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微过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4827发布日期:2022-06-15 10:5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微过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山茶油过滤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超微过滤设备。


背景技术:

2.茶油,是油茶籽油俗称,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
3.在茶油的生产中毛油中一般含渣8%~10%,由于菜籽有的黏度大,含胶质多,因此油渣分离比较困难,常用的方法是板框过滤。虽然板框过滤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但滤除毛油含渣量低,一般为0.1%以下,而卧螺分离机滤出毛油含渣量为3%左右。
4.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201911063836.5、201820513835.0、cn202120308197.0等在对茶油过滤时,只能将茶油中的杂质过滤,无法将茶油中微量的水过滤,影响茶油口感。《聚酰胺反渗透膜的概述》中提到反渗透膜,该膜并未应用在山茶油过滤设备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微过滤设备,主要优点在于巧妙应用反渗透膜的特性,滤出茶油中的水份,提升茶油口感。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微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架;油泵;板框过滤组件,该板框过滤组件具体有盖板、侧板、底板、粗滤板,盖板、侧板以及底板连接组成所述支撑部件,所述粗滤板成30
°
角倾斜安装在侧板上,粗滤板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盖板上连接振动马达;压力控制组件,该压力控制组件由罐体和压力表组成,罐体安装在主体架上,所述罐体经导管连接至所述板框过滤组件,所述压力表设于罐体上,罐体外部连接保温装置;二次细滤组件,该二次细滤组件由多根油管及四根细滤管组成,细滤管与主体架固定连接,所述细滤管经导管与压力控制组件连通;油水分离组件,该油水分离组件包括贯通机构、油水分离器组成,油水分离器具体有一反渗透膜,该膜表面微孔直径一般在5~10nm之间,其中,所述油泵通过多根导管依次将茶油导入板框过滤组件、压力控制组件、二次细滤组件、油水分离组件中,最终由油水分离组件流出。
7.在本发明中,所述反渗透膜为芳香聚酰胺(尼龙)化学结构,具有较多亲水基团,因而水的透过速度相对较快。
8.在本发明中,所述板框过滤组件还具有储渣框与抽拉板,该储渣框与支撑部件滑动连接,抽拉板与所述支撑部件滑动连接。
9.在本发明中,还包括过滤棒,该过滤棒安装在所述细滤管内部。
10.在本发明中,所述过滤棒具体有安装盘、连接棒和滤嘴棒,安装盘与连接棒连接构成分流部件;两分流部件经滤嘴棒连接导通。
11.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棒弧形排列固定在所述安装盘上。
12.在本发明中,所述滤嘴棒内部具有活性纤维碳,该活性纤维碳过盈连接在滤嘴棒内部。
13.实施本发明的这种,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有板框过滤组件及油泵,过滤茶油中的杂质,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4.2.通过设有四根细滤管,进一步将茶油中的杂质过滤,大大减小毛油的含渣量。
15.3.通过设置油水分离组件,将滤后茶油中的水份去除,大大提高了茶油的口感。
16.4.通过设置过滤棒,滤除茶油中含有的气泡,使得茶油成色更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另一角度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部分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部分剖视图;图9为图8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部分剖视图;图11为图10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19.如图1至3,本发明的这种超微过滤设备大致由板框过滤组件1、主体架 21、压力控制组件3、油泵4、二次细滤组件5、油水分离组件6、过滤棒7组成。参照图2至3,本发明的板框过滤组件1包括有支撑腿架11、第一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3、连接导管14、盖板15、侧板16、底板17、过滤布板18、粗滤板19、储渣框110、抽拉板111。支撑腿架1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13,其中第一连接板12为茶油进油口。第二连接板13经连接导管14与压力控制组件3连接。盖板15、侧板16与底板17均与支撑腿架11固定连接。两块过滤布板18安装在盖板15与底板17之间,过滤布板18由滤袋套接在板框上,滤袋可拆卸清洗。
20.三块粗滤板19成30
°
角倾斜安装在一对侧板16之间。粗滤板19由交替排列的滤板与滤框构成一组滤室,滤板的表面有沟槽,其凸出部位用于支撑滤板。滤框和滤板的边角上有通孔,组装后构成完整的通道,能够通入茶油。滤框、滤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用于压紧滤框与滤板。滤框的的一侧安装有各把手,便于后续的拆卸清理。
21.盖板15顶部亦可安装振动马达,避免杂质粘附在粗滤板19上,影响过滤效率。储渣
框110滑动式安装在底板17上,抽拉板111滑动连接在支撑腿架11上,如图4,主体架 21上设有电控部件22,油泵4固定安装在主体架 21上。
22.当茶油经第一连接板12的茶油进油口流入后,通过粗滤板19。其中茶油中的颗粒较大的杂质被阻隔过滤,茶油继续流通至过滤布板18经其上的滤袋将杂质再次过滤,最后由连接导管14流出。而被过滤布板18与粗滤板19阻挡的杂质会沿板壁自然下落在抽拉板111上。最后在停机的状态下,工作人员拉动抽拉板111,使其表面的杂质物下落至储渣框110中。
23.如图5,压力控制组件3包括罐体31、玻璃透镜32和压力表33。罐体31通过螺栓连接在主体架 21上,其上端口与连接导管14进行连接。玻璃透镜32紧密安装在罐体31上。工作人员可通过玻璃透镜32观察经板框过滤组件1滤后的茶油含渣情况。
24.罐体31顶部又设有压力表33,压力表33螺纹连接至罐体31内,用于监测罐体31内部压力。观察罐体31内压力是否始终小于0.3mpa,若压力高于0.3mpa则需停机检测出口管道和滤板是否堵塞。罐体31外部亦可连接保温装置,使茶油过滤时温度在60℃~70℃,避免高温引起茶油颜色变深,有效成分损失。同样也防止温度过低,使得茶油难以过滤。
25.如图6,本发明的二次细滤组件5,二次细滤组件5包括细滤管51、软管一52、软管二53、软管三54、短排杂管55、长排杂管56、导油管57。其中四根细滤管51分别固定在主体架 21上。软管一52用于连接压力控制组件3与油泵4。软管二53用于连接上方两根细滤管51与油泵4的一端,软管三54用于将上方两根细滤管51的另一端与下方两根细滤管51的一端进行连接。短排杂管55连接下方两根细滤管51作为其排杂口,长排杂管56连接上方两根细滤管51作为其排杂口,将被滤出的杂质排出。导油管57连接在下方两根细滤管51的另一端,用于将两次过滤后的茶油排出。
26.其中,软管二53与细滤管51;软管三54与细滤管51;导油管57与细滤管51均为法兰连接。法兰连接的主要特点是拆卸方便、强度高、密封性能好。安装法兰时要求两个法兰保持平行,法兰的密封面不能碰伤,并且要清理干净。短排杂管55、长排杂管56与细滤管51为焊接连接。
27.如图6,经油泵4流出的茶油先由软管二53导入上方的两根细滤管51进行过滤,上方的两根细滤管51再经过软管三54流入下方的两根细滤管51进行二次过滤,最终由导油管57将滤后的茶油排出。当设备停止工作时,被上方的两根细滤管51阻挡的杂质可通过长排杂管56排出,而被下方的两根细滤管51阻挡的杂质则通过短排杂管55排出。而在设备工作时,短排杂管55与长排杂管56是处于密封关闭状态。
28.在现有技术中,经超微过滤后的茶油仍然含有0.1%的水,这小部分水非常影响茶油的口感,目前主流的方式一般采用高温去水。但温度过高会使得茶油中的有效成分流失,而传统方法是让茶油沉淀较长的时间,使水分沉淀至底部。此类方法非常影响生产效率,对此本发明还包括由油水分离组件6。
29.如图6至9,油水分离组件6由支撑框61、z型出油管62、连接阀一63、连接阀二64、油水分离器65组成。支撑框61固定安装在主体架 21上。导油管57与支撑框61螺纹连通,通过连接口螺纹的压力密封,达到连接效果。在后续保养时,易于拆卸。连接阀一63、连接阀二64与支撑框61焊接连通。油水分离器65上端口与连接阀一63螺纹连接吗,下端口与连接阀二64螺纹连接。z型出油管62与支撑框61上端口螺纹连接。
30.油水分离器65具体有壳体651、反渗透膜652、储水罐653组成。壳体651与支撑框61固定连接,反渗透膜652固定在壳体651的内部,该油水分离器65内部具有的反渗透膜652,该膜间隙一般在5~10nm之间。储水罐653与壳体651下方螺纹配合连接。
31.当导油管57排出的茶油经支撑框61、连接阀二64流入油水分离器65下端口,茶油进入油水分离器65内部后,内部压力远超过反渗透膜652的渗透压,茶油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向渗透。因茶油密度比水小,分子间隙比水大很多。茶油中含有的水经反渗透膜652自然渗透至储水罐653内,该反渗透膜为芳香聚酰胺(尼龙)化学结构,具有较多亲水基团,因而水的透过速度相对较快。而纯净的茶油在油泵4的推力作用下经z型出油管62流出。从而达到了脱离茶油中水份的目的,使茶油口感更加清香。在停机转态下,可将储水罐653拆卸清除内部多余的水。
32.如图10至11,细滤管51的内部设有过滤棒7,过滤棒7包括安装盘71、连接棒72和滤嘴棒73。一安装盘71上弧形阵列安装有14根连接棒72构成分流部件;两分流部件经经14根滤嘴棒73连接,安装盘71固定在细滤管51内部。其中滤嘴棒73中含有一活性纤维碳731,活性纤维碳过盈连接在滤嘴棒73内部。
33.茶油从细滤管51流经过滤棒7时,会被其分流部件分成若干股茶油。再经过滤嘴棒73中的活性纤维碳731吸附过滤后,从细滤管51另一端口流出。目的是为了增大茶油与活性纤维碳731的接触面积,可以更有效过滤茶油中的微量颗粒,使茶油更加澄清透明,气味清香。也可消除茶油中含有的气泡,使滤后的茶油色泽更为光亮,品质更加纯净。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