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焦装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0176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焦装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焦化行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焦装入装置。



背景技术:

干熄焦干熄炉装入装置用于干熄炉口红焦装入,为干熄焦关键设。当装满红焦的焦罐与装入料斗同步移动到干熄炉口,焦罐下降到料斗上口,焦罐底门打开,实现红焦装入干熄炉。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该装入料斗为敞开式钢构,装焦时大量烟尘从焦罐与料斗沿口间隙外溢,特别是装焦末期,焦罐提升脱离开料斗瞬间,炉内压力致使烟尘上冲,同时,单侧集成管道造成料斗上部吸力不够,造成大量的烟尘从敞开的料斗口冲出,严重影响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阻挡装焦过程中,特别是装焦末期,大量上冲、外扬的烟尘,减少环境污染的红焦装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焦装入装置,具有:

料斗;

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料斗内侧,位于所述料斗的下部;

格栅及集尘管道,设置在所述料斗内侧,位于所述缓冲装置上方;

连杆,铰接在所述料斗的开口部;

防尘盖板,固定在所述连杆的第一端,所述防尘盖板位于所述料斗内;所述连杆的第二端上固定有配重,配重使得在初始状态所述防尘盖板封闭所述料斗的开口部。

所述连杆和防尘盖板共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料斗的开口部的两侧;两个防尘盖板共同封闭所述料斗的开口部。

所述缓冲装置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通过拉簧与所述料斗的内壁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实现阻挡装焦过程中,特别是装焦末期,大量烟尘上冲、外扬,减少环境污染。

2)增大了装入料斗上部吸力,提高了除尘效果。

3)减少装入料斗烧损、冲撞变形开焊,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红焦装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红焦装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红焦装入装置的俯视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连杆,2、防尘盖板,3、格栅及集尘管道,4、缓冲装置,5、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3,一种红焦装入装置,具有:

料斗;

缓冲装置,设置在料斗内侧,位于料斗的下部;

格栅及集尘管道,设置在料斗内侧,位于缓冲装置上方;

连杆,铰接在料斗的开口部;

防尘盖板,固定在连杆的第一端,防尘盖板位于料斗内;连杆的第二端上固定有配重,配重使得在初始状态防尘盖板封闭料斗的开口部。

连杆和防尘盖板共有两组,分别位于料斗的开口部的两侧;两个防尘盖板共同封闭料斗的开口部。

缓冲装置为导向板,导向板通过拉簧与料斗的内壁连接。

料斗费为上部料斗、下部料斗,上部料斗由Q235焊接,下部料斗改为采用1Cr18Ni9Ti材质,内部衬板由QT400,改为耐磨耐热合金ZG35Cr25Ni20SiNRE,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硬度,不易烧损,保护料斗不易磨损通洞变形。

防尘盖板由Q235焊接,增加框架结构,减小抗焦炭冲撞及烧损变形,且旋转支座内部含自润滑铜套,保障翻转自如。当焦罐下降时,焦罐底门抵压盖板上的四个辊座,盖板在抵制力作用下,下降旋转打开,红焦通过,装入干熄炉。装焦完毕焦罐提升,盖板在配重作用下,上升旋转关闭,阻挡了上冲的烟尘,使其从集成管道吸走。

设计双侧吸尘管道,增大料斗上部吸力,同时将格栅改为耐磨合金钢,增大耐磨性能,减少格栅磨通,大颗粒焦炭进入集成管道,冲刷、磨损、堵塞管道。

增大缓冲装置的拉簧的刚性,减少缓冲装置变形,保障缓冲力量,减少焦罐料斗冲撞,减少料斗变形开焊,减少上沿口与焦罐缝隙,减少烟尘外溢。

1)解决了国内目前干熄焦红焦装入烟尘外扬难题,实现清洁生产,环保效益巨大。

2)装入装置钢构结构及衬板材料改进,寿命提高到2年以上,以3套干熄焦为例,每年节约衬板350块,每块节约1220元计算,共节约45万元。检修费用5万,合计50万元

3)降低故障检修时间,提高干熄率,发电量(以3#干熄焦为例):每次定修时间8小时,

干熄焦40炉/次,每5个月定修一次:每年约增加干熄焦:40×12/5×22=2112吨,

多发电量:2112吨×125千瓦时/吨=264000千瓦时。

采用上述的结构后,

1)实现阻挡装焦过程中,特别是装焦末期,大量烟尘上冲、外扬,减少环境污染。

2)增大了装入料斗上部吸力,提高了除尘效果。

3)减少装入料斗烧损、冲撞变形开焊,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