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净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17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空气清净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浮动于空中并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的空气清净机。



背景技术:

以往,就此种空气清净机而言,例如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中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具备:尘埃捕集体,用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飞行设备,其借由螺旋桨使该尘埃捕集体浮游于空气中;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该飞行设备。

当借由此种构成使飞行设备驱动,使空气清净机浮游于室内时,浮游的空气清净机,就借由尘埃捕集体的表面的固定电子不织布来吸附空气中所漂移的尘埃。另外,借由螺旋桨使已附着于室内所置放的家具的顶面、棚架上等的尘埃卷扬于空中,且吸附于该固定电子不织布。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具备:飞行体,其由螺旋桨推进的气球所构成;以及集尘器,其安装于该飞行体。集尘器由具有可使彼此带电为逆极性的吸气口和排气口的容器所形成。

借由此种构成使飞行体利用螺旋桨的推进力在空中移动时,空气就会通过供气口而流入集尘器内。借此,空气中带电的尘埃,就会在集尘器的供气口附近、内部以及排气口附近被捕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31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4-5150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面所述的悉知空气清净机中,存在有如下的课题。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皆是一边利用螺旋桨的推力使飞行体移动,一边使尘埃接触集尘器并予以捕集的构造。因此,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就依存于飞行体的速度、路径。从而,在飞行体的速度较慢且飞行体不太绕行的情况下,尘埃的捕集率就会降低。

尤其是,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般,在集尘器的吸气口和排出口具有不同的电荷的构造中,在施加高电压以使尘埃带电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要绝缘,就有必要形成为在吸气口与排气口的电极间隔出距离,以使吸气口和排气口分离的构造。

当将如此构造的集尘器安装于会影响飞行体的推进机构的气流的位置时,就会给飞行体的推进力带来较大影响。另外,因集尘器会变大,故而空气清净机整体的重心会随着集尘器的安装位置而移动。因此,飞行体的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而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更广范围的空气吸入集尘器内,而且不会使尘埃从集尘器脱落且能够安装小型的集尘器的空气清净机。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第一态样的发明的空气清净机具备飞行体及集尘器,该飞行体将螺旋桨作为推进力而能够浮动,该集尘器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且用以静电吸附已从吸气口流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该空气清净机构成为:以飞行体的螺旋桨位于集尘器的吸气口附近、集尘器的内部或排气口附近之中任一处的方式,将集尘器装配于螺旋桨,以将更广范围的空气吸入集尘器内。

借由此种构成,飞行体能借由螺旋桨的推进力而浮动。伴随飞行体的浮动,空气中的尘埃会从吸气口被吸入集尘器且静电吸附于集尘器。详言之,由于螺旋桨位于集尘器的吸气口附近、内部或排气口附近之中任一处,所以周围的宽广的范围的空气会借由螺旋桨的吸气力或排气力而强制地被吸入集尘器内。结果,由于可将更广范围的空气吸入集尘器内,所以即便是在飞行体的速度较慢且飞行体不太绕行的情况下,仍可获得充分的尘埃捕集率。

另外,由于集尘器为静电吸附尘埃并予以捕集的构造,所以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不同,即便是1μm以下的极小的尘埃仍能牢固地吸附。因此,即便有风或对集尘器的些微的撞击,尘埃仍不会从集尘器脱落。换句话说,比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本发明的空气清净机的尘埃的清净效率非常高。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空气清净机为静电吸附从吸气口流入集尘器的空气中的尘埃的构造,所以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不同,即便将集尘器设定为使用高电压,仍不会使集尘器本身大型化。

并且,如此地将集尘器设定为使用高压电,可借此产生离子、臭氧等,不仅可提高集尘效率,还可获得杀菌作用、过敏源钝化作用。

第二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集尘器具备:多个筒状的吸附部,分别具有电极,且以相邻的电极彼此对置的方式同心状地嵌入;以及电源部,用以于对置的电极间产生电位差。

借由此种构成,周围的空气就会借由螺旋桨的吸气力及排气力强制地被吸入集尘器内。此时,由于集尘器是由同心状地嵌入的多个筒状的吸附部所构成,所以多个筒状的吸附部之间会成为空气通路,而强制地被吸入的空气能流通于所述的多个空气通路。并且,当集尘器的电源部为接通状态时,就会在对置的电极间产生电位差,对置的电极之一方会成为正极,另一方会成为负极。结果,带电为负极的空气中的尘埃会吸附于具有正极的电极的吸附部的表面,而带电为正极的空气中的尘埃会吸附于具有负极的电极的吸附部的表面。

另外,由于是将多个筒状的吸附部同心状地嵌入的构成,所以空气与吸附部的接触面机会变大,能进一步提高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

此外,以螺旋桨位于集尘器的内部的方式,来装配多个筒状的吸附部,借此使吸附部作为螺旋桨的罩体而发挥功能。另外,由于此种构造作为导管风扇而发挥功能,所以推进力比螺旋桨单体的时候更为增加。

第三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二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以集尘器的吸气口成为比排气口更大径的方式,将吸附部的吸气口侧的部位扩展成锥状。

借由此种构成,就可使大量的空气从大径的吸气口顺利地流入吸附部内。

第四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集尘器具备:一对薄片状的吸附部,分别具有电极,且以所述电极彼此相互地对置的方式卷成剖面螺旋状;以及电源部,用以于对置的电极间产生电位差。

第五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集尘器具备:多个薄片状的吸附部,分别具有电极和一个以上的孔,且以固定间隔排列设置于厚度方向;以及电源部,用以于相邻的吸附部的电极间产生电位差。

借由此种构成,集尘器的周围的空气就会借由螺旋桨的吸气力从一端的吸附部的孔朝向后段的吸附部被吸入。通过后段的吸附部的孔后的空气是借由螺旋桨的排气力而从另一端的孔排出。此时,空气接触多个吸附部,而空气中的尘埃则静电吸附于吸附部。

第六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二至四态样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清净机中,构成集尘器的一个或多个吸附部分别具有多个孔。

借由此种构成,空气不仅能从集尘器的吸气口被吸入,还能从吸附部的多个孔被吸入集尘器的内部,而从排气口排出。从而,可使往集尘器内的空气流量增加,对应地可提高尘埃集尘率。

第七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六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一个或多个吸附部中的任一个或全部形成为网状。

第八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至七态样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清净机中,飞行体为以下构造的无人飞行器(drone):将从上方吸入并朝向下方排出空气的多个所述螺旋浆配设于具有控制飞行动作的控制部的本体部的周围。

第九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八态样的空气清净机中,飞行体在中央的本体部具有从下方吸气并朝向上方排气的螺旋桨。

第十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至九态样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清净机中,集尘器的吸附部分别装配于飞行体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螺旋桨。

借由此种构成,当将集尘器的吸附部装配于飞行体的本体部周围所配设的螺旋桨并使螺旋桨旋转时,上方的空气就借由螺旋桨往下方抽吸,而尘埃则借由集尘器的吸附部所捕集。并且,借由将空气从上方吸入并朝向下方排出的螺旋桨的推进力,飞行体就会上升。在此种状态下,借由本体部的控制部的控制,就可控制飞行体的飞行动作。

另外,当使集尘器的吸附部装配于飞行体的本体部所设置的螺旋桨并使螺旋桨旋转时,下方的空气就会借由螺旋桨往上方吸引,而尘埃则借由集尘器的吸附部所捕集。并且,借由该螺旋桨将空气从下方吸入并朝向上方排出,朝向上方排出的空气就会借由本体部的周围所配设的多个螺旋桨而被吸入且朝向下方排出。换句话说,能在本体部的螺旋桨与周围的螺旋桨之间生成循环气流。

此外,借由将集尘器的吸附部装配于本体部周围的螺旋桨与本体部的螺旋桨双方,就可生成循环于本体部的螺旋桨与周围的螺旋桨之间的气流,并可谋求尘埃捕集率的大幅提升。

第十一态样的发明构成为:于第一至七态样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清净机中,飞行体为将螺旋桨作为推进力的气球,集尘器的吸附部装配于推进用的螺旋浆。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详细说明般,依据本发明的空气清净机,则具有可借由集尘器提高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的优异功效。借此,即便是在几乎呈静止的状态下,仍可充分地捕集尘埃。另外,可静电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将尘埃不脱落地牢固补集。此外,可使集尘器本身小型化。借由将集尘器设定为使用高压电,则不仅可集尘,还可获得杀菌作用、过敏源钝化作用。

尤其是,依据第二态样的发明,则具有可增大空气与吸附部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尘埃捕集率的功效。并且,由于可使集尘器的吸附部作为螺旋桨的罩体而发挥功能,所以可防止低空飞行时异物卷入螺旋桨内。另外,由于能够作为导管风扇而发挥功能,所以也具有可使螺旋桨的推进力增大的功效。

另外,依据第三态样及第六态样的发明,则具有可使吸入集尘器内的空气的范围增加以提高尘埃集尘率的功效。

此外,依据第十态样的发明,则具有可生成循环气流以谋求尘埃捕集率的大幅提升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立体图。

图2为将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

图3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图4为用以说明飞行体的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图5为显示吸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显示吸附部的剖视图。

图7为显示吸附部对螺旋桨的装配及卸下方法的局部侧视图,图7(a)显示吸附部的装配前的状态或卸下后的状态,图7(b)显示吸附部的装配状态。

图8为用以说明空气清净机的飞行动作的侧视图。

图9为用以说明尘埃的捕集作用的概略剖视图。

图10为显示吸附部的安装位置的变化例的局部侧视图,图10(a)显示使螺旋桨位于吸附部的吸气口的附近之例,图10(b)显示使螺旋桨位于吸附部的排气口的附近之例。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属于主要部分的吸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吸附部的剖视图。

图13为显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3(a)显示第一变化例,图13(b)显示第二变化例。

图14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属于主要部分的吸附部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的箭头b-b剖视图。

图16为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17为显示第四实施例的变化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18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为显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0为显示第五实施例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21为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

图22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图23为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

图24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图25为显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立体图,图2为将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图3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成为将四个集尘器4-1至4-4装配于飞行体2的构成。

飞行体2是以螺旋桨作为推进力而能够垂直及水平地浮动的多轴旋翼无人飞行器。就多轴旋翼无人飞行器而言,存在具备有以下的多种多样的旋翼的多轴旋翼无人飞行器:具有三个螺旋桨的三旋翼、具有四个螺旋桨的四旋翼、具有五个螺旋桨的五旋翼、具有六个螺旋桨的六旋翼、具有八个螺旋桨的八旋翼等。在本实施例中,应用四旋翼的无人飞行器作为飞行体2。

如图2及图3所示,该飞行体2具有:本体部20;以及配设于本体部20的周围的四个螺旋桨21至24。

螺旋桨21至24安装于从本体部20呈十字状地延伸出的四支框架25至28的前端部。具体而言,马达21a(22a至24a)安装于各框架25(26至28)的前端上部,各螺旋桨21(22至24)固设于各马达21a(22a至24a)的旋转轴21b(22b至24b)。

借此,借由马达21a(22a至24a)的驱动,螺旋桨21(22至24)会与旋转轴21b(22b至24b)一体地旋转,将空气从上方吸入而朝向下方排出。换句话说,螺旋桨21(22至24)借由旋转而对飞行体2提供往上方的推进力。

本体部20具有用以控制飞行体2的飞行动作的控制部30。

图4为用以说明飞行体2的控制系统的概略图。

如图4所示,本体部20收纳有:具有记忆体30a的控制部30、电源部31、四个变压部32-1至32-4、升压部33、接收部34及天线35。

电源部31连接于四个变压部32-1至32-4和升压部33,各变压部32-1(32-2至32-4)的输出端通过配线32a、32b连接于各螺旋桨21(22至24)的马达21a(22a至24a)的输入端。另外,升压部33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后述的集尘器4-1(4-2至4-4)的吸附部40a至40c内的各电极42。

控制部30可控制变压部32-1(32-2至32-4)的输出电压。借此,控制部30可使螺旋桨21(22至24)的马达21a(22a至24a)的转速产生变化。

另外,同时,控制部30可使来自电源部31的电压在升压部33升压为高电压或脉冲电压,并施加于后述的集尘器4-1(4-2至4-4)的吸附部40a至40c内的各电极42(参照图5及图6)。

另外,在飞行体2的控制飞行中,大致可区分为自动型控制飞行和操作型控制飞行。自动型控制飞行是指例如将事先制作成的净化对象空间的3d(三维)绘图资料储存于控制部30,控制部30基于该3d绘图资料和控制程式,使飞行体2飞行至空间的所期望位置的飞行形态。另一方面,操作型控制飞行是指使用专用操作机、可携式操作机、智慧型手机或gps等,从近距离或远距离手动操作飞行体2的飞行形态。二个控制飞行皆可使飞行体2在全空间内飞行,或是限定在既定的场所或既定高度进行飞行。

所述自动型控制飞行及操作型控制飞行的系统已为悉知,可应用任一种控制系统于飞行体2中。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能够应用自动型控制飞行和操作型控制飞行双方的系统。也就是,控制部30可基于记忆体30a中所储存的控制程式或3d绘图等资料来控制变压部32-1至32-4。另外,可将来自外部的指令电波或来自gps的电波,经由天线35以接收部34接收,控制部30则基于所接收到的电波来控制变压部32-1至32-4或升压部33。

在图1至图3中,集尘器4-1至4-4是用以静电吸附空气中的尘埃的机器,如图4所示,各集尘器4-1(4-2至4-4)由以下的构件所构成: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的三个吸附部40a至40c;以及本体部20内的电源部31和升压部33。

图5为显示吸附部40a至40c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显示吸附部40a至40c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三个吸附部40a至40c分别为不同直径的筒状体,在最大径的吸附部40a的内侧嵌入有吸附部40b,在该吸附部40b的内侧嵌入有最小径的吸附部40c。如图6所示,所述吸附部40a至40c嵌入成同心状,且于吸附部40a、40b间设有既定宽度的间隙g1,于吸附部40b、40c间设有既定宽度的间隙g2。在本实施例中,被嵌入的三个吸附部40a至40c的上侧开口设定为集尘器4-1(4-2至4-4)的吸气口4a,下侧开口则设定为排气口4b。

各吸附部40a(40b、40c)成为以介电质41包覆电极42的构造,借此,相邻的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彼此对置,相邻的吸附部40b、40c的电极42、42彼此对置。

吸附部40a的电极42通过配线33a而连接于升压部33。然后,吸附部40b、40c的电极42、42通过配线33b、33c而分别连接于升压部33。借此,依控制部30的控制,既定的电压就从升压部33施加于吸附部40a的电极42和吸附部40b的电极42,而在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间产生既定的电位差。另外,来自升压部33的既定的电压也施加于吸附部40c的电极42和吸附部40b的电极42,而在吸附部40c、40b的电极42、42间产生既定的电位差。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设定为施加6kv的电压于吸附部40a、40c的电极42、42,而吸附部40b的电极42接地。借此,可在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间产生6kv的电位差,也可在吸附部40c、40b的电极42、42间同样地产生6kv的电位差。

如同所述般,吸附部40a至40c为如图3至图5所示,借由间隔件44、45所连结。具体而言,吸附部40a、40b是借由插入间隙g1内的间隔件44所连结,而吸附部40b、40c则借由插入间隙g2内的间隔件45所连结。

如此,借由间隔件44、45所连结的吸附部40a至40c整体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向下的凸部46a凸设于环46,该环46则固设于最外侧的吸附部40a的下端部外周面。另外,向上的凹部47a凹设于环47,该环47则固设于框架25(26至28)。螺旋桨21(22至24)位于该环47的中心(参照图5)。

环46、47都具有磁性,而环46的凸部46a侧的磁极和环47的凹部47a侧的磁极则以成为逆极性的方式安装。

借此,可在使吸附部40a至40c下降至螺旋桨21(22至24)侧,且使环46抵接于环47的状态下,将凸部46a嵌入凹部47a。如此,可借由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使螺旋桨21(22至24)位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内部。并且,借由环46、47彼此的磁力能防止吸附部40a至40c的上下的移动,而借由凸部46a与凹部47a的嵌合力能防止水平方向的移动。另外,借由抵抗环46、47的磁力而上拉吸附部40a至40c,就可将吸附部40a至40c从螺旋桨21(22至24)卸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在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设置凸部,在框架25(26至28)侧的环47设置凹部,但是当然也可反之在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设置凹部,在框架25(26至28)侧的环47设置凸部。

其次,说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的作用及功效。

图7为显示吸附部40a至40c对螺旋桨21(22至24)的装配及卸下方法的局部侧视图,图7(a)显示吸附部40a至40c的装配前的状态或卸下后的状态,图7(b)显示吸附部40a至40c的装配状态。图8为用以说明空气清净机1-1的飞行动作的侧视图。

在使飞行体2浮动之前,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飞行体2的螺旋桨21(22至24)。也就是,如图7(a)所示,使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从飞行体2的环47的正上方下降,并如图7(b)所示,使环46的凸部46a嵌合于环47的凹部47a,借此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

在此种状态下,当依控制部30(参照图4)的控制,使螺旋桨21至24以所期望的旋转速度旋转时,就如图8所示,上方的空气w会被吸入螺旋桨21至24侧,且朝向螺旋桨21至24的下方排出。换句话说,借由螺旋桨21至24的旋转,而产生往上方的推进力,使飞行体2浮起。

此时,由于螺旋桨21(22至24)位于集尘器4-1(4-2至4-4)的吸附部40a至40c内,所以借由螺旋桨21(22至24)的吸气力及排气力,周围的宽广的范围的空气w会通过吸气口4a强制地被吸入吸附部40a至40c,且强制地从排气口4b排出。换句话说,由于在吸附部40a至40c内形成空气w的高速气流,所以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的构造会作为导管风扇而发挥功能。结果,可比螺旋桨21至24为单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推进力。

图9为用以说明尘埃的捕集作用的概略剖视图。

如所述般,飞行体2的周围的空气w是借由螺旋桨21(22至24)的吸气力及排气力,强制地被吸入吸附部40a至40c内。也就是,如图9的箭头所示,空气w从上方的吸气口4a被吸入吸附部40a至40c内。此时,由于筒状的吸附部40a至40c成为同心状地嵌入的构造,所以从吸气口4a吸入的空气w会通过吸附部40c内。另外,由于吸附部40a、40b间的间隙g1和吸附部40b、40c间的间隙g2都作为空气通路而发挥功能,所以空气w不仅通过吸附部40c内,还通过所述间隙g1、g2。

此时,当借由控制部30的控制,使所述电压从升压部33(参照图4)施加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各电极42时,如上所述,会在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间和吸附部40c、40b的电极42、42间产生6kv的电位差。因此,吸附部40a、40c带电为正极,吸附部40b则带电为负极。

从而,在空气w通过吸附部40c内或间隙g1、g2时,空气w中所含的带电的尘埃,会借由静电力而吸附于已带电的吸附部40a至40c。具体而言,已带电为负极的尘埃会吸附于吸附部40a、40c的表面,已带电为正极的尘埃吸则会附于吸附部40b的表面。此后,通过吸附部40c内或间隙g1、g2的后的空气w是从吸附部40a至40c的排气口4b朝向下方排出。此外,已从排气口4b排出的空气w会借由螺旋桨21(22至24)再次从吸气口4a强制地被吸入,而空气w的气流则在吸附部40a至40c的周围和吸附部40a至40c内循环。

如此,由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是借由螺旋桨21(22至24)的旋转使周围的空气w强制地流入吸附部40a至40c内的构造,所以即便是如停留在空中状态般,速度较慢且不太绕行的情况下,空气清净机1-1仍可充分地捕集空气中的尘埃。

然后,如图8所示,借由使空气清净机1-1在浮起的状态下移动,就可在宽广的净化对象空间内活动,且可借由吸附部40a至40c来捕集存在于宽广的空间中的大量尘埃。

另外,在空气清净机1-1绕行于空间的情况下,即便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以外的部位(例如本体部20等),由于空气w仍会通过吸附部40c内或间隙g1、g2,所以能够进行尘埃的捕集。

但是,吸附部40a至40c的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对应于空气w流入吸附部40c内、间隙g1、g2的速度。从而,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般,在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以外的部位的情况下,仅能获得与空气清净机的移动速度对应的尘埃捕集率。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中,空气w以空气清净机1-1的移动速度与由螺旋桨21(22至24)所造成的空气流入速度之和的速度,流入吸附部40c内、间隙g1、g2。因此,由于高速的空气w流入吸附部40c内、间隙g1、g2,所以吸附部40a至40c的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将会变得非常高。结果,可将更广范围的空气w吸入集尘器4-1(4-2至4-4)内。

另外,尘埃捕集率对应于空气w与吸附部的接触面积。由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成为使空气w接触三个吸附部40a至40c的构造,所以空气w与吸附部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根据此点,也可获得更高的每单位时间的尘埃捕集率。

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可使其在多种多样的净化对象空间内控制飞行。就其一例而言,能够进行如下的控制飞行。

也就是,在收不到gps信号,而且要定期地净化危险的净化对象空间的情况下,首先是使用未图示的操作机,从外部对空气清净机1-1发送指令电波,使空气清净机1-1飞行。然后,收集可有效率地集尘的飞行路径的资料,且事先将其3d绘图资料储存于控制部30的记忆体30a(参照图4)。

之后,控制部30基于记忆体30a中所储存的3d绘图的资料控制变压部32-1至32-4,使空气清净机1-1自动地飞翔于3d绘图的资料所示的飞行路径,有效率地集尘空间中的尘埃。

由如此的飞行所进行的集尘是借由用吸附部40a至40c来静电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而进行,所以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不同,即便是1μm以下的极小的尘埃仍能牢固地吸附。从而,一经集尘后的尘埃不会因风或对空气清净机1-1的些微的撞击而脱落。

另外,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1不仅可作为集尘装置来使用,还可作为除菌装置来使用。也就是,在图4中,可控制升压部33的输出电压,以便将高电压从升压部33施加于吸附部40a至40c的电极42,借此从吸附部40a至40c产生离子或臭氧。借此,就可进行空气清净机1-1的周围的杀菌等。

如此,即便将空气清净机1-1的集尘器4-1至4-4设定为使用高电压,仍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空气清净机不同,没有必要加大吸附部40a至40c的长度或直径。

在结束净化作业并着地后的空气清净机1-1中,会有大量的尘埃吸附于集尘器4-1(4-2至4-4)的吸附部40a至40c。

在空气清净机1-1着地时,如图7(b)所示,由于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所以借由将吸附部40a至40c朝向上方提起,就可将吸附部40a至40c从螺旋桨21(22至24)卸下。此时,借由停止对吸附部40a至40c施加电压,就可使已附着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大量的尘埃脱落,或将之擦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虽然是用三个筒状的吸附部40a至40c、升压部33及电源部31来构成集尘器4-1(4-2至4-4),但是筒状的吸附部的数目并不限定于三个。可将二个或四个以上的吸附部作为集尘器4-1(4-2至4-4)的构成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飞行体2的螺旋桨21(22至24)位于内部的方式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图10为显示吸附部40a至40c的安装位置的变化例的局部侧视图,图10(a)显示使螺旋桨21(22至24)位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吸气口4a的附近之例,图10(b)显示使螺旋桨21(22至24)位于吸附部40a至40c的排气口4b的附近之例。

也就是,如图10(a)所示,将凹部47a向下的环47固设于框架25(26至28)的下侧。然后,将凸部46a向上的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接触于环47,使凸部46a嵌合于凹部47a。借由此种吸附部40a至40c的装配,螺旋桨21(22至24)就成为位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吸气口4a的附近的状态。

另外,如图10(b)所示,使筒体48固设于框架25(26至28)的上侧,且使环47固设于筒体48的上端,以使环47位于螺旋桨21(22至24)的附近。然后,使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嵌合于环47。借由此种吸附部40a至40c的装配,螺旋桨21(22至24)就成为位于吸附部40a至40c的排气口4b的附近的状态。

借此,飞行体2的周围的空气w就会在通过吸附部40c内、间隙g1、g2之后通过筒体48内,且急速地朝向外部排出。

﹝实施例2﹞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实施例。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属于主要部分的吸附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2为吸附部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应用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吸附部40a至40c具有多个孔,此点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吸附部不同。

具体而言,在吸附部40a穿设有多数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孔40a1。并且,在吸附部40b、40c分别穿设有多数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孔40b1、40c1。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当使螺旋桨21(22至24)旋转时,空气w就从吸气口4a被吸入,且该空气w分别独立地通过吸附部40c内和间隙g1、g2。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多数个孔40a1至40c1穿设于吸附部40a至40c,所以如图12所示,从吸气口4a所吸入的空气w不仅通过吸附部40c内和间隙g1、g2,还通过孔40a1至40c1,而分流至螺旋桨21(22至24)侧。而且,空气w不仅从吸气口4a流入,还从外侧的吸附部40a的孔40a1流入,所以其空气流量增加部分就能提高尘埃集尘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于吸附部40a(40b、40c)设置圆形或椭圆形的孔40a1(40b1、40c1),但是孔并不限定于圆形或椭圆形。如图13或图14所示,可于吸附部40a至40c设置多种多样的孔。

图13为显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化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3(a)显示第一变化例,图13(b)显示第二变化例。

图13(a)所示的吸附部40a至40c具有多个狭缝状的孔。

具体而言,在吸附部40a沿着圆周方向以固定间隔穿设多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的纵长狭缝状的孔40a2。然后,在吸附部40b、40c沿着圆周方向以固定间隔穿设多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的纵长狭缝状的孔40b2、40c2。

另一方面,在图13(b)所示的吸附部40a至40c中,各个吸附部40a(40b、40c)形成网状。

具体而言,在吸附部40a,于吸附部40a整体穿设有多数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且相互接近的矩形状的孔40a3。然后,在吸附部40b、40c,于吸附部40b、40c整体穿设有多数个贯通介电质41和电极42且相互接近的矩形状的孔40b3、40c3。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3﹞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14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属于主要部分的吸附部的俯视图,图15为图14的箭头b-b剖视图。

如图14所示,在应用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集尘机40-1(40-2至40-4)中,吸附部40a”、40b”形成螺旋状,此点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吸附部不同。

具体而言,一对吸附部40a”、40b”分别形成薄片状,在各吸附部40a”(40b”)中,电极42由介电质41所包覆。所述的吸附部40a”、40b”被卷成螺旋状,且借由间隔件44而在吸附部40a”、40b”间形成有间隙g。借此,就成为吸附部40a”的电极42和吸附部40b”的电极42隔着间隙g而对置的状态。

然后,吸附部40a”的电极42和吸附部40b”的电极42通过配线33a、33b而分别连接于升压部33。

借此,当在升压部33所升压的电源电压(例如6kv、0kv的电压)施加于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时,就会在对置的电极42、42间产生电位差,且如图15所示,吸附部40a”带电为正极,吸附部40b”带电为负极。

借由此种构成,将吸附部40a”、40b”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参照图1等)的附近,借此可将周围的空气从吸气口4a强制地吸入,且通过间隙g或吸附部40a”、40b”的中心空间g’,从排气口4b排出。空气中的尘埃在通过中心空间g’、间隙g的期间静电吸附于吸附部40a”、40b”的表面。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4﹞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图16为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应用于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吸附部40a至40c使吸气口4a侧的部位成为锥状,此点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不同。

也就是,吸附部40a至40c的上半部40a1至40c1扩展成锥状,而吸气口4a的开口径比排气口4b的开口径更大。

借由此种构成,大量的空气就能利用螺旋桨21(22至24)的旋转,从大径的吸气口4a顺利地被吸入至吸附部40a至40c内部,并从排气口4b强制地排出。

图17为显示第四实施例的变化例的概略剖视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将吸附部40a至40c的全部的上半部40a1至40c1设定为锥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便是将吸附部40a至40c的上半部40a1至40c1的其中任一个设定为锥状,仍可获得同样的作用及功效。

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仅将吸附部40a至40c当中的吸附部40a的上半部40a1设定成锥状。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5﹞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图18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9为显示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吸附部的构造与所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不同。

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于厚度方向(图的上下方向)以等间隔排列设置有三个薄片状的吸附部40a’至40c’。

具体而言,各吸附部40a’(40b’、40c’)形成圆形,吸附部40a’、40b’借由间隔件44’所连结,吸附部40b’、40c’借由间隔件45’所连结。并且,吸附部40a’至40c’整体装配于螺旋桨21(22至24)的正上方。

如图19所示,于吸附部40a’(40b’、40c’)设置外周的孔40a1'(40b1'、40c1')和内周的孔40a2’(40b2’、40c2’),最上层的吸附部40c’的孔40c1’、40c2’设定为吸气口40a,最下层的吸附部40a’的孔40a1’、40a2’设定为排气口40b。

各吸附部40a’(40b’、40c’)由薄片状的圆形的介电质41’、和设置于介电质41’内的电极42’所构成,而吸附部40a’(40b’、40c’)的电极42’通过配线33a(33b、33c)而连接于升压部33。

借此,当在升压部33升压后的电源电压(例如6kv、0kv、6kv的电压)分别施加于吸附部40a'至40c'的电极42’、42’、42’时,就会在对置的吸附部40a’、40b’的电极42’、42’间以及对置的吸附部40c’、40b’的电极42’、42’间分别产生电位差,使吸附部40a'、40c'带电为正极,使吸附部40b'带电为负极。

借由此种构成,当使螺旋桨21(22至24)旋转时,周围的空气就从作为吸气口4a的吸附部40c'的孔40c1'、40c2’朝向下层的吸附部40b’流入。然后,空气通过吸附部40b’的孔40b1’、40b2’,并到达最下层的吸附部40a’,而从作为排气口4b的孔40a1’、40a2’排出。在空气通过吸附部40a’至40c’时,空气中的尘埃会静电吸附于吸附部40a’至40c’。

图20为显示第五实施例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所述说明中,虽然是显示用间隔件44’、45’来连结吸附部40a’至40c’之例,但是如图20所示,也可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具有环46的筒状体40’内。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6﹞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图21为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图22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如所述的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2具备有向下的螺旋桨29、以及集尘器4-5,此点与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不同。

具体而言,马达29a安装于本体部20的下面中央,螺旋桨20固设于马达29a的旋转轴29b。

该螺旋桨29与螺旋桨21至24不同,具有借由其旋转而将空气从下方吸入并朝向上方排出的功能。

在本体部20除了设置有所述变压部32-1至32-4(参照图4)以外,还设置有同构造的变压部32-5,马达29a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而连接于该变压部32-5。该变压部32-5也连接于控制部30(参照图4),借此,使控制部30的控制通过变压部32-5来控制螺旋桨29的旋转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实施例的集尘器4-1至4-4并未被应用,而仅有应用到集尘器4-5。集尘器4-5也与集尘器4-1至4-4同样,具有吸附部40a至40c,吸附部40a至40c仅装配于螺旋桨29。对螺旋桨29的装配方法与对螺旋桨21(22至24)的装配方法同样。也就是,借由将吸附部40a至40c的环46嵌入本体部20下面的环47,就可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本体部20下面的螺旋桨29。

该吸附部40a至40c的电极42、42、42(未图示)也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同样,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连接于本体部20内的升压部33(参照图4)。也就是,控制部30可使来自电源部31的电压在升压部33升压为高电压或脉冲电压,并施加于所述吸附部40a至40c的电极42、42、42。

借由此种构成,就可使螺旋桨21至24旋转,并使空气清净机1-2浮起。并且,当使螺旋桨29旋转时,下方的空气就会借由螺旋桨29从吸气口4a往上抽至吸附部40a至40c内,而空气中的尘埃则能借由集尘器4-5的吸附部40a至40c所捕集。然后,空气会从吸附部40a至40c的排气口4b朝向上方排出。如此,朝向上方排出的空气能利用螺旋桨21至24吸入而朝向下方排出。结果,空气会在螺旋桨29与周围的螺旋桨21至24之间循环,生成循环气流。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7﹞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

图23为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一部分予以截断所显示的概略侧视图,图24为空气清净机的俯视图。

如所述的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3为使集尘器4-1至4-4、4-5装配于全部的螺旋桨21至24、29,此点与所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不同。

也就是,集尘器4-1至4-4的吸附部40a至40c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分别装配于螺旋桨21至24,而集尘器4-5的吸附部40a至40c则与所述第六实施例同样装配于螺旋桨29。

借由此种构成,如图23所示,空气w可确实地在螺旋桨21至24与螺旋桨29之间循环,而可谋求借由五个集尘器4-1至4-5的尘埃捕集率的大幅提升。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实施例8﹞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

图25为显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的侧视图。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清净机1-4由用螺旋桨29’来推进的气球5和集尘器4-6所构成。

具体而言,螺旋桨29’设置于气球5的后部,而集尘器4-6的吸附部40a至40c则装配于该螺旋桨29’。

吸附部40a至40c的电极42、42、42(未图示)连接于未图示的升压部33,该升压部33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源部31,电源部31的电压以升压部33升压,并施加于吸附部40a至40c的各电极42。

借由此种构成,一边使螺旋桨29’旋转,一边使气球5飞行,借此能使空气强制地被吸入吸附部40a至40c内。然后,空气通过吸附部40a至40c内而排出,借此能使空气中的尘埃静电吸附于吸附部40a至40c。

由于其他的构成、作用及功效与所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这些记载。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而能够在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或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是显示将集尘器的吸附部40a至40c安装于全部的螺旋桨21至24之例。但是,集尘器的吸附部只要装配于飞行体的至少一个以上的螺旋桨即可。从而,仅将吸附部40a至40c装配于螺旋桨21至24中的任一个的空气清净机,也涵盖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1至1-4空气清净机

2飞行体

4-1至4-6集尘器

4a吸气口

4b排气口

5气球

20本体部

21至24、29、29’螺旋桨

21a至24a、29a马达

21b至24b、29b旋转轴

25至28框架

30控制部

30a记忆体

31电源部

32-1至32-4、32-5变压部

32a、32b、33a至33c配线

33升压部

34接收部

35天线

40’筒状体

40a至40c、40a’至40c’、40a”、40b”吸附部

40a1至40a3、40b1至40b3、40c1至40c3、40a1’至40c1’、40a2’至40c2’孔

40a1至40c1上半部

41、41’介电质

42、42a、42b、42’电极

44、45、44’、45’间隔件

46、47环

46a凸部

47a凹部

48筒体

g、g1、g2间隙

g’中心空间

h空气通路

w空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