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00128发布日期:2022-07-09 19:2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离心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


背景技术:

2.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许多化工厂都增加了尾气洗涤塔、废水中和池等等装置,虽然去除了有害物质,但含固体的液体不仅不能二次利用,更达不到排放要求,所以必须通过特定的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3.离心式固液分离机广泛应用于固液分离处理中,现有的离心机一般都通过滤网过滤分离,将液体和固体混合物旋转分离至滤网,液体透过滤网作为清液排出,固体作为滤渣通过活塞或者刮刀收集,实现连续的固液分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滤网容易堵塞,需要定期清理,影响固液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需过滤网过滤,且可以实现连续固液分离的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其包括料斗、捞渣装置、圆筒和转轴,所述料斗安装在平台上,所述圆筒安装在料斗内部,所述捞渣装置安装在料斗内部,且位于圆筒底部;所述圆筒顶部安装有液体出口管,所述圆筒底部分别安装有固体出口管和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进料口高于固体出口管的出料口;所述圆筒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转轴与圆筒同轴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安装在圆筒内部,所述转轴周向安装有多个挡板,所述转轴靠近液体出口管的一端周向安装有多个倾斜的叶轮,所述圆筒内壁径向安装有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相对于转轴的轴向呈倾斜状。
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导流板与圆筒的轴线呈30-60
°
,且各导流板之间呈均匀间隔设置。
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叶轮的倾斜角度为30-60
°

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挡板所在平面与圆筒的轴线平行,且各挡板之间呈均匀间隔设置。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圆筒内部靠近液体出口管的一端安装有叶轮套筒,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叶轮套筒,且所述叶轮位于叶轮套筒内部;所述转轴和所述叶轮套筒之间的腔体为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液体出口管连通。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圆筒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轴套,所述转轴均贯穿圆筒两端的轴套,并与轴套之间的密封为转动密封。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转轴和圆筒顶部的轴套之间的腔体为第二通道,所述液体出口管安装在圆筒顶部的轴套表面,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转轴和圆筒底部的轴套之间的腔体为第三通道,所述进料管安装在圆筒底部的轴套表面,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驱动转轴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料斗外部,且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转轴靠近液体出口管的一端同轴连接。
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捞渣装置包括捞渣传送带和捞渣驱动装置,所述捞渣传送带安装在料斗内部,且位于固体出口管下方,所述捞渣传送带的长度大于料斗的长度;所述支撑座的一端与料斗底部的平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捞渣传送带远离所述固体出口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捞渣传送带的一端设有出渣口,且位于料斗外部;所述捞渣传送带与捞渣驱动装置连接,并受所述捞渣驱动装置驱动,将料斗内部的固体捞出至出渣口。
15.本发明的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利用转轴带动挡板旋转使物料径向运动,产生离心力,进行固液分离;进入导流板范围内的物料,通过离心力的挤压和导流板导流,产生了向下的轴向流动,进而从固体出口管排出;同时旋转的叶轮使物料产生了向上的轴向运动,并使清液从液体出口管排出,达到了固液分离的效果。与现有的过滤网过滤分离相比,不会存在堵塞的问题,而且固液分离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的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的结构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的圆筒内部结构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的转轴结构图;
21.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2.图5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23.1-料斗、2-捞渣装置、3-圆筒、4-转轴、30-液体出口管、31-固体出口管、32-进料管、40-挡板、41-叶轮、33-导流板、34-叶轮套筒、42-第一通道、35-轴套、43-第二通道、44-第三通道、5-驱动装置、21-捞渣传送装置、22-捞渣驱动装置、23-出渣口、24-铲板、6-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如图1所示,结合图2-5,本发明的一种离心式固液连续分离机,包括料斗1、捞渣装置2、圆筒3和转轴4。
26.其中,料斗1安装在平台上,料斗1为倒梯形,内部盛有固液混合废水,料斗1内部安装有捞渣装置2,捞渣装置2用于将沉降下来的固体捞出,包括捞渣传送带21、捞渣驱动装置
22和支撑座6,捞渣传送带21安装在料斗1内部,且位于固体出口管31下方,捞渣传送带21的长度大于料斗1的长度;支撑座6的一端与料斗1底部的平台连接,另一端与捞渣传送带21远离固体出口管31的一端连接;捞渣传送带21的一端设有出渣口23,且位于料斗1外部;捞渣传送带21上安装有倾斜的铲板24,捞渣传送带21与捞渣驱动装置22连接,捞渣驱动装置22驱动捞渣传送带21转动,通过铲板24将料斗1内部的固体捞出至出渣口23。
27.具体的实施例中,捞渣传送带21与水平面呈60
°
的夹角,固体在捞渣过程中向上运输,沥出的滤液顺着捞渣传送带21向下流入料斗1内部,使固液分离更加的彻底。
28.圆筒3安装在料斗1内部,圆筒3顶部安装有液体出口管30,圆筒3底部分别安装有固体出口管31和进料管32,进料管32的进料口高于固体出口管31的出料口;圆筒3的轴线竖直设置,转轴4与圆筒3同轴设置,转轴4可转动安装在圆筒3内部;转轴4周向安装有多个挡板40,转轴4靠近液体出口管30的一端周向安装有多个倾斜的叶轮41,圆筒3内壁径向安装有多个导流板33,导流板33相对于转轴4的轴向呈倾斜状。
29.进料管32连通固液混合污水仓,转轴4旋转,带动挡板40快速旋转,形成抽吸力,带动物料通过进料管32进入到圆筒3内部;同时圆筒3内物料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较重的固体颗粒在上行的过程中逐渐被离心力沉降至圆筒3的导流板33范围内。
30.进入到导流板33范围内的固体和液体,承受液体离心力后,产生一定的静压力,固体经导流板33反向挤压,产生了向下的流动,带动固体物料物从固体出口管31排出,至捞渣机料斗1进行浓缩沉降,捞渣驱动装置22驱动捞渣传送带21将浓缩后的固体捞出至出渣口23,实现了固液分离。
31.转轴4带动叶轮41旋转,使得圆筒3内部的物料轴向向上运动,固体颗粒被逐步分离至四周,液体中固体含量越来越少,上清液由液体出口管30排出。
32.具体的实施例中,挡板40数量和角度可根据离心力大小而设定,本实施例中,挡板40有4个,挡板40所在平面与圆筒3的轴线平行,且各挡板40之间呈均匀间隔设置。
33.具体的实施例中,叶轮41的数量和倾斜角度根据所需离心力大小而定,本实施例中叶轮41有4个,倾斜角度为30-60
°

34.具体的实施例中,可根据圆筒3的大小设置导流板33的数量,本实施例中导流板33有6个,导流板33与圆筒3的轴线呈30-60
°
,且各导流板33之间呈均匀间隔设置。
35.具体的实施例中,圆筒3内部靠近液体出口管30的一端焊接有叶轮套筒34,转轴4贯穿叶轮套筒34,且叶轮41位于叶轮套筒34内部;转轴4和叶轮套筒34之间的腔体为第一通道42,第一通道42与液体出口管30连通。固液分离后的液体进入叶轮套筒34内部,然后在叶轮41的转动下,液体轴向向上运动,最终经第一通道42和液体出口管30排出料斗1。
36.具体的实施例中,圆筒3两端的中心分别固定安装有轴套35,转轴4均贯穿圆筒3两端的轴套35,并与轴套35之间的密封为转动密封。
37.具体的实施例中,转轴4和圆筒3顶部的轴套35之间的腔体为第二通道43,液体出口管30安装在圆筒3顶部的轴套35表面,且与第二通道43连通。转轴4、叶轮套筒34和轴套35均同轴设置,有利于液体沿着第一通道42和第二通道43轴向上直线运动。
38.具体的实施例中,转轴4和圆筒3底部的轴套35之间的腔体为第三通道44,进料管32安装在圆筒3底部的轴套35表面,且与第三通道44连通。物料由圆筒3中心的第三通道44进入圆筒3后,更容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分散到圆筒3内部,起到更好的固液分离效果。
39.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转轴4旋转的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安装在料斗外部,且驱动装置5的输出端与转轴4靠近液体出口管30的一端同轴连接。优选的,驱动装置5为旋转电机,转速为1000-3000r/min。
40.本发明利用捞渣传送带21捞渣,并且出渣口23位于料斗1外部,可将浓缩沉降后的固体捞出,实现了固液分离,可连续分离不需停机捞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1.本发明可根据需要处理的污水量,在料斗1内部设置多个离心装置。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