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62992发布日期:2021-11-29 22:3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家中安装净化装置,对使用的水进行过滤,净水净化装置通过反渗透膜可以将水中多余的矿物阳离子等过滤,有效的提升水质,
3.现有的净化装置一般采用单向供水的方式,即原水从一端进入净化装置,经过反渗透膜过滤实现净水,如此,起过滤作用的主要是反渗透膜进水的一段,当原水流到反渗透膜排水的一段时,原水中大量的矿物阳离子已经被过滤,长期使用之后,反渗透膜进水的一段达到使用寿命时,反渗透膜排水的一段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不更换反渗透膜,过滤效果会下降,而更换反渗透膜会造成反渗透膜的排水被浪费,另外原水在经过过滤之前,还含有各种有机物、胶体、沙粒等杂质,这些杂质聚集在附着在反渗透膜表面,不仅影响净水效果,而且会增大净水箱内部压力,挤压反渗透膜,造成反渗透膜受损,使用寿命降低,另外会挤压净水箱导致净水箱变形,引起漏水,为了减少有机物、胶体、沙粒等杂质对水净化装置带来的影响,需要经常清理,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自清洗的净化装置,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包括蓄水箱和净化箱,净化箱设置在蓄水箱下侧,蓄水箱左右对称分布有l板,l板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两部分,l板前后边缘分别于蓄水箱前后侧壁焊接,且l板下边缘与蓄水箱下侧之间留有间隙,l板竖直部与蓄水箱侧壁之间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下端固定在蓄水箱下侧,排水管上端与l板水平部留有间隙,两个l板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前后边缘分别与蓄水箱前后侧壁接触,且隔板下边缘与蓄水箱下侧壁接触,隔板上边缘与l板水平部处于同一高度,隔板在蓄水箱内滑动,蓄水箱前后侧壁均左右对称固定有两个限位条,蓄水箱上端开口,且蓄水箱上侧设置有注水管,注水管上端与供应原水的水源连通,注水管下端设置有三个注水口,且相邻的注水口分布在对应的限位条左右两侧。
6.所述净化箱上侧左右量端分别与对应的排水管连通,净化箱内部设置有中心管,中心管左端密封,且中心管右端设置有排水口,中心管侧缠绕有四段反渗透膜,相邻反渗透膜之间通过胶水粘连在一起,反渗透膜内测为纯水导水层,中心管侧壁于纯水导水层接触,中心管缠绕反渗透膜的部位均匀分布有过水孔,过水孔通向纯水导水层,反渗透膜外侧设置有环管,环管内壁与反渗透膜固定连接,且环管外壁与净化箱固定连接,环管靠近下侧中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浓水排水口,环管左右两端均开口,且环管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调节板,调
节板与净化箱滑动套接,且调节板中部设置有通孔。
7.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下端设置有单向阀,使蓄水箱内的水单向流向净化箱。
8.优选的,所述隔板前后边缘均滑动套接有两根滑杆,滑杆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限位条上,通过滑杆限定使隔板始终与蓄水箱左右侧壁保持平行,防止隔板边缘于隔板对应的侧壁分离。
9.优选的,所述调节板中部的通孔直径大于中心管直径,且小于环管内壁的直径。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虹吸效应,将隔板两侧首先达到排水管高度的原水吸入净化箱内,实现隔板左右两侧分依次供水,且向净化箱内供水的过程中,利用水流的冲击作用推动调节板将对应一侧的环管开口封堵,另一侧的环管开口打开,实现原水依次从左右两侧进入反渗透膜,避免原水始终从反渗透膜一侧进入,造成反渗透膜一部分使用过度,而另一部分没有被充分使用,造成反渗透膜的浪费,另外单向供水,本实用新型双向供水的方式更容易将原水残留在反渗透膜上的有机物、胶体等杂质冲走,利用原水的冲击实现了反渗透膜的自清洗,防止净化箱内残留杂质。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12.图中标号:1蓄水箱;101l板;2限位条;201滑杆;3隔板;4注水管;5排水管;6净化箱;7中心管;8反渗透膜;9环管;10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4.如图1所示,一种软水净水一体净化装置,包括蓄水箱1和净化箱6,净化箱6设置在蓄水箱1下侧,蓄水箱1左右对称分布有l板101,l板101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两部分,l板101前后边缘分别于蓄水箱1前后侧壁焊接,且l板101下边缘与蓄水箱1下侧之间留有间隙,l板竖直部与蓄水箱1侧壁之间设置有排水管5,排水管5下端固定在蓄水箱1下侧,排水管5上端与l板101水平部留有间隙,两个l板101之间设置有隔板3,隔板3前后边缘分别与蓄水箱1前后侧壁接触,且隔板3下边缘与蓄水箱1下侧壁接触,隔板3上边缘与l板101水平部处于同一高度,隔板3在蓄水箱1内滑动,蓄水箱1前后侧壁均左右对称固定有两个限位条2,蓄水箱1上端开口,且蓄水箱1上侧设置有注水管4,注水管4上端与供应原水的水源连通,注水管4下端设置有三个注水口,且相邻的注水口分布在对应的限位条2左右两侧。
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箱6上侧左右量端分别与对应的排水管5连通,净化箱6内部设置有中心管7,中心管7左端密封,且中心管7右端设置有排水口,中心管7侧缠绕有四段反渗透膜8,相邻反渗透膜8之间通过胶水粘连在一起,反渗透膜8内测为纯水导水层,中心管7侧壁于纯水导水层接触,中心管7缠绕反渗透膜8的部位均匀分布有过水孔,过水孔通向纯水导水层,反渗透膜8外侧设置有环管9,环管9内壁与反渗透膜8固定连接,且环管9外壁与净化箱6固定连接,环管9靠近下侧中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浓水排水口,环管9左右两端均开口,且环管9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调节板10,调节板10与净化箱6滑动套接,且调节板10中部设置有通孔。
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5下端设置有单向阀,使蓄水箱1内的水单向流向净化
箱6。
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3前后边缘均滑动套接有两根滑杆201,滑杆201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限位条2上,通过滑杆201限定使隔板3始终与蓄水箱1左右侧壁保持平行,防止隔板3边缘于隔板1对应的侧壁分离。
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板10中部的通孔直径大于中心管7直径,且小于环管9内壁的直径。
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发明在使用时,在使用之前,将滑动隔板3,使隔板3与任意一侧的限位条2接触,如图1所示,以隔板3与左侧限位条2接触为例,注水管2下端三个注水口中的其中两个向隔板3右侧注原水,注水管2下端三个注水口中的其中一个向隔板3左侧注原水,因此隔板3右侧注水速率高于隔板3左侧,隔板3右侧原水的高度首先达到排水管5上端开口,由于虹吸效应,隔板3右侧的原水被吸入净化箱6内,当隔板3右侧的原水少于隔板3左侧的原水时,水压推动隔板3向右滑动,直到隔板3与右侧的限位条2接触,此时,注水管2下端三个注水口中的其中两个向隔板3左侧注原水,注水管2下端三个注水口中的其中一个向隔板3右侧注原水,直到隔板3左侧原水的高度达到排水管5上端开口,在虹吸效应作用下,隔板3左侧的原水被吸入净化箱6内,完成隔板3左右两侧分批次供水的一次循环。
20.当原水从右侧的排水管5注入到净化箱6时,原水从右向左冲击右侧的调节板10,使右侧的调节板10将环管9右端开口封堵,原水从右侧调节板10中部的通孔进入反渗透膜8过滤,经反渗透膜8过滤的原水产生浓水和纯水,其中纯水通过过水孔进入中心管7,从中心管7排出,而产生的浓水通过反渗透膜8之后,冲击左侧的调节板10,使左侧的调节板10与环管9左侧开口分离,之后,浓水进入环管9并从环管9的浓水排水口排出;同理,当原水从左侧的排水管5注入到净化箱6时,原水从左向右冲击左侧的调节板10,使左侧的调节板10将环管9左端开口封堵,原水从左侧调节板10中部的通孔进入反渗透膜8过滤,经反渗透膜8过滤的原水产生浓水和纯水,其中纯水通过过水孔进入中心管7,从中心管7排出,而产生的浓水通过反渗透膜8之后,冲击右侧的调节板10,使右侧的调节板10与环管9右侧开口分离,之后,浓水进入环管9并从环管9的浓水排水口排出;通过左右交替供水,不仅使反渗透膜左右两侧均参与过来,而且左右往复的水流冲击,相比水流方向不变,更容易将原水残留在反渗透膜8上的有机物、胶体等杂质冲走,确保反渗透膜的过滤效果。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