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组件、过滤装置及餐具洗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11757发布日期:2021-08-10 14:19阅读:64来源:国知局
水杯组件、过滤装置及餐具洗涤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杯组件,具有该水杯组件的过滤装置,以及具有该种过滤装置的餐具洗涤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使用餐具洗涤设备。过滤系统是餐具洗涤设备的核心系统之一,餐具洗涤设备中洗涤后的水需要通过过滤系统过滤后,借助洗涤泵抽回至洗涤设备的内胆中,从而实现过滤水的循环使用。

在相关技术中,在洗涤泵将已过滤的水抽回洗涤设备内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抽空气问题,导致抽回的水中掺杂有空气,导致洗涤过程中的水流量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杯组件,具有该水杯组件的过滤装置,以及具有该种过滤装置的餐具洗涤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水掺杂空气导致流量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水杯组件。该水杯组件用于餐具洗涤设备,包括用于收容柱状滤网的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底壁;第一外周壁,与所述底壁连接,并朝所述底壁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外周壁围成回水腔,且所述第一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口;其中,所述底壁朝向所述回水腔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且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柱状滤网以及如前所述的水杯组件。所述柱状滤网收容于所述杯体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餐具洗涤设备。所述餐具洗涤设备包括内胆、喷臂,以及如前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所述喷臂和所述过滤装置均收容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喷臂转接头与所述喷臂连通。

本申请通过在邻近第一出水口的位置设置这样的凹槽,可以有效地解决后续通过抽水泵抽水时出现的抽空气问题,使得水可充分地填满杯体的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保证后续的洗涤过程中的流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过滤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沿一个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沿一个视角方向的平面图;

图5是图3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沿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沿另一视角方向的平面图;

图7是图6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过滤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3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沿另一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的过滤装置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平面图;

图19是图18中的过滤装置的一实施例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清洁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波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爆炸图;

图25是图18中的过滤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4中的旋转过滤器沿一个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4中的旋转过滤器沿另一个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采用图24所示的过滤装置在第一时刻的残渣和水流方向关系的示意图;

图29是采用图24所示的过滤装置在第二时刻的残渣和水流方向关系的示意图;

图30是采用图24所示的过滤装置在第三时刻的残渣和水流方向关系的示意图;

图31是采用图24所示的过滤装置在第四时刻的残渣和水流方向关系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驱动容置部和驱动组件的配合关系图;

图3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驱动容置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平面图;

图35是图34中的过滤装置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3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沿一个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6中的过滤装置沿另一个视角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平面图;

图40是图39中的过滤装置沿h-h方向的剖视图;

图4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水轮和清洁元件的配合关系图;以及

图4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餐具洗涤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而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如图1-2以及图32所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餐具洗涤设备的过滤装置10。其中,该过滤装置10包括水杯组件100、设置于水杯组件100上的平面过滤器200,至少部分插置于水杯组件100内的旋转过滤器300,以及与旋转过滤器300连接的驱动组件400。其中,平面过滤器200以及旋转过滤器300均用于对餐具洗涤设备洗涤过程后的待过滤水进行过滤。其中,旋转过滤器300包括柱状滤网330。因此,待过滤水既可以通过平面过滤器200过滤后流出水杯组件100,还可以通过平面过滤器200上的开口进入柱状滤网330中并通过柱状滤网330的过滤后流出水杯组件100。驱动组件400用于驱动/使该柱状滤网330以100~1000r/min的相对速度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收容于柱状滤网330围成的内部空间的部件)进行相对旋转,以使柱状滤网330上的至少部分残渣与该柱状滤网330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0可以使该柱状滤网330以150~700r/min的相对速度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进行相对旋转。此处,柱状滤网330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进行相对旋转是指,柱状滤网330在驱动组件400的带动下自身旋转,或者柱状滤网330的内容物在驱动组件400的带动下可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柱状滤网330的网孔的目数约为50~70目。具体地,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约为0.2~0.5mm,且网孔孔距范围为约0.4~0.6mm。在一些实施例中,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为约0.2~0.4mm。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也可以为0.3~0.4mm,且网孔孔距范围可以为0.6~1.0mm。

通常,应用于餐具洗涤设备的过滤装置10需要对粒径最小约为0.3mm的残渣进行过滤。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粗过滤和精过滤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过滤,例如,可以采用0.8mm的孔径大小进行粗过滤,后采用0.3mm的孔径大小进行精过滤,以提高过滤效果。然而,在过滤过程中,仍然容易出现网孔堵塞问题,而且其过滤效果较差。

为提高过滤效果,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平面过滤器200和旋转过滤器300对待过滤水进行过滤,并通过驱动组件400驱动旋转过滤器300的至少部分,以使柱状滤网330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以100~1000r/min的相对速度进行相对旋转,而且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以下简称“网孔孔径”)约为0.2~0.5mm。

根据本领域的相关技术可知,如果滤网的网孔孔径较大,则较多残渣从滤网中渗出,因此过滤后的水中仍可能存在较多的残渣。因此,为提高过滤效果,通常将滤网的网孔孔径设计的越小。然而,如果网孔的孔径过小,则难以对残渣形成聚集,而且容易堵塞网孔造成困气。另外,在将柱状滤网330内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进行相对旋转时,如果滤网的转速过小,则容易对水流形成阻力以及造成堵塞。因此,在网孔孔径较小时通常要求滤网的转速较大,以减小残渣难以聚集和容易堵塞问题。然而,当滤网的转速过大时,残渣容易渗出滤网,导致过滤效果较差。

因此,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将柱状滤网330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相对旋转的相对速度设置为100~1000r/min,并将柱状滤网330的网孔孔径设置为约0.2~0.5mm,在增大过滤面积和提高过滤速度的同时,可以在柱状滤网330的底部聚集残渣,降低残渣沿待过滤水的水流方向聚集在滤网上导致堵塞网孔进而阻挡水的流动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因滤网的转速过大导致残渣渗出滤网的可能性,因而可以提高该过滤装置10的过滤性能和过滤效果。此外,还可以提高该餐具洗涤设备将经由过滤装置10过滤后的水通过抽水泵泵送至内胆时的水量,从而减少洗涤时序或减少单次洗涤用水,实现节能降耗。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本申请所提及的过滤装置10进行过滤可以实现较佳的过滤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在该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3mm且柱状滤网330以250r/min的相对速度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进行相对旋转时,甚至可以达到约100%过滤的过滤效果。

具体参见图1-2和图4-5,在一些实施例中,平面过滤器20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50a,旋转过滤器300的柱状滤网330位于该第一开口250a的下方。水杯组件100上开设有与该第一开口250a对应并与该第一开口250a连通的第二开口110a。围成第一开口250a的内壁在水杯组件100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开口110a内,由此可使水杯组件100与旋转过滤器300的柱状滤网330之间可形成回水腔123a。餐具洗涤设备洗涤过程后的待过滤水一方面可通过平面过滤器200过滤后直接落入到回水腔123a,另一方面可经由第一开口250a落入到旋转过滤器300中,并通过旋转过滤器300的柱状滤网330过滤后进入回水腔123a。而进入回水腔123a的已过滤的水后续可通过水杯组件100的出水管150排出。

进一步参照图1-3,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水杯组件100大体上可包括托盘110、与该托盘110连接的杯体120、设置于托盘110上的喷臂接口130,以及分别与杯体120连接的驱动容置部140、出水管150、排渣泵容置部160和抽水泵容置部170。其中,平面过滤器200设置于托盘110上,托盘110用于收集经过平面过滤器200过滤后的水。杯体120用于收容柱状滤网330。驱动容置部140用于至少收容驱动组件的电机410(参见图32)。出水管150与杯体120连通,由此可将已过滤的水经由出水管150排出。排渣泵容置部160与杯体120连通,用于收容排渣泵(未示出),以在排渣泵的泵送作用下将杯体120内的残渣排出。抽水泵容置部170用于收容抽水泵(未示出)。该抽水泵容置部170通过管路连接出水管150,以在抽水泵的泵送作用下将杯体120内的待过滤水经柱状滤网330过滤后输送至杯体120的外部,具体地可输送至托盘110上的喷臂接口130处。

参见图6、9以及12-13,在一实施例中,出水管150、抽水泵容置部170以及排渣泵容置部160沿杯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抽水泵容置部170邻近出水管150设置,以减少水流量的损失。排渣泵容置部160设置于抽水泵容置部170远离出水管150的一侧,并位于驱动容置部140与杯体120之间的交界位置,从而可以减少排渣过程和排水过程的相互干涉,同时可以节省各个部件的安装空间。其中,“交界位置”这里是指,排渣泵容置部160位于驱动容置部140和杯体120的相交形成的角落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体120大体上可包括沿其轴向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其中,驱动容置部140沿杯体120的轴向不突出于该杯体120的底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沿杯体120的轴向还可以不突出于该杯体120的顶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2和图11,该驱动容置部140沿杯体120的轴向还可以既不突出于该杯体120的顶面,也不突出于该杯体120的顶面。采用该种结构设置时,可以在不改变洗涤设备原有高度的基础上,增加驱动组件(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电机410),从而节省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减少因需要安装驱动组件而导致洗涤设备整体高度的增加。

其中,“不突出于”这里是指,沿轴向方向低于顶面,或者高于底面,或者与顶面或底面齐平。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同样可以包括沿杯体120的轴向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其中,驱动容置部140的顶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杯体120的顶面和底面之间,或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杯体120的顶面和底面之间,或驱动容置部140的顶面在高度方向上与杯体120的顶面齐平,或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在高度方向上与杯体120的底面齐平。

采用该种结构设置,使驱动容置部140沿杯体120的轴向不突出于该杯体120的底面,由此可以在不改变过滤装置10原有的高度的基础上加入电机,可以节省过滤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这里,“底面”是指杯体120上远离托盘110的外表面。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沿杯体120的轴向还可以至少部分突出于该杯体120的底面。其中,该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与电机的高度之比小于1:1。采用该种结构设置,使驱动容置部140至少部分突出于该杯体120的底面且突出高度与电机的高度之比小于1:1,由此可以节省过滤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与电机的高度之比小于1:5或者甚至小于1: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与电机的高度之比为1:16~1:5,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比值还可以为1:12~1:7。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的高度可以为50~80mm,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的高度可以为70mm。而相应地,驱动容置部140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可以为5~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容置部140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可以为5mm。采用上述范围,例如小于1:5或1:7等,可以进一步缩减驱动容置部140及内置于该驱动容置部140内的电机的突出高度,从而可进一步节省过滤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这里,“突出高度”是指,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与杯体12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3-4,该托盘110上开设有上述的第二开口110a,且托盘110收集的经由平面过滤器200过滤后的水可通过该第二开口110a落入到托盘110下方。喷臂接口130设置于该托盘110上,且喷臂接口130与第二开口110a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托盘110可大体上呈椭圆形,并具有彼此相交的长轴111和短轴112。其中,该长轴111可沿第一方向x设置,即该第一方向x为托盘110的长轴111所在的方向。而短轴112则可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设置,即第二方向y为托盘110的短轴112所在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长轴111和短轴112的长度之比可为5:3,其一方面可以便于喷臂接口130的设置,另一方面可以增大过滤时的过水面积,使得洗涤后的待过滤水大部分可经过平面过滤器200上的第一开口250a落入旋转过滤器300并经过柱状滤网330过滤后进入回水腔123a,或者经过平面过滤器200过滤后直接进入回水腔123a。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托盘110为椭圆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托盘110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只要托盘110上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喷臂接口130以及开设第二开口110a并能承载平面过滤器200即可。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杯体120大体上呈圆柱状。旋转过滤器300的柱状滤网330可收容于杯体120内,且杯体120的内表面与柱状滤网330的外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其中,杯体120的内径与柱状滤网330的内径之比约为3:4~8:9,且杯体120的内表面与柱状滤网3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沿杯体120的径向的宽度约为10~20mm。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杯体120的高度约为90~110mm,杯体120的内径约为80~100mm,且柱状滤网330的内径约为60~80mm。采用该种尺寸设计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回水过程中的抽空气问题,保证水的流动顺畅,使水可以填满回水腔123a,降低回水腔123a掺杂空气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洗涤过程的流量,提高过滤性能。

进一步参见图3-5,其中,杯体120大体上可包括底壁121以及与该底壁121连接的第一外周壁123和第二外周壁125。其中,第一外周壁123和第二外周壁125分别连接于底壁121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外周壁123朝底壁121的一侧延伸,而第二底壁125朝底壁121的另一侧延伸。其中,第一外周壁123围成用于收容柱状滤网330的收容腔(未标示)。柱状滤网330可收容于该收容腔内,且该柱状滤网330可将收容腔划分为位于柱状滤网330内部的用于收容待过滤水的过滤腔以及位于该柱状滤网330外部的回水腔123a。第一外周壁123上还开设有第一出水口123b,且出水管150通过该第一出水口123b与回水腔123a连通。第二底壁125可围成排渣腔125a,且第二底壁125上还开设有排渣口125b,且排渣泵容置部160通过该排渣口125b与排渣腔125a连通。结合图11,底壁121上还开设有通孔121a,且该收容腔和排渣腔125a通过通孔121a彼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外周壁123和第二外周壁125可以为环形周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周壁123和第二外周壁125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其中,第一外周壁123和第二外周壁125可以彼此一体成型为一个部件,或者分体成型。本申请在此对其形成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参照图3-5,该杯体120还可以包括支撑凸台127。其中,支撑凸台127与底壁121连接,并自该底壁121朝向收容腔延伸。该支撑凸台127围绕通孔121a设置。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柱状滤网330的内表面可与支撑凸台127的外表面相抵接,从而将该柱状滤网330支撑于该支撑凸台127上。支撑凸台127一方面可用于支撑柱状滤网330,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挡壁,阻挡落入排渣腔125a的残渣因流水的作用而再次粘附于柱状滤网330上。

这里,“支撑于”可以理解为,该支撑凸台127仅起到支撑作用,而不是固定作用。因此,柱状滤网330可以固定于支撑凸台127上,但也可以不固定,例如柱状滤网330可以相对该支撑凸台127旋转。

待过滤水通过柱状滤网330过滤后,水从柱状滤网330中渗出进入回水腔123a内,并通过第一出水口123b将水输送至杯体120外部。而至少部分残渣则掉落至排渣腔125a中,并通过排渣泵的泵送作用将残渣通过排渣口125b排出杯体120外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排渣口125b设置于杯体120的底部。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该排渣口125可设置于杯体120的底部最低位置处,以便于将残渣收集排出。此外,参见图12,排渣口125b的中心和杯体120的中心的连线与第一出水口123b的中心和杯体120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α大于90度且小于或等于18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夹角可以为180度,此时,排渣泵容置部160与出水管150沿杯体120的径向设置于该杯体120的相对两侧。

为便于残渣的排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5,在排渣腔125a的内部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导向元件125c。该至少一个导向元件125c邻近排渣口125b设置,用于在将杯体120内的残渣排出的过程中对残渣进行导向。

进一步参见图3以及图9-10,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底壁121朝向收容腔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29,且凹槽129邻近第一出水口123b设置,并与第一出水口123b连通,而且凹槽129还进一步与回水腔123a相连通。在邻近第一出水口123b的位置设置这样的凹槽129,可以有效地解决后续通过抽水泵抽水时出现的抽空气问题,使得水可充分地填满杯体120的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保证后续的洗涤过程中的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14,该凹槽129可以位于第一外周壁123和支撑凸台127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2,凹槽129沿杯体120的周向的延伸长度可大于第一出水口123b沿杯体120的周向的长度,由此可保证已过滤的水可以及时下沉到凹槽129处,并通过第一出水口123b及时流出杯体120。因此,在通过抽水泵抽水过程中已过滤的水可以填满水杯的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可有效地降低抽水泵困气的概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以及图13-14,该凹槽129大体上可包括沿杯体120的径向从内向外顺次排列的第一凹陷部129a和第二凹陷部129d。其中,第一凹陷部129a具有第一底面129b,且第二凹陷部129d具有第二底面129e。该第二底面129e相对于所述底壁121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一底面129b相对于底壁121的凹陷深度。此处,“凹陷深度”,是指,对应的凹陷部(第一凹陷部129a或第二凹陷部129d)的底面(即,第一底面129b或第二底面129e)与底壁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沿杯体120的轴向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129a的凹陷深度和第二凹陷部129d的凹陷深度之差约为5~8mm。采用两级凹陷部形成该凹槽129,可以便于杯体120的注塑成型工艺,降低在杯体120的注塑成型过程中凹槽129发生缩水变形的可能性。

进一步参见图13-14,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底面129e相对于底壁121的凹陷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小于出水管150在第一出水口123b处的内管壁的最低点相对于底壁121的凹陷深度,由此可以降低后续抽水泵抽水时产生困气的概率,使得水可充分地填满杯体120的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保证洗涤过程的水流量。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凹陷部129a还具有连接底壁121和第一底面129b的倾斜面129c。在一实施例中,该倾斜面129c与第一底面129b之间的夹角约为158.9°~162.7°。第一凹陷部129a采用倾斜面的设置,可使过滤后的水通过该倾斜面129c平稳顺利过渡至凹槽129内,并经由第一出水口123b流入出水管150中,进而流出该杯体120外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9以及图12,出水管150的一端连接到杯体120上,并经由第一出水口123b与该回水腔123a连通。出水管15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水口151。其中,该出水管150在第一出水口123b和第二出水口151之间定义一出水通道150a。结合图7和12,该出水通道150a的横截面积沿自第一出水口123b指向第二出水口151的方向逐渐减小。采用该种结构的出水管150,可以有效地解决抽水泵在抽水过程中导致出水口位置出现的抽空气问题,使得水充分填满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保证洗涤过程中的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水通道150a在第一出水口123b处的横截面积与出水通道150a在第二出水口151处的横截面积的比值约为1.63~1.99。采用该比值设置,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抽水泵在抽水过程中导致出水口位置出现的抽空气问题,提高洗涤过程中的流量。此处,横截面积是指,平行于沿柱状滤网330的轴向剖切的截面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出水通道150a在第一出水口123b处的截面大体上呈椭圆形,且该椭圆形的长轴和短轴的长度之比约为5:3。采用椭圆形设计,可使在出水时更多已过滤的水同时进入出水管150内,保证水充分填满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

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通道150a在第一出水口123b处的截面也可以呈圆形、方形等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当采用圆形截面时,圆形截面的直径约为35mm,即,出水管150在该第一出水口123b处的内径约为3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水通道150a在第二出水口151处的截面大体上呈圆形。在一实施例中,出水通道150a在该第二出水口151处的圆形截面的直径约为26mm。出水通道150a在第二出水口151处采用圆形截面可便于与外部管路连通,从而连接至抽水泵。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通道150a在第一出水口123b和第二出水口151处的截面形状以及出水管150在该第一出水口123b和第二出水口151处的内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参见图7和图13,出水管150包括沿杯体120的径向从内向外顺次连接的变径部153以及等径部155,且变径部153和等径部155彼此连通。通过设置变径部153和等径部155,一方面可以保证水充分填满出口区域而不会掺杂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便于与外界管路的连通。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等径部155的长度可大于等于15mm。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等径部155的长度可大于等于20mm。

结合图13和图15,该变径部153与第一外周壁123连接,并定义经第一出水口123b与收容腔的回水腔123a连通的第一子出水通道153a。其中,第一子出水通道153a的横截面积沿自第一出水口123b指向第二出水口151的方向逐渐减小。

而等径部155则设置于出水管150远离收容腔的回水腔123a的一侧,并定义与第一子出水通道153a连通的第二子出水通道155a,且第二出水口151设置于等径部155上。第一子出水通道153a和第二子出水通道155a形成前述的出水通道150a,且第二子出水通道155a的横截面积沿自第一出水口123b指向第二出水口151的方向保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13,该变径部153在垂直于杯体120的轴向且过第一出水口123b的几何中心的横截面上具有第一侧153b和第二侧153c。其中,第一侧153b靠近抽水泵容置部170,而第二侧153c则远离抽水泵容置部170。该变径部153在第一侧153b与第一外周壁123的连接处形成第一交点153d,且在与等径部155的连接处形成第二交点153e。而变径部153在第二侧153c与第一外周壁123的连接处形成第三交点153f,且在与等径部155的连接处形成第四交点153g。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交点153d与第二交点153e之间连线的长度小于第三交点153f与第四交点153g之间连线的长度,且第一交点153d与第二交点153e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外周壁123在第一交点153d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三交点153f与第四交点153g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外周壁123在第三交点153f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此外,该变径部153在第一侧153b与等径部155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变径部153在第二侧153c与等径部155之间的夹角。采用该种结构时,可便于出水管150和收容于该抽水泵容置部170内的抽水泵之间通过管路的连接,保证出水管150和抽水泵之间连接或连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变径部153也可以设置成关于出水管15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即,第一交点153d与第二交点153e之间连线的长度等于第三交点153f与第四交点153g之间连线的长度,且第一交点153d与第二交点153e之间的连线与第一外周壁123在第一交点153d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三交点153f与第四交点153g之间的连线与变径部153与第一外周壁123在第三交点153f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水管150远离抽水泵容置部170的一侧(即,变径部153的第二侧153c)可以与杯体120的外周壁(具体为第一外周壁123的外表面)相切,以便已过滤的水可更平稳顺利地进入出水管150内,减少出水管150对水产生的阻力。

参见图15,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出水通150a道沿柱状滤网330的轴向上的高度沿自第一出水口123b指向第二出水口151方向保持不变,由此可减小沿柱状滤网330的轴向上的安装高度,节省在该方向上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安装高度降低,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参见图1-2,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过滤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平面过滤器200上的喷臂转接头500。该喷臂转接头500与托盘110上的喷臂接头130彼此对接和连通,用于将过滤装置10过滤后的水经由喷臂转接头500喷射至餐具洗涤设备的内胆中。

其中,平面过滤器200大体上可包括面状滤网支架250以及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的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其中,第一开口250a开设于该面状滤网支架250上。柱状滤网330设置于面状滤网支架250的下方,并对应第一开口250a设置。因此,待过滤水可以从第一开口250a落到面状滤网支架250下方的柱状滤网330中。而喷臂转接头500则设置于面状滤网支架250上,并沿第一方向x与第一开口250a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可以同时为平面滤网。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也同时可以为带有弧度的曲面滤网,或者是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中的一者为平面滤网,另一者为曲面滤网。本申请对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2和图12,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一方向x相较于第一面状滤网210远离喷臂转接头500设置。其中,第一面状滤网210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状滤网230的面积。结合图16,第一面状滤网210与垂直于述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的参考平面之间可形成第一夹角β1,第二面状滤网230与参考平面之间可形成第二夹角β2,且第一夹角β1小于第二夹角β2。

上述给出的是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为分体结构的实施例,即,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分别单独加工后拼接。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可以通过将整块滤网在预设位置弯折形成。本申请在此对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20的成型和结合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采用上述的结构设计,将平面过滤器200分割成多个面积不同的面状滤网,并通过面状滤网支架250彼此拼接,一方面可以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速度,降低因回水不及时而引起的抽水泵空抽的概率,另一方面还可方便该平面过滤器200的生产制造。而且,由于不同面积的第一面状滤网和第二面状滤网相对于参考平面的倾角并不相同,由此可以实现第一面状滤网和第二面状滤网在对应位置处与参考平面之间距离大致相等,从而使得待过滤水通过平面过滤器200的不同位置较为平稳地落入到托盘110中或经由第一开口250a较为平稳地落入到柱状滤网33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β1小于第二夹角β2的比值可以为1:5~1: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β1小于第二夹角β2的比值约为1:3。

进一步参见图16,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β1和第二夹角β2设置成使得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一方向x和/或沿垂直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彼此背离的两侧边缘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相等,由此使得待过滤水通过平面过滤器200的不同位置较为平稳地落入到托盘110中或经由第一开口250a较为平稳地落入到柱状滤网330中。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的外边缘设置成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相等。例如参见图16,第一面状滤网210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外边缘211,该第一外边缘211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距离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具有一最大距离h1,并且第一面状滤网210和参考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β1。同样地,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二外边缘231,其中,该第二外边缘231与第一外边缘211分别位于第一开口250a的相对两侧。该第二外边缘231在参考平面上的投影距离开口的中心具有一最大距离h2,第二面状滤网230和参考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β2。因此,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满足以下关系:tanβ1*h1=tanβ2*h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的外边缘设置成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相等。具体地,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整个平面过滤器200关于第一方向x对称设置。第一面状滤网210在第二方向y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三外边缘213,且两个第三外边缘213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相等。同样地,第二面状滤网230在第二方向y具有两个相对的第四外边缘233,且两个第四外边缘233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相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β1和第二夹角β2设置成使得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沿第一方向x和沿垂直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y彼此背离的两侧边缘沿第一开口250a的轴向与参考平面的距离均相等。

进一步参见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分界线220位于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远离喷臂转接头500的一侧,且与第一开口250a相交设置。换言之,分界线220偏离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分界线220偏心设置可方便喷臂转接头500的设置,同时使得水流可以平稳地落入到柱状滤网33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面状滤网210和两个第二面状滤网230分别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并排设置。而且,两个第一面状滤网210的分界线和两个第二面状滤网230的分界线沿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和喷臂转接头500的中心连线设置。即,两个第一面状滤网210关于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和喷臂转接头的中心的连线对称设置,且两个第二面状滤网230关于第一开口250a的中心和喷臂转接头的中心的连线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网孔的目数均约为50~70目。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约为0.2~0.5mm,且网孔孔距范围约为0.4~0.6mm。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约为0.2~0.4mm。采用该种设计,可以有效地过滤水中的残渣。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网孔所定义的外接圆的直径也可以为0.3~0.4mm,且网孔孔距范围可以为0.6~1.0mm。

参见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面状滤网支架250大体上可包括外框体251、嵌套设置于外框体251内并对应于第一开口250a设置的内框体253,以及连接于外框体251和内框体253之间的至少一个支撑筋255。其中,外框体251和内框体253之间围成用于容置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容置区,且至少一个支撑筋255可将该容置区划分成收容对应的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区域。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边缘分别搭设于外框体251、内框体253和至少一个支撑筋255上,从而使得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支撑于该面状滤网支架250上。

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且支撑筋255的数量为4个。内框体253大体上呈圆环形,且四个支撑筋255分别围绕内框体253的周向设置,从而将该容置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面状滤网210和两个第二面状滤网230),以使第一面状滤网210和第二面状滤网230稳固地支撑于该面状滤网支架250上。而且,采用支撑筋255对容置区进行划分,便于滤网的加工成型。

进一步如图17所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面状滤网支架250还可包括支撑平台257。其中,支撑平台257连接于外框体251和内框体253之间,并邻近第一面状滤网210设置。喷臂转接头500设置于支撑平台257上。

继续参见图2以及图18-19,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旋转过滤器300大体上可包括柱状滤网支架310以及柱状滤网330。其中,柱状滤网支架310插置于杯体120内。柱状滤网330支撑于柱状滤网支架310上,并对应第一开口250a设置,用于对待过滤水进行过滤。其中,柱状滤网330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可进行相对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柱状滤网支架310可与内框体253一体成型,从而可使整个过滤装置的整体性和密封性更好,可以降低残渣通过内框体253和柱状滤网支架310的接缝处或者配合处渗出至回水腔123a的可能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柱状滤网支架310也可以与内框体253分体设置,并且可转动连接于内框体253,由此可方便柱状滤网支架310连同支撑于其上的柱状滤网330相对平面过滤器20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柱状滤网330的内容物在驱动组件400的带动下可旋转,从而使柱状滤网330与其内容物可产生相对旋转。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过滤器300大体上包括柱状滤网330、柱状滤网支架310以及清洁元件350。其中,柱状滤网支架310以及柱状滤网330的具体设计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柱状滤网支架310可与内框体253一体成型。清洁元件350收容于柱状滤网330内,并与柱状滤网330的内壁(或内表面)接触,或者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清洁元件350的底部进一步可与支撑凸台127接触,并支撑于该支撑凸台127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清洁元件350也可以与支撑凸台127不接触。

进一步参见图18-19,驱动组件400可与清洁元件350连接,以驱动清洁元件350旋转,用于通过清洁元件350使至少部分残渣与柱状滤网330分离。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驱动组件400可驱动清洁元件350以约150~400r/min的速度相对于柱状滤网330进行旋转。采用清洁元件350以该速度旋转,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大而导致残渣甩出柱状滤网330导致不能形成残渣聚集的概率,还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小而导致对待过滤水的流动形成阻力的概率。参见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清洁元件350大体上可包括安装架351以及安装于安装架351上的接触部353。其中,该安装架351可与驱动组件400连接,并在驱动组件400的驱动下可旋转,从而带动整个清洁元件350可旋转。而接触部353则与柱状滤网330的内壁接触,从而可将柱状滤网330上的至少部分残渣刮落以使至少部分残渣与柱状滤网33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0,该安装架351大体上可包括连接部分3511以及架体部分3513。其中,该连接部分3511与驱动组件400的电机同轴设置,并在电机的驱动下可旋转。而架体部分3513的一侧与连接部分3511相连接,且接触部351可设置于该架体部分3513远离连接部分3511的一侧。其中,接触部353的数量与架体部分3513的数量相同或者为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架体部分3513可以与连接部分3511一体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架体部分3513也可以与连接部分3511分体成型。而且,架体部分3513的形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的具有中空部分的框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架体部分3513也可以为实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清洁元件35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架体部分3513,且每一架体部分3513上均设有一接触部353。当清洁元件350包括两个架体部分3513时,接触部353的数量同样为两个,两个架体部分3513可以关于连接部分3511的轴向对称设置,如图19-20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架体部分3513以及接触部353。例如,在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架体部分3513和接触部353的数量均为三个,且三个架体部分3513沿连接部分3511的周向等距离地均匀分布。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架体部分3513和接触部353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本申请对该架体部分3513、接触部353的数量、材料以及尺寸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接触部353可以为刮条,且该接触部353可采用例如硅胶、橡胶等材料制成。此外,该接触部353的高度约为40~60mm,宽度约为0.9~1.1mm。在清洁元件350旋转的过程中,该接触部353可产生约0.4~0.6n*m的扭矩,以使尽可能多的残渣从柱状滤网330上掉落或与柱状滤网33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波轮来替代上述清洁元件350。具体参见图22-23,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过滤器300可包括柱状滤网支架310、柱状滤网330,以及波轮370。其中,柱状滤网支架310以及柱状滤网330的具体设计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柱状滤网支架310可与内框体253一体成型。波轮370可旋转地收容于柱状滤网330内,并位于柱状滤网330的底部,即远离平面过滤器200的一侧。驱动组件400与波轮370连接,以驱动该波轮370以约500~700r/min的速度相对于柱状滤网330进行旋转,用于搅动柱状滤网330内的待过滤水,以使至少部分残渣不能附着于柱状滤网330上,从而使得至少部分残渣可与柱状滤网330分离,便于水通过柱状滤网330的网孔渗透至回水腔123a内,实现有效过滤。采用波轮370以该速度旋转,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大而导致残渣甩出柱状滤网330导致不能形成残渣聚集的概率,还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小而导致对待过滤水的流动形成阻力的概率。

在一实施例中,该波轮370可具有三个叶片,例如图23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波轮370也可以包括五个或者更多叶片。本申请在此对波轮370的叶片数量不做限制。而且,波轮370的形状也不限于图23所示的形状,其可采用任意合适的形状,只要能搅动柱状滤网330内的待过滤水即可。

上面给出的是柱状滤网330的内容物(例如,清洁元件350和波轮370)可相对柱状滤网330旋转,从而使得至少部分残渣可与柱状滤网330分离的实施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旋转柱状滤网330,来使至少部分残渣与柱状滤网330分离。通过将柱状滤网330旋转,可改变柱状滤网330邻近第一出水口123b的部位,从而使残渣可分散至柱状滤网330的不同位置,有效减低了残渣在柱状滤网330的某个位置处聚集而导致局部堵塞的可能性,便于至少部分残渣与柱状滤网330的剥离以及清理,从而提高过滤装置10的过滤性能以及提高整个餐具洗涤设备的整体稳定性。

例如,参见图24-25,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过滤器300可包括柱状滤网支架310和柱状滤网330,且柱状滤网330支撑于柱状滤网支架310上。驱动组件400与柱状滤网支架310连接,并驱动柱状滤网支架310旋转,柱状滤网支架310进而带动柱状滤网330相对于柱状滤网330内的待过滤水进行旋转,从而可通过柱状滤网330的旋转使至少部分残渣与柱状滤网330分离。其中,该柱状滤网330的旋转速度约为500~700r/min。此外,杯体120的高度约为90~110mm,杯体120的内径约为80~100mm,且柱状滤网330的内径约为60~80mm。驱动柱状滤网330以该速度旋转,同时配合杯体120的内径和柱状滤网330的内径尺寸,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大而导致残渣甩出柱状滤网330导致不能形成残渣聚集的概率,还可以降低因转速过小而导致对待过滤水的流动形成阻力的概率,有效地降低回水过程中的抽空气问题,保证水的流动顺畅,并填满回水腔内,降低回水腔123a掺杂空气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洗涤过程的流量,提高过滤性能,实现较好的过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出水通道150a可以采用图13所示的变截面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见图26-27,该柱状滤网支架310大体上包括主体部311、定位柱315,以及连接主体部311和定位柱315的至少一个连接筋313。其中,该主体部311大体上呈圆柱形框体结构,且柱状滤网330可挂设或支撑于该主体部311上。定位柱315大致位于该主体部311的中心轴位置,用于与驱动组件400的输出轴(例如图25所示的第二直齿轮437的输出轴438)以及平面过滤器200的内框体253连接。其中,该定位柱315与驱动组件400连接的一端可开设有装配孔317,且驱动组件400的输出轴可插设于该装配孔317内,从而驱动定位柱315带动柱状滤网支架310旋转,进而带动设置于该柱状滤网支架310上的柱状滤网33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筋313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图26-27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柱状滤网支架310包括三个连接筋313,且三个连接筋313可围绕定位柱315的周向均匀分布。

图28-31示出了采用这种可旋转的柱状滤网330过滤时在不同时刻残渣与回水腔123a内的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已过滤的水通过第一出水口流出回水腔。如图28所示,在第一时刻,经过柱状滤网330的过滤后,残渣位于第一位置p1。此时,残渣由于第一出水口123b附近的抽吸力(抽吸力由抽水泵产生)而贴附于柱状滤网330的内表面上。如图29所示,在第二时刻,柱状滤网330在驱动组件400的驱动下旋转一定角度,使得残渣位于第二位置p2。此时,位于回水腔内的水由于抽水泵的抽吸力影响而反作用力于柱状滤网330上的残渣,使残渣开始与柱状滤网330分离。随后,如图30所示,柱状滤网330继续旋转,在第三时刻残渣到达第三位置p3,并与柱状滤网330完全分离。而在第四时刻,如图31所示,柱状滤网330旋转到预设位置,使残渣位于第四位置p4,此时,残渣已与柱状滤网330完全分离而不会粘附在柱状滤网330的内表面上,残渣进一步靠近柱状滤网330的轴向,并可掉落至排渣腔125a中。因此,通过旋转柱状滤网330,可改变柱状滤网330邻近第一出水口123b的部位,从而使残渣可分散至柱状滤网330的不同位置,有效减低了残渣在柱状滤网330的某个位置处聚集而导致局部堵塞的可能性,便于残渣与柱状滤网330的剥离以及清理,进而使水能顺利地渗透至回水腔123a中,从而流入出水管150。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提高过滤装置10的过滤性能以及整个餐具洗涤设备的整体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部的驱动组件400驱动柱状滤网330的旋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借助外部的驱动力,例如借助水流自身的作用力而驱使柱状滤网330的旋转。本申请在此对柱状滤网330的驱动力不做限制。

进一步参见图32和33,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驱动组件400大体上可包括电机410以及减速机构430。其中,电机410横向排布,即电机410的输出轴411垂直于杯体120的轴向,由此可以节省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减速机构430可以为减速齿轮机构,其大体上可包括第一锥齿轮431、第二锥齿轮433、第一直齿轮435以及第二直齿轮437。第一锥齿轮431和第一直齿轮435同轴设置。第二锥齿轮433与电机410的输出轴411连接,并与第一锥齿轮431啮合。第二直齿轮437与第一直齿轮435啮合,且第二直齿轮437的输出轴438从杯体120的底部的外表面(底面)插入杯体120,并与旋转过滤器300的部分(例如,前述的柱状过滤网支架310、清洁元件350,或者波轮370)连接,从而驱动柱状滤网330与其内容物相对旋转。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减速机构430还可以包括悬臂组件439,且该悬臂组件439用于压持第一锥齿轮431和第一直齿轮435。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410沿杯体120的轴向方向的安装高度大体上约为80~100mm,且电机410可收容于该驱动容置部14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410的顶部不突出杯体120的顶面,且电机410的底部不突出于杯体120的底面。

因此,采用该种减速机构时,可通过多级齿轮(两个锥齿轮和两个直齿轮)将旋转运动转变成直角变向,再加上电机横向设置,由此可以在不改变过滤装置10原有的高度的基础上,加入驱动组件400,节省过滤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电机410的底部可以部分突出杯体120的底面,只要满足该驱动容置部140的底面相对杯体120的底面的突出高度与电机的高度之比小于1:1即可,由此可以节省过滤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空间,使整个过滤装置10的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参见图32和33,驱动容置部140对应减速机构430设置。具体地,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大体上可包括电机安装部141、第一固定部143、第二固定部145以及第三固定部147。其中,电机410可安装于该电机安装部141上。第一固定部143的外轮廓大体上呈圆弧形,并与电机安装部141相交设置,用于安装同轴固定的第一锥齿轮431和第一直齿轮435。第二固定部145的外轮廓大体上呈圆弧形,且与第一固定部143相交设置。该第二固定部145位于杯体120的下方,用于安装第二直齿轮437。第三固定部147的外轮廓大体上呈圆弧形,并与电机安装部141和第一固定部143均相交设置,用于安装悬臂组件439。在本实施例中,该悬臂组件439可自第三固定部147延伸至第一固定部143。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第三固定部147以及悬臂组件439,只要保证驱动组件的正常运作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9,第二直齿轮437的输出轴438与杯体12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油封600。采用该油封600一方面可以保证输出轴438的转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杯体120中的水渗入减速机构430中导致减速机构430失效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减速机构是采用减速齿轮机构来实现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减速机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减速机构来实现,例如采用皮带传动机构来实现。

例如,参见图34-37,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0大体上可包括电机410a、主动轮431a、从动轮433a,以及连接主动轮431a和从动轮433a的皮带435a。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机410a收容于驱动容置部140内,且电机410a的输出轴411a沿杯体120的轴向设置,并延伸到驱动容置部140的外部。主动轮431a设置于驱动容置部140的外部,并与电机410a的输出轴411a连接。而从动轮433a则设置于驱动容置部140的外部,并与主动轮431a通过皮带435a传动连接。此外,从动轮433a的输出轴438a从杯体120的底部的外表面插入杯体120内部,并与旋转过滤器300的部分(例如,前述的柱状过滤网支架310、清洁元件350,或者波轮370)连接,从而驱动柱状滤网330与其内容物相对旋转。该种减速机构430a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

在图34-37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驱动容置部140仅容置电机410a,而主动轮431a、从动轮433a,以及皮带435a均设置于驱动容置部140的外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机410a、主动轮431a、从动轮433a,以及皮带435a也可以均容置于驱动容置部140内部。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5,从动轮433a的输出轴438a与杯体12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油封600。采用该油封600一方面可以保证输出轴438a的转动,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杯体120中的水渗入减速机构430a中导致减速机构430a失效的可能性。

上述两个实施例都是采用电机/马达来驱动旋转。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驱动方式,例如气动驱动、液态驱动等。

例如,在图38-40所示的实施例中可采用液态驱动的方式。具体参见图38-40,驱动组件400可采用水轮壳机构430b来实现。其中,该水轮壳机构430b大体上可包括水轮壳431b、水轮433b,以及排水管435b。其中,水轮壳431b设置于托盘110上。水轮壳431b大体上呈环形结构,且水轮壳431b可围成驱动液腔437b。该喷臂转接头5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驱动液腔437b与至少两个喷臂转接头500中的一者连通,以使输送到至少两个喷臂转接头500中的一者的水(即与该驱动液腔437b连接的喷臂转接头500)可进一步进入驱动液腔437b内。

水轮433b可收容于驱动液腔437b内,且借助进入驱动液腔437b内的水施加于水轮433b的作用力可驱动水轮433b转动。结合图41,该水轮433b还与旋转过滤器300的至少部分(例如,前述的柱状过滤网支架310、清洁元件350,或者波轮370)连接,从而驱动柱状滤网330与柱状滤网330内的内容物进行相对旋转。

进一步参见图39-40,该排水管435b可与驱动液腔437b连通,并进一步可与平面过滤器200或者柱状滤网330连通,用于将驱动液腔437b的水排出至平面过滤器200上或者排出至柱状滤网330内。采用该种水轮壳机构430b来驱动旋转,可以节省过滤装置10的能耗。

上述实施例中,过滤装置10既包括平面过滤器200,也包括旋转过滤器300,通过平面过滤器200和旋转过滤器300对待过滤水进行过滤。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仅设置平面过滤器200,或仅设置旋转过滤器300,只要能满足过滤性能要求即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餐具洗涤设备。参见图42,该餐具洗涤设备大体上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过滤装置10、内胆20,以及喷臂。其中,内胆20用于形成容纳待洗涤餐具的洗涤腔。过滤装置10和喷臂均容置于该内胆20内,且过滤装置10的喷臂转接头500还与喷臂相连通。其中,该过滤装置10设置于内胆20的底部的外表面,用于收集从洗涤腔流出的洗涤水,对该洗涤水过滤,并在过滤后将已过滤的水通过抽水泵的泵送作用经由喷臂再次输送到内胆中。

具体地,当洗涤水(待过滤水)从内胆落入到过滤装置10后,首先进入平面过滤器200。其中,部分待过滤水经由托盘110直接落入到水杯120与柱状滤网330之间的回水腔123a中。而其余部分待过滤水经由平面过滤器200中间的第一开口250a落入到柱状滤网330中,并经过柱状滤网330的过滤后排出至回水腔123a中。而回水腔123a内的已过滤的水则通过出水管150流出后经由抽水泵的泵送作用输送至喷臂接口113处,并进入喷臂转接头500,由此可借助喷臂的作用再次喷射到内胆中。

采用本申请的过滤装置10以及餐具洗涤设备,在增大过滤面积和提高过滤速度的同时,可以降低残渣沿待过滤水的水流方向聚集在滤网上导致堵塞网孔进而阻挡水的流动的可能性,由此提高该餐具洗涤设备将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抽出兵喷射至内胆时的水量,因而可以提高该过滤装置10的过滤性能和过滤效果,从而减少洗涤时序或减少单次洗涤用水,实现节能降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