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7084发布日期:2022-09-14 14:47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涂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涂布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极片的涂布在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在生产实际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特殊的技术要求,需要满足多种浆料的涂布需求。
3.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涂布装置是由中间夹设有垫片的上模头与下模头所组成,垫片上设置有出口,通过将浆料由垫片上的出口挤出,来实现浆料在集流体基材上的涂布。然而,受垫片的自身结构限制,当多种浆料从垫片上的出口挤出时,其难以控制不同浆料的挤出位置及尺寸,影响电池极片的涂布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涂布装置,能够使得上模头和下模头中的不同浆料按照设计需求挤出,以满足电池极片不同位置对锂离子传输动力学的不同需求,提高电池性能。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包括:上模头,上模头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进料口、第一腔体和第一导流槽;下模头,固定于上模头下方并与上模头对合,下模头包括相连通的第二进料口、第二腔体和第二导流槽;垫片,固定于上模头和下模头之间,垫片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置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的出口位于主体部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垫片上的正投影位于主体部,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在垫片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沟槽。
6.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模头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腔体,下模头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腔体,以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注入两种浆料。通过将垫片设置为具有第一沟槽的主体部,即可通过主体部分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使得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浆料分别流动至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进而由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一同进入第一沟槽并从其出口挤出。因此,通过调整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的尺寸及位置,可使得上模头和下模头中的两种浆料能够在第一沟槽的出口处按照设计需求挤出,以满足电池极片不同位置对锂离子传输动力学的不同需求,提高电池性能。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均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导流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涂布装置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导流槽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一导流槽,第一沟槽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导流槽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通过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注入两种浆料,当涂布至基材上时,即能够形成两种浆料的条纹涂布结构,提高电池性能。
8.在一些实施例中,垫片还包括与主体部相连并朝向第一沟槽凸出设置的多个隔离部,在长度方向上,隔离部位于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之间,以通过隔离部隔开流动至第一沟槽内的两种浆料,保证涂布效果。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上,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部分凸出于主体部设置并位于第一沟槽,隔离部相对于主体部的凸出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流槽和/或第二导流槽相对主体部的凸出距离,从而避免两种浆料在由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流出时互相混合,进一步保证涂布效果。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第一沟槽中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导流槽中,第一导流槽背离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导流槽的边缘与第一沟槽的边缘相平齐,从而可根据第一沟槽的边缘控制浆料流出的边界,以保证涂布效果。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在垫片的正投影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导流槽在垫片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即该交叠区域可形成第一浆料和第二浆料的过渡区域,从而避免因第一浆料和第二浆料性能不同而在交界处出现凹坑,保证涂布效果。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沟槽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第一沟槽的出口位于垫片的同一侧。通过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能够使浆料同时从多个第一沟槽中流出,从而在基材上一体涂布形成多条间隔设置的涂布结构,提高涂布效率。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沟槽对应设置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的排布结构相同。当涂布至基材上时,即能够在基材上形成间隔设置且结构相同的多条涂布结构,通过切割上述基材,即可将其分割形成具有相同涂布结构的多个电池极片,以提高电池制备效率。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还设置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的出口与第一沟槽的出口位于垫片的同一侧,上模头或下模头还包括相连通的第三进料口、第三腔体和第三导流槽,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互不连通;第三腔体在垫片上的正投影位于主体部,第三导流槽在垫片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沟槽。即通过额外设置第三腔体来注入另一浆料,通过控制第三导流槽和第二沟槽的位置,即可将第三腔体内的浆料涂布于基材的特定位置,以提高电池性能。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第二沟槽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沟槽之间。即可在第三腔室中注入极耳胶,通过将极耳胶涂布于相邻两个涂布结构之间,从而在切割上述基材后,即可形成涂布有极耳胶的电池极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制备效率。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沟槽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子沟槽,在长度方向上,两个子沟槽对称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沟槽之间。即极耳胶能够分别由两个子沟槽挤出,并形成位于相邻两个涂布结构之间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极耳胶,从而更便于基材的分条切割。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的数量与第一沟槽的数量相同,第一腔体与第一沟槽一一对应设置并与第一沟槽所对应的各第一导流槽相连;第三进料口、第三腔体和第三导流槽设置于上模头,且在长度方向上,第三腔体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腔体之间。即可将第三腔体设置于上模头,来实现极耳胶的涂布。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的数量为一个,第二腔体与各第二导流槽相连。当第三腔体设置于上模头时,下模头可仅设置一个第二腔体,并使该第二腔体与各第二导流槽相连,以简化涂布装置的结构。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包括沿宽度方向排布并相同连通的多个子腔体,在宽度方向上,第二进料口与远离第一沟槽一侧的子腔体相连,第二导流槽与靠近第一沟槽一侧的子腔体相连。通过将第二腔体设置为多个子腔体,即能够通过各子腔体起到一定的缓
冲作用,以保证第二浆料的涂布效果。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第二进料口至第二导流槽的方向,各子腔体的深度逐渐减小,以进一步提高各子腔体的缓冲效果,保证第二浆料的涂布效果。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涂布装置,包括上模头和下模头,上模头具有相连通的第一进料口和第一腔体,下模头具有相连通的第二进料口和第二腔体,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注入不同的浆料。其中,涂布装置还包括位于上模头和下模头之间的垫片,垫片包括设置有第一沟槽的主体部,通过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垫片上的正投影位于主体部,即可通过主体部隔离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浆料,避免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浆料混合。为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浆料分别涂布于预设位置,上模头包括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下模头包括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导流槽,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在垫片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沟槽,从而使得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浆料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流至第一沟槽,再经由第一沟槽的出口挤出。因此,可通过调整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的尺寸及位置,使得上模头和下模头中的不同浆料能够在第一沟槽的出口处按照设计需求挤出,以满足电池极片不同位置对锂离子传输动力学的不同需求,提高电池性能。
22.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下模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涂布于基材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垫片与上模头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垫片与下模头的连接示意图。
24.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1上模头,11第一进料口,12第一腔体,13第一导流槽,14第三进料口,15第三腔体,16第三导流槽;2下模头,21第二进料口,22第二腔体,221子腔体,23第二导流槽;3垫片,31主体部,32第一沟槽,33隔离部,34第二沟槽,341子沟槽;x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s1第一浆料,s2第二浆料。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
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6.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2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28.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电池极片和隔离件,电池极片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其中,通过将制作好的糊状粘稠浆料,均匀的、连续或间断的涂布于集流体基材上,例如铝箔或铜箔上以形成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
32.发明人经过研究注意到,涂布装置往往涉及多种浆料的涂布,现有的涂布装置多采用改进垫片的结构,通过在垫片上设置多个出口来对应挤出多种浆料,但仅改进垫片的结构所能够形成的涂布结构有限,难以保证电池极片不同位置对锂离子传输动力学的不同需求。基于以上考虑,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涂布装置,通过对上模头、下模头以及垫片的结构进行改进,以使得上模头和下模头中的不同浆料按照设计需求挤出,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33.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布装置,包括:上模头1,上模头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进料口11、第一腔体12和第一导流槽13;下模头2,固定于上模头1下方并与上模头1对合,下模头2包括相连通的第二进料口21、第二腔体22和第二导流槽23;垫片3,固定于上模头1和下模头2之间,垫片3包括主体部31,主体部31设置有第一沟槽32,第一沟槽32的出口位于主体部31沿其宽度方向x的一侧,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在垫片3上的正投
影位于主体部31,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在垫片3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沟槽32。
3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涂布装置,上模头1具有相连通的第一进料口11和第一腔体12,下模头2具有相连通的第二进料口21和第二腔体22,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进料口11和第二进料口21向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内注入不同的浆料。其中,垫片3包括设置有第一沟槽32的主体部31,通过使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在垫片3上的正投影位于主体部31,即可通过主体部31隔离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内的浆料,避免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内的浆料混合。为将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内的浆料分别涂布于预设位置,上模头1包括与第一腔体12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13,下模头2包括与第二腔体22相连通的第二导流槽23,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在垫片3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沟槽32,从而使得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内的浆料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流至第一沟槽32,再经由第一沟槽32的出口挤出,因此,可通过调整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尺寸及位置,使得上模头1和下模头2中的不同浆料能够在第一沟槽32的出口处按照设计需求挤出,以满足电池极片不同位置对锂离子传输动力学的不同需求,提高电池性能。
35.其中,上模头1和下模头2可以是方形体结构也可以是柱状体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需要注意的是,上模头1和下模头2可以是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但需使得上模头1和下模头2与垫片3相接触的平面能够相互贴合,以保证涂布装置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上模头1和下模头2由可以铸铁、铝等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塑料、聚脂钎维等非金属材料制成,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均沿宽度方向x延伸设置,第一导流槽1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涂布装置的长度方向y上,第二导流槽23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一导流槽13,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导流槽23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例如,可在第一腔体12内注入高反弹的第一浆料s1,在第二腔体22内注入低反弹且高容量的第二浆料s2。通过使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导流槽23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当涂布至基材上时,即能够形成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的条纹涂布结构,以在保证电池容量的同时更易于涂覆,提高电池性能。
37.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导流槽23沿长度方向y的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一导流槽13,当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导流槽23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时,第一沟槽32的中间区域则设置为该第二导流槽23,且第一沟槽32的边缘区域则设置为该第二导流槽23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当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有两个以上第二导流槽23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时,第一沟槽32的中间区域则交替设置有第二导流槽23和第一导流槽13,且第一沟槽32的边缘区域仍设置为第一导流槽13。故当通过涂布装置涂布至基材时,总能保证涂布结构的两侧为第一浆料s1,以保证电池性能。
38.为便于描述,以下均以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一个第二导流槽23及其两侧的第一导流槽13为例进行说明。
39.请参阅图2至图5,为保证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的涂布效果,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垫片3还包括与主体部31相连并朝向第一沟槽32凸出设置的多个隔离部33,在长度方向y上,隔离部33位于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之间。通过隔离部33隔离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使得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流动至第一沟槽32内的第一浆料s1
和第二浆料s2能够经由隔离部33隔开,以通过隔离部33控制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的交界,以保证涂布效果。
40.可选地,隔离部33可与主体部31一体成型,隔离部33可沿宽度方向x延伸设置,且隔离部33的厚度等于主体部31的厚度,从而更便于分隔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以保证涂布效果。
41.进一步的,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x上,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部分凸出于主体部31设置并位于第一沟槽32,隔离部33相对于主体部31的凸出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流槽13和/或第二导流槽23相对主体部31的凸出距离。即隔离部33相对于主体部31沿宽度方向x的凸出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导流槽13相对于主体部31沿宽度方向x的凸出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导流槽23相对于主体部31沿宽度方向x的凸出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距离和第三距离中的一者,即可避免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在由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流出时互相混合,以进一步保证涂布效果。
42.请参阅图2至图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y上,第一沟槽32中位于两端的两个第一导流槽13中,第一导流槽13背离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导流槽23的边缘与第一沟槽32的边缘相平齐,从而可根据第一沟槽32的边缘控制浆料流出的边界,以保证涂布效果。
43.考虑到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性能不同,故将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同时挤出时,在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的交界处可能会出现凹坑,而影响浆料的涂布效果。
44.对此,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槽13在垫片3的正投影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导流槽23在垫片3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即第一沟槽32中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交叠区域,可形成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的过渡区域,从而当涂布至基材上时,能够在在交叠区域沿厚度方向同时挤出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以避免因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性能不同而在交界处出现凹坑,保证涂布效果。
45.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涂布装置主要聚焦在改进涂布结构,例如形成多层涂布结构来提高电池极片的性能,而并未考虑如何提高涂布效率。
46.请参阅图2至图7,为提高涂布效率,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沟槽3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沟槽32沿长度方向y间隔设置,各第一沟槽32的出口位于垫片3的同一侧。通过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沟槽32,能够使浆料同时从多个第一沟槽32中流出,从而在基材上一体涂布形成多条间隔设置的涂布结构,通过沿相邻两个涂布结构的间隙切割上述基材,即可将其分割形成具有预设涂布结构的多个电池极片,以提高电池制备效率。
47.可选地,各第一沟槽32对应设置的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排布结构相同。其中,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排布结构相同是指,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尺寸及数量相同,从而当涂布至基材上时,即能够在基材上形成具有相同涂布形式的多条涂布结构,通过切割上述基材,即可将其分割形成具有相同规格及性能的多个电池极片,以提高电池的制备效率。
48.当然,根据电池极片的实际结构,也可使得至少两个第一沟槽32对应的第一导流槽13和第二导流槽23的排布结构不同,从而当涂布至基材上时,即能够在基材上形成具有不同涂布形式的多条涂布结构,通过切割上述基材,即可将其分割形成具有不同规格及性能的电池极片,以制造形成不同的电池。
49.请参阅图2至图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主体部31还设置有第二沟槽34,第二沟槽34的出口与第一沟槽32的出口位于垫片3的同一侧,上模头1或下模头2还包括相连通的第三进料口14、第三腔体15和第三导流槽16,第三腔体15与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22互不连通;第三腔体15在垫片3上的正投影位于主体部31,第三导流槽16在垫片3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沟槽34。通过设置第三进料口14和第三腔体15,能够通过第三进料口14向第三腔体15内注入第三浆料,并经由第三导流槽16从第二沟槽34的出口流出,从而与第一浆料s1和第二浆料s2一同涂布于电池极片上。通过控制第三导流槽16和第二沟槽34的位置,即可将第三浆料涂布于基材的特定位置,以提高电池性能。
5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通过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涂布装置能够同时形成多条涂布结构,以在涂布完成后切割形成多个电池极片,故可在涂布浆料时同步涂布极耳胶,从而在切割基材时即能够形成涂布有极耳胶的电池极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制备效率。
51.为在涂布浆料时同步涂布极耳胶,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y上,第二沟槽34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沟槽32之间。即第三浆料可设置为极耳胶,通过将第二沟槽34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沟槽32之间,当涂布于电池极片上时,即能够将极耳胶涂布于相邻两个涂布结构之间,从而在切割上述基材后,即可形成涂布有极耳胶的电池极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制备效率。
52.当在相邻两个涂布结构之间涂布极耳胶时,为便于进行切割,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沟槽3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子沟槽341,在长度方向y上,两个子沟槽341对称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沟槽32之间。即极耳胶能够分别由两个子沟槽341挤出,并形成位于相邻两个涂布结构之间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极耳胶,通过切割两个子极耳胶的间隙即可实现基材的分条切割,并在切割后形成涂布有子极耳胶的电池极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制备效率。
53.请参阅图2至图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2的数量与第一沟槽32的数量相同,第一腔体12与第一沟槽32一一对应设置并与第一沟槽32所对应的各第一导流槽13相连;第三进料口14、第三腔体15和第三导流槽16设置于上模头1,且在长度方向y上,第三腔体15位于相邻两个第一腔体12之间。当第三腔体15设置于上模头1时,可将第三腔体15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腔体12之间,以使得第三导流槽16与第二沟槽34相对应,从而实现极耳胶的涂布。
54.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三腔体15设置于下模头2,即第二腔体22与第一沟槽32的数量相同,第二腔体22与第一沟槽32一一对应设置并与第一沟槽32所对应的各第二导流槽23相连,第三进料口14、第三腔体15和第三导流槽16设置于下模头2,且在长度方向y上,第三腔体15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腔体22之间,以实现极耳胶的涂布。即第三腔体15可位于上模头1,也可位于下模头2,其具体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其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55.当第三腔体15设置于上模头1时,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腔体2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腔体22与各第二导流槽23相连。通过使下模头2可仅设置一个第二腔体22,并使该第二腔体22与各第二导流槽23相连,能够简化涂布装置的结构,降低成本。
56.请参阅图3至图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腔体22包括沿宽度方向x排布并相同连通的多个子腔体221,在宽度方向x上,第二进料口21与远离第一沟槽32一侧的子腔体221相连,第二导流槽23与靠近第一沟槽32一侧的子腔体221相连。通过将第二腔体22设置
为多个子腔体221,即能够通过各子腔体221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保证第二浆料s2的涂布效果。
57.进一步地,由第二进料口21至第二导流槽23的方向,各子腔体221的深度逐渐减小,以进一步提高各子腔体221的缓冲效果,保证第二浆料s2的涂布效果。
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