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9237发布日期:2021-11-17 23:1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方锥混合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


背景技术:

2.双锥型混合机是指通过回转罐体将各种粉料混合均匀的混合设备。双锥型混合机是一款将粉末或粒状物料通过真空输送或人工加料到双锥容器中,随着容器的不断旋转.物料在容器中进行复杂的撞击运动,达到均匀的混合的机械设备。适用于制药、化工、食品、饲料、燃料、电子等行业。本机对流动性较好的粉体及颗粒状进行混合,效果显著。
3.现有的方锥混合机上料麻烦,耗时长,且不能达到快速上料的目的,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包括有升降机构、机架和上料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转动连接于机架内顶部,所述上料机构固定连接于机架右侧。
6.所述上料机构包括有上料筒、金属折叠管、第一卸料管、固定杆、第二卸料管、支撑杆、料仓、螺旋上料轴、电机、储料口、斜板、支撑架、固定架和上料管,所述料仓固定连接于支撑架顶部,所述储料口固定连接于料仓顶部,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料仓左侧顶部,所述上料管固定连接于料仓左侧底部,所述斜板固定连接于料仓内底部,所述上料筒固定连接于固定架和上料管左侧,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上料筒底端,所述螺旋上料轴转动连接于上料筒内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二卸料管固定连接于上料筒左侧顶部,所述金属折叠管固定连接于第二卸料管左端,所述第一卸料管固定连接于金属折叠管左端,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于第一卸料管底部。
7.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有液压支架、锁紧杆、锁紧套、转轴、出料阀、滑轮、滑轨、混合筒体、限位架、液压伸缩杆和限位槽,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左侧和右侧,所述液压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底部,所述限位槽固定连接于液压伸缩杆底端,所述锁紧杆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内顶部,所以滑轮固定连接于限位架底部,所述限位架套接于限位槽内侧中部,所述混合筒体中部固定连接于限位架顶部,所述混合筒体顶部对应锁紧杆固定连接于锁紧套,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于机架内底部,所述出料阀固定连接于混合筒体底部。
8.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管和上料筒相通,且上料管和料仓相通。
9.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安装有输出轴,所述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旋上料轴底端。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两端均设置有螺栓和螺母,所述固定杆左端通过螺栓和螺
母固定连接有第一卸料管,通过固定杆固定,能够稳定通过第一卸料管箱混合筒体内上料。
11.进一步的,所述锁紧套中部套接有锁紧杆,且锁紧杆设置有四个,四个锁紧杆呈矩形分布在限位架内顶部。
12.进一步的,所述滑轮对应滑轨分布在限位架底部,且滑轮设置有四个,四个滑轮两个一组并一前一后,对称分布在限位架的底部左侧和右侧。
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右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有机架,且机架内前侧转动连接有转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上料机构,在进行上料时,通过金属折叠管将第一卸料管延伸至混合筒体顶部的进料口,此时电机工作带动螺旋上料轴旋转,将通过料仓内通过上料管进入到上料筒内的料,快速输送至第二卸料管内,在通过金属折叠管和第一卸料管输送进混合筒体内,达到快速上料的目的。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升降机构,在进行上料时,通过液压伸缩杆将限位架底部的滑轮插入到滑轨内,从而将混合筒体整体下降,此时在推动混合筒体将其移动至第一卸料管达到上料目的,上完料后,再将限位架底部和限位槽对准,液压伸缩杆带动限位槽上移和限位架底部套接,并上升至锁紧杆和锁紧套套接,达到快速简单的上料目的,且耗时短。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升降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升降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上料机构正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截取的第一卸料管、金属折叠管和第二卸料管配合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升降机构;11、液压支架;12、锁紧杆;121、锁紧套;13、转轴;14、出料阀;15、滑轮;16、滑轨;17、混合筒体;171、限位架;18、液压伸缩杆;19、限位槽;2、机架;3、上料机构;31、上料筒;32、金属折叠管;321、第一卸料管;322、固定杆;323、第二卸料管;33、支撑杆;34、料仓;35、螺旋上料轴;36、电机;37、储料口;371、斜板;372、支撑架;38、固定架;39、上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方锥混合机,包括有升降机构1、机架2和上料机构3,升降机构1转动连接于机架2内顶部,上料机构3固定
连接于机架2右侧。
26.上料机构3包括有上料筒31、金属折叠管32、第一卸料管321、固定杆322、第二卸料管323、支撑杆33、料仓34、螺旋上料轴35、电机36、储料口37、斜板371、支撑架372、固定架38和上料管39,料仓34固定连接于支撑架372顶部,储料口37固定连接于料仓34顶部,固定架38固定连接于料仓34左侧顶部,上料管39固定连接于料仓34左侧底部,斜板371固定连接于料仓34内底部,上料筒31固定连接于固定架38和上料管39左侧,上料管39和上料筒31相通,且上料管39和料仓34相通,电机36固定连接于上料筒31底端,电机36安装有输出轴,电机36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旋上料轴35底端,螺旋上料轴35转动连接于上料筒31内顶部和底部,第二卸料管323固定连接于上料筒31左侧顶部,金属折叠管32固定连接于第二卸料管323左端,第一卸料管321固定连接于金属折叠管32左端,固定杆322固定连接于第一卸料管321底部,固定杆322两端均设置有螺栓和螺母,固定杆322右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有机架2,且机架2内前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3,固定杆322左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有第一卸料管321,通过设置的上料机构3,在进行上料时,通过金属折叠管32将第一卸料管321延伸至混合筒体17顶部的进料口,此时电机36工作带动螺旋上料轴35旋转,将通过料仓34内通过上料管39进入到上料筒31内的料,快速输送至第二卸料管323内,在通过金属折叠管32和第一卸料管321输送进混合筒体17内,达到快速上料的目的。
27.升降机构1包括有液压支架11、锁紧杆12、锁紧套121、转轴13、出料阀14、滑轮15、滑轨16、混合筒体17、限位架171、液压伸缩杆18和限位槽19,转轴13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11左侧和右侧,液压伸缩杆18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11底部,限位槽19固定连接于液压伸缩杆18底端,锁紧杆12固定连接于液压支架11内顶部,所以滑轮15固定连接于限位架171底部,限位架171套接于限位槽19内侧中部,混合筒体17中部固定连接于限位架171顶部,混合筒体17顶部对应锁紧杆12固定连接于锁紧套121,锁紧套121中部套接有锁紧杆12,且锁紧杆12设置有四个,四个锁紧杆12呈矩形分布在限位架171内顶部,滑轨16固定连接于机架2内底部,滑轮15对应滑轨16分布在限位架171底部,且滑轮15设置有四个,四个滑轮15两个一组并一前一后,对称分布在限位架171的底部左侧和右侧,出料阀14固定连接于混合筒体17底部,通过设置的升降机构1,在进行上料时,通过液压伸缩杆18将限位架171底部的滑轮15插入到滑轨16内,从而将混合筒体17整体下降,此时在推动混合筒体17将其移动至第一卸料管321达到上料目的,上完料后,再将限位架171底部和限位槽19对准,液压伸缩杆18带动限位槽19上移和限位架171底部套接,并上升至锁紧杆12和锁紧套121套接,达到快速简单的上料目的,且耗时短。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进行上料时,通过液压伸缩杆18将限位架171底部的滑轮15插入到滑轨16内,从而将混合筒体17整体下降,此时在推动混合筒体17将其移动至第一卸料管321,同时通过金属折叠管32将第一卸料管321延伸至混合筒体17顶部的进料口,此时电机36工作带动螺旋上料轴35旋转,将通过料仓34内通过上料管39进入到上料筒31内的料,快速输送至第二卸料管323内,在通过金属折叠管32和第一卸料管321输送进混合筒体17内,上完料后,再将限位架171底部和限位槽19对准,液压伸缩杆18带动限位槽19上移和限位架171底部套接,并上升至锁紧杆12和锁紧套121套接,达到快速简单的上料目的,且耗时短。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