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线式降膜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0864发布日期:2022-06-15 17:0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切线式降膜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油脂制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线式降膜蒸发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降膜蒸发是将料液自降膜蒸发器加热室上管箱加入,经液体分布及成膜装置,均匀分配到各换热管内,在重力和真空诱导及气流作用下,成均匀膜状自上而下流动,其中流动过程中,被壳程加热介质加热汽化,产生的蒸汽与液相共同进入蒸发器的分离室,汽液经充分分离,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单效操作)或进入下一效蒸发器作为加热介质,从而实现多效操作,液相则由分离室排出。
3.然而,现有的降膜蒸发器存在以下问题:
4.1)在相同的蒸汽消耗中,由于物料在换热管内壁形成的有效蒸发面积较小,因此,所形成的蒸发效率或效果较差,同时成本高;
5.2)分配器结构各式多样,总的都为盲式,无法目视管壁内液面分布情况,即无法知晓该降膜蒸发器的有效蒸发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切线式降膜蒸发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切线式降膜蒸发器,其包括上下延伸且形成蒸发腔的塔体、位于塔体内的多根降膜管、与每根降膜管相连通的料液通道、及料液泵,特别是,塔体上形成有视镜窗口,其中自视镜窗口中能够观察降膜管中的料液分布,料液通道包括与降膜管一一对应且自一端部相连通的多根第一管体、用于将多根第一管体的另一端部与料液泵相连通的第二管体,其中第一管体与对应的降膜管相切设置,自第一管体进入降膜管的料液呈螺旋状且贴合降膜管的内壁向下流动。
9.优选地,多根降膜管以塔体中心线方向呈环形阵列分布。这样分布,能够使得蒸汽均匀与降膜管接触。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管体与对应的降膜管构成一个阵列单体,且阵列单体以塔体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这样一来,方便降膜管和第一管体的布局,也便于料液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形成旋涡。
11.优选地,第二管体包括沿着塔体周向设置的环形管、自环形管一侧与料液泵相连通的连通管,其中第一管体端部分别与环形管连通。在此,通过环形管的设置,方便多根降膜管与料液泵相连通。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降膜蒸发器还包括设置在连通管上的第一流量控制阀。在此,通过第一流量控制阀控制料液流量,使得沿着降膜管的内壁料液厚度相对均匀。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降膜蒸发器还包括芯管,其中芯管的中心与塔体的中心重合,环形阵列分布的多根降膜管位于芯管的外周。充分利用塔体内部空间,使得蒸汽均匀接触降膜管实施换热。
14.优选地,芯管的管径大于降膜管的管径,且芯管的上端部位于降膜管的上方,芯管的下端部与降膜管的下端部齐平。方便组装和定位。
15.优选地,料液通道还包括与芯管上端部连通的第三管体,其中第三管体位于第二管体的上方,且一端部与芯管相切设置、另一端部与料液泵连通。
16.进一步的,第三管体与连通管并排设置且与料液泵连通,降膜蒸发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管体所形成支路上的第二流量控制阀。也就是说,在第二流量控制阀的控制下,有效的控制进入芯管内料液的流量。
17.此外,降膜蒸发器还包括与塔体底部相连通的气液分离腔,其中多根降膜管通过上管板和下管板平行且均匀间隔的定位在塔体内。
18.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9.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相同的蒸汽消耗中,通过螺旋进料从而有效地增加蒸发接触面积,改善蒸发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视镜窗口,能够目视管壁内液面分布情况,知晓该降膜蒸发器的有效蒸发面积。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施例的切线式降膜蒸发器的主视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放大示意图;
22.其中:1、塔体;
23.2、芯管;
24.3、降膜管;
25.4、料液通道;41、第一管体;42、第二管体;420、环形管;421、连通管;43、第三管体;
26.5、气液分离腔;
27.6、上管板;
28.7、下管板;
29.s、视镜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切线式降膜蒸发器,其包括上下延伸且形成蒸发腔的塔体1、位于塔体1内的芯管2、位于塔体1内的多根降膜管3、与每根降膜管3相连通的料液通道4、及料液泵。
37.具体的,在塔体1上形成有视镜窗口s,其中自视镜窗口s中能够观察降膜管2和芯管2中的料液分布。
38.结合图2所示,芯管2位于塔体1的中心,多根降膜管3绕着芯管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这样分布,充分利用塔体内部空间,使得蒸汽均匀接触降膜管实施换热。
39.本例中,芯管2的上端部位于降膜管3上端部的上方,芯管2的下端部与降膜管3的下端部齐平设置。
40.芯管2的管径大于降膜管3的管径。
41.具体的,降膜管3有10根,且10根降膜管3呈环形阵列式的分布在芯管2的外周。
42.料液通道4包括与降膜管3一一对应且自一端部相连通的多根第一管体41、用于将多根第一管体41的另一端部与料液泵相连通的第二管体42、与芯管2上端部连通的第三管体43。
43.第一管体41与对应的降膜管3相切设置,自第一管体41进入降膜管3的料液呈螺旋状且贴合降膜管3的内壁向下流动。
44.本例中,第一管体41与对应的降膜管3构成一个阵列单体,且阵列单体以塔体1中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这样一来,方便降膜管和第一管体的布局,也便于料液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形成旋涡。
45.第二管体42包括沿着塔体1周向设置的环形管420、自环形管420一侧与料液泵相连通的连通管421,其中第一管体41端部分别与环形管420连通。在此,通过环形管的设置,方便多根降膜管与料液泵相连通。
46.第三管体43位于第二管体42的上方,且一端部与芯管2相切设置、另一端部与料液泵连通。
47.本例中,第三管体43与连通管421并排设置且与料液泵连通,降膜蒸发器还包括设置在连通管421上的第一流量控制阀、设置在第三管体43所形成支路上的第二流量控制阀。
48.也就是说,在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分别控制下,有效的控制进入降膜管3和芯管2内料液的流量,以确保沿着芯管2和降膜管3的内壁料液厚度相对均匀,改善蒸发效率和效果。
49.此外,降膜蒸发器还包括与塔体1底部相连通的气液分离腔5,其中芯管2和多根降膜管3通过上管板6和下管板7平行且均匀间隔的定位在塔体1内。
50.本例中,芯管2和降膜管3的下端部均完全敞开设置,且芯管2和多根降膜管3的下端部伸入气液分离腔5的上部。
51.同时,为了方便蒸发,本例中,蒸汽的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这样一来,与料液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在相反流动方向的热交换下,更有效率的实施料液蒸发。
52.综上,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如下:
53.分别向连通管421和第三管体43中通入待蒸发料液,且在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的流量控制下,待蒸发料液沿着切线方向分别进入降膜管3和芯管2,同时料液沿着降膜管3和芯管2的管壁呈螺旋式贴合管壁向下流动,并在蒸汽的热交换下进行汽化蒸发。
54.因此,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势:
55.1、在相同的蒸汽消耗中,通过螺旋进料从而有效地增加蒸发接触面积,改善蒸发效率和效果;
56.2、通过视镜窗口,能够目视管壁内液面分布情况,知晓该降膜蒸发器的有效蒸发面积;
57.3、在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分别控制下,有效的控制进入降膜管和芯管内料液的流量,以确保沿着芯管和降膜管的内壁料液厚度相对均匀,改善蒸发效率和效果;
58.4、通过上管板和下管板平行且均匀间隔的定位在塔体内,确保处于相对均匀的环境中实施蒸发,不仅提升蒸发效率,而且改善蒸发品质,使用料液完全汽化。
5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