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1973发布日期:2022-09-20 22: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预处理时需要将污泥浆中的固体颗粒与砂砾进行分离,污水处理中的砂水分离器用于进水过程的砂与水的分离,减少砂粒对生化系统的冲击,其原理是砂水混合液从进水管进入水箱,混合液中比重较大的颗粒(如砂粒)由于自重面下降沉积于容器底部,砂粒中的水分逐渐流回水箱,砂粒也逐渐干化在出料口处,依靠自重落入其它输送装置,上清液则不断的从排水管中流出,达到砂水分离目的。
3.但往往砂粒随水流在进入水箱内部时,污水往往会携带大量的冲击力,导致水箱内部的砂水混合物更加的浑浊,并且在水流的长时间冲击下,部分颗粒较小的砂粒难以沉淀至水箱底部,无法及时有效的被排出,导致污水预处理的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能够减少砂粒随水流在进入水箱内部时带来的冲击力,使颗粒较小的砂粒能够更好的沉入水箱底部,便于砂粒的排出,保证污水预处理的效果。
6.(二)技术方案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8.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包括缓冲进水机构、水箱和排砂机构,所述缓冲进水机构与所述水箱上部相连接,所述排砂机构与所述水箱下部相连接,所述水箱上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
9.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进水接头和缓冲机构,所述水箱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缓冲机构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接,所述进水管通过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缓冲机构相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缓冲箱、缓冲柱、第一驱动件和缓冲叶轮,所述缓冲箱与所述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缓冲箱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接头相适配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与所述进水接头相连接,所述缓冲箱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柱,所述缓冲箱下部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连接有一所述缓冲叶轮,一所述第一驱动件与一所述缓冲叶轮驱动连接。
11.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缓冲柱之间呈交错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呈倒三角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排砂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排砂管、输出轴和绞龙叶片,所述排砂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下部固定连接,所述排砂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处设置有进砂口,所述排砂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出砂口,所述排砂管内可转动连接有所述输出轴,所述输出
轴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绞龙叶片,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输出轴驱动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上连接有排水管。
15.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吊耳。
16.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水箱下部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一所述支撑架。
17.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和所述排砂机构电连接。
18.(三)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污水处理厂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进水过程中的砂与水进行分离时,可将含砂污水通过进水管和进水接头导入缓冲机构内,随后通过缓冲机构降低含砂污水的水流速度,避免含砂污水搅乱水箱内部的沉砂,随后运行排砂机构将水箱内部的沉砂排出水箱外,由此能够减少砂粒随水流在进入水箱内部时带来的冲击力,使颗粒较小的砂粒能够更好的沉入水箱底部,便于砂粒的排出,保证污水预处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实施例的局部剖示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实施例中缓冲机构结构正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快速砂水分离器的实施例中缓冲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进水管,2-进水接头,3-缓冲机构,4-水箱,5-吊耳,6-第二驱动件,7-出砂口,8-支撑架,9-排砂管,10-排水管,11-出水口,12-绞龙叶片,13-输出轴,301-缓冲箱,302-连接口,303-缓冲柱,304-第一驱动件,305-缓冲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7.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包括缓冲进水机构、水箱4和排砂机构,所述缓冲进水机构与所述水箱4上部相连接,所述排砂机构与所述水箱4下部相连接,所述水箱4上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11;
28.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1、进水接头2和缓冲机构3,所述水箱4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缓冲机构3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通过所述进水接头2与所述缓冲机构3相连接。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实际污水处理厂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进水过程中的砂与水进行分离时,可将含砂污水通过进水管1和进水接头2导入缓冲机构3内,随后通过缓冲机构3降低含砂污水的水流速度,避免含砂污水搅乱水箱4内部的沉砂,随后运行排砂机构将水箱4内部的沉砂排出水箱4外。
3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缓冲箱301、缓冲柱303、第一驱动件304和缓冲叶轮305,所述缓冲箱301与所述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缓冲箱301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接头2相适配的连接口302,所述连接口302与所述进水接头2相连接,所述缓冲箱301内水平设置
有若干个所述缓冲柱303,所述缓冲箱301下部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连接有一所述缓冲叶轮305,一所述第一驱动件304与一所述缓冲叶轮305驱动连接。
31.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当含砂污水进入缓冲箱301内后通过对缓冲柱303的撞击后进行减速,同时第一驱动件304带动缓冲叶轮305进行转动,随后缓冲叶轮305呈逆水流方向转动,进一步的对含砂污水进行缓冲。
32.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缓冲柱303之间呈交错设置。
33.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更好的对含砂污水进行缓冲。
34.进一步的,所述水箱4呈倒三角结构。
35.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砂粒更好的沉积在水箱4底部。
36.进一步的,所述排砂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6、排砂管9、输出轴13和绞龙叶片12,所述排砂管9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下部固定连接,所述排砂管9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的连接处设置有进砂口,所述排砂管9的另一端设置有出砂口7,所述排砂管9内可转动连接有所述输出轴13,所述输出轴13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绞龙叶片12,所述第二驱动件6与所述输出轴13驱动连接。
37.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沉积的在水箱4底部的砂粒通过进砂口进入排砂管9内,随后通过第二驱动件6带动输出轴13和绞龙叶片12转动,并使绞龙叶片12带动砂粒,将砂粒推出出砂口7。
38.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11上连接有排水管10。
39.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出水口11排出的污水。
40.进一步的,所述水箱4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吊耳5。
41.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更好的对整体装置进行搬运。
42.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8,所述水箱4下部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一所述支撑架8。
43.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避免整体装置直接与地面相接触。
44.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和所述排砂机构电连接。
45.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使用者在控制整体装置时更加的便捷。
46.实施例一
47.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快速砂水分离器,包括缓冲进水机构、水箱4和排砂机构,所述缓冲进水机构与所述水箱4上部相连接,所述排砂机构与所述水箱4下部相连接,所述水箱4上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水口11;
48.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1、进水接头2和缓冲机构3,所述水箱4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缓冲机构3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通过所述进水接头2与所述缓冲机构3相连接;
49.所述进水管1采用橡胶管,韧性好且耐腐蚀;
50.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缓冲箱301、缓冲柱303、第一驱动件304和缓冲叶轮305,所述缓冲箱301与所述进水口固定连接,并且采用焊接,所述缓冲箱301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接头2相适配的连接口302,所述连接口302与所述进水接头2相连接,并且采用螺纹连接,所述缓冲箱301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缓冲柱303,并且采用焊接,所述缓冲柱303之间相
互平行,所述缓冲箱301下部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连接有一所述缓冲叶轮305,一所述第一驱动件304与一所述缓冲叶轮305驱动连接;
51.所述第一驱动件304采用小型驱动电机;
52.相邻的所述缓冲柱303之间呈交错设置;
53.所述水箱4呈倒三角结构;
54.所述排砂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6、排砂管9、输出轴13和绞龙叶片12,所述排砂管9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下部固定连接,并且采用焊接,所述排砂管9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的连接处设置有进砂口,所述排砂管9的另一端设置有出砂口7,所述排砂管9内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有所述输出轴13,所述输出轴13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绞龙叶片12,并且采用焊接,所述第二驱动件6与所述输出轴13驱动连接;
55.所述排砂管9内部套设有耐磨衬套;
56.所述第二驱动件6为减速电机;
57.所述出水口11上连接有排水管10;
58.所述水箱4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吊耳5,并且采用焊接;
59.还包括支撑架8,所述水箱4下部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所述支撑架8;
60.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缓冲进水机构和所述排砂机构电连接;
61.所述控制器型号为data-7311,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304和所述第二驱动件6电连接。
6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6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