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6017发布日期:2021-12-11 10:3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血液成分分离,特别是单采血小板和高纯度血小板的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成分输血是随着医学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输血新技术。成分输血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输血学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成分输血明显优于输全血。成分输血和输全血相比有以下优点:1、纯度高、疗效好;2、输用安全,副作用小;3、稳定性好,便于保存和运输;4、综合利用,节约用血。
3.人体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成分捐血是利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把指定血液成分从捐献者的血液中分离并抽取出来,把其余成分均回输捐献者。在《gb 18469

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单采血小板制定了较高要求。除对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浓度和成品体积外,还对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量制定了要求。当前市面常见单采血小板装置主要有以美国血液技术公司mcs+产品为代表的杯式离心分离装置和以日本泰尔茂公司trima产品为代表的袋式离心分离装置,以上分离装置均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
4.1、杯式离心分离装置:
5.杯式离心分离装置属于间断式离心分离装置,其分离装置采用固定容积式离心杯作为离心分离器。固定容积式离心杯有两个口,其中一个为抗凝全血入口,另一个为成分血出口。其工作原理为抗凝全血由抗凝全血入口进入旋转的固定容积式离心杯,抗凝全血中各类成分由于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分层,当细胞堆满离心杯的时候会依次由密度低成分血到密度高成分血的顺序流出成分血出口。由于其无法在一轮采集过程中动态自由调整血细胞分层界面位置,且成分血溢口和血液分层界面位置不平行,导致其不得不采用淘洗冲浪等方式进行成分血分离以获得满足质量控制要求的血小板。其存在捐献者体外血液循环量过大、血小板单采不合格率高、效率低等缺陷。
6.2、袋式离心分离装置:
7.袋式离心分离装置属于连续式离心分离装置,其分离装置为环状离心袋。环状离心袋一般有四个口,其中一个为抗凝全血入口,其余三个为三种成分血出口。其工作原理为抗凝全血进入旋转的离心袋,抗凝全血中各类成分由于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分层,分层的成分血由对应的成分血出口流出。由于其分离过程中血细胞分层界面面积过大,导致其各成分血细胞分层区厚度非常薄,采用常规方法从分层管口抽取分层细胞无法达到成分血的采集质量控制要求。为达到采集成分血的采集质量控制要求,其使用了lrs离心仓进行二次离心分离。此方法会造成捐献者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卡在lrs离心仓内无法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其存在血小板收集率低、捐献者白细胞损失较大的问题和缺陷。
8.为满足高纯度血小板的采集,达到更佳的单采血小板纯度、纯度和收集效率的一种高纯度血小板分离装置应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技术特征:
9.1、成分血分层界面的面积足够小,使成分血细胞分层区厚度更大;
10.2、可以通过二次离心再分离提高血小板的纯度和浓度;
11.3、可通过调整抗凝全血流入离心器、成分血流出离心器的流速动态调整各成分血分层界面位置,达到目标成分血收集或将目标成分血细胞聚集在离心器内的目的;
12.4、成分血收集口应平行或趋近平行于各成分血分层界面;
13.5、成分血收集时在相应成分血出口处需要保证有一定的离心力以维持成分血分层界面的稳定;
14.6、分离完成之后离心器内的存有的成分血能排出离心器并回输到捐献者体内,残留要足够小;
15.7、有安全的回输排空措施;
16.8、离心器可持续沿某轴线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进入离心器的抗凝全血分层;
17.9、抗凝全血可持续流入离心器,非收集目标成分血可持续挤出离心器并安全回输人体。


技术实现要素:

1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高纯度连续式血小板分离装置。
19.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包括:设有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的管式离心器1及和管式离心器1连接的弹性退扭管束10,其特征在于: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相互隔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管14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管15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管16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且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贴近一次离心区管底50,二次离心区3至少设有转移管一17和转移管三18两个转移管,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二次离心区3,转移管一17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一7,转移管三18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三8,转移口一7、转移口三8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转移口一7贴近二次离心区管底51,转移口一7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大于转移口三8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在管式离心器1外部的同一侧汇聚成具有弹性的弹性退扭管束10,弹性退扭管束10上设有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1。
20.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血小板成品质量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的方式在管式离心器1中实现抗凝全血分离,有效减小血液分层界面面积,提高分层界面厚度,减少了其他成分血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可能性,血小板收集成品质量稳定。
22.血小板收集纯度高。本实用新型通过二次离心区3内先抽出杂质细胞再进行血小板收集的方法,可有效去除杂质细胞,提高血小板收集纯度和浓度。
23.捐献者细胞损失少。本实用新型通过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向管式离心器1中灌入空气的方法,可有效排空管式离心器1中成分血并实现回输,降低了捐献者细胞的损失。
24.血小板收集率高。本实用新型将二次离心区3内抽出的杂质细胞内含有的血小板通过抗凝全血管14重新进入一次离心区2进行再次分离,在整个连续收集过程中血小板均在管式离心器1中不会回输到人体44,提高了血小板收集率。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剖视原理示意图;
26.图2是图1的旋转退扭曲原理示意图;
27.图3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连接原理示意图;
28.图4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回输管路排空流程原理示意图;
29.图5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进血离心分层流程原理示意图;
30.图6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过程中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31.图7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原理示意图;
32.图8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原理示意图;
33.图9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去除杂质细胞流程原理示意图;
34.图10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收集血小板流程原理示意图;
35.图11是图1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采集完成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36.图12是本发明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独立设置血小板收集管剖视原理示意图;
37.图13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连接原理示意图;
38.图14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回输管路排空流程原理示意图;
39.图15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进血离心分层流程原理示意图;
40.图16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过程中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41.图17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原理示意图;
42.图18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原理示意图;
43.图19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去除杂质细胞流程原理示意图;
44.图20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收集高纯度血小板流程原理示意图;
45.图21是图1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采集完成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46.图22是本发明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简化管夹阀门实现方式剖视原理示意图;
47.图23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连接原理示意图;
48.图24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回输管路排空流程原理示意图;
49.图25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进血离心分层流程原理示意图;
50.图26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过程中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51.图27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原理示意
图;
52.图28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原理示意图;
53.图29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去除杂质细胞流程原理示意图;
54.图30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收集高纯度血小板流程原理示意图;
55.图31是图22的单针单采血小板实施例中采集完成回输流程原理示意图;
56.图中:1管式离心器,2一次离心区,3二次离心区,4抗凝全血入口,5成分血出口,6红细胞出口,7转移口一,7

1转移口二,8转移口三,9血小板收集口,10弹性退扭管束,11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2离心器退扭支架,13离心盘电机,14抗凝全血管,15成分血管,16红细胞管,17转移管一,17

1转移管二,18转移管三,19血小板收集管,20离心盘,21离心旋转中心线,22退扭旋转中心线,23抗凝全血蠕动泵,24抗凝剂蠕动泵,25回输蠕动泵,26转移蠕动泵,27管夹阀一,28管夹阀二,29管夹阀三,30管夹阀四,31管夹阀五,32缓冲袋,33血小板收集袋,34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5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6血液成分传感器,37杂质细胞管,38缓冲袋连通管,39抗凝剂袋,40回输管,41全血连通管,42抗凝剂管,43穿刺针,44人体,45红细胞,46白细胞,47血小板,48血浆,49机架,50一次离心区管底,51二次离心区管底。
具体实施方式
57.具体实施方案一:
58.参阅图1。在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一中,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包括:设有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的管式离心器1及和管式离心器1连接的弹性退扭管束10,其特征在于: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相互隔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管14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管15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管16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且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贴近一次离心区管底50,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二次离心区3,转移管一17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一7,转移管三18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三8,转移口一7、转移口三8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转移口一7贴近二次离心区管底51,转移口一7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大于转移口三8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在管式离心器1外部的同一侧汇聚成具有弹性的弹性退扭管束10,弹性退扭管束10上设有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1。
59.优选地,为保证离心时管式离心器1内部管子不抖动,所有管子在管式离心器1内部均使用硬管;为保证退扭顺畅,所有管子在管式离心器1外部均使用弹性软管。
60.优选地,为保证完全排空一次离心区2内的空气,成分血出口5设置在一次离心区2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垂直距离最小处,为保证完全排空二次离心区3内的空气,转移口三8设置在二次离心区3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垂直距离最小处。
61.参阅图2。离心盘电机13连接离心盘20,离心盘20上设有轴承外圈固定的离心器退扭支架12,离心盘电机13固定在机架49上,弹性退扭管束10上的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1固
定在机架49上,管式离心器1插入带轴承的离心器退扭支架12并和轴承内圈形成紧密配合。当离心盘电机13旋转时,离心盘20上的离心器退扭支架12带动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同时由于弹性退扭管束10上存在弹性应力,带动管式离心器1整体沿退扭旋转中心线22旋转退扭,使装置可持续旋转离心不会打结。
62.参阅图3。抗凝全血管14卡在抗凝全血蠕动泵23上并连接全血连通管41,红细胞管16连接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成分血管15卡在转移蠕动泵26上且设有血液成分传感器36,成分血管15连通转移管一17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一27,成分血管15连通转移管三18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三29,转移管一17连通杂质细胞管37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二28,转移管三18连通缓冲袋连通管38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四30,转移管一17连通血小板收集袋33且设有管夹阀五31,每一个管夹阀均为闭合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不通,打开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导通,杂质细胞管37连通抗凝全血管14,缓冲袋连通管38连通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缓冲袋32上设有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和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回输管40的一端低于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连接缓冲袋32另一端连接全血连通管41,回输管40卡在回输蠕动泵25上,抗凝剂管42一端连通抗凝剂袋39另一端连通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管42卡在抗凝剂蠕动泵24上,全血连通管41端口设有穿刺针43。
63.参阅图4。将穿刺针43穿刺进入人体44,回输蠕动泵25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正转使全血进入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蠕动泵24正转使抗凝剂袋39中的抗凝剂进入全血连通管41并与全血混合形成抗凝全血,抗凝全血进入缓冲袋32并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后停止抗凝剂蠕动泵24和回输蠕动泵25旋转,可安全排空管路空气使回输时不可能有空气进入人体44。
64.参阅图5。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抗凝全血蠕动泵23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同时旋转,使抗凝全血由抗凝全血管14进入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成分由于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红细胞45、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转移蠕动泵26以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正转将血浆48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并经转移管三18、缓冲袋连通管38流进缓冲袋32,由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红细胞45将持续由红细胞管16挤出到缓冲袋32。
65.此时,当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进入管式离心器1中的抗凝全血分离出的血浆量流速时,一次离心区2内的血浆48总量呈增长趋势,一次离心区2内所有细胞分层界面均向远离离心旋转中心线21方向移动,当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大于进入一次离心区2中的抗凝全血分离出的血浆量流速时,一次离心区2内的血浆48总量呈减少趋势,一次离心区2内所有细胞分层界面均向靠近离心旋转中心线21方向移动。
66.由于管式离心器1中各成分血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距离均远大于其各自到退扭旋转中心线22的距离,由于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时离心旋转角速度等于退扭旋转角速度,且各成分血受到的离心加速度均远大于重力加速度,可认为各成分血分层界面近似平行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
67.参阅图6。当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时,回输蠕动泵25以大
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反转将缓冲袋32中成分血快速回输到人体44直到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完成在采集过程中的回输。
68.优选地,回输蠕动泵25反转时,抗凝全血蠕动泵23、抗凝剂蠕动泵24和转移蠕动泵26均等比例减速。
69.参阅图7。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增大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靠近离心旋转中心线21方向移动直到血液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白细胞46,将血小板47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根据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时间和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可计算出此过程中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和杂质细胞体积,由于在二次离心区3内的血液成分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
70.将血小板47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的过程进行到血液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红细胞45亦可实现此方案。优选地,采用血液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白细胞46即结束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可减少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杂质细胞体积,可获得纯度更高的血小板。
71.参阅图8。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降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远离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方向移动,此时成分血出口5的血浆48从一次离心区2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进入二次离心区3,将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内的细胞全部冲洗到二次离心区3,为当轮收集二次离心区3内的血小板47和去除二次离心区3内的杂质细胞准备纯净血浆48,同时抗凝全血在一次离心区2内继续连续分层,以备下一轮收集,同时延长二次离心区3中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离心时间时间,使其分层更为彻底。
72.参阅图9。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闭合,管夹阀二28打开,管夹阀三29打开,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闭合,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杂质细胞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口三8灌入二次离心区3,将白细胞46等杂质细胞经转移管一17、杂质细胞管37移出二次离心区3并进入抗凝全血管14。
73.此过程会从二次离心区3移出部分血小板47,其从抗凝全血管14重新进入一次离心区2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分离和收集,不会离开管式离心器1回输到人体,几乎不影响血小板收集率。
74.参阅图10。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闭合,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打开,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打开,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口三8灌入二次离心区3,血小板47经转移管一17进入血小板收集袋33。
75.参阅图11。循环进行“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去除杂质细胞流程”、“收集高纯度血小板流程”直到收集到足够的血小板后,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打
开,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停止抗凝全血蠕动泵23和抗凝剂蠕动泵24旋转,转移蠕动泵26反转使得缓冲袋32中的空气由缓冲袋连通管38、转移管三18灌入二次离心区3,由于所有血液成分密度均大于空气,故血液成分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直线距离均大于空气,二次离心区3中的血液成分将由转移管一17挤出到一次离心区2,再由红细胞出口6从一次离心区2挤出到缓冲袋32并由回输蠕动泵25回输到人体44,可排空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内血液成分,完成采集完成回输流程。
76.具体实施方案二:
77.参阅图12。优选地,由于具体实施方案一的“去除杂质细胞流程”中转移管一17内可能残余杂质细胞会在“收集血小板流程”中被收集到血小板收集袋33,为获得比方案一更高的血小板纯度,在二次离心区3中增设血小板收集口9用以专门收集血小板以获得更高的血小板纯度。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包括:设有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的管式离心器1及和管式离心器1连接的弹性退扭管束10,其特征在于: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相互隔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管14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管15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管16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且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贴近一次离心区管底50,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血小板收集管19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二次离心区3,转移管一17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一7,转移管三18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三8,血小板收集管19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血小板收集口9,转移口一7、转移口三8、血小板收集口9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转移口一7和血小板收集口9均贴近二次离心区管底51,转移口一7和血小板收集口9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均大于转移口三8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转移管一17、转移管三18、血小板收集管19在管式离心器1外的同一侧汇聚成具有弹性的弹性退扭管束10,弹性退扭管束10上设有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1。
78.参阅图13。抗凝全血管14卡在抗凝全血蠕动泵23上并连接全血连通管41,红细胞管16连接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成分血管15卡在转移蠕动泵26上且设有血液成分传感器36,成分血管15连通转移管一17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一27,成分血管15连通转移管三18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三29,转移管一17连通杂质细胞管37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二28,转移管三18连通缓冲袋连通管38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四30,血小板收集管19连通血小板收集袋33且设有管夹阀五31,每一个管夹阀均为闭合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不通,打开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导通,杂质细胞管37连通抗凝全血管14,缓冲袋连通管38连通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缓冲袋32上设有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和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回输管40的一端低于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连接缓冲袋32另一端连接全血连通管41,回输管40卡在回输蠕动泵25上,抗凝剂管42一端连通抗凝剂袋39另一端连通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管42卡在抗凝剂蠕动泵24上,全血连通管41端口设有穿刺针43。
79.参阅图14。将穿刺针43穿刺进入人体44,回输蠕动泵25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正转使全血进入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蠕动泵24正转使抗凝剂袋39中的抗凝剂进入全
血连通管41并与全血混合形成抗凝全血,抗凝全血进入缓冲袋32并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后停止抗凝剂蠕动泵24和回输蠕动泵25旋转,可安全排空管路空气使回输时不可能有空气进入人体44。
80.参阅图15。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抗凝全血蠕动泵23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同时旋转,使抗凝全血由抗凝全血管14进入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成分由于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红细胞45、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转移蠕动泵26以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正转将血浆48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并经转移管三18、缓冲袋连通管38流进缓冲袋32,由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红细胞45将持续由红细胞管16挤出到缓冲袋32。
81.参阅图16。当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时,回输蠕动泵25以大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反转将缓冲袋32中成分血快速回输到人体44直到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完成在采集过程中的回输。
82.参阅图17。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增大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靠近离心旋转中心线21方向移动直到血液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白细胞46,将血小板47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根据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时间和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可计算出此过程中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和杂质细胞体积,由于在二次离心区3内的血液成分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
83.参阅图18。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降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远离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方向移动,此时成分血出口5的血浆48从一次离心区2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进入二次离心区3,将成分血管15、转移管一17内的细胞全部冲洗到二次离心区3,同时延长二次离心区3中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离心时间时间,使其分层更为彻底。
84.参阅图19。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闭合,管夹阀二28打开,管夹阀三29打开,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闭合,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杂质细胞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口三8灌入二次离心区3,将白细胞46等杂质细胞经转移管一17、杂质细胞管37移出二次离心区3并进入抗凝全血管14,此过程可能会从二次离心区3移出部分血小板47,其从抗凝全血管14重新进入一次离心区2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分离和收集,不会离开系统回输到人体,保证了血小板收集率。
85.参阅图20。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闭合,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打开,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打开,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口
三8灌入二次离心区3,血小板47经血小板收集管19进入血小板收集袋33。
86.参阅图21。循环进行“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去除杂质细胞流程”、“收集高纯度血小板流程”直到收集到足够的血小板后,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一27打开,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三29打开,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停止抗凝全血蠕动泵23和抗凝剂蠕动泵24旋转,转移蠕动泵26反转使得缓冲袋32中的空气由缓冲袋连通管38、转移管三18灌入二次离心区3,由于所有血液成分密度均大于空气,故血液成分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直线距离均大于空气,二次离心区3中的血液成分将由转移管一17挤出到一次离心区2,再由红细胞出口6从一次离心区2挤出到缓冲袋32并由回输蠕动泵25回输到人体44,可排空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内血液成分,完成采集完成回输流程。
87.具体实施方案三:
88.参阅图22。为简化外接管路设计,简少外设阀数量,减少三通管和多通管的使用以免对成分血通路造成阻尼,可在二次离心区3内增设转移管二17

1,一种高纯度血小板连续分离装置,包括:设有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的管式离心器1及和管式离心器1连接的弹性退扭管束10,其特征在于: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相互隔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管14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管15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管16在一次离心区2内设有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且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红细胞出口6、抗凝全血入口4、成分血出口5,红细胞出口6贴近一次离心区管底50,转移管一17、转移管二17

1、转移管三18、血小板收集管19固定并插入管式离心器1的二次离心区3,转移管一17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一7,转移管二17

1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二7

1,转移管三18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转移口三8,血小板收集管19在二次离心区3内设有血小板收集口9,转移口一7、转移口二7

1、转移口三8、血小板收集口9在离心旋转过程中均位于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同一侧,转移口一7、转移口二7

1和血小板收集口9均贴近二次离心区管底51,转移口一7、转移口二7

1和血小板收集口9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均大于转移口三8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垂直距离,抗凝全血管14、成分血管15、红细胞管16、转移管一17、转移管二17

1、转移管三18、血小板收集管19在管式离心器1外的同一侧汇聚成具有弹性的弹性退扭管束10,弹性退扭管束10上设有弹性退扭管束固定头11。
89.参阅图23。抗凝全血管14卡在抗凝全血蠕动泵23上并连接全血连通管41,红细胞管16连接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成分血管15卡在转移蠕动泵26上且设有血液成分传感器36,成分血管15连通转移管二17

1,转移管一17连通杂质细胞管37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二28,转移管三18连通缓冲袋连通管38且连通处设有管夹阀四30,血小板收集管19连通血小板收集袋33且设有管夹阀五31,每一个管夹阀均为闭合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不通,打开时其两端连接的管道导通,杂质细胞管37连通抗凝全血管14,缓冲袋连通管38连通缓冲袋32且连接口水平位置不低于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缓冲袋32上设有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和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回输管40的一端低于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连接缓冲袋32另一端连接全血连通管41,回输管40卡在回输蠕动泵25上,抗凝剂管42一端连通抗凝剂袋39另一端连通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管42卡在抗凝剂蠕动泵
24上,全血连通管41端口设有穿刺针43。
90.参阅图24。将穿刺针43穿刺进入人体44,回输蠕动泵25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正转使全血进入全血连通管41,抗凝剂蠕动泵24正转使抗凝剂袋39中的抗凝剂进入全血连通管41并与全血混合形成抗凝全血,抗凝全血进入缓冲袋32并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后停止抗凝剂蠕动泵24和回输蠕动泵25旋转,可安全排空管路空气使回输时不可能有空气进入人体44。
91.参阅图25。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抗凝全血蠕动泵23以大于抗凝剂蠕动泵24的流速同时旋转,使抗凝全血由抗凝全血管14进入一次离心区2,抗凝全血成分由于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红细胞45、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转移蠕动泵26以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正转将血浆48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二17

1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并经转移管三18、缓冲袋连通管38流进缓冲袋32,由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红细胞45将持续由红细胞管16挤出到缓冲袋32。
92.参阅图26。当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时,回输蠕动泵25以大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反转将缓冲袋32中成分血快速回输到人体44直到缓冲袋32中的液位达到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完成在采集过程中的回输。
93.参阅图27。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增大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靠近离心旋转中心线21方向移动直到血液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白细胞46,将血小板47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根据成分传感器36探测到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时间和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可计算出此过程中由一次离心区2转移到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和杂质细胞体积,由于在二次离心区3内的血液成分密度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距离心旋转中心线21由远到近分层为白细胞46、血小板47、血浆48。
94.参阅图28。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在保证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低于抗凝全血蠕动泵23的流速的前提条件下降低转移蠕动泵26的流速,使一次离心区2中的细胞分层界面向远离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方向移动,此时成分血出口5的血浆48从一次离心区2经成分血管15、转移管二17

1进入二次离心区3,将成分血管15、转移管二17

1内的细胞全部冲洗到二次离心区3,同时延长二次离心区3中血小板47、白细胞46的离心时间时间,使其分层更为彻底。
95.参阅图29。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打开,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闭合,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杂质细胞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管二17

1灌入二次离心区3,将白细胞46等杂质细胞经转移管一17、杂质细胞管37移出二次离心区3并进入抗凝全血管14,此过程可能会从二次离心区3移出部分血小板47,其从抗凝全血管14重新进入一次离心区2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分离和收集,不会离开系统回输到人体,保证了血小板收集率。
96.参阅图30。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四30闭合,管夹阀五31打开,根据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中获得的进入二次离心区3的血小板47体积将一次离心区2中的血浆48从转移管二17

1灌入二次离心区3,血小板47经
血小板收集管19进入血小板收集袋33。
97.参阅图31。循环进行“血小板转移到二次离心仓流程”、“准备二次离心仓冲洗血浆流程”、“去除杂质细胞流程”、“收集高纯度血小板流程”直到收集到足够的血小板后,保持管式离心器1沿离心旋转中心线21旋转,管夹阀二28闭合,管夹阀四30打开,管夹阀五31闭合,停止抗凝全血蠕动泵23和抗凝剂蠕动泵24旋转,转移蠕动泵26反转使得缓冲袋32中的空气由缓冲袋连通管38、转移管三18灌入二次离心区3,由于所有血液成分密度均大于空气,故血液成分到离心旋转中心线21的直线距离均大于空气,二次离心区3中的血液成分将由转移管二17

1挤出到一次离心区2,再由红细胞出口6从一次离心区2挤出到缓冲袋32并由回输蠕动泵25回输到人体44,可排空一次离心区2和二次离心区3内血液成分,完成采集完成回输流程。
98.若要实现双针连续式收集血小板,可将回输管40连接另一个穿刺针并穿刺到人体另一处即可实现。
99.缓冲袋32中液位探测的方法除采用缓冲袋下液位传感器34和缓冲袋上液位传感器35的方式实现外,还可以采用称重的方式实现。
100.若要实现在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中同时收集血浆,可在血浆流经通路上任一处增设血浆收集管、血浆收集袋和对应管夹阀实现。
101.管夹阀一27和管夹阀二28可合并为一个选通管夹阀,管夹阀三29和管夹阀四30可合并为一个选通管夹阀。
102.以上所述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