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22926发布日期:2022-05-18 20:3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和重复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但现在通用的废水处理装置大多是一体化结构,检修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还便于用户检修。
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和废水处理组件,废水处理组件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支撑框架、并列设置在支撑框架后侧且相连通的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初级过滤罐上设置有用于液体进入的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电磁阀,高级过滤罐上设置有用于液体排出的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且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水电磁阀、第二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水电磁阀,箱体上转动设置有双开检修门且进水管、进水电磁阀、第一排水电磁阀和第二排水电磁阀均位于支撑框架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相对应。
5.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打开进水电磁阀,外部液体通过进水管进入初级过滤罐、高级过滤罐,经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实现双层过滤除杂;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一排水电磁阀或/和第二排水电磁阀,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第一排水管或/和第二排水管排出。双开检修门的设置便于用户检修进水管、进水电磁阀、第一排水电磁阀和第二排水电磁阀。双开检修门的转动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说明。这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还便于用户检修。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前侧且与进水电磁阀、第一排水电磁阀和第二排水电磁阀均电连的电控箱,箱体上转动设置有单开门且单开门上设置有显示屏,电控箱与单开门相对应且电控箱还与显示屏电连。电控箱实现控制显示屏、进水管、进水电磁阀、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第一排水电磁阀和第二排水电磁阀等其他多个电器件。显示屏便于用户观察各电器件的工作状态。单开门的设置便于用户检修电控箱。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第一出水部,第一出水部包括均与第一排水管连通的多根第一出水管且每根第一出水管上均设置有第一出水电磁阀,多根第一出水管和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均位于支撑框架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相对应。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一排水电磁阀、一个或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出水管排出。同时方便检修多根第一出水管和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设置在初级过滤罐和第一排水管之间的循环管,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电磁阀且循环电磁阀位于支撑框架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相对应。循环管、循环电磁阀的设置使液体能经过多次循环过滤除杂后再通过第一排水管排出。同时方便检修循环电磁阀。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第二出水部,第二出水部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后侧的隔膜泵和设置在支撑框架前侧且均与隔膜泵出水口连通的多根第二出水管,隔膜泵的进水口与第二排水管连通,每根第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第二出水电磁阀,多根第二出水管和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均位于支撑框架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相对应。隔膜泵启动,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二排水电磁阀、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管排出。同时方便检修多根第二出水管和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与第二排水管连通的直排管,直排管上设置有直排电磁阀且直排管、直排电磁阀均位于支撑框架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相对应。直排管、直排电磁阀的设置使过滤除杂后的液体不通过隔膜泵、而直接排出。同时方便检修直排管、直排电磁阀。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内部均设置有多层分子筛。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通过多层分子筛实现过滤除杂。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均通过托盘设置在支撑框架后侧。托盘的设置使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在支撑框架上保持稳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初级过滤罐、高级过滤罐与支撑框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抱箍。多个抱箍的设置使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在支撑框架上进一步保持稳定。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箱体上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起到支撑作用,使箱体在工作地面上进一步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施例废水处理组件的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施例初级过滤罐和高级过滤罐的结构图。
18.图中:
19.1、箱体;2、支撑框架;3、初级过滤罐;4、高级过滤罐;5、进水管;51、进水电磁阀;6、第一排水管;61、第一排水电磁阀;7、第二排水管;71、第二排水电磁阀;8、第一出水管;81、第一出水电磁阀;9、第二出水管;91、第二出水电磁阀;10、双开检修门;11、单开门;12、电控箱;13、循环管;14、循环电磁阀;15、隔膜泵;16、直排管;17、直排电磁阀;18、托盘;19、抱箍;20、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1.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和废水处理组件,废水处理组件包括设置在箱体1内的支撑框架2、并列设置在支撑框架2后侧且相连通的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初级过滤罐3上设置有用于液体进入的进水管5且进水管5上设置有进水电磁阀51,高级过滤罐4上设置有用于液体排出的第一排水管6和第二排水管7且第一排水管6上设置有第一排水电磁阀61、第二排水管7上设置有第二排水电磁阀71,箱体1上转动设置有双开检修门10且进水管5、进水电磁阀51、第一排水电磁阀61和第二排水电磁阀71均位于支撑框架2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10相对应。
22.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打开进水电磁阀51,外部液体通过进水管5进入初级过滤罐3、高级过滤罐4,经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实现双层过滤除杂;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一排水电磁阀61或/和第二排水电磁阀71,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第一排水管6或/和第二排水管7排出。双开检修门10的设置便于用户检修进水管5、进水电磁阀51、第一排水电磁阀61和第二排水电磁阀71。双开检修门10的转动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说明。这种便于检修的废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还便于用户检修。
23.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2前侧且与进水电磁阀51、第一排水电磁阀61和第二排水电磁阀71均电连的电控箱12,箱体1上转动设置有单开门11且单开门11上设置有显示屏20,电控箱12与单开门11相对应且电控箱12还与显示屏20电连。电控箱12实现控制显示屏20、进水管5、进水电磁阀51、第一排水管6、第二排水管7、第一排水电磁阀61和第二排水电磁阀71等其他多个电器件。显示屏20便于用户观察各电器件的工作状态。单开门11的设置便于用户检修电控箱12。
24.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出水部,第一出水部包括均与第一排水管6连通的多根第一出水管8且每根第一出水管8上均设置有第一出水电磁阀81,多根第一出水管8和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81均位于支撑框架2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10相对应。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一排水电磁阀61、一个或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81,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出水管8排出。同时方便检修多根第一出水管8和多个第一出水电磁阀81(多根第一出水管8能与下个工位的管路连接)。
25.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初级过滤罐3和第一排水管6之间的循环管13,循环管13上设置有循环电磁阀14且循环电磁阀14位于支撑框架2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10相对应。循环管13、循环电磁阀14的设置使液体能经过多次循环过滤除杂后再通过第一排水管6排出。同时方便检修循环电磁阀14。
26.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出水部,第二出水部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2后侧的隔膜泵15和设置在支撑框架2前侧且均与隔膜泵15出水口连通的多根第二出水管9,隔膜泵15的进水口与第二排水管7连通,每根第二出水管9上均设置有第二出水电磁阀91,多根第二出水管9和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91均位于支撑框架2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10相对应。隔膜泵15启动,用户根据需求,打开第二排水电磁阀71、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91,过滤除杂后的液体能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出水管9排出(多根第二出水管9能与下个工位的管路连接)。同时方便检修多根第二出水管9和多个第二出水电磁阀91。
27.本实施例还包括与第二排水管7连通的直排管16,直排管16上设置有直排电磁阀17且直排管16、直排电磁阀17均位于支撑框架2前侧并与双开检修门10相对应。直排管16、直排电磁阀17的设置使过滤除杂后的液体不通过隔膜泵15、而直接排出(直排管16能与下
个工位的管路连接)。同时方便检修直排管16、直排电磁阀17。
28.本实施例的所述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内部均设置有多层分子筛。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通过多层分子筛实现过滤除杂。
29.本实施例的所述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均通过托盘18设置在支撑框架2后侧。托盘18的设置使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在支撑框架2上保持稳定。
30.本实施例的所述初级过滤罐3、高级过滤罐4与支撑框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抱箍19。多个抱箍19的设置使初级过滤罐3和高级过滤罐4在支撑框架2上进一步保持稳定。
31.本实施例的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起到支撑作用,使箱体1在工作地面上进一步保持稳定。
32.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