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3111发布日期:2022-05-18 19:15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喷雾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动喷雾器。


背景技术:

2.农业生产中会用到很多的农业用具,其中喷雾器是常用的一种农具,喷雾器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液或者其它液体变成武装,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的器具,且喷雾器通常为背负使用。
3.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931797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腰部靠背的喷雾器,包括喷雾器主体,所述喷雾器主体上设置有靠背主体,靠背主体一侧成型有一个弧形贴合部,弧形贴合部用于供使用者在喷雾作业时其背部具有支撑位。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电动喷雾器需要搭配蓄电池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蓄电池会产生较大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会于容纳腔内积聚,虽然通常容纳腔的底部会开设有散热孔,但实际使用中散热效果并不突出,容纳腔内的热量还是会通过喷雾器主体和靠背主体之间的连接件传递至靠背主体,使得靠背主体的温度上升,当弧形贴合部贴合于使用者的背部时易导致使用者出汗,靠背的舒适性较差,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靠背的使用舒适度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喷雾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喷雾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电动喷雾器,包括喷雾器壳体,所述喷雾器壳体内设有供蓄电池容纳的容纳腔,所述喷雾器壳体底部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散热孔,所述喷雾器壳体连接有靠背,所述靠背设有连接件,所述喷雾器壳体朝向靠背的侧壁设有供连接件嵌入的安装槽,所述喷雾器壳体和靠背通过连接件实现连接,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导流孔。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流孔,使得导流孔和散热孔之间形成对流,加大容纳腔内的气体流动,以增加容纳腔内的散热效率,降低容纳腔内的温度,进而减少容纳腔内传导至靠背的热量,降低靠背的温度,改善靠背的使用舒适度。
9.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向下贯穿于喷雾器壳体的底部,且所述安装槽两个相对侧壁的间距沿竖直方向由下到上逐渐变小。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安装槽相对的两个侧壁由下到上逐渐变小,设置安装槽向下贯穿于喷雾器壳体的底部,实际安装靠背时,可以从喷雾器壳体的底部开始进行连接件于安装槽中的嵌入,方便操作,提高安装操作的便捷性。
11.可选的,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加强件,所述喷雾器壳体底部开设有加强槽,所述加强槽贯穿喷雾器壳体底部并沿竖直方向贯穿加强件;
12.所述安装槽与加强槽连通,且所述导流孔贯穿加强件的侧壁与容纳腔连通;
13.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抵接部,所述连接部嵌入安装槽,所述抵接部嵌入加强槽。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强件和加强槽,使得靠背于喷雾器壳体上的连接更加稳固,减少靠背相对于喷雾器壳体的晃动,提高靠背使用的舒适度。
15.可选的,所述靠背底部设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朝远离喷雾器壳体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靠背的上部和底部不直接抵靠于使用者的背部,设置导流面,使得容纳腔的热气不会直接从导流孔传递到靠背中部,靠背中部即为靠背直接抵靠于使用者背部的区域,降低靠背中部的温度,改善靠背的使用舒适度。
17.可选的,所述靠背开设有通风孔。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风孔,加强靠背的透气性能,减少使用者背部紧贴靠背时的出汗情况,改善靠背的舒适性。
19.可选的,所述喷雾器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底壳,所述容纳腔位于上壳体和下底壳之间,上壳体和下底壳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下底壳设有嵌入部,所述上壳体设有供嵌入部嵌入的嵌槽。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连接上壳体和下底壳,方便喷雾器壳体的拆开清理,避免灰尘堵塞散热孔,影响散热;且设置嵌入部和嵌槽,方便上壳体和下底壳拆卸后的重新装配的定位,提高操作便捷性。
21.可选的,所述下底壳底部的外圈设有垫高部。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垫高部,使得下底壳放置于地面时,下底壳的底部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使得散热孔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加强容纳腔的散热能力。
23.可选的,所述垫高部朝向靠背的侧壁以及垫高部背离的侧壁均开设有通风口。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风口,加强下底壳底部的空气流动性,加强下底壳底部的散热能力。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导流孔,使得导流孔和散热孔之间形成对流,加大容纳腔内的气体流动,以增加容纳腔内的散热效率,降低容纳腔内的温度,进而减少容纳腔内传导至靠背的热量,降低靠背的温度,改善靠背的使用舒适度;
27.(2)通过设置加强件和加强槽,使得靠背于喷雾器壳体上的连接更加稳固,减少靠背相对于喷雾器壳体的晃动,提高靠背使用的舒适度;
28.(3)通过设置通风口,加强下底壳底部的空气流动性,加强下底壳底部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下底壳底部的结构。
31.图3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靠背的结构。
34.附图标记:1、喷雾器壳体;2、靠背;3、上壳体;4、下底壳;5、嵌入部;6、嵌槽;7、容纳腔;8、垫高部;9、通风口;10、散热孔;11、连接件;111、连接部;112、抵接部;12、安装槽;13、
加强件;14、加强槽;15、通风孔;16、导流面;17、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动喷雾器。
37.参照图1,包括喷雾器壳体1,喷雾器壳体1连接有靠背2。
38.参照图2和图3,喷雾器壳体1包括上壳体3和下底壳4,下底壳4的上端固定有嵌入部5,上壳体3的下端开设有供嵌入部5嵌入的嵌槽6。下底壳4底部设有螺栓孔,螺栓孔中穿设有螺栓,上壳体3开设有供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上壳体3和下底壳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上壳体3的内腔和下底壳4的上端之间形成供电池容纳的容纳腔7。
39.实际上壳体3和下底壳4在安装时,先将嵌入部5嵌入嵌槽6使得上壳体3和下底壳4之间对齐,然后在下底壳4底部的螺栓孔拧入螺栓,使得螺栓拧入上壳体3设置的螺纹孔中,完成上壳体3和下底壳4的连接;且喷雾器壳体1需要拆卸清理时,只需将下壳体底部的螺栓从螺纹孔和螺栓孔中全部拧出,即可完成喷雾器壳体1的拆卸,较为方便。
40.下底壳4的底部固定有垫高部8,垫高部8呈环状分布于下底壳4底部的外圈。垫高部8朝向靠背2的端面以及背离靠背2的端面均开设有与下底壳4底部连通的通风口9。下底壳4的底部还开设有与容纳腔7连通的散热孔10。
41.当喷雾器壳体1整体放置于地面时,由于有垫高部8,使得下底壳4的底部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容纳腔7内的热气能够通过散热孔10排入下底壳4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的间隙,然后再从通风口9排出。
42.参照图1,靠背2朝向上壳体3的端面固定有两个连接件11,两个连接件11沿靠背2的长度方向分布于靠背2朝向上壳体3的端面的两侧。
43.参照图3和图4,每个连接件11均包括连接部111和抵接部112,连接部111固定于靠背2朝向上壳体3的端面,抵接部112固定于连接部111远离靠背2的端面。上壳体3朝向靠背2的端面开设有供连接部111嵌入安装槽12,安装槽12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槽12和两个连接部11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安装槽12均向下贯穿下底壳4的底部,且安装槽12沿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壁的间距由下到上逐渐变小。
44.上壳体3内腔的腔壁固定有加强件13,下底壳4的底部开设有供抵接部112嵌入的加强槽14,加强槽14向上完全贯穿下底壳4和加强件13。加强件13设置有两个,加强槽14也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加强槽14和两个安装槽12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加强槽14均与对应的安装槽12连通。
45.由于安装槽12以及加强槽14均完全贯穿下底壳4的底部,且安装槽12与对应的加强槽14均相互连通,实际安装时可以将抵接部112从下底壳4底部对应于加强槽14的位置嵌入,以及将连接部111从下底壳4底部对应于安装槽12的位置嵌入,然后将连接部111和抵接部112沿竖直方向向上滑移,直至连接部111和抵接部112分别卡紧于安装槽12和加强槽14中,完成靠背2于喷雾器壳体1上的安装。
46.参照图5,靠背2背离喷雾器壳体1的端面开设有多个通风孔15,多个通风孔15位于两个连接件11之间设置。靠背2底部设置有导流面16,导流面16朝远离喷雾器壳体1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
47.参照图3和图4,每个安装槽12的槽底均开设有导流孔17,导流孔17朝远离靠背2的方向完全贯穿对应安装槽12的槽底和对应加强件13并与容纳腔7连通。
48.参照图2和图3,实际使用中,导流孔17和散热孔10可以实现对流,增强容纳腔7内的热气流动,部分热气会从导流孔17散出,向靠背2方向流动。
49.参照图4和图5,导流面16可以将导流孔17中排出的部分热气导向远离靠背2的方向,减少传递至靠背2的热量,降低靠背2的热量,改善靠背2的舒适度。当使用者的背部紧贴于靠背2时,通风孔15能够将使用者背部与靠背2之间的部分热量散出,降低靠背2的使用温度,改善使用体验。
50.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设置导流孔17和散热孔10,加强容纳腔7内的空气流动,增强容纳腔7的散热能力,减少从连接件11传递至靠背2的热量。且设置导流面16,可以将导流孔17中排出的部分热气导向远离靠背2的方向,降低靠背2的温度。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