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盘及离心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96090发布日期:2022-09-03 03:2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盘及离心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盘及离心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离心雾化装置的原理是通过喷嘴或者高速气流将液体撕裂成粒径微小的雾滴,从而对农作物进行喷洒作业。通过进液口将药液(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装入进液盘,然后药液随进液盘流入雾化盘,最后,在经过高速转动的雾化盘将药液转化为雾滴,从而喷洒至农作物。
3.然而,雾化盘在被驱动组件驱动以高速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可控因素(例如:药液受到挤压或者作离心运动过程中)导致药液不能完全地随进液盘流入雾化盘,或者在雾化盘中随雾化盘的高速转动而产生部分或者全部没有转化成粒径微小的雾滴,不仅导致雾滴雾化不完全,从而降低离心雾化装置的雾化效果;而且,没有转化为雾滴的药液还可能由于雾化盘的高速转动或者其他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造成四处溅射,最终,导致药液的浪费。
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雾化盘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现有的雾化装置雾化效果不完全而且导致大量药液浪费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雾化盘,包括:
7.盘体,形成于所述盘体一侧的至少两圈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并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导流肋,所述盘体位于最外侧的一圈导流肋的径向内侧形成的一圈外侧上表圆环面垂直于沿所述盘体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以对流向最外侧一圈导流肋的液体实现均流。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肋限定出由内向外呈渐扩状的导流槽,位于内侧的导流肋的轮廓自由延伸边界所形成的导流区域覆盖至少一个位于外侧的导流肋。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与所述盘体半径的比值大于0.15,和/或,所述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大于或等于两圈导流肋的径向长度之和。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至少于盘体的径向内侧沿转动轴延伸方向向下形成凹陷环面,所述凹陷环面凹设于所述外侧上表圆环面。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环面形成一圈垂直于所述盘体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的内侧上表圆环面,所述外侧上表圆环面与所述内侧上表圆环面之间形成沿径向方向径向向内倾斜凹设的过渡环面。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最内侧的一圈导流肋至少部分覆盖过渡环面。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14.活动扣合于所述盘体上方的挡板,所述挡板贴合所述导流肋,所述挡板与盘体以及导流肋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一呈螺旋放射状排布的导流通道。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体的径向内侧形成驱动壁,所述驱动壁与挡板沿径向方向形成供液体导入的环形区域。
16.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离心雾化装置,包括:
17.内置动力机构的壳体,同轴依次设置于壳体底部的密封件、进液盘、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雾化盘;
18.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向下延伸出壳体依次贯穿密封件、进液盘、以及雾化盘的驱动组件,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驱动组件外侧并被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雾化盘还包括:辅助盘体,所述辅助盘体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柱体,所述柱体至少部分覆盖位于外侧的导流肋所形成的导流通道。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盘的径向内侧形成横向阻挡密封件的环形斜面,所述环形斜面以所述驱动组件为中心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收缩;
20.所述密封件形成与所述环形斜面吻合且分离的托持环面,其中,所述环形斜面与所述托持环面具有预设长度的间隙。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底部与驱动组件沿径向方向分离形成环槽,所述密封件环设延伸入所述环槽的环肋。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首先,通过盘体一侧的至少两圈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并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导流肋,实现了对药液的多次均流和加速,提高了雾化效果;其次,盘体位于最外侧的一圈导流肋的径向内侧形成的一圈外侧上表圆环面垂直于沿盘体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有效地保证了药液经盘体离心所形成的雾滴粒径均匀度,有效地降低了雾滴粒径,从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最后,通过在壳体底部嵌设密封件并通过环形斜面以所述驱动组件为中心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收缩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了液体流入内置动力机构的壳体中,避免了动力机构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24.图1为包含本实用新型一种雾化盘的一种离心雾化装置的爆炸图;
25.图2沿图1所示出的一种离心雾化装置的装配轴的整体剖切离心雾化装置,且仅示出密封件、进液盘及雾化盘的局部剖视图;
26.图3沿图1所示出的一种离心雾化装置的装配轴的整体剖切离心雾化装置,且仅示出密封件、进液盘及雾化盘的局部截面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雾化装置所包含的壳体的整体剖视图;
28.图5为仅示出盘体与挡板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29.图6为仅示出盘体与挡板在一种变形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30.图7为仅示出盘体与挡板在一种变形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31.图8为仅示出盘体与挡板在一种变形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盘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4.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35.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轴线a”与术语“装配轴p”以及术语“转动轴(未示出)”同轴设置,可将其视为同一轴线。术语“水平”是指沿箭头x所在的方向。术语“径向”是指沿x轴所在的方向。
36.请参图1至图9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雾化装置100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离心雾化装置1000可被安装于移动组件(未示出)的下方或者侧部。移动组件可为执行喷洒作业的空中作业设备或者地面作业设备或者水面作业设备等。离心雾化装置1000包含盘体4的雾化盘7 或者仅包含盘体4的雾化盘,以通过包含盘体4的雾化盘7或者仅包含盘体4的雾化盘对液体执行离心雾化作用。同时,雾化盘或者包含雾化盘的离心雾化装置可采用竖直姿态使用,也可采用倾斜姿态使用。
37.请参图1至图4所示,离心雾化装置1000包括:内置动力机构12 的壳体1,沿装配轴p依次设置于壳体底部的密封件2、进液盘3、以及雾化盘7。动力机构12设置向下延伸出壳体依次贯穿密封件2、进液盘3、以及雾化盘7的驱动组件113。动力机构12包括:上下同轴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121与第二驱动电机122。雾化盘7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盘体4与辅助盘体5,盘体4位于辅助盘体5的上方或下方。驱动组件113包括:同轴嵌套的驱动筒111以及驱动轴112。驱动筒111与驱动轴112自对称中心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共轴,记作轴线a。驱动筒111套设于驱动轴112上,并形成环筒状间隙m,以实现驱动筒111与驱动轴112的独立转动。第二驱动电机122 (即,动力机构12的一种下位概念)独立驱动驱动筒转动,从而驱动与第二驱动电机122固定的盘体4绕轴线a转动;第一驱动电机121(即,动力机构12的一种下位概念)独立驱动驱动轴112转动,从而使得与其固定的辅助盘体5绕轴线a转动。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筒111与驱动轴112绕轴线 a转动的方向,可以为共轴同向以分别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保持同向转动,也可以是共轴对向以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保持对向转动,从而分别独立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转动,以形成离心力将液体转换为雾滴即可,其中,还可以仅驱动盘体4或辅助盘体5转动,从而实现不同的雾化效果。
38.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13仅为一个驱动轴112,盘体4与辅助盘体5同时固定于驱动轴12以此同时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转动实现雾化 (未示出);或者,盘体4与驱动轴12固定,且辅助盘体5与壳体等结构固定(未示出,从而仅仅驱动盘体4转动,以此实现稳定的雾化效果。
39.参图3所示,壳体底部11与驱动筒111之间嵌设轴承25,意识驱动筒 111转动过程中保持壳体1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同时,盘体4与辅助盘体5 套设轴承53,以独立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的运动。驱动筒111与驱动轴 112绕轴线a方向相互套设,并形成环筒状间隙m,
以独立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实现同向转动或者对向转动。
40.参图2至图4所示,进液盘3包括:内部形成的中空腔体30,位于进液盘3边缘并连通中空腔体30的进液管31,位于进液盘3的底部形成向盘体4输送液体的排液环32,排液环32的底部形成环形排液口33。液体通过进液管31引导液体沿流动方向b向进液盘3输送液体并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内。密封件2套设于驱动组件113外侧并被驱动组件113驱动。环形排液口33位于密封件2的下方,通过相互错位避免液体进入壳体1内部,提高密封件2的密封效果。密封件2沿垂直投影方向至少覆盖环形排液口33,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排液环32的径向间隙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以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进液盘3的径向内侧形成横向阻挡密封件2的环形斜面34,环形斜面34以驱动组件113为中心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收缩。密封件2形成与环形斜面34吻合且分离的托持环面21,其中,环形斜面34与托持环面21具有预设长度的间隙d。尤其地,液体沿流动方向c向盘体4输送液体的可以呈环形或者扇环(沿转配轴p方向俯视视角)。
41.由于密封件2沿垂直投影方向至少覆盖环形排液口33,同时中空腔体30呈倾斜设置,减少环形排液口33向盘体4所输送的液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液体可在环形斜面34的倾斜面的作用下,基于自身重力作用向下(向盘体4方向)流动,同时,环形斜面34与密封件2之间形成具有预设长度的间隙d,该间隙d包括平行于环形斜面34的间隙,还可以包括任意与环形斜面34形成的间隙(例如密封件2与环形排液口33 内侧之间的沿竖直方向的间隙),可进一步阻止带有腐蚀性的农药(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的流动和蔓延,提高整体密封效果,从而保护了壳体1内置的动力机构12。
42.参图3所示,密封件2向上环设延伸入环状间隙n,密封件2向上环设延伸入环状间隙n的第二环肋24。驱动筒111带动密封件2绕轴线 a转动,第二环肋24嵌入壳体底部11并与驱动筒111贴合,从而提高了密封件2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一圈第二环肋24,进一步阻止了水汽及液体沿径向向内蔓延至驱动筒111以及轴承25。
43.参图2与图3所示,壳体底部11面向进液盘3的端面116与密封件2之间形成由环肋23与环槽115相互匹配以阻止液体径向向内流动的密封区域。前述端面116即与壳体底部11一体式或分离时的端盖(未示出) 的端面116。前述密封区域被视为由一个或者多个环肋23与环槽115相互咬合但彼此形成一定间隙并起到阻止液体(或者水汽)向驱动组件113 渗透或者返流的构造,甚至还被可视为包括第二环肋24在环状间隙n内转动所形成的区域。密封件2面向壳体底部11的表面22凸设至少一个高于其沿水平方向所在平面e的环肋23,壳体底部11的端面116凹设与环肋23匹配的环槽115,环肋23与环槽115之间形成间隙f,从而使得第一驱动电机121驱动驱动筒111绕轴线a转动,并带动密封件2转动,从而带动环肋23在环槽115与环肋23形成的间隙f中转动。由此,即使存在液体进入进液盘3的内侧,沿着环形斜面34和密封件2的间隙进入壳体1,也会在环肋23和环槽115的密封作用下停止流动,并且会因随驱动筒111高速转动的密封件2从而在环槽115内高速转动的环肋 23,将液体甩出,进一步阻止液体进入壳体1内部,避免液体渗入内置动力机构的壳体1所造成的短路、锈蚀等危害,以保护壳体1的内部组件(比如线圈、电路板、轴承、驱动组件等)。
44.需要说明的是,环槽115与环肋23的沿径向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可作任意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环槽115与环肋23部分相互嵌入或者完全嵌入即可。环肋23与环槽115可以如图3所示分别设置于密封件2面向壳体底部11的表面22与壳体底部11的端面116,或者是环肋
23与环槽 115分别设置于壳体底部11的端面116与密封件2面向壳体底部11的表面22,又或者是交错设置,只要呈同心圆设置并能实现第一驱动电机 121驱动驱动筒111绕轴线a转动且环肋23与环槽115不发生干涉或者即使发生干涉也不影响被驱动筒111所驱动的密封件2相对于壳体1沿轴线a发生转动,从而带动密封件2转动以及环肋23在壳体底部11内转动即可。环肋23与环槽115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可以增设多个环肋 23与环槽115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壳体底部11与驱动筒111之间嵌设轴承117,以使得驱动筒111转动过程中保持壳体1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同时,参图2所示,盘体4与辅助盘体5套设轴承118,以独立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的运动。驱动筒111与驱动轴112沿轴线a方向相互套设,并形成环筒状间隙(未标记),以独立驱动盘体4与辅助盘体5,实现同向转动或者对向转动。
45.参图9所示,盘体4包括:形成于盘体4一侧的至少两圈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并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导流肋41(即,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导流肋41限定出由内向外呈渐扩状的导流槽42(即,第一导流槽421与第二导流槽422),位于内侧的导流肋(即,第一导流肋411)的轮廓自由延伸边界所形成的导流区域g覆盖至少一个位于外侧的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所谓“边界”可被理解为恒定厚度或厚度渐变的导流肋 41沿其厚度中心线自由延伸所形成的轨迹,也可被理解为恒定厚度或厚度渐变的导流肋沿其侧向轮廓自由延伸所形成的轨迹,也可被理解为俯视角度呈对称结构的导流肋沿其对称中心所形成的轨迹。
46.参图9所示,呈同心圆设置的若干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均呈弧形渐开线状。以盘体4的对称中心为圆心点o,预设r为半径作一个起始圆o1。将起始圆o1等分为m份形成m个等分点a(未示出),并以等分点a为切点作渐开线,以渐开线为基准,作周向弧长为d的第一导流肋411。相邻的两个第一导流肋411形成第一导流槽421。第一导流槽421的内端4211的长度记作d1。药液(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沿流动方向q1流过第一导流槽421。间隔布置的第一导流肋411以形成第一导流槽421,以提升药液流过第一导流槽421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得药液以高速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被空气切割成微小的雾滴。此时,将药液流过第一导流槽421的流动速度记作第一速度v1。
47.位于第一导流肋411外侧与第一导流肋411呈同心圆布置的第二导流肋 412。同样,以半径大于r的圆作起始圆o2。将起始圆o2等分为n份形成 n个等分点b(未示出),并以等分点b为切点作渐开线,以渐开线为基准,作周向弧长为d的第二导流肋412。相邻的两个第二导流肋412形成第二导流槽422。第二导流槽422的内端4221的长度记作d2。药液(即液体的下位概念)沿流动方向q1流过第一导流槽421,然后液体沿流动方向q2流过第二导流槽422。此时,将药液流过第二导流槽422的流动速度记作第二速度v2。
48.两个相邻的第一导流肋212的轮廓自由延伸边界所形成的导流区域g覆盖一个第二导流槽422,即第一导流槽421的内端4211的长度d1大于第二导流槽422的内端4221的长度d2,从而相邻的两个第一导流肋411的密集程度小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导流肋412的密集程度,保证第二速度v2大于第一速度v1。药液在沿流动方向q1经过第一导流槽421时,加速达到第一速度v1;之后,再沿流动方向q2经过第二导流槽422时,加速达到第二速度 v2。第二导流槽422对药液起到了进一步加速的作用,使得药液在经过第二导流槽422时获得更快的速度,以增强雾化效果。前述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周向长度内设置的导流肋(含第一导流肋411和/或第二导流肋412)的数量。由于盘体4的转动,药液在盘体4的表面受到离心力的作
用,迅速地被甩出,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而由于甩出的药液没有经过任何的引导或者划分,甩出的药液呈块状或者呈滴状,即分布不均匀。因此,设置第一导流槽421 的目的在于对药液进行均流并对药液的流动速度进行加速。设置第二导流槽 422的目的在于对药液进行再一次地均流及加速,从而使得药液以更快的速度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从而被空气撕裂成更微小的雾滴。
4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的周向弧长d为可变量,可根据需求调节,本实施例不对周向弧长d作限定。第一导流槽421的内端4211的长度d1与第二导流槽422的内端4221的长度d2,只要d1大于 d2,以实现第一导流槽421将液体加速至第一速度v1,接着第二导流槽422 将液体加速至第二速度v2,以使得液体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时,被空气撕裂成更微小的雾滴,从而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
50.相邻的两个第一导流肋411的轮廓自由延伸边界自内向外延伸至盘体4 的边缘形成的导流区域g可以覆盖一个第二导流肋412,以使得液体在经过第二导流槽422时,起到更好的加速与均流的效果,以避免液体无法实现进一步加速。此时,将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的数量比记作k1,将第二导流槽422的内端4221的长度记作d3。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呈相互错位设置,从而保证液体能顺利地通过第二导流槽422,从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51.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导流肋411可视为下述图5至图8中的任意一种第一导流肋411a或者第一导流肋411b或者第一导流肋411c或者第一导流肋411d;也可以将第一导流肋411视为第一导流肋411a或者第一导流肋411b 或者第一导流肋411c或者第一导流肋411d的总标记,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导流肋411替换成第一导流肋411a或者第一导流肋411b或者第一导流肋411c或者第一导流肋411d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但是第一导流肋 411a、第一导流肋411b、第一导流肋411c以及第一导流肋411d之间不能相互替换,只要能实现任一种第一导流肋411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即可。
52.参图5至图9所示,盘体4位于最外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 412)的径向内侧形成的一圈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 441d)垂直于沿盘体4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即,轴线a)以对流向最外侧一圈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的液体实现均流。即,外侧上表圆环面所形成的沿x轴方向的水平线垂直于转动轴。
53.由于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沿x轴的水平线垂直与转动轴(即,轴线a),因盘体4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而使得药液(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在沿流动方向q1经过第一导流槽421时,加速达到第一速度v1,将此时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更好地铺展于盘体4的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并同时向盘体4边缘的方向甩出,由此实现了更好的均流效果。而且,经匀流的药液在经过两个相邻(环形方向)的第二导流肋412所形成的第二导流槽422时,药液可更完全地实现均匀分布,在远离第二导流肋412瞬间粉碎分解为粒径微小的雾滴,从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54.参图5与图9所示,盘体4的上表面形成由位于最外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的径向内侧设置的导流肋(即,第一导流肋411)所分割形成的至少一圈垂直于转动
轴的导液环面442a,导液环面442a所在的水平面(即,水平面-1)与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所在的水平面(即,水平面-1) 呈齐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与导液环面442a呈沿x轴方向齐平设置。药液(即,液体的下位概念)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通过呈水平的导液环面442a将药液铺展于导流环面422a,药液在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更加平均地铺展于导液环面442a并向盘体4的边缘运动方向运动,实现第一次均流,并经过第一导流槽421时达到第一速度v1,从而实现药液的加速,将达到第一速度的v1的药液通过呈水平的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使得药液再一次铺展于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从而实现第二次均流,经过二次均流的药液通过相邻两个第二导流肋412之间形成的第二导流槽422,由此达到第二速度v2,实现第二次加速,在远离第二导流槽422时分解为粒径更为微小的雾滴,使得雾滴更小、更加均匀,从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由此,将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进行二次均流,而且,将药液进行二次加速,并由于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药液向盘体4边缘的方向形成离心放射状运动,从而最终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55.示例性地,参图5至图9所示,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 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的径向长度与盘体4的半径(即,自圆心点o径向向外至盘体4 的边缘所形成的径向距离)的比值大于0.15。由此,当药液(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通过呈水平的导液环面442a,药液在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更加平均地铺展于导液环面442a 并向盘体4的边缘方向运动,实现第一次均流,并经过第一导流槽421时达到第一速度v1,从而实现药液的加速;此时,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流动至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且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与盘体4的半径的比值大于0.15,从而形成足够的距离以使药液在外侧上表圆环面铺展并沿渐开线的弧度流动至第二导流槽422,从而实现第二次的精准加速,此时,药液加速至第二速度v2。由此,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形成足够的距离,以将药液更好地铺展于外侧上表圆环面,从而防止出现药液沿第一导流槽421流出并达到第一速度v1后,因速度过快,或者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又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过短,而造成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不经过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均流处理而直接进入第二导流槽422已达到第二速度v2的现象。
56.还可以是,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a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的径向长度大于或等于两圈导流肋41(即,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径向长度之和。只要能实现药液沿第一导流槽421流出并达到第一速度v1后,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形成足够的距离以让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进行均流即可。最终,以避免出现药液从第一导流槽421后,因速度过快,或者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又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径向长度过短,而造成达到第一速度v1的药液不经过外侧上表圆环面的均流处理而直接进入第二导流槽422已达到第二速度v2的现象。参图6至图9所示,盘体4还包括:至少于盘体4的径向内侧沿转动轴延伸方向(即,y轴方向) 向下形成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凹设于最外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的径向内侧形成的一圈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c,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的径向内侧
沿y轴方向形成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
57.药液(即,液体的一种下位概念)在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时,由于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沿y轴方向向下凹陷,可以更好地将药液承接于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如果大流量的药液从环形排液口33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大流量的药液会因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迅速且大流量地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则很容易造成药液的不均匀分布,且存在大流量的药液集合簇拥并会造成药液四处溅射的现象,从而导致药液的浪费。由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c,或者凹陷环面442d)短时间地承接,实现了对大流量的药液的缓冲作用,从而使得药液在向第一导流槽421运动时,由此避免以下现象:因大流量药液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而产生积聚,或者因速度过快而导致药液直接离开盘体4,又或者药液的四处溅射,从而实现了更好地将液体均匀地铺展于盘体4的上表面的目的,并对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的药液起到了缓冲作用。最终实现了更好的雾化效果,并且减少了药液的浪费。
58.示例性地,参图6、图8与图9所示,凹陷环面(即,凹陷环面442b或者凹陷环面442d)形成一圈垂直于盘体4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即,轴线a)的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与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之间形成沿径向方向径向向内倾斜凹设的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或者过渡环面4421d)。
59.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 与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两者均垂直于盘体4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转动轴(即,轴线a)。内侧上表圆环面所在的水平面(即,水平面-2)与外侧上表圆环面所在的水平面(即,水平面-1)呈上下平行设置。药液在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在呈水平的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 上均匀的铺展,呈水平的内侧上表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不会对药液起到任何的引导作用,并实现均匀的铺展药液,且对基于自身重力向下流动的液体通过呈水平设置的内侧上表环面,也起到了缓冲作用,实现了对药液更好的均流目的;同时,前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防止药液出现由于自身重力或者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而导致四处溅射的现象。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与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之间,设置沿径向方向径向向内倾斜凹设的过渡环面 (即,过渡环面4421b或者过渡环面4421d),最内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至少部分覆盖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或者过渡环面4421d)。过渡环面呈平面或者曲面,且过渡环面的外侧边缘沿轴线a所在方向的高度高于过渡环面的内侧边缘沿轴线a所在方向的高度。
60.药液经过呈水平的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实现第一次均流,然后沿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 或者过渡环面4421d)经过至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从而药液实现加速。通过径向方向向内倾斜凹设的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 或者过渡环面4421d),可以有效地防止药液在经过内侧上表圆环面(即,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b或者内侧上表圆环面4422d)均流后,由于高速转动所
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而快速地向盘体4边缘的运动方向运动,由外向内倾斜可以起到对药液的一个缓冲的作用,防止液体由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而四处溅射,并成块状向盘体4边缘的运动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通过两个相邻的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形成的第一导流槽421加速的药液,在经过呈水平的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时,进行第二次的均流,得到了更加高速、均匀的药液,由此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61.需要说明的是,最内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至少部分覆盖于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或者过渡环面 4421d)。示例性地,最内侧的一圈导流肋(即,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全部覆盖于过渡环面(即,过渡环面4421b或者过渡环面 4421d),由此,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的径向方向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则两个相邻的第一导流肋441b或者第一导流肋441d之间的第一导流槽421的径向方向的距离也尽可能地长,因此,药液通过径向方向的距离尽可能地长的第一导流槽421实现更好的加速效果,从而,药液在达到更好的加速后,沿外侧上表圆环面(即,外侧上表圆环面441b或者外侧上表圆环面441d)进行均流,并向盘体4边缘方向运动,最终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62.盘体4还包括活动扣合于盘体4上方的挡板43,挡板43形成贴合导流肋41(即,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设置,且挡板43与盘体4 以及导流肋41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一呈螺旋放射状排布的导流通道(未标记,导流通道可将其视为图9中的导流区域g)。
63.药液在沿流动方向c流动至盘体4,并由于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时,需要防止药液四处溅射,将药液控制于盘体4内,并更好地引导药液沿导流通道向盘体4边缘的方向运动,以避免药液的浪费以及更好地控制药液流动均匀。挡板43与导流肋41(即,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扣合设置,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例如:黏贴)形成贴合设置,只要能实现挡板43有效地防止盘体4中的药液飞溅出盘体4即可。如果产生大流量的药液,将大量的药液被挡板43收拢并引导液体落入盘体 4内。最终,实现了更好地引导、收拢下落的药液流入盘体4内,并通过盘体4作高速旋转运动,以转化为平均粒径小于30微米的细小雾滴,并避免了药液浪费。
64.挡板43至少覆盖导流肋41(即,第一导流肋411与第二导流肋412) 以形成呈螺旋放射状排布的导流通道,优选地,挡板43甚至还可以延伸过最外侧的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的径向边缘,并向下至少部分围合设置于最外侧的导流肋的外侧,并沿径向方向形成挡板43与最外侧的导流肋径向边缘之间的间隙(例如:1mm或者2mm等),从而实现将雾滴有效地引导向下形成柱状或者类似于柱状的喷洒区域,以对农作物执行喷洒作业。盘体4还包括:径向内侧形成驱动壁44,驱动壁44与挡板 43沿径向方向形成供液体导入的环形区域i。药液沿流动方向c环形排液口 33向下流动环形区域i流入盘体4,环形区域i沿径向方向上所形成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以至少满足供排液环32部分或者整体嵌入为基本要求,并优选为排液环32的内侧壁与驱动壁44形成径向分离的间隙且排液环32 的外侧壁与挡板43的内沿口之间形成径向分离的间隙。从而防止由于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药液四处溅射,实现更好地引导药液流动至盘体4内,以避免了药液的浪费。
65.参图1与图2所示,辅助盘体5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柱体51,柱体51 至少部分覆盖位于外侧的导流肋(即,第二导流肋412)所形成的导流通道 (为示出)。柱体211还可以是辅
助盘体5的边缘(未标记)沿竖直向上方向或者呈一定角度向上延伸出部分覆盖盘体4边缘的多个柱体51。柱体51 沿水平方向形成的横截面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者梯形等。
66.柱体51周向围合设置于盘体4的边缘外侧,并与盘体4边缘之间形成一定间距,间距可为1~9mm,例如,3mm、5mm等。本实施例不对该间距以及柱体51的大小作限定,只要能实现盘体4边缘甩出的雾滴全部或者部分撞击到柱体51上,以改变雾化效果,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柱体 51的周向间距与大小,此处不作限制。柱体51周向方向的间距至少是第二导流肋412之间的周向间距的3倍,且可为整数倍或者非整数倍。
67.由此,转化成粒径微小的雾滴被甩出盘体4后,撞击至柱体51上,可以保证从盘体4甩出的雾滴能更有效地在相邻两个柱体51之间实现撞击。一方面,撞击的角度更好,另一方面,柱体51与第二导流肋412的数量设置,以及柱体的尺寸设置,防止产生液膜等而使雾滴积聚于柱体 51上,可以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提高了雾化的均匀度,同时,撞击减少了雾滴的平均粒径,通过撞击,使得雾化更为充分,雾化后的雾滴粒径更加均匀,浇灌喷洒更为均匀更易穿透,同时有效节约药液的用量。
68.参图1所示,离心雾化装置1000还包括:旋接于驱动轴112末端并形成内螺纹的通孔(未示出)的旋紧件6,驱动轴112延伸出壳体的末端形成与旋紧件6的内螺纹螺接的外螺纹(未示出),以活动拆卸辅助盘体5,还可以是通过螺母等其他可活动连接方式,只要能实现活动拆卸离心雾化装置1000均可。
69.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