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除雾器及其电场的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3932发布日期:2019-10-19 03:49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除雾器及其电场的喷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场清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尘除雾器及其电场的喷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工业尾气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采用除尘除雾设备脱除气体中细小颗粒物及各种粉尘。以湿式电除尘器为例,湿式电除尘器是一种用来处理含微量粉尘和微颗粒的净化设备,主要用来除去含湿气体中的粉尘、酸雾、液滴、气溶胶、PM2.5等有害物质,具有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小、操作简单、能耗低等优点,是治理大气粉尘污染的理想设备。

湿式电除尘器工作时,阳极板或阳极筒、阴极框架及阴极线积灰过多,将会造成除尘器电场负荷增加,使电场参数恶化,降低电场强度和捕尘能力,影响设备除尘效率。因此保持阴阳极系统的清洁是提高湿式电除尘器的集尘效率的重要条件。

目前,除尘除雾主要采用顶部喷淋清灰方式,即在电场上方设置喷淋管及喷嘴,喷淋水喷到阳极板或阳极筒表面后形成水膜,将阳极板或阳极筒表面收集到的粉尘颗粒随水膜一起流淌到下方的灰斗内排出。现有的顶部高压喷淋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喷淋方式,也是主要喷淋方式,在除尘除雾器集尘极上方布置固定清洗装置,清洗装置包括装有液态除垢剂的中空腔体和设置在腔体下方的复数个喷头,对除尘除雾器进行清洁。

另一种是移动喷淋方式,喷嘴位于阳极管上方,喷淋系统的喷嘴相对于阳极系统的阳极管的位置可调,实现移动清灰。

现有移动喷淋方式,采用少量喷嘴承载件,平行设置的两个喷嘴承载件,喷嘴承载件位移轨道方向带动喷嘴整排移动,通过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冲洗。该技术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清灰系统中喷嘴数量少,但是要实现整个除尘除雾区域的清灰,一旦某个喷嘴发生堵塞,会影响大片除尘区域工作,导致出口尾气粉尘浓度超标;(2)喷嘴承载件位移运行路程太长,需要的精度高,容易产生误差,要额外配置控制系统,增加系统成本;(3)长距离移动使得传动机构更长,导致移动清灰系统需要的空间更大,不利于现场安装;(4)较长的传动机构会容易发生弯曲,导致系统强度低。

因此,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喷淋系统的结构,至少克服上述缺陷之一,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尘除雾器电场的喷淋系统,包括主框架和驱动部件;所述主框架上定位有若干根喷淋管,每一根所述喷淋管具有若干喷嘴,装配后,所述主框架支撑于除尘除雾器主体且位于各电极部件上方,且在所述驱动部件的作用下,所述主框架能够相对除尘除雾器主体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主框架相对除尘除雾器主体往复移动,所有喷淋管同时往复移动,形成覆盖所有阴极系统的喷淋区域,驱动主框架整体移动实现清灰方式,需要布置数量比较多的喷淋管,可以有效避免以及悬吊梁造成的喷淋盲区,对除尘除雾设备中阴极系统和阳极系统进行全面清灰,并且系统工作时可以避免其中某个喷嘴堵塞影响大片除尘区域工作现象,进而有利于大大降低出口尾气粉尘浓度超标;再者该实用新型中每一根喷淋管负责相对小区域内阴极系统的喷洗,这样主框架采用短距离路程往复移动方式,移动距离短、产生误差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相应地,由于采用短距离移动,传动机构例如丝杠的长度比较短,使得系统整体占地空间小,不受使用环境空间的限制,提高使用灵活性;并且传动机构长度比较短,系统的强度比较高,提高系统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各所述喷淋管水平布置,并且相邻所述喷淋管之间间隔预定距离,各所述喷淋管的轴向平行气流方向。

可选的,所述喷淋管的数量与所述电极部件的阴极系统纵向排数数量相同,相邻喷淋管间距等于相邻两排阴极系统间距;

或者,所述喷淋管的数量少于所述电极部件的阴极系统纵向排数,各所述喷淋管集中布置于所述主框架的中部,并且D=Nd,其中,D为位于最外侧的喷淋管与相应端最外排阴极系统之间距离,d为相邻电极部件间距,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或者,所述喷淋管的数量少于所述电极部件的阴极系统纵向排数,相邻两喷淋管的间距为相邻两排阴极系统间距的整数倍。

可选的,当所述主框架处于初始状态时,各所述喷淋管位于相应纵排阴极系统的正上方。

可选的,所述主框架上设置有滑动部件,用于与所述除尘除雾器主体上设置的滑轨支撑滑动配合,在所述驱动部件作用下,所述滑动部件沿所述滑轨移动。

可选的,所述滑动部件为辊轮组件,所述主框架上布置有至少两排辊轮组件,每排辊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辊轮,所述滑轨的数量与所述辊轮组件一一对应,所述主框架通过各所述辊轮支撑于所述滑轨之上或者吊挂于所述滑轨之下。

可选的,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动力部件和丝杠-螺母组件,所述动力部件包括电机,所述丝杠-螺母组件包括螺纹配合的丝杠和螺母,所述丝杠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述螺母固定连接所述主框架。

可选的,还包括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螺母的最大移动行程范围。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电极部件灰尘的附着厚度控制所述主框架的运动速度以及与所述喷淋管相连的泵送部件的工作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除尘除雾器,包括若干电极部件,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喷淋系统,用于对所述电极部件进行除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除尘除雾器包括上述喷淋系统,故也具有喷淋系统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喷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喷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左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喷淋系统与电极部件装配后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喷淋系统与电极部件装配后的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喷淋系统与电极部件装配后的位置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

主框架1、第一梁111、第二梁112、喷淋管2、主管路3、喷嘴4、辊轮5、滑轨6、驱动轴7、丝杠-螺母组件8、螺母811、丝杠812、动力部件9、电机912、减速器911、阳极板10、阴极系统12、泵送部件13、软管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尘除雾器电场的喷淋系统,用于对电场中的电极部件进行喷淋除尘,通常电极部件包括阴极系统12和和阳极板10,阳极板10沿气流方向布置,两排阳极板之间具有一排阴极系统12。本文将沿气流方向定义为纵向,垂直于气流方向定义为横向,沿横向,具有若干排阳极板。阴极系统12包括若干阴极线,阴极线沿横向和纵向布置,形成多个横排和多个纵排。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喷淋系统包括主框架1和驱动部件。其中主框架1上定位有若干根喷淋管2,本文中若干的意思为数量大于等于三根,具体根数根据除尘除雾器阴极系统的数量而定。所有喷淋管2可以分成两组或者三组或者更多组喷淋管组件,每一喷淋管组件中喷淋管2数量为两根或两根以上,每一组喷淋管组件通过主管路与各喷淋管连通,泵送部件13泵送的液体介质(例如水)经总管路流入相应主管路后再流入该组的各喷淋管内部,最后经喷嘴4喷至外部。

如图2所示,图2中示出了三个喷淋管组件,每一组喷淋管组件通过主管路3连通外部软管15,软管15的另一端连接泵送部件13的出口。

当然,喷淋管2的设置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描述,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如图1所示,各喷淋管2直接通过一根主管路3和一根软管15连通泵送部件13的出口。再者各喷淋管2相对独立设置,直接连接泵送部件的出口管路。

其中主管路13也可以为软管。

喷淋管2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卡箍等方式固定于主框架1,二者之间的固定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实现喷淋管2与主框架1的相对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的喷淋系统装配至除尘除雾器主体上后,主框架1支撑于除尘除雾器主体且位于各电极部件上方,安装后各喷淋管2形成的平面优选水平设置,喷嘴4朝下或者斜向下。驱动部件通常安装于除尘除雾器主体的外部,以减小对内部空间的占据以及避免烟气的腐蚀。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主框架1能够相对除尘除雾器主体往复运动,进而带动每一根喷淋管2在一定范围内往复移动,也就是说,一根喷淋管2喷淋其移动范围内的各排阴极系统,多根喷淋管2完成所有阴极系统的喷淋。

与现有技术中单根喷淋管移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主框架1相对除尘除雾器主体往复移动,所有喷淋管2同时往复移动,形成覆盖所有阴极系统的喷淋区域,驱动主框架1整体移动实现清灰方式,需要布置数量比较多的喷淋管2,可以有效避免以及悬吊梁造成的喷淋盲区,对除尘除雾设备中阴极系统和阳极系统进行全面清灰,并且系统工作时可以避免其中某个喷嘴4堵塞影响大片除尘区域工作现象,进而有利于大大降低出口尾气粉尘浓度超标;再者该实用新型中每一根喷淋管2负责相对小区域内阴极系统的喷洗,这样主框架1采用短距离路程往复移动方式,移动距离短、产生误差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相应地,由于采用短距离移动,传动机构例如丝杠的长度比较短,使得系统整体占地空间小,不受使用环境空间的限制,提高使用灵活性;并且传动机构长度比较短,系统的强度比较高,提高系统使用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喷淋系统可以应用于除尘器,也可以应用于除雾器,或者其他具有电场部件的设备中。

主框架1可以由多根梁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形成整体,如图3所示,主框架1包括第一梁111和第二梁112,第一梁111和第二梁112的布置方向相垂直,图中示出了三根第一梁111和两根第二梁112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当然,主框架1的结构不局限于本文中描述。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各喷淋管2可以水平布置并且之间间隔预定距离,各喷淋管2轴向平行气流方向。相邻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环境而定,相邻喷淋管2之间的间距可以大致相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阴极系统的布置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即相邻喷淋管2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不相等。本文以相邻纵排阴极系统通常间隔相等为例继续介绍技术方案,优选的,相邻喷淋管2之间的间距相等。

并且各喷淋管2的排布方向与电场中所需喷洗的各电极部件的排布方向相同,如图所示,各排阴极系统自左向右排布,各喷淋管也自左向右排布。

根据喷淋管2与阴极系统12纵排数量是否相同,给出了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喷淋管2的数量与电极部件中阴极系统12纵向排数数量相同,相邻喷淋管2间距等于相邻两排阴极系统12间距,如图5所示,相邻喷淋管2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阴极系统12之间的距离,当主框架1处于初始状态时,喷淋管2位于相应纵排阴极系统上方,即喷淋管2与一排阴极系统12可以一一对应且喷淋管处于该排阴极系统的上方。

该实施方式中,喷淋管2的数量与阴极系统12纵排数量相同,每一喷淋管2可以在一排阴极系统12左右移动,移动位移相对较小,传动丝杠的长度比较小,系统可靠性强。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6,喷淋管2的数量少于阴极系统纵向排数数量,各喷淋管2集中布置于主框架1的中部,并且D=Nd,其中,D为位于最外侧的喷淋管与相应端最外排阴极系统12之间距离,d为相邻电极部件间距,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图中给出了D=2d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N的数值不局限于上述描述,也可以为其他数值。

另外,当主框架1处于初始状态时各所述喷淋管2位于相应阴极系统纵排的正上方,也就是说,布置于主框架1中部的各喷淋管可以与阴极部件一一对应,且相邻两喷淋管2之间的间距等于与其相应的相邻两阴极系统之间的间距。

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7,喷淋管2的数量少于电极部件的阴极系统12纵向排数,相邻两喷淋管的间距为相邻两排阴极系统间距的整数倍。也就是说,在相邻两喷淋管2之间的下方区域具有两个或者多个阴极系统12。

该实施方式中,一根喷淋管负责一排以上阴极系统以及其周围的阳极板的喷淋清灰处理。

优选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当主框架1处于初始状态时,各喷淋管位于相应纵排阴极系统的正上方。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实现所有各排阴极系统和阳极板表面清灰的前提下,喷淋管数量相对较少,喷淋系统的重量也比较小,有利于除尘除雾器整体轻量化。

上述各实施例中,主框架1上可以设置有滑动部件,用于与除尘除雾器主体上设置的滑轨6支撑滑动配合,在驱动部件作用下,滑动部件沿滑轨6移动。这样主框架1可以通过滑动部件和滑轨6配合方式实现可靠固定,尽量简化结构,降低重量。

请参考图4,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滑动部件可以为辊轮组件,主框架1上布置有至少两排辊轮组件,每排辊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辊轮5;各辊轮5可以沿布置于除尘除雾器主体上的相应滑轨6滚动,以实现主框架1的往复移动。

图4中给出了设置三排辊轮组件的实施方式,每排辊轮组件设置于一个滑轨6中,除尘除雾器主体上设置有三个滑轨6,以与三个辊轮组件对应配合。滑轨6的数量与所述辊轮组件一一对应。主框架1可以通过辊轮5支撑于滑轨6之上,也可以通过辊轮5吊挂于滑轨6之下。也就是说,辊轮5可以设置于主框架1的下方,也可以位于主框架1的上方。

滑轨6可以为焊接于或者铆接于除尘除雾器主体上的圆管或者槽钢或者角钢等。辊轮5的形状与滑轨6形状相匹配,以实现连续顺畅滚动。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部件驱动主框架1沿横向往复移动。

请再次参考图1、图2和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驱动部件可以包括动力部件9和丝杠-螺母组件8,动力部件9可以包括电机912,丝杠-螺母组件8包括螺纹配合的丝杠812和螺母811,丝杠812固定连接电机912的输出轴,以便随输出轴同步转动,螺母811固定连接主框架1。具体地,主框架1靠近电机的一侧可以设置外伸的驱动轴7,驱动轴7连接螺母811,驱动轴7与螺母811连接可以为焊接或者螺栓或者铆接等方式,只要能实现二者的可靠动力传递即可。

工作时,电机912输出轴带动丝杠812转动,在丝杠812和螺母811螺纹作用下,螺母811相对丝杠812往复直线运动,以带动主框架1往复直线运动。丝杠-螺母组件8连接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可进一步提高喷淋系统应用的灵活性。

当然,驱动部件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文中的描述,还可以为齿轮齿条机构,或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主框架1的往复运动即可。

当然,为了实现稳定传动,动力部件9还可以包括减速器911,电机912的动力通过减速器911传递至丝杠812。

为了保障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上述实施例中喷淋系统还可以包括限位装置,用于限制螺母的最大移动行程范围,即限位装置可以限制螺母向左移动位移量,以及向右移动位移量。限位装置可以为设置于丝杠上与螺母811非配合的第一螺纹段。即丝杠812上与螺母811配合螺纹段的两端具有第一螺纹段,因第一螺纹段与螺母非配合,故能限制螺母继续转动。

上述各实施例中,喷淋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根据电极部件灰尘的附着厚度控制主框架1的运动速度、喷淋管的工作状态,喷淋管的工作状态包括喷淋压力和喷淋水量。具体地,喷淋压力和喷淋水量主要控制与喷淋管相连的泵送部件的工作参数。

在上述喷淋系统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除尘除雾器,包括若干电极部件,用于形成电场以去除烟气中的灰尘等杂质,除尘除雾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喷淋系统,喷淋系统用于对电极部件进行除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除尘除雾器包括上述喷淋系统,故也具有喷淋系统的上述技术效果。

除尘除雾器的其他资料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除尘除雾器及其电场的喷淋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