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34382发布日期:2021-06-25 16:4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搅拌上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夯土墙指用夯土方法修筑的墙,夯土技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智慧的人民就把夯土技术成功应用在了民居墙体、墓葬夯土封层、军事防御的堡垒、城墙、坑道等领域,夯土墙结构房屋因为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亲近自然、节约能源、保温隔热、工艺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

由于夯土墙在垒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搅拌均匀的土料运输至夯土墙侧边的上料装置中,然后通过上料装置将运输来的土料再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在此过程中需要人工过多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上料装置也不能够将土料较为均匀的铺洒至夯土墙模板中,后续还需铺平装置进行反复的推拉铺平作业,使夯土墙建造效率降低。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包括搅拌桶,还包括:

绞龙叶片,竖直设置于所述搅拌桶中心轴线处,且通过所述搅拌桶底部设置的第一电机驱动进行旋转,以将所述搅拌桶内的土料混匀;

多个搅拌部,均布于所述绞龙叶片的四周,且通过所述搅拌桶上方设置的第二电机驱动进行旋转;

上料部,包括软管绞龙部和管道部,所述软管绞龙部与管道部通过容纳腔连接;

所述管道部用于伸入所述搅拌桶内,与所述绞龙叶片形成绞龙,以将搅拌桶内的土料传输至所述容纳腔内,再通过软管绞龙将所述容纳腔的土料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

其中,所述软管绞龙部内的叶片端部进入所述容纳腔的距离为一预设值。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提升部,该提升部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上料部进行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提升部包括伸缩竖杆和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容纳腔连接,所述伸缩竖杆用于带动所述横杆进行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竖杆设置于所述搅拌桶侧边的地面上;和/或,所述伸缩竖杆设置于所述搅拌桶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绞龙部包括一出料口,且在该软管绞龙部具有出料口的端部设有第三电机,该第三电机用于带动该软管绞龙部内的叶片进行转动,以将所述容纳腔中的土料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上方设有一圆形盖体,且位于所述绞龙叶片正上方,该盖体能够进行开合,以便于所述管道部伸入。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绞龙叶片上端部与所述盖体之间的距离介于4~8c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进料口,该进料口开设于所述搅拌桶的斜上方,用于所述土料进入。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清理口,开设于所述搅拌桶的斜下方,便于搅拌完成后清理所述搅拌桶内的残留土料。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下方设有多个支撑杆,用于支撑该搅拌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根据提供的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一方面可将绞龙叶片当做搅拌桶内的搅拌装置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可将该绞龙叶片与上料部中的管道部结合,从而形成一绞龙,将搅拌桶内的土料旋出搅拌桶,并由搅拌桶上方设置的软管绞龙部通过容纳腔进行接收,从而将土料继续传输至软管绞龙部的前端到夯土墙模板中,该种设置不仅避免了将混合均匀后的土料反复移动的繁琐,而且通过软管绞龙部的灵活性,能够将土料较为均匀的撒入夯土墙模板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夯土墙的建造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搅拌上料装置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搅拌上料装置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软管绞龙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搅拌桶100;进料口101;清理口102;绞龙叶片200;第一电机201;搅拌部300;第二电机301;上料部400;软管绞龙部401;出料口4011;第三电机4012;容纳腔402;管道部403;提升部500;伸缩竖杆501;横杆502;支撑杆60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参考图1中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搅拌桶100、绞龙叶片200、多个搅拌部300和上料部400。

所述绞龙叶片200竖直设置于所述搅拌桶100中心轴线处,且通过所述搅拌桶100底部设置的第一电机201驱动进行旋转,以将所述搅拌桶100内的土料混匀;多个搅拌部300均布于所述绞龙叶片200的四周,且通过所述搅拌桶100上方设置的第二电机301驱动进行旋转;上料部400包括软管绞龙部401和管道部403,所述软管绞龙部401与管道部403通过容纳腔402连接;所述管道部403用于伸入所述搅拌桶100内,与所述绞龙叶片200形成绞龙,以将搅拌桶100内的土料传输至所述容纳腔402内,再通过软管绞龙将所述容纳腔402的土料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其中,所述软管绞龙部401内的叶片端部进入所述容纳腔402的距离为一预设值。

根据提供的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一方面可将绞龙叶片200当做搅拌桶100内的搅拌装置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可将该绞龙叶片200与上料部400中的管道部403结合,从而形成一绞龙,将搅拌桶100内的土料旋出搅拌桶100,并由搅拌桶100上方设置的软管绞龙部401通过容纳腔402进行接收,从而将土料继续传输至软管绞龙部401的前端到夯土墙模板中,该种设置不仅避免了将混合均匀后的土料反复移动的繁琐,而且通过软管绞龙部401的灵活性,能够将土料较为均匀的撒入夯土墙模板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夯土墙的建造效率。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3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绞龙叶片200竖直设置在搅拌桶100的中心位置处,不仅能够通过第一电机201的驱动旋转搅拌土料,而且能够结合上料部400中的管道部403形成一绞龙结构,从而将搅拌桶100中的土料传输至搅拌桶100上方;具体为,在搅拌桶100上方设置上料部400,上料部400是由软管绞龙部401、管道部403和容纳腔402组成,且容纳腔402将位于下方的管道部403和软管绞龙部401连通,管道部403能够伸入搅拌桶100内,并将绞龙叶片200置于其中形成一绞龙结构,该绞龙通过第一电机201的驱动旋转能够将土料旋入,并传输至容纳腔402内,软管绞龙部401便将进入容纳腔402内的土料旋入,并传输至软管绞龙部401的出料口4011,并由人为或机械移动软管绞龙部401的出料口4011端,使得土料较为均匀的铺设至夯土墙模板中,该种设置使得搅拌与上料成为一体化,而且软管绞龙部401能够灵活控制,使得铺设土料时更加便捷,极大的提高了夯土墙的建造效率。另外,为增加搅拌桶100内土料的混匀程度,在绞龙叶片200的四周均布有多个搅拌部300,且该多个搅拌部300通过搅拌桶100上方设置的第二电机301驱动进行旋转;为使土料能够更好的被旋入由绞龙叶片200和管道部403组成的绞龙中,将搅拌桶100底部设置为倒圆台状,使得土料能够一直流入搅拌桶100的最底部,从而被绞龙旋入。

另外,为使搅拌桶100内绞龙叶片200能够与软管绞龙部401内叶片端部保持较近的距离,保持土料的传输效率,因此可将软管绞龙部401相对于竖直方向进行一定角度的偏斜,软管绞龙部401内的叶片端部可进入容纳腔402内,与下方绞龙叶片200之间距离保持2~5cm为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提升部500,该提升部500一端与所述容纳腔402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上料部400进行上下移动。具体的,为使上料部400能够根据是否上料或上料结束指令进行上下移动,即,从搅拌桶100离开或进入搅拌桶100内,可通过提升部500与上料部400中的容纳腔402连接,从而对上料部400进行控制,以在需要上料时,将上料部400部分移动进搅拌桶100内,搅拌时,将上料部400移出搅拌桶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提升部500包括伸缩竖杆501和横杆502,所述横杆502与所述容纳腔402连接,所述伸缩竖杆501用于带动所述横杆502进行上下移动。具体的,提升部500可由伸缩竖杆501和横杆502组成,横杆502一端与容纳腔40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竖杆501连接,可通过控制伸缩竖杆501使得横杆502进行上下移动,从而间接带动上料部400进行上下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竖杆501设置于所述搅拌桶100侧边的地面上;和/或,所述伸缩竖杆501设置于所述搅拌桶100侧壁上。具体的,伸缩竖杆501可为液压杆,可设置于搅拌桶100侧边的地面上,也可设置于搅拌桶100上,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软管绞龙部401包括一出料口4011,且在该软管绞龙部401具有出料口4011的端部设有第三电机4012,该第三电机4012用于带动该软管绞龙部401内的叶片进行转动,以将所述容纳腔402中的土料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具体的,软管绞龙部401的端部具有一出料口4011,该出料口4011方向与软管绞龙部401轴向方向垂直,且在端部设有第三电机4012,以通过该第三电机4012带动软管绞龙部401内的叶片进行转动而将容纳腔402内的土料传输至夯土墙模板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100上方设有一圆形盖体,且位于所述绞龙叶片200正上方,该盖体能够进行开合,以便于所述管道部403伸入。具体的,可在搅拌桶100上方设置一圆形盖体,该盖体可防止搅拌桶100内的土料溅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绞龙叶片200上端部与所述盖体之间的距离介于4~8cm之间。具体的,为提高绞龙叶片200的搅拌效果,以及与上方软管绞龙部401内的叶片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绞龙叶片200的上端部与盖体之间保持4~8cm的距离,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进料口101,该进料口101开设于所述搅拌桶100的斜上方,用于所述土料进入。具体的,因搅拌桶100正上方设有上料部400,因此将进料口101开设于搅拌桶100的斜上方,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清理口102,开设于所述搅拌桶100的斜下方,便于搅拌完成后清理所述搅拌桶100内的残留土料。具体的,为便于清理搅拌桶100,在搅拌桶100下方设有一清理口102,因搅拌桶100下方为倒圆台状,因此清理口102设置在搅拌桶100的斜下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100下方设有多个支撑杆600,用于支撑该搅拌桶100。具体的,支撑杆600材质及数量可根据实际搅拌桶100大小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根据提供的一种用于夯土墙的搅拌上料装置,一方面可将绞龙叶片当做搅拌桶内的搅拌装置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可将该绞龙叶片与上料部中的管道部结合,从而形成一绞龙,将搅拌桶内的土料旋出搅拌桶,并由搅拌桶上方设置的软管绞龙部通过容纳腔进行接收,从而将土料继续传输至软管绞龙部的前端到夯土墙模板中,该种设置不仅避免了将混合均匀后的土料反复移动的繁琐,而且通过软管绞龙部的灵活性,能够将土料较为均匀的撒入夯土墙模板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夯土墙的建造效率。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