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3363发布日期:2022-04-14 20:46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输料管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石墨电极,主要以石油焦、针状焦为原料,煤沥青作结合剂,经煅烧、配料、混捏、压型、焙烧、石墨化、机加工而制成,在生产石墨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c阀输料管对混捏机进行输送材料,之后进行加工处理,在输送材料过程中c阀输料管通过连接结构与混捏机连接,能够在配合材料输送的同时且灵活的活动,并更好的配合混捏机进行工作。
3.但是,现有的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还存在着不便于配合该装置进行降温保护和该装置的防护效果较差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的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不便于配合该装置进行降温保护和该装置的防护效果较差的问题。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软管,密封套,石棉层,密封圈,喉箍,第一包裹板,第一连接板,第二包裹板,第二连接板,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旋转保护管结构,拆装卡座结构,拆装盖,散热铜管和储液罐,所述的连接软管内壁的中间部位嵌入有石棉层,并且在石棉层的内侧胶接有密封套;所述的密封圈均胶接在石棉层和密封套外壁的上下两部;所述的喉箍均抱接在连接软管外壁的上下两部;所述的第一包裹板套接在连接软管外壁下部的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均焊接在第一包裹板前后表面的左侧;所述的第二包裹板套接在连接软管外壁下部的左侧;所述的第二连接板均焊接在第二包裹板前后两端的右侧;所述的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安装在第一包裹板的右端;所述的旋转保护管结构安装在拆装卡座结构的内侧,并且拆装卡座结构安装在连接软管的外壁上;所述的拆装盖螺纹连接在储液罐外壁的上部;所述的散热铜管焊接在储液罐的内部上侧;所述的旋转保护管结构包括循环铜管,下软管,输送泵,上软管和支撑管,所述的循环铜管一端镶嵌有下软管,另一端镶嵌有上软管;所述的输送泵右端嵌入有下软管;所述的上软管左端镶嵌有支撑管。
6.优选的,所述的拆装卡座结构包括组装座,活动侧块,安装槽,限制板,挡板和压缩弹簧,所述的组装座前端的上下两部均焊接有活动侧块;所述的安装槽开设在活动侧块内;所述的限制板与挡板螺栓连接,并且插入在安装槽内;所述的压缩弹簧螺栓安装在限制板的外壁上。
7.优选的,所述的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包括支撑框,主散热扇,支撑头,活动板块,工作孔和侧支板,所述的支撑框内侧螺栓安装有主散热扇;所述的支撑头螺栓安装在支撑框和活动板块之间;所述的活动板块与工作孔螺栓连接;所述的侧支板内侧开设有工作孔。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9.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循环铜管的设置,辅助流动的冷却液对连接软管进行冷却保护,进而增加了其防护的效果。
10.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输送泵和下软管的设置,辅助循环铜管进行冷却液的注入使用。
1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软管和支撑管的设置,便于配合冷却液进行回流使用。
12.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组装座和活动侧块的设置,便于配合循环铜管进行支撑固定。
13.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制板和挡板的设置,对所支撑的循环铜管进行限制固定。
14.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安装槽和压缩弹簧的设置,配合挡板进行活动使用。
15.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侧支板、工作孔和活动板块的设置,配合主散热扇进行调节使用。
16.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主支撑框和主散热扇的设置,对连接软管进行吹风并增加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保护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拆装卡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连接软管;2、密封套;3、石棉层;4、密封圈;5、喉箍;6、第一包裹板;7、第一连接板;8、第二包裹板;9、第二连接板;10、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101、支撑框;102、主散热扇;103、支撑头;104、活动板块;105、工作孔;106、侧支板;11、旋转保护管结构;111、循环铜管;112、下软管;113、输送泵;114、上软管;115、支撑管;12、拆装卡座结构;121、组装座;122、活动侧块;123、安装槽;124、限制板;125、挡板;126、压缩弹簧;13、拆装盖;14、散热铜管;15、储液罐。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4.实施例:
25.如附图1所示,一种生产石墨电极混捏机用c阀输料管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软管1,密封套2,石棉层3,密封圈4,喉箍5,第一包裹板6,第一连接板7,第二包裹板8,第二连接板9,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10,旋转保护管结构11,拆装卡座结构12,拆装盖13,散热铜管14和储液罐15,所述的连接软管1内壁的中间部位嵌入有石棉层3,并且在石棉层3的内侧胶接有密封套2;所述的密封圈4均胶接在石棉层3和密封套2外壁的上下两部;所述的喉箍5均抱接在连接软管1外壁的上下两部;所述的第一包裹板6套接在连接软管1外壁下部的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板7均焊接在第一包裹板6前后表面的左侧;所述的第二包裹板8套接在连接
软管1外壁下部的左侧;所述的第二连接板9均焊接在第二包裹板8前后两端的右侧;所述的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10安装在第一包裹板6的右端;所述的旋转保护管结构11安装在拆装卡座结构12的内侧,并且拆装卡座结构12安装在连接软管1的外壁上;所述的拆装盖13螺纹连接在储液罐15外壁的上部;所述的散热铜管14焊接在储液罐15的内部上侧。
26.如附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旋转保护管结构11包括循环铜管111,下软管112,输送泵113,上软管114和支撑管115,所述的循环铜管111一端镶嵌有下软管112,另一端镶嵌有上软管114;输送泵113工作将储液罐15内的冷却液吸取并经过下软管112注入到循环铜管111内流动;所述的输送泵113右端嵌入有下软管112;流动的过程中吸热降低连接软管1的温度,之后冷却液经过上软管114和支撑管115流到储液罐15内再次利用;所述的上软管114左端镶嵌有支撑管115。
27.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拆装卡座结构12包括组装座121,活动侧块122,安装槽123,限制板124,挡板125和压缩弹簧126,所述的组装座121前端的上下两部均焊接有活动侧块122;所述的安装槽123开设在活动侧块122内;拆卸循环铜管111时,拨动挡板125配合限制板124在安装槽123内活动;所述的限制板124与挡板125螺栓连接,并且插入在安装槽123内;所述的压缩弹簧126螺栓安装在限制板124的外壁上。
28.如附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助风冷散热扇结构10包括支撑框101,主散热扇102,支撑头103,活动板块104,工作孔105和侧支板106,所述的支撑框101内侧螺栓安装有主散热扇102;驱动主散热扇102对连接软管1进行吹风或者吸风再次进行散热保护;所述的支撑头103螺栓安装在支撑框101和活动板块104之间;拧紧工作孔105和活动板块104连接处的螺栓固定住即可配合主散热扇102呈合适的角度与位置使用;所述的活动板块104与工作孔105螺栓连接;所述的侧支板106内侧开设有工作孔105;活动活动板块104在侧支板106内侧的位置和角度。
29.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输送泵113螺栓安装在储液罐15右端的下部,并且储液罐15内部与输送泵113连接连通。
30.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循环铜管111缠绕在连接软管1的外壁上,所述的上软管114左端的支撑管115嵌入在拆装盖13内部的中间部位。
31.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组装座121配合活动侧块122组装呈u型,所述的组装座121均镶嵌在连接软管1前后表面的四周,并且组装座121和活动侧块122的内侧插接有循环铜管111。
32.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限制板124与挡板125组装呈t型,同时限制板124通过压缩弹簧126顶住。
33.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侧支板106均焊接在第一包裹板6右端的前后两部,并且侧支板106通过工作孔105内的螺栓与活动板块104连接。
34.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主散热扇102通过支撑框101下端的支撑头103支撑在活动板块104上。
35.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主散热扇102采用型号为fa600型扇热扇。
36.工作原理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连接软管1均套在输料管和混捏机上,通知均顶住密封圈4,之后在连接软管1的外壁上抱接喉箍5进行固定,完成安装好在使用过程中材料经过连
接软管1和石棉层3进行输送,在使用的过程中输送泵113工作将储液罐15内的冷却液吸取并经过下软管112注入到循环铜管111内流动,流动的过程中吸热降低连接软管1的温度,之后冷却液经过上软管114和支撑管115流到储液罐15内再次利用,初步的散热过程中驱动主散热扇102对连接软管1进行吹风或者吸风再次进行散热保护,在进行拆卸循环铜管111时,拨动挡板125配合限制板124在安装槽123内活动,之后即可取出组装座121内的循环铜管111,在需要对主散热扇102调节时,活动活动板块104在侧支板106内侧的位置和角度,之后拧紧工作孔105和活动板块104连接处的螺栓固定住即可配合主散热扇102呈合适的角度与位置使用。
38.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