连接在第一扶手条121和第三扶手条123之间,且位于远离支撑架11的一端上,第三扶手条123的上部凸起于第二扶手条122。第一扶手条121设置在第一支撑条111上,第一扶手条121的第二中空管路与第一支撑条111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第三扶手条123设置在第三支撑条113上,第三扶手条123的第二中空管路与第三支撑条113的第一中空管路导通。
44.第三扶手条123的上部上设置有旋转座124、旋转接头125和两个第二连接接头126,旋转接头125连接在旋转座124和第三扶手条123之间,旋转座124能绕第三扶手条123的轴向旋转。第三扶手条123的端部上下排列地设置有两个第七连接孔,第二连接接头126设置在第七连接孔内,第二连接接头126内部设置有第四中空管路,第四中空管路与第三扶手条123的的第二中空管路导通。
45.旋转座124包括底板1241和两个侧板1242,两个侧板1242平行设置在底板1241上,侧板1242上设置有夹紧杆1244和把手1243,两个夹紧杆1244同轴设置。显示器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夹紧杆1244的两端分别与把手1243和第一安装孔连接,两个夹紧杆1244之间形成夹持口,通过旋转把手1243控制夹紧杆1244进入第一安装孔的深度,以控制夹持口夹紧显示器13。需要时,可拧松把手1243,适度调节显示器13的角度,然后拧紧把手1243固定显示器13,实现显示器13绕两个夹紧杆1244的延伸方向旋转和固定。
46.显示器13与称重传感器15通过线路连接,线路(图中未画出)的第一端与称重传感器15连接,线路的中部穿过最接近的一个第一连接接头114进入对应的第一中空管路内,并向第二中空管路延伸,然后穿过第二连接接头126,线路的第二端与显示器13连接,线路的大部分均埋入支撑条和扶手条内部,有利于保护线路不被损坏。在安装线路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应的通孔观察线路走向,还可以通过铁丝钩等其它辅助工具引导线路安照预设路径移动,辅助工具可从对应的通孔处进入支撑条内部,有利于提高线路安装的便利性。
47.混合支撑容器实施例二
48.参见图8至图12,在实施例一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混合支撑容器具有加热保温功能。本实施例的柜体2除门板所在侧壁之外的三个侧壁均包括外层侧壁25、内层侧壁26、导热板27、保温层28、第一导热管29和第二导热管30。导热板27位于外层侧壁25和内层侧壁26之间,导热板27与内层侧壁26之间设置有空腔,保温层28位于导热板27和外层侧壁25之间。内层侧壁26和导热板27均可采用金属导热材料制成,保温层28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制成,优选采用石棉材料制成。第一导热管29和第二导热管30均设置在保温层28内,第一导热管29
位于第二导热管30的下方。外层侧壁25上设置有进气口251和出气口252,第一导热管29的第一端与进气口251连接并导通,第一导热管29的第二端穿过保温层28和导热板27与空腔连通。第二导热管30的第一端与空腔连通,第二导热管30的第二端穿过导热板27和保温层28与出气口252连接并导通。
49.进气口251和出气口252上均设置有快装连接组件253,用于快速与蒸汽发生器的管道连接。具体地,快装连接组件253包括连接管、紧固件和端盖,连接管设置在外层侧壁25的表面上,连接管内部与进气口251或出气口252连通,端盖设置在连接管的端部上,紧固件优选为卡箍件,紧固件分别与连接管和端盖连接。在需要时,可将端盖拆下,将管道与连接管对接,并通过卡箍件固定,卡箍件为本领域常有的卡箍件,在此不再赘述。
50.在图9中,三个外层侧壁25设为一个整体,具体地,外层侧壁25包括第一外壁、第二外壁和第三外壁,第一外壁和第三外壁平行设置在第二外壁上,第一外壁、第二外壁和第三外壁的上部分别设置有倾斜面,倾斜面沿外层侧壁25的表面向其中心倾斜向上设置,方便为保温层28、导热板27、第一导热管29和第二导热管30预留足够的空间。进气口251和出气口252上下设置在第二外壁上。
51.导热板27的数量设为三个,三个导热板27分别与第一外壁、第二外壁、第三外壁对应设置,每一导热板27均与内层侧壁26之间形成一个空腔。保温层28的数量设为三个,保温层28与导热板27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导热管29的第二端设置有三个第一分支管291,三个第一分支管291分别穿过对应的导热板27并与对应的空腔连通。第二导热管30的第一端设置有三个第二分支管301,三个第二分支管301分别穿过对应的导热板27并与对应的空腔连通。
52.在图10、图11和图12中,并结合图9,导热板27的第一侧与保温层28邻接,导热板27的第二侧与内层侧壁26邻接。导热板27的中部设置有向导热板27第一侧凸起的凸起板部271,凸起板部271与内层侧壁26之间形成空腔,凸起板部271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272和多个凸包273。两个第二安装孔272设置在凸起板部271对角的角部上,在竖直方向上,两个第二安装孔272具有不同的高度位置,第一导热管29的第一分支管291连接在在下的一个第二安装孔272内,第二导热管30的第二分支管301连接在在上的一个第二安装孔272内,使得水蒸汽沿第一导热管29向导热板27的下部向空腔排放,水蒸汽在空腔内向上移动,当空腔被填满后,水蒸汽才能从导热板27的上部向第二导热管30排出,以保证整个空腔均被水蒸汽填满,进而向内层侧壁26和容纳腔传递热量。
53.多个凸包273沿纵向和横向间隔均匀地排列设置,凸起板部271的凸起高度与凸包273的凸起高度相等,使得导热板27的外周和凸包273顶面均与内层侧壁26邻接,避免导热板27在保温层28和内层侧壁26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移动。穿孔274沿凸包273的顶面贯穿凸包273的厚度方向,水蒸汽进而空腔后主要分成两路流动,第一路水蒸汽在空腔内活动直至充满整个空腔,水蒸汽在空腔内以热对流的方式向内层侧壁26传递热量;第二路水蒸汽从凸包273顶面与内层侧壁26之间的缝隙进入并穿过穿孔274,然后在保温层28和导热板27之间的活动,使得导热板27的两侧均匀受热,水蒸汽通过凸包273以热传递方式向内层侧壁26传递热量,有利于提高混合支撑容器的加热保温速度。
54.搅拌混合系统实施例
55.参见图13,搅拌混合系统包括混合支撑容器、储液袋(图中未画出)、搅拌头4和驱
动器5,混合支撑容器为上述实施例的混合支撑容器,储液袋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头4位于储液袋内并设置在开口21内。驱动器5可拆卸地设置连接架上。
56.驱动器5包括磁力驱动头51和移动小车52,磁力驱动头51设置在移动小车52上并与所述搅拌头4连接,磁力驱动头51驱动搅拌头4在储液袋内旋转。移动小车52的前端设置有固定杆和两个轴承521,轴承521设置在固定杆的两端,轴承521能绕固定杆旋转。移动小车52的后端设有锁定架522。
57.移动小车52以前端翘起的状态带动磁力驱动头51插入两个连接座24之间,轴承521位于滑移空间243内并沿连接座24的延伸方向移动,直至轴承521嵌入安装槽242内,此时可将移动小车52的后端抬起,使得锁定架522与连接座24的第二端连接,实现驱动器5与连接架的可拆卸连接,此时,磁力驱动头51与搅拌头4磁悬浮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