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2663发布日期:2021-12-01 10:0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工具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2.交通运输工具行进时,其内部的内燃机、设备舱、空调系统等处均需要充足的空气,这些空气都是从外界进入交通工具内的。外界空气往往含有较多的沙尘、絮状物、碎屑等漂浮的杂质,如果这些杂质进入交通工具内的设备中,则会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因此,向交通运输工具内部供应空气时需要先进行过滤除尘,以保证供应的空气洁净,防止内部设备损坏,通常的做法是在交通工具的进气口设置除尘装置。
3.申请号为cn201910528542.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运输工具用设备舱除尘通风装置,其中的导流体框架总成与高铁列车的裙板相适应,呈外凸的弧形板状,该形状的导流体框架总成向交通工具外侧凸出的幅度较大,需要占用较多的外部空间,在需要在较为狭窄的空间运行交通工具时,交通工具的体积需要缩小,这种外凸的弧形导流体框架总成不利于交通工具体积的缩小和节约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该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占用的外部空间较小,能够节约外部空间。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包括除尘框架、双侧导流体和若干单侧导流体,所述除尘框架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所述双侧导流体固定于所述除尘框架内侧,所述单侧导流体固定于所述双侧导流体的一侧或两侧,相邻的所述单侧导流体之间、单侧导流体与双侧导流体之间、单侧导流体或双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之间形成倾斜于所述除尘框架所在平面的进气通道或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双侧导流体的两侧,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的开口方向相背离,所述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至少包括一个进气通道和一个排气通道。
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单侧导流体的截面为鱼形或梭形。
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单侧导流体的厚度均匀。
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双侧导流体的截面为外凸或内凹的形状。
1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的顶部均高出所述除尘框架。
11.一种除尘装置,包括滤网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所述滤网位于所述双侧导流体及单侧导流体下方、所述除尘框架内,与所述除尘框架固定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滤网的滤孔呈长条形。
1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滤网表面设置有若干凸棱,所述凸棱与所述滤网的
滤孔间隔排列。
1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凸棱包括两个固定连接的侧面,至少一个所述侧面倾斜于其自身周边的滤网表面。
15.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滤网为波形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及除尘装置中,除尘框架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滤网的形状与除尘框架相匹配,除尘装置安装在交通工具上时主要占用交通工具内部的空间,从而可以取得节约外部空间、缩小交通工具体积的效果;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外凸,可以使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导入除尘框架总成的气量变大;在滤网上设置凸棱能够提升过滤效果,使获得的空气更加洁净;波形结构的滤网过滤面积更大,会有更多的杂质被滤网的表面所阻挡、吸附,则被过滤后的空气更加洁净。
附图说明
18.图1为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设有鱼形单侧导流体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设有梭形单侧导流体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设有直线形单侧导流体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设有“s”线形单侧导流体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设有折线形单侧导流体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顶部高于除尘框架的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鱼形单侧导流体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26.图9为单侧导流体截面的各类形状的示意图。
27.图10为双侧导流体截面的各类形状的示意图。
28.图11为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设有长条形的滤孔和凸棱的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3为图12中a部的放大图。
31.图14为滤孔可采用的部分形状的示意图。
32.图15为凸起的截面可采用的部分形状的示意图。
33.图16为波形结构的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7为设有长条形的滤孔和凸棱的波形结构的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8为图17中b部的放大图。
36.图19为滤网凸出于除尘框架以外的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0为滤网部分凸出于除尘框架以外的除尘装置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1为滤网全部凸出于除尘框架以外的除尘装置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2为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40.图23为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凸出于除尘框架以外的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41.图24为滤网凸出于除尘框架以外的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42.附图中:1

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01

除尘框架、102

弓形双侧导流体、112

外凸
弧面双侧导流体、122

外凸斜面双侧导流体、132

内凹弧面双侧导流体、142

折线形双侧导流体、152

月形双侧导流体、162

船形双侧导流体、103

鱼形单侧导流体、1031

绕流面、1032

引流面、1033

加速导流面、1034

进风导流面、1035

主风道导流面、113

梭形单侧导流体、123

直线形单侧导流体、133

弧形单侧导流体、143
‑“
s”线形单侧导流体、153

折线形单侧导流体、104

进气通道、105

排气通道、2

滤网、201

滤孔、202

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6.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包括除尘框架101、双侧导流体和若干单侧导流体。
47.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尘框架101由若干条边围成,边的数量不定,可以是一条边或两条边(例如,除尘框架101为圆形),也可以是三条边、四条边或更多,常见的形式是四条边围成矩形或类似矩形的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以这种形状的除尘框架101为例进行说明。除尘框架101的中心的空白区域为除尘框架101的内侧,周边的区域则为除尘框架101的外侧。除尘框架101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也就是说,除尘框架101相对的两条边为弯曲的,另外两条相对的边为直线形的,各边所围成的除尘框架101可以看作是一个曲面,并且该曲面是向下凹陷的。在交通工具上安装除尘框架101时,除尘框架101的下表面朝向交通工具的内部,除尘框架101的上表面朝向交通工具的外部,从而除尘框架101向下凹陷的部分全部位于交通工具内部,而不必占用交通工具外部的空间。
48.单侧导流体整体呈条形的板状,条形应与除尘框架101的形状相匹配,呈向下凹陷的曲线形状。条形的两端分别与除尘框架101的两条相对的边的内侧固定连接,从而将单侧导流体固定在除尘框架101的内侧,同时单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相倾斜,即二者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90
°
。单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所成的角的开口并不完全相同,而是相互背离的,即某一块单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所成的角的开口向左,另一块单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所成的角的开口向右,并且所有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所成的角的开口向左的单侧导流体位于除尘框架101上靠左的位置,所有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所成的角的开口向右的单侧导流体位于除尘框架101上靠右的位置,开
口相同的单侧导流体之间距离相等,在开口向左的单侧导流体与开口向右的单侧导流体交界的位置为一块开口向左的单侧导流体和一块开口向右的单侧导流体,在这两块单侧导流体之间设置有双侧导流体,双侧导流体的底部具有两个相背的倾斜面,每个倾斜面与其相邻的单侧导流体的倾斜程度相近,从而倾斜面与其相邻的单侧导流体基本平行。如此,双侧导流体与单侧导流体之间、相邻的单侧导流体之间以及位于边缘位置的单侧导流体与除尘框架101的边缘之间形成了若干供气流流过的通道,以双侧导流体为界,双侧导流体左侧的各个通道朝向左上方,双侧导流体右侧的各个通道朝向右上方,如果将朝向左上方的通道定义为进气通道104,则朝向右上方的通道为排气通道105;反之,朝向左上方的通道为排气通道105,朝向右上方的通道为进气通道104。总之,朝向相互背离的通道分别被定义为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具体朝向哪方的通道为进气通道104,则根据实际使用中的外界气流方向来确定,面向气流、使气流进入的通道为进气通道104,与气流流向趋势相同、使气流流出的通道为排气通道105。双侧导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单侧导流体,双侧导流体的两侧必然能够形成若干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极端的情况是双侧导流体位于除尘框架101边缘,其与除尘框架101边缘形成进气通道104(或排气通道105),除尘框架101、单侧导流体、双侧导流体之间形成若干排气通道105(或进气通道104),可知由于双侧导流体的存在,在除尘框架101总成上必然会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104和一个排气通道105。
49.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可以是对称设置的,也可以是非对称设置的。其中,对称设置是一种较理想的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双侧导流体两侧均安装有单侧导流体,位于双侧导流体两侧的单侧导流体的数量相等、形状相同、倾斜角度相同、倾斜方向相对。如此,可以在双侧导流体的两侧形成形状、角度、数量相同,方向相背离的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对称设置的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在忽略摩擦损耗能量的情况下,可以使平面型除尘装置的进气速度和排气速度相等,使空气在平面型除尘装置内以稳定的速度流动。
50.除尘框架101、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可以一体成型。由于除尘框架101的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可以和双侧导流体、单侧导流体一体成型,这样制造出的新型除尘装置免于装配,并且结构坚固,便于长期使用。
51.由于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的除尘框架101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滤网2的形状与除尘框架101相匹配,将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安装在交通工具上时主要占用交通工具内部的空间,从而可以取得节约外部空间、缩小交通工具体积的效果。
5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单侧导流体的截面为鱼形或梭形。
53.单侧导流体的截面为鱼形时,即形成鱼形单侧导流体103。如图2和图8所示,鱼形单侧导流体103的上表面从上至下依次为绕流面1031、引流面1032和加速导流面1033,下表面从上至下依次为进风导流面1034和主风道导流面1035。绕流面1031能够基于外界气流一定的迎面阻力,使其运行速度适当加快,压力减小;引流面1032与外界气流呈较小的角度,该角度一般小于35
°
,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入进气通道104;相邻的两个鱼形单侧导流体103的加速导流面1033和进风导流面1034中间形成进气通道104,对加速导流面1033和进风导流面1034的角度、弧度以及二者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可以达到调整外界气流流速与进入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的气流流速比例关系的目的,同时调整气流进入进气通道104的角度,还可以分配进气通道104内的气流与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的气流的比例关系,进风导流面1034相当于风扇扇叶的工作面,通过这个面切割外界气流,将外界气流强行导
入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主风道导流面1035能够起到规整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气流的作用,确保气流中的漂浮物运行方向不紊乱,顺畅排回大气。鱼形单侧导流体103为单侧导流体的最佳形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外界气流进入进气通道104的阻力、准确引导气流方向、保证外界气流与内部气流的比例关系。
54.单侧导流体的截面为梭形时,即形成梭形单侧导流体113。如图3和图9所示,梭形单侧导流体1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弧面,其上下表面也能起到相当于绕流面1031、引流面1032、进风导流面1034和主风道导流面1035的作用,但是由于缺少相当于加速导流面1033的结构,气流进入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改变方向时损失的能量会增多,与鱼形单侧导流体103的导流效果相比略差。采用梭形单侧导流体113,其上下表面均为弧面,流线型的表面能够平滑地将外界气流引入平面型除尘框架101总成内部,在减小外界气流进入进气通道104的阻力、准确引导气流方向、保证外界气流与内部气流的比例关系三个方面的效果较好。
5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单侧导流体的厚度均匀,也就是说单侧导流体上的各个区域具有相同的厚度,此处对单侧导流体上的各个区域厚度相同不应当做过于严格的理解,只要单侧导流体上的各区域厚度基本相等、没有明显的外凸或内凹,在气流流过单侧导流体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外凸区域或内凹区域的导流效果,就应当认为单侧导流体是厚度均匀的。另外,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各个区域的厚度存在一定的公差也是可能的,不能将这样的单侧导流体认为是厚度不均匀的,这种差距的影响在单侧导流体的使用中是可以忽略的,所以仍然应当认为存在一定公差的单侧导流体是厚度均匀的。这种厚度均匀的单侧导流体的表面缺少较为平滑的曲线,其导流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相比于表面曲线平滑但厚度不均匀的单侧导流体,其制造难度明显降低,在导流要求不特别高的场合,仍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56.单侧导流体的厚度均匀时,其截面可以为直线形、弧形、折线形或“s”线形。单侧导流体具有一定的厚度,或者说单侧导流体的截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但是其宽度并不会对导流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单侧导流体的截面看作是一条线。
57.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单侧导流体设置成截面为直线的形状,如图9所示,直线形单侧导流体123的结构极为简单,能够起到导流作用的同时,其制造工艺也十分简单,适于生产;还可以将单侧导流体设置成截面为弧形或“s”线形,只要弧形单侧导流体133或“s”线形单侧导流体143倾斜于除尘框架101所在面的角度设置在较理想的范围内,也能起到导流作用,同时表面为曲面也可以使空气较为平滑地改变方向,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如图9所示;还可以将单侧导流体的截面设置成折线形,如图9所示,相邻的折线形单侧导流体153之间的空隙较小,可以防止大体积的杂质进入进气通道104或排气通道105。
5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双侧导流体的截面为外凸或内凹的形状。从双侧导流体的截面形状来看,其顶部既可以是平的(由于除尘框架101本身是曲面形的,双侧导流体需要顺应除尘框架101的趋势,因此,此处所说双侧导流体的顶部是平的是指双侧导流体的顶部平行于除尘框架101所在曲面,但从截面形状来看,其顶部均为直线,所以可以说是平的),此时截面形状为弓形,如图10所示的弓形双侧导流体102;也可以是外凸的形状,如外凸弧面双侧导流体112和外凸斜面双侧导流体122,如图10所示;还可以是内凹的形状,如内凹弧面双侧导流体132、折线形双侧导流体142、月形双侧导流体152及船形双侧导流体
162,如图10所示。由于双侧导流体的顶面较平的情况下气流可以直接横向流过,对排气通道105排出的气流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阻挡气流排出,而双侧导流体顶部为外凸或内凹的形状时能够起到阻挡或引导横向气流的作用,所以采用后两类形状的双侧导流体的效果更好。
5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的顶部高于除尘框架101,就是说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的下部嵌入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内,而顶部凸出于除尘框架101所在的面以外,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向除尘框架101所在面以外伸出的挡风导流结构,也即各个进气通道104和排气通道105伸出到除尘框架101所在面以外。由于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更加外凸,其拦挡气流的面积变大,进而可以使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导入除尘框架101总成的气量变大。
60.其中,滤网2的顶部既可以位于除尘框架101内,也可以凸出于除尘框架101以外。滤网2的形状与除尘框架101相匹配,整体为向下凹陷的曲面状。滤网2只需固定于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下方,其与除尘框架101的相对位置较为灵活,滤网2既可以位于除尘框架101以下,也可以外凸于除尘框架101以上。滤网2凸出于除尘框架101以上时,双侧导流体及单侧导流体与滤网2之间形成的气流主通道也会凸出于除尘框架101以上,这种设置能够减少除尘框架101对滤网2进气量的影响,使滤网2与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除尘的同时进一步增大进气量。
61.请同时参见图11至图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除尘装置,包括滤网2和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滤网2与除尘框架101的形状相匹配,整体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滤网2位于双侧导流体及单侧导流体下方、除尘框架101内,与除尘框架101固定连接。
62.具体的,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该除尘装置安装在交通工具的外侧面,将交通工具的内燃机、设备舱、空调系统等处的进气口覆盖住,当除尘装置安装在交通工具上能够保持交通工具表面线条流畅。交通工具行进时,除尘装置的表面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与交通工具行进方向相反的气流,气流从进气通道104进入除尘装置的内部,在双侧导流体及单侧导流体与滤网2之间的气流主通道内继续向与交通工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其中的一部分空气会从滤网2的滤孔201进入内燃机、设备舱、空调系统等处的进气口,实现为交通工具内部的设备或舱室供气,另一部分空气则会在气流主通道内继续向后运动,然后从排气通道105流回到除尘装置的外部,即回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杂质在气流主通道内时,由于气流的推动及自身惯性的作用,杂质会不断向排气通道105的方向运动,同时,由于靠近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处的空气流速大于靠近滤网2处的空气流速,根据伯努利原理,滤网2处的静压大于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处的静压,所以在气流主通道内会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会将杂质向靠近双侧导流体和单侧导流体的方向挤压,从而杂质在气流和压力差的双重作用下能够向排气通道105运动,直至从排气通道105排回到大气中,从而使空气和杂质自动分离,如图22和图24所示。
63.其中,内凹型除尘框架总成1和滤网2均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使得除尘装置整体呈向下凹陷的曲面状,安装在交通工具上时,安装有滤网2的一面,即下表面,固定于于交通工具内部,其上表面位于交通工具的外部,从而除尘装置主要占用交通工具内部的空间,可以取得节约外部空间、缩小交通工具体积的效果。
6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滤网2的滤孔201呈长条形。此处,对滤孔201为长条
形应做较宽的理解,滤孔201的轮廓只需具有明显的长和宽的分别即可认为滤孔201为长条形,而并不对滤孔201的轮廓由直线或者曲线构成做限制,例如,滤孔201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三角形、椭圆等,或者可以是两条线段和两段圆弧围成的不规则的长条的图形等。在滤网2中,滤孔201的长度较大,外界的空气可以通过滤孔201长度方向上的所有位置通过滤网2,客观上增大了滤孔201的面积,从而增加了进气量。与此同时,滤孔201的宽度较小,滤孔201仍可以在宽度方向上阻挡固体杂质通过滤网2。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固体杂质为固体,其形状不能改变,而空气为流体,其形状可以随意改变,滤孔201为细长的缝隙状,空气仍可以变形、适应滤孔201的形状而通过滤网2,固体杂质的粒径大于滤孔201的宽度,并且无法变形、适应滤孔201的形状,也就被滤孔201阻挡住,不能通过滤网2。可见,同等面积下,滤孔201呈长条形比呈圆形的过滤效果更好;过滤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长条形的滤孔201比圆形的滤孔201的进气量更大。长条形的滤孔201的角度不限,任何角度都能够实现其基本功能,但滤孔201所在的直线垂直于气流方向时,滤孔201的过滤效果最佳,因为此时空气以及其中的杂质在滤孔201表面走过的距离仅为滤孔201的宽度,这个距离是空气以及杂质在滤孔201表面所能走过的最短的距离,空气能够进入滤孔201,而杂质在滤孔201的宽度方向上则会一掠而过,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杂质与滤孔201表面的接触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杂质进入滤孔201的概率,从而提高了滤网2的除尘效果。通过在滤网2上开设呈长条形的滤孔201,可以增大过滤面积,滤网2在起到过滤杂质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增加进气量,取得更好的供气效果。
6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滤网2表面设置有若干凸棱202,凸棱202与滤孔201间隔排列。此处凸棱202与滤孔201间隔排列,既可以是二者一对一地间隔排列,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间隔排列,例如两个凸棱202之间设有一个、两个或更多滤孔201,或者是多个凸棱202之间设有多个滤孔201,多个滤孔201之间可以是以并排或首尾相接等方式排列。其中,凸棱202的截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半圆形等多种形状。在没有设置凸棱202的滤网2上,滤孔201周围的区域为平面,杂质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滤孔201旁边滑入滤孔201中,导致滤网2的过滤效果不佳;与此不同的是,滤孔201两侧的凸棱202能够从旁边阻挡杂质滑入滤孔201中,较大颗粒的杂质碰撞凸棱202后会发生弹射,远离滤孔201,回到气流主通道的中心位置或靠近导流体的位置,并继续向后运动,并从靠后的气流通道排回到大气中。所以在滤网2上设置凸棱202能够提升过滤效果,使获得的空气更加洁净。
6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凸棱202包括两个固定连接的侧面,其中至少有一个侧面倾斜于其自身周边的滤网2表面。此处,倾斜于其周边的滤网2表面的侧面与滤网2表面形成的角均应为钝角。在这种情况下,凸棱20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普通的三角形或梯形、直角三角形或梯形、弓形,又或者是其他不完全规则的形状。例如,一个侧面倾斜于其自身周边的滤网2的表面,另一侧面则垂直于其自身周边的滤网2的表面,使用该滤网2时,应当将倾斜的侧面迎向气流流动的方向,气流中的杂质颗粒能够在撞击到倾斜的侧面后被弹射到远离滤网2的位置,而垂直侧面可以阻挡气流,使气流进入相邻的凸棱202之间的滤孔201。又如,凸棱202的两个侧面均倾斜于其自身周边的滤网2表面,则无论气流流向左侧还是右侧,凸棱202必有一个倾斜侧面迎向气流方向,气流中的杂质颗粒能够在撞击到倾斜的侧面后被弹射到远离滤网2的位置。凸棱202的一部分可能的截面形状如图15所示。将凸棱202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成倾斜的,可以高效地将气流中的杂质颗粒弹射开,防止其进入滤孔
201,提高了滤网2的除尘效率。
6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滤网2为波形结构。这种波形结构类似于一个平面的中间部分反复翻折形成褶皱的形状,其横截面呈现为一条波浪线。在波形结构中,其最高点为波峰,最低点为波谷,连接波峰和波谷的斜面为坡面,滤孔201可以设置在波峰、波谷或坡面上,较佳的位置是各个坡面上。这样的结构相比于一般滤网2的过滤面积更大,空气与滤网2的接触更加充分,则会有更多的杂质被滤网2的表面所阻挡、吸附,则被过滤后的空气更加洁净。
68.滤网2为波形结构、导流体的顶部高于除尘框架101时,还可能出现多种滤网2与除尘框架101不同位置关系的情况。滤网2的形状与除尘框架101相匹配,整体为曲面形或平面形,此处主要以整体呈曲面的滤网2为例进行说明。滤网2只需固定于导流体下方,其与除尘框架101的相对位置较为灵活,滤网2既可以位于除尘框架101以下,也可以外凸于除尘框架101以上,可以是部分外凸(如图20所示),也可以是全部外凸(如图21所示)。滤网2的顶部或其全部凸出于除尘框架101以上时,导流体与滤网2之间形成的气流主通道也会凸出于除尘框架101以上,这种设置能够减少除尘框架101对滤网2进风量的影响,使滤网2与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除尘的同时进一步增大进风量。
69.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