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33697发布日期:2021-06-25 16:3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脱硫脱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



背景技术: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应用于多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生成化工工业的一项锅炉烟气净化技术,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故应用此项技术对环境空气净化益处颇多,目前已知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有pafp、acfp、软锰矿法、电子束氨法、脉冲电晕法、石膏湿法、催化氧化法、微生物降解法等技术,为了控制so2污染,防治酸雨危害,加快我国烟气脱硫技术和产业发展已刻不容缓,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多种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同时,相关的脱硫脱硝设备也不断随着发展。

但是,现有的脱硫脱硝装置还存在着多种材料混合效果较差和容易受到水雾影响使用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脱硫脱硝装置多种材料混合效果较差和容易受到水雾影响使用的问题。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包括反应室,螺纹筒,升降筒,电子束发发生器,支座,储气罐,支撑边,收集盒,插接框,plc,驱动开关,旋转混合箱结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储水箱,洒水头,进水管和导气管,所述的螺纹筒焊接在反应室内部上方的右侧;所述的升降筒螺纹连接在螺纹筒的内部;所述的电子束发发生器螺栓安装在升降筒的内部;所述的支座焊接在反应室右端的中下部;所述的储气罐嵌入在支座的内部;所述的支撑边分别焊接在反应室和旋转混合箱结构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收集盒外壁上部的焊接有插接框,且插接框插入在支撑边的内侧;所述的plc螺栓安装在反应室上端的左侧,同时plc前表面电性连接有驱动开关;所述的旋转混合箱结构安装在反应室的前端;所述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安装在反应室的左端;所述的储水箱螺纹连接在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的下端;所述的洒水头螺纹连接在进水管下端;所述的导气管一端螺纹连接在储气罐左下端,另一端嵌入在反应室的内部右侧;所述的旋转混合箱结构包括加工壳,加工腔,转动电机,转动轴,转动叶和支撑板,所述的加工壳焊接在反应室的前端,且加工壳内部开设有加工腔;所述的加工壳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有支撑边;所述的转动电机螺栓安装在加工壳上端的中间部位;所述的转动轴一端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联轴器连接;所述的转动叶分别焊接转动轴左右两端的四周。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包括输送管道,第一斜坡块,第二斜坡块,拆装环,输送电机和风轮,所述的输送管道焊接在反应室的左端;所述的第一斜坡块焊接在输送管道内壁下部的中左侧;所述的第二斜坡块螺栓安装在输送管道内壁下部的右侧;所述的输送电机分别螺栓安装在输送管道前端左侧的上下两部。

优选的,所述的支撑板焊接在加工腔内壁的下部,所述的转动轴下端轴承安装在支撑板的上端中间部位。

优选的,所述的输送管道内部的第一斜坡块和第二斜坡块分别设置在拆装环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的风轮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输送管道内壁左侧的上下两部,同时风轮前端与输送电机的输出轴联轴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拆装环焊接在输送管道下端的中右侧,同时拆装环外壁上螺纹连接有储水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加工壳内部的加工腔与反应室的前端连通,便于使不同的材料进入到加工腔内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转动电机输出轴通过转动轴分别与转动叶连接,便于带动转动叶旋转,且随之辅助不同的气体进行流动并混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支撑板焊接在加工腔内壁的下部,所述的转动轴下端轴承安装在支撑板的上端中间部位,便于配合转动轴进行支撑并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输送管道内部的第一斜坡块和第二斜坡块分别设置在拆装环的两端,便于收集飞溅的污水进行收集并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风轮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输送管道内壁左侧的上下两部,同时风轮前端与输送电机的输出轴联轴器连接,能够带动风轮旋转,从而辅助气体进行输送,并避免了风的冲击力较小被水雾阻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拆装环焊接在输送管道下端的中右侧,同时拆装环外壁上螺纹连接有储水箱,便于配合储水箱拆装并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混合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接线示意图。

图中:

1、反应室;2、螺纹筒;3、升降筒;4、电子束发发生器;5、支座;6、储气罐;7、支撑边;8、收集盒;9、插接框;10、plc;11、驱动开关;12、旋转混合箱结构;121、加工壳;122、加工腔;123、转动电机;124、转动轴;125、转动叶;126、支撑板;13、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131、输送管道;132、第一斜坡块;133、第二斜坡块;134、拆装环;135、输送电机;136、风轮;14、储水箱;15、洒水头;16、进水管;17、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的脱硫脱硝装置,包括反应室1,螺纹筒2,升降筒3,电子束发发生器4,支座5,储气罐6,支撑边7,收集盒8,插接框9,plc10,驱动开关11,旋转混合箱结构12,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13,储水箱14,洒水头15,进水管16和导气管17,所述的螺纹筒2焊接在反应室1内部上方的右侧;所述的升降筒3螺纹连接在螺纹筒2的内部;所述的电子束发发生器4螺栓安装在升降筒3的内部;所述的支座5焊接在反应室1右端的中下部;所述的储气罐6嵌入在支座5的内部;所述的支撑边7分别焊接在反应室1和旋转混合箱结构12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收集盒8外壁上部的焊接有插接框9,且插接框9插入在支撑边7的内侧;所述的plc10螺栓安装在反应室1上端的左侧,同时plc10前表面电性连接有驱动开关11;所述的旋转混合箱结构12安装在反应室1的前端;所述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13安装在反应室1的左端;所述的储水箱14螺纹连接在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13的下端;所述的洒水头15螺纹连接在进水管16下端;所述的导气管17一端螺纹连接在储气罐6左下端,另一端嵌入在反应室1的内部右侧;所述的旋转混合箱结构12包括加工壳121,加工腔122,转动电机123,转动轴124,转动叶125和支撑板126,所述的加工壳121焊接在反应室1的前端,且加工壳121内部开设有加工腔122;所述的加工壳121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有支撑边7;所述的转动电机123螺栓安装在加工壳121上端的中间部位;所述的转动轴124一端与转动电机123的输出轴联轴器连接;所述的转动叶125分别焊接转动轴124左右两端的四周。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助输送收集盒结构13包括输送管道131,第一斜坡块132,第二斜坡块133,拆装环134,输送电机135和风轮136,所述的输送管道131焊接在反应室1的左端;所述的第一斜坡块132焊接在输送管道131内壁下部的中左侧;所述的第二斜坡块133螺栓安装在输送管道131内壁下部的右侧;所述的输送电机135分别螺栓安装在输送管道131前端左侧的上下两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加工壳121内部的加工腔122与反应室1的前端连通,便于使不同的材料进入到加工腔122内进行处理。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转动电机123输出轴通过转动轴124分别与转动叶125连接,便于带动转动叶125旋转,且随之辅助不同的气体进行流动并混合。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支撑板126焊接在加工腔122内壁的下部,所述的转动轴124下端轴承安装在支撑板126的上端中间部位,便于配合转动轴124进行支撑并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输送管道131内部的第一斜坡块132和第二斜坡块133分别设置在拆装环134的两端,便于收集飞溅的污水进行收集并处理。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风轮136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输送管道131内壁左侧的上下两部,同时风轮136前端与输送电机135的输出轴联轴器连接,能够带动风轮136旋转,从而辅助气体进行输送,并避免了风的冲击力较小被水雾阻挡。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拆装环134焊接在输送管道131下端的中右侧,同时拆装环134外壁上螺纹连接有储水箱14,便于配合储水箱14拆装并进行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plc10采用型号为fx2n-48型的plc。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转动电机123采用型号为5ik90a-cf型电机。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输送电机135采用型号为5ik90a-cf型电机。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驱动开关11电性连接plc10的输入端,所述的转动电机123电性连接plc10的输出端,所述的输送电机135电性连接plc10的输出端,所述的电子束发发生器4电性连接plc10输出端。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驱动输送电机135带动风轮136旋转,同时随之对输送管道131内注入烟气,在烟气经过洒水头15时,随之被喷洒的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并降温,然后随之到达反应室1内,进入到反应室1内后随之通过电子束发发生器4处理,同时储气罐6内的气体也通过导气管17进入到反应室1内,在工作过程中,驱动转动电机123带动转动轴124和转动叶125旋转,从而使气体在加工壳121的加工腔122内被带动充分的混合,这样即可完成工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