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2629发布日期:2022-01-19 15:4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污泥排放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有的污水处理方式包括物理沉淀法、化学沉淀法、生物降解法等等,在污水处理中免不了要对淤泥进行抽排,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现有的污水处理排泥装置多使用传统的抽泥泵,污水经生化设施处理后,混合液体导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后的清水部分经抽水管抽送至后续存储设备内,而后剩余淤泥沉淀需要定期被排出,由于部分淤泥在沉淀以前就已经相互吸附在一起且体积较大,因此在后续排泥作业中极易出现排泥管堵塞的问题,同时由于沉淀块大小不均等并且在池底的分布不均匀也会提高后续清洁作业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沉淀块大小不均等并且在池底的分布不均匀会提高清洁难度,以及淤泥体积过大,使排泥作业中极易出现排泥管堵塞等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处理桶,所述处理桶内设置有沉淀腔,所述沉淀腔的下侧设置有开口朝上且开口朝前的挤压腔,所述沉淀腔下侧与所述挤压腔的上侧开口连接处为左右对称的斜面,所述沉淀腔下侧的斜面上安装有承载淤泥的承载机构,所述挤压腔的上侧开口处左右对称设置有与所述承载机构配合使用的震荡机构,所述沉淀腔的一侧端壁关于所述挤压腔的上侧开口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固定有位于所述沉淀腔内的搅拌轮,所述搅拌轮的下方设置有位于左右对称所述搅拌轴对称中心轴线上的干扰机构。
6.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干扰机构将原有的淤泥块充分打碎,并使其自由沉淀,其沉淀后厚度较为统一淤泥颗粒较小,便于后续快速清理,同时使用挤压式的排出方法,结构简单且不会出现堵塞的问题,清洁效率较高。
7.作为优选,所述挤压腔的前侧开口处安装有排泥管,所述沉淀腔的一侧端壁连通设置有与外界供水设备连通的进水管,所述沉淀腔的上端壁连通设置有位于所述搅拌轴的对称中心处且一端与外界抽水设备连接的抽水管。
8.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沉淀腔左右两侧端壁上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倾斜程度与所述沉淀腔下侧斜面倾斜程度相同,所述承载板内设置有开口朝向挤压腔上侧开口方向的压力腔,所述压力腔内滑动设置有弹性密封板,所述弹性密封板与所述压力腔远离开口的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弹簧,所述弹性密封板靠近所述压力腔开口的一端固定有密封块,所述压力腔的一侧端壁连通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密封板连接的吸附块,所述滑槽远离所述压力腔开口的一侧端壁内固定有能够通电后吸附所述吸附块的电磁铁。
9.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密封板具有一定弹性,当所述弹性密封板从所述压力腔内移动至所述挤压腔的上侧开口处时发生弯曲,当两个所述弹性密封板都移动至所述挤压腔的上侧开口处时,所述密封块相抵,使所述沉淀腔密闭,与所述挤压腔断开连通关系。
10.作为优选,所述震荡机构包括关于所述挤压腔左右对称的凸轮腔,所述凸轮腔内滑动设置有弹力板,所述弹力板的上端面固定有上侧延伸至所述挤压腔上侧开口的连接杆,所述弹力板的上端面与所述凸轮腔的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固定有位于所述挤压腔上侧开口的撞击板,所述承载板位于所述压力腔开口的一侧端面固定有位于所述撞击板上方的弹性固定块,所述凸轮腔的后侧端壁转动设置有位于所述弹力板下方的震动凸轮轴,所述震动凸轮轴上固定有外侧曲面始终与所述弹力板下端面接触的震动凸轮。
11.作为优选,所述挤压腔的后端壁内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凸轮腔后侧的中间腔,所述挤压腔的后端壁转动设置有后侧延伸至所述中间腔内的转动轴,所述中间腔的后端壁固定有与所述转动轴动力连接的主电机,所述转动轴上固定有位于所述挤压腔内的挤压轮,所述震动凸轮轴的后端延伸至所述中间腔内并与所述转动轴的后端通过一组皮带轮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干扰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沉淀腔后端壁内且位于所述搅拌轴对称中心线上的搅拌凸轮轴,所述沉淀腔的后端壁固定有与所述搅拌凸轮轴转动连接的固定块,所述的前端固定有搅拌凸轮,所述固定块的前侧端面左右对称滑动设置有呈半圆状的绕流块,所述绕流块始终与所述搅拌凸轮外侧曲面接触,所述绕流块远离所述搅拌凸轮轴的一侧曲面固定有具有弹性的弹性挡板,所述固定块内左右对称设置有开口朝前的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滑动设置有与所述绕流块连接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所述搅拌凸轮轴的一侧端面与所述滑动腔靠近所述搅拌凸轮轴的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
13.作为优选,所述的复位弹簧后侧设置有连接腔,所述搅拌凸轮轴的后端延伸至所述连接腔内,所述搅拌轴的后端延伸至所述连接腔内,所述连接腔与所述沉淀腔之间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搅拌轴动力连接的动力电机,右侧的所述搅拌轴的后端与所述搅拌凸轮轴的后端通过一组皮带轮连接。
14.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干扰机构将原有的淤泥块充分打碎,并使其自由沉淀,其沉淀后厚度较为统一淤泥颗粒较小,便于后续快速清理,同时使用震荡机构在进行排泥时快速使淤泥转移,并使用挤压式的排出方法,结构简单且不会出现堵塞的问题,清洁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15.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6.附图2是附图1中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3是附图1中b-b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18.附图4是附图1中c-c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19.附图5是附图4中d-d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20.附图6是附图1中e-e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21.附图7是附图6中f-f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8是附图1中g处的结构放大图;
23.附图9是附图1中h处的结构放大图。
24.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处理桶10、处理桶;沉淀腔11、沉淀腔;搅拌轮12、搅拌轮;抽水管13、抽水管;搅拌凸轮轴14、搅拌凸轮轴;绕流块15、扰流块;弹性挡板16、弹性挡板;转动轴17、转动轴;挤压轮18、挤压轮;挤压腔19、挤压腔;密封块20、密封块;弹性密封板21、弹性密封板;承载板22、承载板;搅拌凸轮23、搅拌凸轮;搅拌轴24、搅拌轴;进水管25、进水管;排泥管26、排泥管;固定块27、固定块;复位弹簧28、复位弹簧;滑动腔29、滑动腔;滑动块31、滑动块;动力电机32、动力电机;连接腔33、连接腔;中间腔34、中间腔;主电机35、主电机;震动凸轮轴36、震动凸轮轴;压力弹簧37、压力弹簧;压力腔38、压力腔;电磁铁39、电磁铁;吸附块40、吸附块;滑槽41、滑槽;震动凸轮42、震动凸轮;弹力弹簧43、弹力弹簧;连接杆44、连接杆;撞击板45、撞击板;弹性固定块46、弹性固定块;弹力板47、弹力板;凸轮腔48、凸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6.实施例:本例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处理桶10,所述处理桶10内设置有沉淀腔11,所述沉淀腔11的下侧设置有开口朝上且开口朝前的挤压腔19,所述沉淀腔11下侧与所述挤压腔19的上侧开口连接处为左右对称的斜面,所述沉淀腔11下侧的斜面上安装有承载淤泥的承载机构,所述挤压腔19的上侧开口处左右对称设置有与所述承载机构配合使用的震荡机构,所述沉淀腔11的后端壁关于所述挤压腔19的上侧开口左右对称转动设置有搅拌轴24,所述搅拌轴24上固定有位于所述沉淀腔11内的搅拌轮12,所述搅拌轮12的下方设置有位于左右对称所述搅拌轴24对称中心轴线上的干扰机构,所述挤压腔19的前侧开口处安装有排泥管26,所述沉淀腔11的左端壁连通设置有与外界供水设备连通的进水管25,所述沉淀腔11的上端壁连通设置有位于所述搅拌轴24的对称中心处且一端与外界抽水设备连接的抽水管13,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沉淀腔11左右两侧端壁上的承载板22,所述承载板22倾斜程度与所述沉淀腔11下侧斜面倾斜程度相同,所述承载板22内设置有开口朝向挤压腔19上侧开口方向的压力腔38,所述压力腔38内滑动设置有弹性密封板21,所述弹性密封板21与所述压力腔38远离开口的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弹簧37,所述弹性密封板21靠近所述压力腔38开口的一端固定有密封块20,所述压力腔38的一侧端壁连通设置有滑槽41,所述滑槽41内滑动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密封板21连接的吸附块40,所述滑槽41远离所述压力腔38开口的一侧端壁内固定有能够通电后吸附所述吸附块40的电磁铁39,所述弹性密封板21具有一定弹性,当所述弹性密封板21从所述压力腔38内移动至所述挤压腔19的上侧开口处时发生弯曲,当两个所述弹性密封板21都移动至所述挤压腔19的上侧开口处时,所述密封块20相抵,在所述压力弹簧37的压力下使所述密封块20紧密接触,使气体无法通过,进而使所述沉淀腔11密闭,与所述挤压腔19断开连通关系,所述震荡机构包括关于所述挤压腔19左右对称的凸轮腔48,所述凸轮腔48内滑动设置有弹力板47,所述弹力板47的上端面固定有上侧延伸至所述挤压腔19上侧开口的连接杆44,所述弹力板47的上端面与所述凸轮腔48的上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43,所述连接杆44的上端固定有位于所述挤压腔19上侧开口的撞击板45,所述承载板22位于所述压力腔38开口的一侧端面固定有位于所述撞击板45上方的弹性固定块46,所述撞击板45能够与所述弹性固
定块46发生碰撞,从而使所述承载板22发生震动,有助于附着在承载板22上的淤泥快速掉落,同时有助于附着在所述撞击板45上的淤泥掉落,所述凸轮腔48的后侧端壁转动设置有位于所述弹力板47下方的震动凸轮轴36,所述震动凸轮轴36上固定有外侧曲面始终与所述弹力板47下端面接触的震动凸轮42,所述挤压腔19的后端壁内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凸轮腔48后侧的中间腔34,所述挤压腔19的后端壁转动设置有后侧延伸至所述中间腔34内的转动轴17,所述中间腔34的后端壁固定有与所述转动轴17动力连接的主电机35,所述转动轴17上固定有位于所述挤压腔19内的挤压轮18,所述震动凸轮轴36的后端延伸至所述中间腔34内并与所述转动轴17的后端通过一组皮带轮连接,所述干扰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沉淀腔11后端壁内且位于所述搅拌轴24对称中心线上的搅拌凸轮轴14,所述沉淀腔11的后端壁固定有与所述搅拌凸轮轴14转动连接的固定块27,所述14的前端固定有搅拌凸轮23,所述固定块27的前侧端面左右对称滑动设置有呈半圆状的绕流块15,所述绕流块15始终与所述搅拌凸轮23外侧曲面接触,所述绕流块15远离所述搅拌凸轮轴14的一侧曲面固定有具有弹性的弹性挡板16,所述固定块27内左右对称设置有开口朝前的滑动腔29,所述滑动腔29内滑动设置有与所述绕流块15连接的滑动块31,所述滑动块31靠近所述搅拌凸轮轴14的一侧端面与所述滑动腔29靠近所述搅拌凸轮轴14的一侧端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28,所述的复位弹簧28后侧设置有连接腔33,所述搅拌凸轮轴14的后端延伸至所述连接腔33内,所述搅拌轴24的后端延伸至所述连接腔33内,所述连接腔33与所述沉淀腔11之间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搅拌轴24动力连接的动力电机32,两个所述动力电机32的转向相反,右侧的所述搅拌轴24的后端与所述搅拌凸轮轴14的后端通过一组皮带轮连接。
27.使用时,两个对称的弹性密封板21移动至沉淀腔11的下侧开口处,电磁铁39未通电,此时在压力弹簧37的作用下使两个密封块20紧密接触,从而使沉淀腔11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而后外部需要净化的污水通过进水管25进入沉淀腔11内,待沉淀腔11内的水位高度与进水管25最下侧平齐时即可停止供水,而后两个动力电机32相反运行,从而使两个搅拌轮12转动且转向相反,此时左侧的搅拌轮12逆时针转动,右侧的搅拌轮12顺时针转动,从而将水中淤泥打散,同时右侧的搅拌轴24通过一组皮带轮带动搅拌凸轮轴14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凸轮23转动,从而使绕流块15分别向左右两侧移动,从而通过滑动块31使复位弹簧28逐渐被拉伸,同时弹性挡板16在水流阻碍的作用下弯曲,从而使相邻的弹性挡板16的间隔增大,进而推动更多的水流,待搅拌凸轮23转动九十度时,绕流块15移动至极限位置,而后随着搅拌凸轮23持续转动并在复位弹簧28的作用下拉动滑动块31复位,进而拉动绕流块15复位,由此往复,由于绕流块15推动水流的方向与所述搅拌轮12旋转时带动水流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在两股水流交汇处会产生乱流,进而能够将水中结块的淤泥进一步打散,当绕流块15运动至少十个周期后,动力电机32关闭,而后将水静置,淤泥则会沉积至沉淀腔11的下侧,较为澄清的水则位于淤泥的上侧部分,待静置完毕后,较为澄清的水通过外部抽水设备经由抽水管13被抽出,而后剩余淤泥部分存留至沉淀腔11底部,而后即可使进水管25恢复供水,由此往复,待沉淀腔11底部淤泥厚度即将超过所述沉淀腔11底部斜面部分时,电磁铁39通电,从而吸附吸附块40,从而使弹性密封板21移动至压力腔38内,压力弹簧37被压缩,从而使沉淀腔11与挤压腔19连通,从而使沉淀腔11底部的淤泥进入挤压腔19内,同时主电机35启动,从而带动转动轴17转动,从而通过一组皮带轮带动震动凸轮轴36转动,震动凸轮轴36带动震动凸轮42转动,从而使弹力板47在弹力弹簧43的作用下上下往复运动,从而
使连接杆44带动撞击板45上下往复震动,从而使撞击板45向上运动并与弹性固定块46碰撞时,通过弹性固定块46使承载板22产生震动,从而使附着在承载板22表面以及撞击板45表面的淤泥快速脱离,最终进入挤压腔19内,同时转动轴17带动挤压轮18转动,从而在挤压轮18的作用下使进入挤压腔19内的淤泥缓慢向前侧移动,最终进入排泥管26内并排出,淤泥清理完毕后电磁铁39断电,而后弹性密封板21在压力弹簧37的作用下复位,使密封块20重新紧密接触,并使沉淀腔11重新回复密闭状态,由此往复。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