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造粒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5920发布日期:2022-09-10 00:2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造粒塔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造粒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造粒塔。


背景技术:

2.目前,高塔熔体造粒工艺主要是利用尿素或硝铵磷间接加温形成熔体,再与磷酸一铵、氯化钾等搅拌混合制成料浆。料浆通过旋转造粒机喷撤入空冷塔中,喷撤的液滴与空冷塔中上升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下降的高温物料将热量传给冷空气,空气温度上升重度下降形成烟囱效应,烟囱效应越大热交换效果越好,所需冷却结晶段和冷却降温段越小。
3.但是,现有的高塔熔体造粒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4.根椐烟囱抽力公式h

=h(γ
空-γ

),要提高烟囱抽力h

,要么增加塔高h,要么增加空气重度γ

或降低烟气重度γ

。空气重度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当造粒塔高度一定时,冬天气温低空气重度大,因而抽力大,夏天气温度高空气重度小,因而抽力小。要降低烟气重度γ

则必须提高烟气温度,而要提高烟气温度则要么提高造粒温度,要么增加造粒量。生产中不同配方造粒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因而通过提度造粒温度是不行的。提高造粒量可以提烟气温度降低烟气重度γ

,但造粒是通旋转造粒机离心造粒的,要提高造粒量则必须提高造粒机旋转速度,但造粒机旋转速度大,物料因离心力作用播撤范围大,则造粒塔直径必须大因而投资大。提高造粒塔高度h,可增加抽力,同样提高造粒塔高度投资也增大。复合肥造粒塔结构主要由地下塔基段、收料段、塔下进风段、结晶冷却段、制浆造粒设备段、塔顶出风段等组成。产生抽力的烟囱高度为塔顶出风段与塔下进风段的之间的高度。复合肥造粒塔主要是利用烟囱效应,在自然能通风下热物料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熔体物料冷却结晶成颗粒。造粒塔越度烟囱效应越好,但同时造价也越大。造粒塔高主要是增加了结晶冷却段高度,因而使制浆造粒设备段位置升高了,从而造成输送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升高,更主要的是,因设备段重量大,重心越高抗风拨能力越低,因而塔壁及基础设计的厚度与深度及用钢量明显增加。
5.在现有技术中,复合肥造粒塔存在重心高抗风能力差、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造粒塔,其能解决重心高抗风能力差、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7.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新型造粒塔,包括地下塔基段、收料段、塔下进风段、结晶冷却段、制浆造粒设备段、塔顶出风段,所述地下塔基段、收料段、塔下进风段、结晶冷却段、制浆造粒设备段、塔顶出风段依次上下衔接,所述地下塔基段、收料段、塔下进风段、结晶冷却段、制浆造粒设备段均包括柱形部、与柱形部衔接的侧衔接部;所述塔顶出风段呈长方体或圆柱状或锥形状,所述塔顶出风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柱形部的面积,所述塔顶出风段位于所述柱形部的中部;所述结晶冷却段压缩处理且所述结晶冷却段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制浆造粒设备段;在所
述塔顶出风段中的侧衔接部中,设置有物料输送设备。
9.进一步地,所述塔顶出风段的侧壁为薄壁形。
10.进一步地,所述柱形部包括圆形外壳,所述圆形外壳内设置有两个平行设置有安装板。
11.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安装板的距离为所述圆形外壳直径的三分之一。
12.进一步地,所述侧衔接部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平行于所述安装板。
13.进一步地,所述间隔板到两个所述安装板的距离相同。
14.进一步地,所述侧衔接部与所述柱形部连通。
15.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塔基段、收料段、塔下进风段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制浆造粒设备段。
16.进一步地,所述结晶冷却段占整体塔高的40%-50%。
17.进一步地,所述塔顶出风段的高度占整体塔高的15%-30%。
18.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9.在现有同等造粒塔高度下,将塔上制浆造粒设备段和其方形副塔下降,减少结晶冷却段,增加塔顶造价低的出风段高度,实现造粒塔抽力不变。经过经验得知,物料结晶固化只需20-35米,余下高度只是颗粒冷却段,物料结晶冷却主要是与通风量有关,抽力不变则通风量不变,风带走的热量不变,因此适当降低结晶冷却段并不会影响颗粒的结晶冷却,本技术可降低主副塔高度20-30米,将制浆造粒设备段下降,降低重心高度,保持塔顶出风段高度不变,因而使塔风抽力不变,解决了重心高抗风能力差、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20.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新型造粒塔中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22.图2为图1所示新型造粒塔中一制浆造粒设备段的平面图;
23.图3为现有技术中普通造粒塔的结构图;
24.图4为通风量测量的测量点位图;
25.图5为通风量测量的另一测量点位图;
26.图6为本技术中通风量测量的数据图;
27.图7为本技术中通风量测量的另一数据图;
28.图8为常规高塔数据测量数据图;
29.图9为常规高塔数据的另一测量数据图。
30.图中:10、地下塔基段;20、收料段;30、塔下进风段;40、结晶冷却段;50、制浆造粒设备段;60、塔顶出风段;90、物料输送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
例。
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请参阅图1-2,一种新型造粒塔,包括地下塔基段10、收料段20、塔下进风段30、结晶冷却段40、制浆造粒设备段50、塔顶出风段60,所述地下塔基段10、收料段20、塔下进风段30、结晶冷却段40、制浆造粒设备段50、塔顶出风段60依次上下衔接,所述地下塔基段10、收料段20、塔下进风段30、结晶冷却段40、制浆造粒设备段50均包括柱形部、与柱形部衔接的侧衔接部;所述塔顶出风段60呈长方体或圆柱状或锥形状,所述塔顶出风段60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柱形部的面积,所述塔顶出风段60位于所述柱形部的中部;所述结晶冷却段40压缩处理且所述结晶冷却段40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制浆造粒设备段50;在所述塔顶出风段60中的侧衔接部中,设置有物料输送设备90。在现有同等造粒塔高度下,将塔上制浆造粒设备段和其方形副塔下降,减少结晶冷却段,增加塔顶造价低的出风段高度,实现造粒塔抽力不变。经过经验得知,物料结晶固化只需20-35米,余下高度只是颗粒冷却段,物料结晶冷却主要是与通风量有关,抽力不变则通风量不变,风带走的热量不变,因此适当降低结晶冷却段并不会影响颗粒的结晶冷却,本技术可降低主副塔高度20-30米,将制浆造粒设备段50下降,降低重心高度,保持塔顶出风段高度不变,因而使塔风抽力不变,解决了重心高抗风能力差、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35.具体的,塔顶出风段60只是塔顶中心一个小出风口,没有多少荷载,可设计成薄壁形,可大大降低同等高度造价。请具体参阅图3,为现有技术中普通造粒塔的结构图。
36.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旨在保持造粒塔抽力不变下降低主副塔高度,从而降低造粒塔造价,同时也降低了物料输送高度,降低了输送设备造价也降低运行成本。为复合肥企业节约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缩短施工工期,加快生产线建设速度。通过此方案建造的复合肥造粒塔,对比其他设计,在同等塔径下,缩短冷却结晶段高度,增加塔顶通风段高度,保持塔抽力不变即通风量不变下,降低造粒主副塔高度和降低塔身重心来实现降低投资,请具体参阅图4-7,为本专利的测量的数展示,本专利中的高塔数据为:进风口相对地面高度+6.50米,冷却结晶段高度68米,制浆造粒段高度19.5米,主副塔相对地面全高94米,塔全高94米,进风数据测量点相对地面高度+6.5米,出风数据测量点相对地面高度89米,请参阅图8-9,为常规高塔数据测量数据图,常规高塔的数据为:进风口相对地面高度+6.50米,冷却结晶段高度68米,制浆造粒段高度19.5米,主副塔相对地面全高94米,塔全高94米,进风数据测量点相对地面高度+6.5米,出风数据测量点相对地面高度89米。经对比,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优势。
37.优选的,所述塔顶出风段60的侧壁为薄壁形。所述柱形部包括圆形外壳,所述圆形
外壳内设置有两个平行设置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的距离为所述圆形外壳直径的三分之一。
38.优选的,所述侧衔接部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平行于所述安装板。所述间隔板到两个所述安装板的距离相同。所述侧衔接部与所述柱形部连通。所述地下塔基段10、收料段20、塔下进风段30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制浆造粒设备段50。
39.优选的,所述结晶冷却段40占整体塔高的40%-50%。所述塔顶出风段60的高度占整体塔高的15%-30%。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结晶冷却段一般占塔高60-70%,改进后缩短至40-50%;传统的塔顶的通风段为1-2%;改进后增长至15-30%的塔高占比。从而保证了塔高不变的基础上,保证了通风量的不变。整个装置结构新颖,设计巧妙,适用性强,便于推广。
40.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