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30390发布日期:2021-12-11 12:1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火力发电厂中,部分火力发电厂通过燃用高灰、磨损性强的煤种进行发电,燃烧这种煤所产生烟气通过除尘、脱硝等一些列处理后排放,而蜂窝式催化剂是脱硝催化剂常见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均等大小的孔状结构组成,而这些孔形成催化流道,由催化剂形成的催化流道壁对流动在其中的烟气进行催化反应;而这些烟气中含有较高的硬质微粒,比如二氧化硅颗粒等。
3.烟气在进入催化剂时流速较快会对催化剂端部造成较强冲击,导致催化剂端部的磨损较为严重,同时烟气进入催化剂内部时,烟气在催化剂内部的流道不稳定,可能出现烟气中杂质冲击在催化剂内壁,导致催化剂内壁造成一定磨损,因此需要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解决了烟气在进入催化剂时流速较快会对催化剂端部造成较强冲击,导致催化剂端部的磨损较为严重,同时烟气进入催化剂内部时,烟气在催化剂内部的流道不稳定,可能出现烟气中杂质冲击在催化剂内壁,导致催化剂内壁造成一定磨损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包括蜂窝式催化剂主体,所述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盘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盘的相背面均搭接有第二连接盘,前侧所述第二连接盘的正面与进气罩的背面固定连接,后侧所述第二连接盘的背面与排气罩的正面固定连接。
8.所述进气罩的左右两侧面均卡接有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内套接有同一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四个旋转散流板,所述连接轴的左端与连接齿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组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与第二传动齿轮组啮合。
9.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与旋转扇叶组件啮合,所述进气罩的内壁与滤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罩的内壁与分流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流板的背面开设有若干气孔,所述分流板的背面与若干导气管正面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导气管设置在蜂窝式催化剂主体内壁。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气管的数量与气孔的数量相对应,所述导气管的位置与气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导气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导气管的直
径由前到后先变小后变大,所述导气管后端直径大于气孔直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的相对面通过四个连接螺栓螺纹连接,所述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两个安装支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把手,所述进气罩的左侧面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的位置与旋转散流板的位置相对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轴承,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分别设置在进气罩和排气罩的背面。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卡接在排气罩的左侧面,所述旋转扇叶组件的位置与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的位置相对应。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旋转扇叶组件的外表面设置有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的下表面与片排气罩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16.(三)有益效果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该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通过设置导气管、分流板、旋转散流板、旋转扇叶组件和进气罩,烟气进入进气罩后冲击在旋转散流板表面,此时旋转散流板对烟气进行阻挡减速,同时将动力传动至旋转扇叶组件处,由于连接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组之间的传动比,控制旋转扇叶组件快速转动,使蜂窝式催化剂主体前后两端形成一定的压差,使蜂窝式催化剂主体内部的烟气可快速稳定通过,且通过旋转散流板和导气管的减速和防护,可降低烟气对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端部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的磨损,使本装置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
19.2、该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通过设置滤板,可对进气罩中烟气进行过滤,降低烟气中杂质的含量,降低杂质冲击蜂窝式催化剂主体造成的损伤,同时可对烟气进行进一步减速,使本装置的防磨损效果更为理想。
20.3、该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通过设置导气管,导气管的直径由前到后先变小后变大,且导气管后端直径大于气孔直径,可实现对分流后烟气的稳定,保证烟气在进入蜂窝式催化剂主体内部时不受遮挡和阻碍,保证气流流道的顺利稳定。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轴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气罩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气罩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蜂窝式催化剂主体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蜂窝式催化剂主体;2、第一连接盘;3、第二连接盘;4、进气罩;5、排气罩;6、连接螺栓;7、连接法兰;8、安装支脚;9、第一轴承;10、连接轴;11、旋转散流板;12、导气管;13、连接齿轮;14、第一传动齿轮组;15、第二轴承;16、第二传动齿轮组;17、第三轴承;
18、旋转扇叶组件;19、第四轴承;20、滤板;21、分流板;22、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9.如图1

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蜂窝式脱硝催化剂防磨损装置,包括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盘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接盘2的相背面均搭接有第二连接盘3,前侧第二连接盘3的正面与进气罩4的背面固定连接,后侧第二连接盘3的背面与排气罩5的正面固定连接。
30.进气罩4的左右两侧面均卡接有第一轴承9,两个第一轴承9内套接有同一个连接轴10,连接轴10的外表面设置有四个旋转散流板11,通过设置旋转散流板11,烟气冲击在旋转散流板11表面时可控制旋转散流板11进行转动,同时旋转散流板11表面孔结构可穿过部分烟气,实现将烟气一定的减速和动力转化,连接轴10的左端与连接齿轮1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连接齿轮13与第一传动齿轮组14啮合,第一传动齿轮组14与第二传动齿轮组16啮合。
31.第二传动齿轮组16与旋转扇叶组件18啮合,进气罩4的内壁与滤板2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进气罩4的内壁与分流板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分流板21的背面开设有若干气孔22,分流板21的背面与若干导气管12正面的一端相连通,导气管12设置在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内壁。
32.具体的,如图4和图6所示,导气管12的数量与气孔22的数量相对应,导气管12的位置与气孔22的位置相对应,导气管12的外表面设置有环形凸起,导气管12的直径由前到后先变小后变大,导气管12后端直径大于气孔22直径,通过设置导气管12,导气管12的直径由前到后先变小后变大,且导气管12后端直径大于气孔22直径,可实现对分流后烟气的稳定,保证烟气在进入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内部时不受遮挡和阻碍,保证气流流道的顺利稳定。
33.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盘2和第二连接盘3的相对面通过四个连接螺栓6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盘2、第二连接盘3和连接螺栓6,方便工作人员将进气罩4和排气罩5取下进行检修和查看,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两个安装支脚8,通过设置安装支脚8,可对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可通过安装支脚8对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进行组装,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把手,进气罩4的左侧面设置有连接法兰7,连接法兰7的位置与旋转散流板11的位置相对应。
34.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传动齿轮组14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轴承15,两个第二轴承15分别设置在进气罩4和排气罩5的背面,通过设置第二轴承15,可对第一传动齿轮组14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保证第一传动齿轮组14与连接齿轮13和第二传动齿轮组16之间的稳定啮合,第二传动齿轮组1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轴承17,第三轴承17卡接在排气罩5的左侧面,旋转扇叶组件18的位置与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的位置相对应,通过设置第三轴承17和第四轴承19,对第二传动齿轮组16和旋转扇叶组件18进行支撑和限位,保证第二传动齿轮组16与旋转扇叶组件18的稳定啮合,同时旋转扇叶组件18可顺利稳定转动,旋转扇叶组件18的外表面设置有第四轴承19,第四轴承19的下表面与片排气罩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6.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时,直接将烟气通过连接法兰7通入进气罩4内,此时烟气冲击
在旋转散流板11表面,同时旋转散流板11带动连接轴10和连接齿轮13转动,此时连接齿轮13将动力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14传递至第二传动齿轮组16处,同时第二传动齿轮组16控制旋转扇叶组件18转动,旋转扇叶组件18转动实现对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内部的简单抽吸,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前后两端形成一定的压差,烟气经滤板20过滤和蜂窝式催化剂主体1的催化反应后可顺利移动至排气罩5内,随后烟气通过排气罩5排出。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