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88271发布日期:2021-08-31 17:4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将能流淌的液体,包括油漆、乳剂等涂布于物体表面的工具。特别是在使用时先将液体装于底部有出液孔的涂液容器内,在涂液操作时可随时调控出液速度和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



背景技术:

广义上来说,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包括自来水笔、圆珠笔、自来水毛笔等笔类,这些用于写字的涂液工具早已普及地实现了自动出液,而需要将油漆、染发液、洗洁精等这些液体涂布于物体表面时,市场上却很难见到适用这些液体的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

关于染发液、油漆等的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的设计可以检索到不少。比如,现有申请号为cn201910088881.x的《一种可给料型油漆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设计了一款自动出液型的漆刷,结构简单,设计理念值得肯定,但加油漆前后需加盖子和盖回盖子,同时加油漆时必须先封严底部出油漆的孔,涂油漆于水平表面的物体时,出油漆孔处的油漆会因为大气压与液体张力的共同作用,使油漆含在出油漆孔口部而不往下流,此时实际上会达不到设计所追求的自动流出油漆用于涂刷油漆的目的,结构简单但实际操作时还不够简单,而且刷毛磨损后,易损件不能拆换。

涂液操作广泛存在于在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进步往往是从工具的改良开始的,其它领域工具的革新可谓如火如荼,现在用于油漆等的涂液工具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而创新的真正实用的品种却不够多。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比涂液过程中需人工不时补加液体的涂液工具效率更高、更均匀、更易使用,因此,油漆、染发液、护发液、洗洁精、沐浴露等实现涂液时自动出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克服上述现有涂液工具的缺点的目的,我们设计了结构简单、涂液操作便捷、清洗容易、成本低廉而且可重复利用的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该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主要是由底部有出液孔的涂液容器、涂刷物及控液件组成,涂液容器用于储存液体,控液件用于调节出液孔的大小,涂刷物用于出液后将液体涂均匀。由于影响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性能的主要部位是所述的涂液容器与控液件的组合,因而本发明的技术改进是围绕所述的涂液容器和控液件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

为了便于对本发明说明书的理解与图示的辨认,首先提请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以下几种情形:

一、本说明书中所指的上、下、左、右、内、外、上部、底部等有关方位的描述,是为对照说明书附图易于看懂和便于分别,不代表所表述的实物的方位。但由于有液体,设计中必须利用或考虑其从上往下流的物理性质,上下方位的描述不论在权利要求书中或说明书中都难以完全回避,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的描述中,统一地将所述涂液容器的底部设有孔地方及底部下面的涂刷物所在部位默认为下方来描述,其它部位以此为参照来描述其位置所在。因为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在使用时是动态的存在,没有固定的上、下、左、右,各部件在描述中的位置不可作方位的限定来理解。

二、本说明书附图中,其形状、位置及其大小也只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化的限定,例如所述的壳体与内壳体之间、控液件与涂液容器底部之间、封盖于壳体之间、盖子与壳体之间等,在组装后,在图中都是画得有间隙的,那都是为了能在图上分别和辨认,而实际是贴近的,因此都应作贴近来看待,就是相互靠得很近,几乎没有空隙,但又可以旋转位移。

三、本说明书及其附图所述的涂液容器底部出液孔下面设涂刷物,所述的涂刷物是指在涂液时直接接触需涂上液体的物体表面的各种材料或涂液容器底部用于涂布液体的表面,是“用于涂刷的物体”的简称,至少包括梳齿、刷毛、海绵、滚筒或布料之中的任一种或数种混合,强调一下,所述涂液容器底部直接用于接触所要涂布的物体进行涂液时,这涂液容器底部表面也是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涂刷物。实际应用中,比如将洗发乳或染发液涂布到卷曲的头发上时,既不宜用梳子也不宜用刷子,这种情况下,涂液容器底部的外表面即所述的涂刷物,有时也可将涂液容器的底部设计为凹凸不平的形状,用于接触头发涂液。各实施例中举例的涂液容器底部的涂刷物,仅为例子,都可以依用途换作另外种类。

四、本说明书中所述出液孔是指涂液容器底部壳体上能够出液的孔,或壳体上的孔与控液件孔重叠后形成的孔。

五、将进气通道的进口与出口分别描述,仅为便于功能区分。所述进气通道,其实也承担进入液体的功能,有的实施例中则主要只有进入液体的作用,所以,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所述的进气通道,实际是“进气或进液的通道”的简称,为了描述的简约才写作进气通道。

六、所述的加液口,它的主要功能有时仅是将进气通道进口提升到涂液容器底部以上的地方使其与出液孔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虽可由此加入液体,但也不一定要从这儿加液体,比如也可在所述涂液容器的内壳体中加入液体后再组装,使之成为一个预先灌装了液体用于涂液的产品。因此,所述的加液口,实际是“进气或加液的口子”的简称,只要设有进气或加液的口子这样功能的结构,不论从此处加液体还是进气体的,都是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加液口。

下面具体地说明设计内容。一种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所述涂液容器可储存液体,底部有出液孔,涂液容器的底部出液孔外是涂刷物,本发明采用的三个主要改进方案是:

为防止出液孔处因为大气压与液体的张力的共同作用,致使液体含在涂液容器底部的出液孔口部不往下流的问题,我们的解決办法是,一、将进气通道的进气通道进口与涂液容器底部的出液孔不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二、仅将出液孔的分布设为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不另设进气通道。我们的实验表明,采用上述任一方案,都可以正常流出液体。

所述的进气通道是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其一端位于涂液容器内部,空气或液体从这里出来进入涂液容器内,故以下称之为进气通道出口;另一端位于涂液容器下部,由于空气或液体是从这里进入进气通道后经进气通道出口到涂液容器内,故以下称之为进气通道进口。所述进气通道长度不限,有的实施例中可为零长度。

为解决已有技术中加入液体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设加液口用以加液,所设计的加液口根据控液件的变化相应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加液口的特征是,涂液容器上部不开口,进气通道进口的下方设置一个加大了的部位作为加液口,加液口与进气通道相连具有漏斗的功能,翻转涂液容器从加液口处加入液体。加液口不需一定要大到可以直接倒入液体,当加液口不宜过大时,可设小些,另用漏斗从此处加液。第二种加液口的特征是,将加液口设于涂液容器上方,加入液体时将控液件孔旋转到加液口处即可加入液体。以上二种方案都可做到加液时不漏也不用开盖,加液后涂液时也不用盖回盖子,简单又方便。

为更高效地在涂液操作时调节出液速度,我们所设计的调节出液速度的方案也有二种。第一种方案是设滑动阀,在平面涂液时可打开进气通道出口,实现涂液时出液,不涂液时则封闭进气通道出口,停止出液,很适用于洗碗等不需向上方涂液的涂液工具。第二种的方案是,采用旋转位移控液件,使控液件孔在对应的壳体的孔上移动,随时调控出液孔的大小。

在上述三个技术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我们从各方面将其优化,全面细致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可以真正实用。我们选择采用了以下八个方案:一、所述涂液容器的孔及控液片孔大小或形状虽都不限,但单纯用手来调节出液速度的实施例,优选涂夜容器底部的孔或控液件孔的其中一个设置成窄长的形状,用以加大出液孔从小到大之间的操作距离,防止手稍稍一动即调节过多或过少而不好掌握。二、选择加设刻度及与之对应的指示箭头,对控液件的位移幅度加以标记,利用于调控时选择,达到精准掌控出液孔大小的目的。三、各实施例都可设置分装仓,若干个分装仓将涂液容器内部分隔,分装仓底部有出液孔,分装仓的各部位被分装仓壁相隔互不相通。设置分装仓,可防止横转所述涂液容器进行涂液时,内部液体全部沉到下面一处的弊端,从而增加从出液孔流出液体于涂刷物上的均匀度。四、依需要设置返流孔,在灌液后翻转涂液容器使其底部朝下时,将进气通道内的液体引流到返流孔再流到涂刷物上,不使返流的液体到处乱滴。五、设置引流阀,当进气通道进口有液体流出时,引流阀可将液体引向涂液容器底部的返流孔上。六、在控液件上设定位凸齿或旋转把手,配合限旋榫,在旋转时可以限定旋移的范围,使出液的开与关有了快捷键。七、在壳体与内壳体套合的实施例中,优选进气通道凹槽与壳体组成的进气通道,它比管道式进气通道易洗不易断,而且不用另外安装。八、在将加液口置于涂液容器底部侧边上的实施例中,因其无法设引流阀,难以防止液体由进气通道返流,所以用下方案加以解决:a.选管道式进气通道时,将其安装于内壳体边上的孔洞处,壳体上相对应地开有一个孔洞,要加液体,则旋转内壳体,使内壳体边上的孔洞与壳体上的孔洞重合成为进气通道进口,加好后,再旋转内壳体使两个孔洞错开而封孔。b.在选用内壳体与壳体上的进气通道凹槽形成的进气通道时,要加液体,就旋转内壳体使壳体上的进气通道凹槽对着内壳体上的孔洞,加好后,旋转内壳体使其上面的孔洞和进气通道凹槽错开而封孔。可选择地,在封孔后,被封的孔下面的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特意留点缝隙,以使透气而不完全封孔,如此可达到以下目的:加液时大开进气通道以快速加液,加液后则封闭或缩小进气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很多:不用打开盖子就可方便地灌入液体,不污手,灌入液体后也不需盖盖子,直接将涂液容器底部向下即可涂液,涂液时液体自动流出,并且可以方便地随时调节出液孔大小,补加液体非常容易,出液分布均匀,极显著提高涂液工效和涂液质量。当暂停作业时,可翻身使底部朝上使液体存于涂液容器内,长久放置也不会渗漏液体,涂液时也不会有频繁蘸取液体的劳累与液体的掉滴,拆洗简易,经久耐用,成本低廉。可广泛应用于需涂布液体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包括涂胶、涂布油漆、染发、洗发、护发、清洗汽车、洗澡、洗衣、洗碗以及擦洗玻璃窗等方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剖面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内壳体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1结合有进气通道的控液件剖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采用滑动阀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控液件底面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涂液容器壳体的底部仰视图

图8是实施例1涂液容器的壳体底部与控液件底部叠合后处于闭孔状态时的透视图

图9是实施例2仰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1或实施例2刻度于手柄时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3立体透示图

图13是实施例3纵切面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3盖子的一端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3不设盖子孔洞和旋转把手时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3非圆管状的控液件实施例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3非圆管状的控液件和圆形封盖结合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4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1、壳体,2、内壳体,3、孔,4、控液件,5、控液件孔,6、滑动阀,7、刷毛,8、梳齿,9、盖子,10、榫,11、凸齿,12、进气通道,13、进气通道凹槽,14、旋转把手,15、刻度,16、螺丝,17、l形安装口,18、止口,19、缺口,20、指示箭头,21、进气通道进口,22、进气通道出口,23、返流孔,24、限旋榫,25、加液口边缘,26、手柄,27、分装仓壁,28、内壳体内缘凸点,29、定位凸齿,30、引流阀,31、海绵,32、加液口,33、分装仓,34、壳体底部大孔,35、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剖面示意图,这是采用旋转位移控液件4以调节出液孔大小,兼以采用引流阀30的一种可自动出液的涂液工具优选实施例。控液件4上设有控液件孔5,壳体1呈圆桶状,壳体1上方开口,其下方底部处有孔3和壳体底部大孔34,内壳体2下方是圆形的开口,其上方底部是比开口处小的圆形,伸出盖子9外,用于拧转壳体2时抓手,控液件孔5与壳体1底部的孔3都设于未凹入的地方。

将控液件4、进气通道12及内壳体2安装于壳体1内后,壳体1的底部托住上述各部件,内壳体2下面圆形的口部与圆形的壳体1内壁贴近,控液件4上设有控液件孔5的部位与壳体1底部设孔3的部位贴合。

旋转内壳体2时,控液件4同步旋转,使控液件孔5在对应的壳体的孔3上移动。

盖子9是个底部设有圆形孔的盖子,内壳体2底部露出于盖子9的上方,圆形的内壳体底部在周边上与盖子9的圆形的孔的边缘贴近。盖子9的边上有l形安装口17,当壳体1口部边上的榫10卡入盖子9的l形安装口的直口后,再横向旋入l形安装口的横口,就可以将壳体1与内壳体2扣住在一起。

当然,本实施例的内壳体2亦可设为圆桶状,使其边上全部与壳体1贴合。

控液件4的中间部分向上凹入,凹入处底部有进气通道进口21,壳体1的底部中间部分则凹入到壳体底部大孔34的边上为止,加液口边缘25范围内是加液口32。

在上述基础上,设有引流阀:壳体1的底部中间向上凹入的部分与控液件4的中间向上凹入的部分不贴合有空隙,引流阀30位于壳体底部大孔34与控液件4之间,在这个空隙内部下方壳体1的底部处设有返流孔23。涂液容器底部朝下时,引流阀30会下滑,使壳体底部大孔34被引流阀30整个地盖住;当涂液容器底部朝上加液体时,引流阀30又可滑回,滑回后,引流阀30与控液件4之间因引流阀上的凸齿11而隔开,形成可流进液体到进气通道12的空隙。也可选择将凸齿11设于控液件4上引流阀落下的部位上,其效果相同。在控液件4的中间向上凹入处设定位凸齿29,引流阀30上有用于套入定位凸齿29的洞,定位凸齿29的长度设定在引流阀30下滑后,仍可伸出到引流阀30的洞下面,壳体底部大孔34的边上设有限旋榫24,旋转控液件4设定的角度后,这时定位凸齿29会被限旋榫24挡住,这个所述设定的角度,通常可选三个情况:一是旋至孔3被控液件孔5完全封闭时,二是孔3与控液件孔5重合度最大时,三是孔3与控液件孔5重合度最小但大于零,不完全封闭时,以下各实施例也是如此。

可作另外选择地:当不需要利用定位凸齿29限定控液件4旋转幅度时,可不设定位凸齿29,引流阀30上也不必有孔洞。图示涂刷物以梳齿8为例子,可应用于美发时涂液。引流阀30不是必选的组件,如在涂液于水平物体表面时就不需要。可以很容易地想到,盖子9也可以以普通瓶盖上设螺旋的方式代替盖子上l型安装口17与壳体上榫10的卡合。为使内壳体2旋动则控液件4亦同步旋动,内壳体2连接控液件4的方法很多,除图示的内壳体2通过内壳体内缘凸点28卡合控液件4边缘的缺口19外,至少还可选以下二种方法:一、将控液件4与进气通道12结合为整体的零件,进气通道出口22处在不堵住进气通道12的前提下延伸设一个扁形的头,安装时将该扁形的头直插上方内壳体2底部对应加设的凹槽处。二、在内壳体2口部设缺口,控液件4边上设可卡入该缺口内的凸起。

图2是实施例1的内壳体剖面图,内壳体2下方是圆形的开口,内壳体内缘凸点28位于内壳体2底部边缘内侧。

图3是实施例1结合有进气通道的控液件剖面示意图,控液件4与管道形式的进气通道12结合后形成倒置的漏斗状,控液件4上有控液件孔5,控液件4的中间向上凹入处设置定位凸齿29,进气通道12呈管道状,但不限于圆形。

控液件4与进气通道12也可结合而生产为一个零件。

图4是实施例1壳体的剖面示意图,壳体1上方是圆形的开口,壳体1口部外面的凸点是榫10,壳体1底部有孔3,壳体1的底部中间设有壳体底部大孔34,壳体底部大孔34边上设有限旋榫24,但在本图中没能表达出来,限旋榫24的设置请参见图7与图8,壳体1底部凹入处的加液口边缘25范围内是本实施例加液口32,加液口边缘25处边上设有返流孔23。

图5是实施例1采用滑动阀时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滑动阀6上可上下滑动于管道形式的进气通道12内的部分,比进气通道12的内腔细,因而在其滑动过程中或静止时都不妨碍从进气通道12进气或进液;滑动阀6可上下滑动于管道形式的进气通道12内的部分也比进气通道12长。其上端可呈圆球等形状,能在滑动阀6落下时封住进气通道出口22,使下面的出液孔不出液;其下端伸出涂液容器底部,在涂液时会被需涂液的物体顶起,使滑动阀的上端也被顶起离开进气通道出口22,就可进气,使下面的出液孔出液。

滑动阀6与引流阀30可单独设置,也可以结合后成为一个部件运用。

本图中,内壳体2为圆桶状,这也是实施例1的内壳体2可选的形状。不用盖子9,而采用在内壳体2底部边上设榫10,壳体1口部上的l形安装口17插合到该榫10上。l形安装口17的口不仅可选用透穿了壳体1的口子,也可选择保留壳体1外表面小部分不透穿壳体1的呈l形状的凹槽。

图6是实施例1的控液件底面示意图,控液件4中心处有进气通道进口21,进气通道进口21边上设有定位凸齿29,其它部位有控液件孔5,控液件4的边缘处有缺口9,用来与内壳体内缘凸点28卡合。

图7是实施例1涂液容器壳体的底部仰视图,在壳体1的底部,作为涂刷物,梳齿8分布于孔3边上。孔3优选地依旋移的弧形做成如图所示的由细小逐渐变大的形状。限旋榫24位于壳体底部大孔34的边上。

图8是实施例1涂液容器的壳体底部与控液件底部叠合后处于闭孔状态时的透视图,当控液件4底面设控液件孔5的部位贴合于壳体1底部设孔3的部位时,控液件4上的定位凸齿29及进气通道进口21从壳体底部大孔34处露出。在壳体1底部,右边限旋榫24的左侧贴靠于定位凸齿29的右侧时,各控液件孔5与所对应的壳体1底部的孔3不重合,呈闭孔状态;当控液件4上的定位凸齿29向左边的限旋榫24旋转,靠到左边的限旋榫24时,重合度将最大。

图9是实施例2仰视图,在涂液容器的底部的外侧边上设加液口32和返流孔23。

图10是实施例2剖面示意图,图示中,壳体1上口处的l形安装口17插入内壳体2上的榫10后,再横旋加以固定安装。图示以海绵31代表涂刷物,用无底的盖9将海绵31安装于涂液容器的底部。优选地,壳体1与内壳体2及控液件4套合后,以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凹槽13与内壳体2形成可流通气体或液体的孔道作为进气通道12,进气通道凹槽13位于所述加液口32内的一端开有一个孔洞,该孔洞就是所述进气通道进口21,在加液时,旋动内壳体2使进气通道凹槽13对着上方内壳体2上的孔洞,使该孔洞成为进气通道出口22,加液后,内壳体2旋转使壳体1上的进气通道凹槽13与内壳体2上的孔洞错开,可以封住进气通道出口22,壳体1侧边上的加液口边缘25内是本实施例加液口32。若为了进气,则可在进气通道凹槽13与内壳体2的孔洞错开后,内壳体2上的孔洞下方处的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留点缝隙,缝隙下方对应地设返流孔23。

由于本实施例的进气通道12可以在加液后被完全封闭,进气通道12的长度也可以为选择为零,进气通道长度为零时,设于加液口32内的内壳体2的孔洞与壳体1的孔洞相对则开通,这2个孔洞即所述的进气通道12,若这2个孔洞相互错开则封闭。

实施例2是将实施例1上的加液口32由在底部中间转为设在壳体1的底部侧边上,其它基本相同。图中,控液件4上设有控液件孔5,壳体1与内壳体2都是圆桶状,壳体1上方开口,其下方底部处有孔3,内壳体2下方开口,与旋转把手14结合在一起,其上方底部无孔,控液件孔5与壳体1底部的孔3互相对应。将控液件4、进气通道12及内壳体2安装于壳体1内,壳体1的底部托住上述各组件,控液件4与壳体1的底部贴合,旋转内壳体2,控液件4同步旋转,使控液件孔5在对应的壳体的孔3上移动,可调节控液件孔5和孔3的重合程度。

实施例2相比实施例1有以下优点:涂液容器底部没有凹入部分,全底面都可分布出液孔,在加液后还可封住进气通道。

图11是实施例1或实施例2刻度于手柄时的示意图,实施例1和实施例2选择加设手柄26时,在手柄26与壳体1的结合部上方标有刻度15,刻度15也可设于壳体1的上口部、或盖子9等靠近旋转把手14的其它部件上,扭动旋转内壳体2上的旋转把手14,将指示箭头20指向刻度5标示度最小值与最大值时的二个位置,优选地分别对应于如图8所示的正向和反向旋转定位凸齿29碰到限旋榫24时。

可选地,当旋转把手14设为圆形或多边形时,则在上面设刻度15,再在壳体1的上口部、或盖子9上、或手柄26和壳体1的结合部等靠近旋转把手14的部件上,对着刻度15的相应位置刻一个指示箭头20。

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将壳体1选择为一端开口的圆桶状时,内壳体2边上在外面是圆形,壳体1边上在内部也是圆形,内壳体2与壳体1在边上都是相互贴近的,从而使内壳体2与控液件4在壳体1内依设定的旋转轨迹进行稳定地旋转。使内壳体2与控液件4在壳体1内依限定的旋转轨迹进行旋转,就会确保控液件孔5在旋动时与孔3相对应,从而在旋转时可以调节控液件孔5与孔3的重合程度。

可以使内壳体2与控液件4在壳体1内依限定的旋转轨迹进行旋转的内壳体2与壳体1的组合方式很多,因此,内壳体2与壳体1的形状又有很多可选的实施例:

例子之一,由于内壳体2在壳体1内只需旋转一个相当小的角度,所以壳体1与内壳体2都不必是圆形的。比如将壳体1和内壳体2的横截面都设为如图18中的壳体1与控液件4的那样的四边形,壳体1上二个圆弧形的边比内壳体2上二个圆弧形的边都设为更长些,将内壳体2装入壳体1内后,内壳体2上二个圆弧形的边与壳体1上二个圆弧形的边可相互贴近地旋转。壳体1的圆弧形边长度与内壳体2上相对应的圆弧形边长度的差,限定了内壳体2在壳体1内旋转的角度的大小,使在内壳体2旋转时,还具有对出液孔有开与关的功能,可取代实施例1中定位凸齿29和限旋榫24。例子之二,也可以选择壳体1是圆桶状,而内壳体2不是圆的桶状,而是桶口象图15、图16中控液件那样形状的其中一种。例子之三,如图1所示,内壳体2圆形的口部处与壳体1底边上圆形的内壁贴近,内壳体2圆形的底部在周边上又与盖子9底部圆形的孔的边缘贴近,从而使内壳体2与控液件4在壳体1内依限定的旋转轨迹进行旋转。上述三个例子又可将壳体2变化为多个不同的形状。上述各例表明,内壳体2和壳体1都可以选用圆桶状之外的其它形状。

图12是实施例3立体透示图,仍以涂刷物为刷毛7为例,图中,控液件4呈两端开口的圆形管状,控液件4上的控液件孔5设为单个横向的缝隙形状。

当然,控液件孔5亦可设为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孔洞,控液件孔5的形状是不限以上二种的,比如成为锯子的形状,优点甚至还更多。

壳体1是一端开口的圆桶状,加设手柄26于涂液容器右边,其上部加液口边缘25内,是加液口32。壳体1的孔3可设在下部也可设在侧面,而当其下部与侧面都设有孔3时,控液件4上也设有与这两个位置的孔3相对应的控液件孔5,这时就可以不设前面几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气通道12,因为这种情况下,控液件孔5与壳体1上的孔3重叠形成的涂液容器的出液孔不在同一平面上,不会有因大气压与液体张力造成不易出液的现象。控液件4外表面贴近于壳体1内表面。盖子9底部设有孔洞,用以露出封盖35上的旋转把手14。当控液件孔5朝上对着壳体1上的加液口32时可以加液,这时孔3被控液件4封闭,加液后将控液件4旋转,旋转到控液件孔5与壳体1上的孔3部分或全部重合时都则出液用于涂布,这时加液口32被控液件4封闭。

图12没将封盖35和分装仓壁27画入,是为了简明易认,封盖35和分装仓壁27在图中本该是存在的,图13和图14中对这二个部件进行了后续说明,可以综合对照理解。

图13是实施例3纵切面示意图,图中,控液件4两端开口,在其两端用封盖35封闭。具体实施时,可以制造为控液件4与两端的封盖35结合为一体的零件;也可以优选地制造成其中一端的封盖35与控液件4结合为一体的零件,另一端的封盖35和控液件4是可拆卸和组装的。封盖35与控液件4结合后成为在结合部位不漏液、旋转封盖的同时可带动控液件4一起旋转的结合件。而满足这种结合要求的具体做法很多,比如:可选用象瓶盖与瓶口一样旋紧的方式,或者参照实施2中“内壳体2通过内壳体内缘凸点28插结控液件4边缘的缺口19,使内壳体2旋转则控液件4亦同步旋转”的方式,将封盖35象控液件4那样设缺口、圆管状控液件4相应设内缘凸点即可。

控液件4一端的封盖35上设旋转把手14,旋转把手14是用于拧转封盖35和控液件4的抓手部位,其形状及大小不局限于如图所示,比如方形或圆形的旋转把手14都是可选择的。右端封盖作用不是很大,甚至不设右端的封盖35也可以,但为防止控液件4变形,仍以二端都有封盖35为好。控液件4和封盖35组合而成的圆桶状结合件安装于圆桶状的壳体1内后,用盖子9盖住。盖子9盖住的方式,同样地可以是普通瓶盖的螺旋方式也可以是l形安装口与榫卡合等其它方式。

可将涂液容器内象竹节似的分隔成若干个分装仓33,分装仓33的具体实施例子有:

一、组装式,以设二排控液件孔5的控液件为例,准备若干个圆形瓶盖状分装仓壁27组件,瓶盖状分装仓壁27组件的边上高度是各分装仓33的宽度,在瓶盖状的分装仓壁27组件边上设2个缺口作为控液件孔5,瓶盖状组件的形状与大小要和控液件4相配,使其周边都贴近控液件4的内表面,将它推装进安装于控液件4内时,其两个缺口对着控液件4上的控液件孔5,将其全部推入控液件4内后再用封盖35封住两端,竹节状分装仓即可制作成功。这个设分装仓33的方法,也有点象在控液件4内叠放蒸馒头用的圆形小蒸笼,可装可拆,容易清洗。

当然,也可直接用瓶盖状组件组合成控液件4。将封盖35也设为瓶盖状,各件之间也可以以设缺口和凸点插接等方式,使组装后旋转时每个组件同步旋转。瓶盖状组件的大小与壳体1相配,以使其周边都贴近壳体1内表面,将瓶盖状组件一个一个直接推入壳体1内,最后装设有旋转把手14的瓶盖状封盖35,再用盖子9盖住。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将设分装仓33的控液件4分段截断后再组装回去。

二、一体式,如图13所示,将分装仓壁27与控液件4打造成为呈整体的零件,两端用封盖35封住。各分装仓33互不相通,但都设有控液件孔5。

将封盖35与分装仓壁27和控液件制造成全部合为一个整体的部件也是可选的方案。

图中,控液件孔5已被旋至壳体1下方的孔3处,壳体1上的进液口32被控液件4封住。封盖35安装于圆管状控液件4的两边开口处,旋转把手14与左边的封盖35结合为一个整体,盖子9盖于左边壳体1的开口处,分装仓壁27将控液件4内部分隔成4个分装仓33,每个分装仓33都设有控液件孔5。当然,分装仓的数量不是限定的。

图14是实施例3盖子的一端示意图,图示中,盖子9盖合于壳体1的一端开口处,盖子9上有孔洞,盖子9孔洞的边上有二个限旋榫24,孔洞处露出封盖35上的旋转把手14。

当指示箭头20靠贴在盖子9左边限旋榫24的下面时,控液件孔5对着上方加液口32,当指示箭头20随控液件4逆时针旋动后碰到另一个限旋榫24时,可以是出液孔最大或关闭时,盖子9上设有刻度15,刻度15将调节出液孔从最大到最小之间的若干个程度进行标记。

当手柄26设于上方时,加液口32可设于手柄26一侧的边上,优选地,可将壳体1的一端开一个可以露出旋转把手14的孔洞,并在该孔洞边上如在上述盖子9的孔洞边上一样地设限旋榫24和刻度15,控液件4和封盖35从壳体1的另一端装入壳体1内后,再用没有孔洞的盖子9盖住,旋转把手14则是露出于上述壳体1的孔洞处。

图15是实施例3不设盖子孔洞和旋转把手时的示意图,将图13的实施方案进行变通,取消旋转把手14,在封盖35上设二个不透底的孔,盖子9上设对应这二个不透底的孔的凸起,当盖子9盖上壳体1后,这二个凸起会插入那二个孔内,当盖子9旋转时,就会带动封盖35和控液件4同时旋动。与实施例1中限旋榫24与定位凸齿29的功能与原理相同,盖子9上设限旋榫24,壳体1上则相应地设刻度15和定位凸齿29。

图16是实施例3非圆管状的控液件实施例示意图。控液件4在壳体1内旋转时,只要控液件4上设有控液件孔5的部位,能在旋转时始终与壳体1的内表面贴近,即可实现本实施例涂液容器的功能,其它部位只以棱角与圆形的壳体1内部接触即可,当控液件孔5对着加液口32时,下面的孔3处被控液件4封住是不会流出液体的,当控液件孔5旋至孔3处,加液口32又会被控液件4封住。加液口32可分隔为一个加入液体的大口和一个出气的小口,大口与小口下面都对着控液件孔5,使液体可顺利倒入而不被涂液容器内部的空气堵住。

图17是实施例3非圆管状的控液件和圆形封盖结合示意图,控液件4是个三角形管状,其中设控液件孔5的一边是圆弧的表面,将两端的封盖35都做成圆形,大小以装入壳体1内后其圆周都可与壳体1内壁贴近为准,再在这二个圆形的封盖35中间固定地结合控液件4,这个结合后的部件装入壳体1内后,控液件4上设控液件孔5的部位贴近于壳体1内部表面。控液件孔5单排时应设进气通道12,优选方案是:在封盖35上设进气通道凹槽13,进气通道凹糟的一端位于控液件4与封盖35的结合处,进气通道凹槽13位于封盖35上的另一端打个穿透封盖35的洞作为进气通道出口22。同理,进气通道12也可同此方法设于分装仓壁27处,只不过若是用瓶盖状组件形成分装仓33时,还需在每组件中间再加设一个分装仓壁27。

图16、图17所述控液件4的实施例表明,所述的控液件4的形状不仅圆的管状能使控液件4上设有控液件孔5的部位在旋转时与壳体1的内表面贴近,选择其它形状的控液件也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因而也都是可选的。从仅包含控液件孔5及周边上一小部分控液件4表面起,一直到整个控液件4的表面的范围内,只要这个范围内的部位在旋转时与壳体1对应时贴近壳体1,都是适用的。

图18是实施例4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图中,圆形的壳体1在左右两侧相等地少掉一部分,圆形的控液件4在左右两侧也相等地少掉比壳体1更多的一部分,当在上方的控液件孔5对着加液口32时,在壳体1下方的孔3则被控液件4封住。当控液件4以顺时针旋转后,下方的控液件孔5对着孔3时,上方的加液口32会被控液件4封住。可以利用壳体1的形状对控液件4旋转幅度的限制,将控液件4左旋到底和右旋到底时控液件孔5分别设置于加液口32和控液件孔5与孔3重合度最大或封闭的位置上。除此之外,实施例4的其它设置都与实施例3相同。

也可不设置盖子9。参照图10原理,将壳体1的一端口部设l形安装口17,控液件4对应壳体1上的l形安装口17的部位上设榫10。

或者,将控液件4仍做成本图所示的截面形状,壳体1则做成内部是圆形的截面形状,壳体1的一端封闭,壳体1的另一端则设一个如本图所示的控液件4截面形状相同但稍稍大的开口,可让控液件4和封盖35的组合件由此开口处装入壳体1内,拧转露出于壳体1开口处封盖35上的旋转把手14后,控液件4和封盖35就会被壳体1开口处限定在壳体1内,可在旋转把手14上设指示箭头20,壳体1开口处设刻度15。如此设计,同样无需再用盖子9。

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控液件4上设几排控液件孔5时,相应地,壳体1上应设同样排数的孔3。当仅设单排孔3且每个孔都位于底部正中时,应设进气通道12。

各实施例都可选择加设手柄26于有利于操作的部位。各实施例所述的控液件孔5与孔3的形状、数量和分布都不局限于示例的范围。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不论是内壳体2,还是壳体1或者还是控液件4,凡表述为圆形或圆桶状的,都是指在其互相之间需贴近旋转的内部或外表面必须是圆形或圆桶状,而不需要互相贴近旋转的内表面,比如圆管状控液件4的内部和壳体1的外部表面则不一定是圆形或圆桶状。所述的控液件孔5与孔3相对应,也都是指在控液件4旋转时,控液件孔5会对应地在孔3处移动,从而改变它们重合的程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