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4625发布日期:2021-08-06 13:0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配结构。



背景技术:

在很多领域内,通常需要对溶液进行均匀快速的分配。例如在dna/rna合成领域,在配置完dna/rna合成所需要的物料后,需要将溶液平均的分配到各个试剂管内,而且要求分配结构一次性分配到的试剂管数量应该尽可能的多。

目前,在对溶液进行分配时,通常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分配,例如由人工采用容量瓶等能够测量体积的容器进行均匀地分配,然而这种分配的效率太低,导致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分配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分配结构,包括:

上下叠置的第一分配板和第二分配板;

所述第一分配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下料口;

所述第二分配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主流道,及连通所述主流道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流道;

所述主流道与所述下料口一一对应设置;

任一所述第一支流道朝向背向所述第一分配板一侧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分配板;

至少两个针管,对应所述第一支流道设置。

优选地,所有所述主流道与所述第一支流道均沿所述第二分配板的板面延伸方向设置;

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分配板背向所述第一分配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

优选地,所述主流道与所述第一支流道均为成型在所述第二分配板朝向所述第一分配板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凹槽。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分配板叠置的第三分配板;所述第三分配板与所述第一分配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分配板相对的两侧;

至少两个分配腔,设置在所述第三分配板上;所述分配腔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并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

任一所述分配腔连通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二支流道贯穿所述第三分配板,并在所述第三分配板的表面形成分流口;

所述针管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分流口上。

优选地,所有所述第二支流道沿所述第三分配板的板面延伸方向设置;

还包括:

第二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三分配板背向所述第二分配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三分配板表面的开口形成所述分流口。

优选地,所述分配腔和所述第二支流道均为成型在所述第三分配板朝向所述第二分配板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流道沿所述分配腔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分配腔与其连通的所有所述第二支流道形成十字形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末端。

优选地,所有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三分配板的表面呈阵列分布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结构,合成的液体试剂(例如dna/rna合成好的试剂)通过下料口进入到主流道内,液体试剂在主流道中流动,流向第一支流道并通过针管流到试剂管内。该分配结构上的分配板结构简单,利用分流道的分流来对液体试剂进行平均分配,在快速进行分配的同时,利用针管将液体试剂引流到试剂管内,避免了液体试剂的外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三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四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下料口;102、安装孔;103、固定孔;201、主流道;202、第一分配板;203、第二分配板;204、第一支流道;205、第三支流道;206、第四支流道;207、第一通孔;301、分配腔;302、第三分配板;303、第四分配板;304、第二支流道;305、第二通孔;401、第三通孔;402、第四安装孔;403、第四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配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分配板202和第二分配板203,第一分配板202和第二分配板203上下叠置设置。第一分配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下料口101,第二分配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主流道201,下料口101与主流道20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下料口101与主流道20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在此并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加或者减少。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料口101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主流道201的数量,即一个主流道201对应多个下料口101。在本实施例中,下料口101与主流道201一一对应设置分别设置三个,每个主流道及与其连通的所有支流道构成一个分流单元,三个分流单元顺序排列在第二分配板上。

任一分流单元中设置有与主流道201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流道204,为了能够扩大一次性分配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流道20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四个等数量,在此并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加或者减少。

任一第一支流道204朝向背向第一分配板的一侧延伸,并贯穿第二分配板,例如,任一第一支流道204可从与主流道201的连通处倾斜延伸,贯穿第二分配板从而形成一条通道,本实施例中,所有主流道201与第一支流道204均沿所述第二分配板的板面延伸方向设置,同时,第一支流道204一一对应连通开设在第二分配板背向第一分配板的表面上的第一通孔207。

还包括至少两个针管(未示出),一个第一支流道204至少对应一个针管。当设有第一通孔207时,第一支流道204通过第一通孔207与针管相连通,针管的设置可更加方便地将液体分配到试剂管等容纳器皿中,可防止液体试剂滴落在试剂管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合成的液体试剂(例如dna/rna合成好的试剂)通过下料口101进入到主流道201内,液体试剂在主流道201中流动,流向第一支流道204并通过针管流到试剂管内。本实施例提供的分配结构上的分配板结构简单,利用分流道的分流来对液体试剂进行平均分配,在快速进行分配的同时,利用针管将液体试剂引流到试剂管内,避免了液体试剂的外漏。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流道201与第一支流道204均为成型在第二分配板朝向第一分配板一侧表面上的第一凹槽。第一分配板覆盖在第二分配板具有第一凹槽的一侧上,使得第一凹槽形成一个封闭的通道,在液体试剂流过主流道201和第一支流道204时,所形成的封闭通道避免了外界环境对液体试剂的污染。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主流道201与第一支流道204也可以为成型在第二分配板内的封闭通道,只留出供液体试剂的进料和出料的孔口。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扩大分配结构一次性平均分配的数量,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流道205,一个第一支流道204至少对应两个第三支流道205,相应地,第一通孔207设置在第三支流道205上;同时,还可以设置多个第四支流道206,一个第三支流道205至少对应两个第四支流道206,相应地,第一通孔207设置在第四支流道206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07设置在第四支流道206的末端。且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流道、第三支流道和第四支流道分别沿横向和竖向连通布置,使得所有第四支流道206的末端呈阵列分布,对应的第一通孔在第二分配板的表面上呈阵列分布。

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与第二分配板叠置的第三分配板302,第三分配板302与第一分配板分别位于第二分配板相对的两侧。第三分配板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分配腔301,分配腔301与第一通孔207一一对应并连通第一支流道204,分配腔301承接从主流道流过来的液体试剂。任一分配腔301至少连通有两个第二支流道304,第二支流道304贯穿第三分配板,并在第三分配板的表面形成分流口,针管与分流口一一对应地设置。

第二支流道304可从与分配腔301的连通处斜向延伸贯穿第三分配板;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第二支流道304沿第三分配板302的板面延伸方向设置,第二支流道304与开设在第三分配板背向第二分配板的表面上的第二通孔305连通,第二通孔305在第三分配板表面的开口形成分流口。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腔301和第二支流道304均为成型在第三分配板朝向第二分配板一侧表面上的第二凹槽。第二分配板203覆盖在第三分配板302具有第二凹槽的一侧上,能够使第二凹槽形成封闭的通道,从而避免流动的液体试剂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流道304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支流道304与一个分配腔301连通,四个第二支流道304沿分配腔30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第二通孔305连通第二支流道304的末端,第二通孔305在第三分配板的表面呈阵列分布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分配板303,第四分配板303设置在第三分配板背向第二分配板203的一侧。第四分配板303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通孔401,第三通孔401和第二通孔305一一对应设置。

如图1-图5所示,任一块分配板上均设置有贯穿分配板的安装孔102和固定孔103,紧固件依次穿过所有分配板上的安装孔102和固定孔103,将所有分配板固定在一起,并将分配结构定在分配槽(未示出)上,紧固件为常规的螺栓或螺丝。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