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1352发布日期:2021-08-03 14:25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器,更具体一点说,涉及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军用战机和民航客机所使用的航煤对品质要求非常高,原因是航煤中若含杂质和水分,会对飞机的发动机带来不良影响:固体杂质可能会引起油滤堵塞、控制阀卡涩、部件磨损等情况,而航煤中的微量溶解水如果不加脱除,这部分水可能会在飞机飞行时因环境温度低在发动机燃料系统的过滤器等部位产生结晶,导致过滤器堵塞供油中断发动机熄火,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因此,提高航煤洁净度,去除航煤中的水份,对于防止发动机故障、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作用。

目前为了保证航煤的清洁度和水分不超标,通常过滤器与聚结器分离器各需要设置两组互为备用,存在如下缺点问题:设备投资费用大,设备维护、切换、更换滤芯的工作量大,占地面积受限时,过滤器和聚结分离器配管与阀门设计比较紧凑,不便于日常操作和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具有结构简单、效果佳、使用简单等技术特点的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端开口且该开口上连接有头盖,所述头盖上端连接有出口管道,所述出口管道伸进筒体内连通有滤后油收集器,所述筒体下端分别连接有进口管道、切口水管道,所述进口管道、切口水管道均伸进筒体内并且分别连接有内部带有空腔的精密滤芯托盘和集水槽;

所述精密滤芯托盘上部连通有筒部,所述筒部的顶端开设有一号开口,所述筒部内设有上端开口并且呈筒状的精密滤芯,所述精密滤芯的上端开口与一号开口连接,所述滤后油收集器下部设有二号开口,所述二号开口上连接有多层结构的组合滤芯,所述分离滤芯下端连在集水槽上,并且分离滤芯的层与层间的空间与集水槽连通。

优选的,所述组合滤芯包括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均为筒状,并且外层聚结滤芯套设在内层分离滤芯外,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的下部均与集水槽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的上部均与滤后油收集器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的上端口与二号开口连通以实现内层分离滤芯内部空间与滤后油收集器内部空间相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环形的一号上端盖,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的上部均与二号上端盖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的上端口与一号上端盖的圆形孔连通,所述一号上端盖连接在滤后油收集器上并且一号上端盖的圆形孔与二号开口连通。

优选的,环绕所述一号上端盖的上端面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垫片。

优选的,由外向内所述外层聚结滤芯包括第一保护网套层、聚结滤芯滤材层、第一内衬骨架层,由外向内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包括第二保护网套层、分离滤芯滤材层、第二内衬骨架层。

优选的,还包括圆形的一号下端盖,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的下部均连接在一号下端盖上,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间的一号下端盖上设有排水口,所述集水槽与排水口相连通,所述内层分离滤芯、外层聚结滤芯间的环形空间与排水口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进口管道、切口水管道、出口管道的开口端均连接有法兰以连接外界输送管道。

优选的,所述筒体下端连接有排污口。

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一体式设计,设备投资费用小,工作效率高,设备维护、切换、更换滤芯的工作量小,占地面积小,便于日常操作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组合滤芯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组合滤芯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组合滤芯中油品流向图。

图5是本发明航煤在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内的流动路径图。

图6是本发明航煤中水分脱除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水分在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内的流动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精密”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该过滤聚结分离器为一体式设计,内部同安装精密过滤滤芯、聚结分离组合滤芯,一体式的设计,可以实现将原来的四台设备降低为两台设备,大大降低了设备投资费用,并减少了一半的维护、更换滤芯工作量,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如图1-7所示为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一种航煤过滤聚结分离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上端开口且该开口上连接有头盖2,所述头盖2上端连接有出口管道3,所述出口管道3伸进筒体1内连通有滤后油收集器4,所述筒体1下端分别连接有进口管道5、切口水管道6,所述进口管道5、切口水管道6均伸进筒体1内并且分别连接有内部带有空腔的精密滤芯托盘7和集水槽8;所述精密滤芯托盘7上部连通有筒部9,所述筒部9的顶端开设有一号开口10,所述筒部9内设有上端开口并且呈筒状的精密滤芯11,所述精密滤芯11的上端开口与一号开口10连接,所述滤后油收集器4下部设有二号开口12,所述二号开口12上连接有多层结构的组合滤芯,所述分离滤芯下端连在集水槽8上,并且分离滤芯的层与层间的空间与集水槽8连通。

航煤通过进口管道5进入精密滤芯托盘7,然后进入筒部9内,进入筒部9内的航煤(石油)会经过精密滤芯11过滤,然后进入筒体1内,进入筒体1内的航煤通过组合滤芯进入滤后油收集器4并由出口管道3流出,具体的是:航煤先通过外层聚结滤芯14时,航煤中溶解的微量水会被外层聚结滤芯14的破乳聚结层聚结成小水滴,体积较大的水滴会依靠自身的重力沉降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构成的环形空间下部,体积较小的水滴来不及沉降就会被航煤夹带着流向内层分离滤芯13,当航煤从外向内流经内层分离滤芯13时,小水滴被拦截在内层分离滤芯13的外面形成较大水滴沉降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构成的环形空间下部,再依靠自身重力从一号下端盖16的排水口17流入集水槽7,再经过切口水管道6脱除。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所述组合滤芯包括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均为筒状,并且外层聚结滤芯14套设在内层分离滤芯13外,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的下部均与集水槽8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的上部均与滤后油收集器4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的上端口与二号开口12连通以实现内层分离滤芯13内部空间与滤后油收集器4内部空间相连通。集水槽7与滤后油收集器4之间可以安装有多组组合滤芯,外层聚结滤芯与内层分离滤芯构成的环形空间与筒体内部空间不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构成的环形空间与集水槽8通过排水口17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内部的空间与滤后油收集器4内部的空间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的空间与筒体1内部空间不相连,航煤流经组合滤芯时,先从外向内流经外层聚结滤芯14,再流经内层分离滤芯13。

内层分离滤芯13的滤材层,可以是玻璃纤维材质,也可以是聚酯纤维材质,也可以是木浆纤维加玻璃纤维的复合结构,也可以是木浆纤维加聚酯纤维的复合结构等,外层聚结滤芯14的滤材层优选熔喷布。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还包括环形的一号上端盖15,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的上部均与二号上端盖相连,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的上端口与一号上端盖15的圆形孔(排油口)连通,所述一号上端盖15连接在滤后油收集器4上并且一号上端盖15的圆形孔与二号开口12连通,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一号上端盖15便于实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与滤后油收集器4连接。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环绕所述一号上端盖15的上端面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垫片,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由外向内所述外层聚结滤芯14包括第一保护网套层1.1、聚结滤芯滤材层1.2、第一内衬骨架层1.3,由外向内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包括第二保护网套层2.1、分离滤芯滤材层2.2、第二内衬骨架层2.3。,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还包括圆形的一号下端盖16,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的下部均连接在一号下端盖16上,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间的一号下端盖16上设有排水口17,所述集水槽7与排水口相连通,所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间的环形空间与排水口17相连通,外层聚结滤芯与内层分离滤芯构成的环形空间与筒体1内部空间不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构成的环形空间与集水槽8通过排水口17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内部的空间与滤后油收集器4内部的空间相连,内层分离滤芯13的空间与筒体1内部空间不相连,航煤流经组合滤芯时,先从外向内流经外层聚结滤芯14,再流经内层分离滤芯13,通过一号下端盖16便于实现内层分离滤芯13、外层聚结滤芯14连接在集水槽7上,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所述进口管道5、切口水管道6、出口管道3的开口端均连接有法兰以连接外界输送管道。

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所述筒体1下端连接有排污口,便于排放。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