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2966发布日期:2022-05-26 05:1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样品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


背景技术:

2.在食品农产品检测的过程中,进样小瓶用于装载待分析的样品溶液,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材。现有的技术中,检测仪器通过安装在检测仪器上的内插管来吸取样品溶液,为了使检测仪器能够准确吸到样品,需要手动将内插管放入进样小瓶内实现微量进样,但此操作增加实验人员工作量。同时,样品进入检测仪器前需要经过滤膜过滤,但是通过滤膜将溶液过滤至检测仪器时,由于内插管底部空间狭隘,容易产生气泡,且不易排出,从而影响实验数据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本实用新型将内插管集成在瓶体内,可以将样品溶液过滤后注射进内插管里面,样品溶液注射的过程中能避免气泡的产生,便于检测仪器能够直接吸取经过过滤且无气泡的样品溶液。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包括具有瓶口的瓶体、安装在所述瓶体内的内插管、安装在所述瓶体上的过滤组件;所述内插管呈u形,所述内插管的一端具有第一管口,所述内插管的另一端具有第二管口;
6.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用于扣接在所述瓶体上的盖体、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过滤件,以及安装在所述过滤件上的注射管;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分别位于所述瓶口处;所述盖体覆盖在所述瓶口、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上,所述过滤件具有过滤通道,所述注射管通过所述过滤通道与所述第一管口连通,所述过滤通道内设有第一过滤膜。
7.进一步的是,所述内插管包括依次连接且连通的第一直管段、弯管段和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的轴线和所述第二直管段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直管段上,所述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二直管段上,沿着背离所述弯管段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直管段的直径逐渐增大。
8.进一步的是,所述弯管段与所述瓶体的底部抵接。
9.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管口的边缘、所述第二管口的边缘、所述瓶口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
10.进一步的是,所述瓶体的外表面上具有环设在所述瓶口外侧的外螺纹。
11.进一步的是,所述过滤通道内还设有第二过滤膜;所述第一过滤膜和所述第二过滤膜沿着所述过滤通道内液体流入所述第一管口的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12.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过滤膜和所述第二过滤膜之间形成溶剂空间;所述第一过滤膜和所述第二过滤膜分别向所述溶剂空间内凹陷。
13.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过滤膜具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过滤膜具有若干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分别大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14.进一步的是,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孔径分别为0.22μm-0.45μm,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孔径分别为0.10μm-0.21μm。
15.进一步的是,所述注射管的材料为弹性塑料。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内插管安装在瓶体内,过滤组件安装在瓶体上,实现瓶体、过滤组件、内插管三者的结合,相比传统的进样瓶先将样品溶液放在进样瓶,需要检测时候再将进样瓶内的样品溶液过滤的工作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将样品溶液放进瓶体内的内插管的过程中实现过滤,呈u形的内插管可以避免样品溶液注射的过程中产生气泡,需要检测仪器检测样品溶液的时候,检测仪器可以直接与内插管连接并吸取经过过滤且无气泡的样品溶液,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使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7.图1是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的剖视图;
19.图3是瓶体和内插管的局部剖视图;
20.图4是过滤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中省略第一过滤膜和第一过滤膜;
21.图5是过滤件的剖视图。
22.图中,1、瓶体;2、内插管;3、过滤组件;4、样品溶液;11、外螺纹;21、第一直管段;22、第二直管段;23、弯管段;31、盖体;32、过滤件;33、注射管;35、第一过滤膜;36、第二过滤膜;37、针管;38、溶剂空间;211、第一管口;221、第二管口;321、过滤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27.为了描述方便,下文所述的上下方向与图1本身上下方向一致,下文所述的左右方向与图1本身左右方向一致。
28.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自动排气的进样瓶,包括具有瓶口的瓶体1、安装在瓶体1内的内插管2、安装在瓶体1上的过滤组件3;内插管2嵌在瓶体1内与瓶体1连接成一体,内插管2呈u形,内插管2的一端具有第一管口211,内插管2的另一端具有第二管口221。瓶口开设在瓶体1的上方,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朝上,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位于瓶口内。
29.过滤组件3包括用于扣接在瓶体1上的盖体31、安装在盖体31上的过滤件32,以及安装在过滤件32上的注射管33;注射管33用于与注射器连通,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分别位于瓶口处;盖体31、过滤件32、注射管33一体成型,盖体31、过滤件32、注射管33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盖体31覆盖在瓶口、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上,盖体31为塑料卡扣,盖体31通过扣接的形式安装在瓶体1上实现与瓶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过滤件32具有过滤通道321,注射管33通过过滤通道321与第一管口211连通,过滤通道321内设有第一过滤膜35。
30.将样品溶液4放进进样瓶的时候,首先通过注射器吸取样品溶液4,然后将注射器与注射管33连接,第二管口221被盖体31封闭,此时内插管2与外部不连通,按压注射器使得注射器的样品溶液4进入注射管33,随着不断注射,注射管33和过滤通道321的压强不断增大,样品溶液4在压强的作用下穿过第一过滤膜35和第一管口211进入内插管2,这个过程中内插管2内的气体不断被挤压靠近第二管口221,因此可以避免样品溶液4内产生气泡。注射样品溶液4的过程中,靠近第一管口211的样品溶液4的液面高度大于靠近第二管口221的样品溶液4的液面高度。注射完成之后拔掉过滤组件3,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均与瓶体1外部连通,靠近第一管口211的样品溶液4的液面高度等于靠近第二管口221的样品溶液4的液面高度,最后检测仪器可以从第一管口211伸入内插管2吸取经过过滤且无气泡的样品溶液4。
31.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31上安装有连通第一管口211和过滤通道321的针管37,针管37插在第一管口211内,针管37引导样品溶液4从过滤通道321进入第一管口211。
32.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内插管2包括依次连接且连通的第一直管段21、弯管段23和第二直管段22;第一直管段21的轴线和第二直管段22的轴线平行,第一直管段21和第二直管段22均竖直设置。第一管口211位于第一直管段21的上端,第二管口221位于第二直管段22的上端,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的高度相同。沿着背离弯管段23的方向上,第一直管段21的直径逐渐增大,第一直管段21上端的直径大于第一直管段21下端的直径。第二直管段22的直径从上往下保持不变。注射样品溶液4的时候,液体会先进入第一直管段21,气体往第二直管段22走,样品溶液4如有气泡,气泡也会自动进入第二直管段22。
33.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直管段21上端的直径约为8mm,第一直管段21下端的直径约为3mm,第二直管段22直径约为3mm。
34.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弯管段23的外圆弧面与瓶体1的底部抵接。瓶体1的底部为内插管2提供支撑,避免内插管2的底端悬空,增加内插管2安装的稳定性。
35.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口211的边缘、第二管口221的边缘、瓶口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瓶口有两个,其中一个与第一管口211重合,另一个与第二管口221重合,
使得第一管口211与瓶体1之间、第二管口221与瓶体1之间的间隙被覆盖,第一管口211和第二管口221均不与瓶体1内部连通。
36.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瓶体1的外表面上具有环设在瓶口外侧的外螺纹11。外螺纹11的直径与市面上普通的瓶盖相匹配。当将样品溶液4过滤完但是不需要马上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通过瓶盖暂时封存。瓶体1为透明玻璃。
37.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滤通道321内还设有第二过滤膜36;第一过滤膜35和第二过滤膜36沿着过滤通道321内液体流入第一管口211的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在检测仪器进行吸取样品溶液4前先将样品溶液4过滤,过滤时如果遇到样液浑浊,需要用移液枪将第一次过滤溶液取出,再进行二次过滤,此步骤繁琐,且操作过程中样液容易洒出浪费,造成污染。本技术的样品溶液4在过滤组件3经过二次过滤存放在内插管2,需要检测的时候检测仪器可以马上进行吸取经过二次过滤的样品溶液4,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了样液洒出造成浪费和污染。
38.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膜35和第二过滤膜36之间形成溶剂空间38;第一过滤膜35和第二过滤膜36分别向溶剂空间38内凹陷。第一过滤膜35向下凹,第一过滤膜35下凹是为了样品溶液4通过第一过滤膜35时,便于注射器用力注射,第二过滤膜36向上凹陷(凸起),第二过滤膜36凸起是为了增大与样品溶液4的接触面积,第一过滤膜35下凹,第二过滤膜36向上凸起,也可以起到挤压作用,便于样品溶液4依次通过第一过滤膜35和第二过滤膜36。
39.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膜35具有若干第一通孔;第二过滤膜36具有若干第二通孔;各第一通孔的孔径分别大于各第二通孔的孔径。第一过滤膜35的第一通孔和第一过滤膜35的第二通孔孔径不同,可以对样品溶液4进行二次不同程度的过滤净化,有效防止检测仪器的色谱柱堵。
40.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过滤膜36和第一过滤膜35均呈网格状。第二过滤膜36和第一过滤膜35的材料为聚醚砜或尼龙。第一通孔的直径孔径为0.22μm-0.45μm,第一通孔可以选择0.45μm或0.22μm。第二通孔的直径孔径为0.10μm-0.20μm,第二通孔选择小于第一通孔即可。
41.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注射管33的材料为弹性塑料。注射管33用于与注射器连接,弹性塑料可以匹配不同尺寸注射器的接口,注射管33的直径从下往上逐渐增大,便于注射器的接口接入,在注射器注射过程中也起到更换的密闭效果。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