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5022发布日期:2019-12-10 20:4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焦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湿法熄焦从焦炉中推出焦炭的温度在1000℃左右,由熄焦车运到熄焦塔内,用水喷淋冷却150℃左右送至凉焦台。红焦炭的潜热在冷却的过程中,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不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且焦炭水分含量不稳定,影响产品质量。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干法熄焦技术是通过惰性气体将红焦冷却的方法,低温惰性气体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炉冷却室红焦层内,吸收红焦热量后经过余热锅炉换热,吸收余热后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经过惰性气体冷却后的焦炭由干熄焦炉底部排出。干法熄焦技术虽然利用了红焦炭的余热,但为了保障干法熄焦安全运行,熄焦时产生的煤气被吸入的空气转换成二氧化碳,进入气体循环系统。干法熄焦技术不但煤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及维修成本高,焦炭的烧损率高,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湿法熄焦热能浪费,污染环境及焦炭质量不稳定;干法熄焦技术煤气不能利用,投资大、运行及维护成本高、焦炭烧损率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包括压力熄焦系统、余热回收系统与煤气回收系统组成,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由拦焦车、轨道、运焦车、提升机、移动平台一、升降机构、第一熄焦罐、第一小焦罐、移动平台二、第二熄焦罐、第二小焦罐、水泵、切换阀门一、切换阀门二、一级沉降器、折流板、第一缓冲罐等组成,所述第一熄焦罐的上部有第一熄焦盖,第二熄焦罐的上部有第二熄焦盖,第一熄焦盖和第二熄焦罐分别连接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连接在移动平台上,实现熄焦盖的自动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小焦罐放置在第一熄焦罐内,第二小焦罐放置在第二熄焦罐内,实现湿法压力熄焦;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由一级沉降器、折流板、第一缓冲罐、余热换热器、清灰系统、蒸汽缓冲罐、蒸汽压力表、过滤网、沉淀池、循环引风机、除氧器、除盐水箱及换热器组成,所述一级沉降器连接第一缓冲罐,第一缓冲罐连接余热换热器,余热换热器分别连接除氧器和蒸汽缓冲罐,所述余热换热器通过换热器及真空脱水器连接循环引风机,所述循环引风机的入口连接氮气管道,在循环引风机的作用下,混合气体在第一熄焦罐或第二熄焦罐与余热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利用;

所述煤气回收系统由真空脱水器、循环引风机、煤气切换阀、氮气管道、煤气检测仪和煤气缓冲罐组成,循环引风机的进口连接真空脱水器的出口,循环引风机的出口连接氮气管道和煤气切换阀,还连接煤气检测仪,煤气切换阀连接煤气缓冲罐,所述真空脱水器煤气缓冲罐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由第一熄焦罐和第二熄焦罐,也可以是第n熄焦罐组成。第一小焦罐放置在第一熄焦罐内,第二小焦罐放置在第二熄焦罐内,第n小焦罐放置在第n熄焦罐,第一熄焦罐的顶部有第一熄焦盖,第二熄焦罐的顶部有第二熄焦盖,并且熄焦盖的顶部有升降机构,控制熄焦盖的打开和关闭。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压力熄焦系统中第一熄焦罐和第二熄焦罐的侧面有水泵,水泵连接喷淋水管到第一熄焦罐和第二熄焦罐的内部,所述第一熄焦罐和第二熄焦罐的上部有切换阀门,下部有切换阀门,实现熄焦罐之间切换工作,所述第一熄焦盖的上部连接移动平台一,第二熄焦盖的上部连接移动平台二,实现熄焦罐的自动打开和关闭。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第一熄焦罐和第二熄焦罐的中间通过切换阀门一连接一级沉降器,一级沉降器的内部有折流板,下部有过滤网,所述一级沉降器还连接第一缓冲罐,第一缓冲罐的内部有过滤网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第一缓冲罐连接余热换热器,余热换热器的内部有清灰系统。余热换热器的蒸汽管道连接蒸汽缓冲罐后,通过蒸汽压力表连接用户蒸汽管道。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余热换热器连接换热器和除氧器,除氧器的进口连接换热器的出口,换热器的进口连接除盐水箱的出口。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换热器的出口连接真空脱水器的进口,真空脱水器的出口连接循环引风机,循环引风机的出口连接氮气管道和煤气切换阀,还连接煤气检测仪,煤气切换阀连接煤气缓冲罐,所述真空脱水器煤气缓冲罐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湿法压力熄焦减少了热能的浪费,实现余热利用;

2、通过混合气体的循环使用,提高了煤气的浓度,实现煤气回收利用;

3、湿法压力熄焦焦炭的水分含量更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创造经济效益;

4、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熄焦余热和煤气的回收利用,从而形成一个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的熄焦生产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拦焦车,2.轨道,3.运焦车,4.提升机,5.移动平台一,6升降机构,7.第一熄焦盖,8.第一熄焦罐,9第一小焦罐,10水泵,11煤气缓冲罐,12切换阀门一,13.检测仪表,14.移动平台二,15.第二熄焦盖,16.第二熄焦罐,17.第二小焦罐,18切换阀门二,19煤气切换阀,20切换阀二,21煤气检测仪,22一级沉降器,23折流板,24第一缓冲罐,25余热换热器,26清灰系统,27蒸汽缓冲罐,28蒸汽压力表,29过滤网,30沉淀池,31循环引风机,32除氧器,33除盐水箱,34换热器,35真空脱水器,36氮气管道,37凉焦台,38喷淋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湿法压力熄焦余热与煤气回收系统,包括压力熄焦系统、余热回收系统与煤气回收系统组成,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由拦焦车1、轨道2、运焦车3、提升机4、移动平台一5、升降机构6、第一熄焦罐8、第一小焦罐9、移动平台二14、第二熄焦罐16、第二小焦罐17、水泵10、切换阀门一12、切换阀门二18、一级沉降器22、折流板23、第一缓冲罐24等组成,所述第一熄焦罐8的上部有第一熄焦盖7,第二熄焦罐16的上部有第二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和第二熄焦罐16分别连接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6连接在移动平台上,实现熄焦盖的自动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小焦罐9放置在第一熄焦罐8内,第二小焦罐17放置在第二熄焦罐16内,实现湿法压力熄焦;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由一级沉降器22、折流板23、第一缓冲罐24、余热换热器25、清灰系统26、蒸汽缓冲罐27、蒸汽压力表28、过滤网29、沉淀池30、循环引风机31、除氧器32、除盐水箱33及换热器34组成,所述一级沉降器22连接第一缓冲罐24,第一缓冲罐24连接余热换热器25,余热换热器25分别连接除氧器32和蒸汽缓冲罐27,所述余热换热器25通过换热器34及真空脱水器35连接循环引风机31,所述循环引风机31的入口连接氮气管道36,在循环引风机31的作用下,混合气体在第一熄焦罐8或第二熄焦罐16与余热换热器25进行热交换实现余热回收利用;

所述煤气回收系统由真空脱水器35、循环引风机31、煤气切换阀19、氮气管道36、煤气检测仪21和煤气缓冲罐11组成,循环引风机31的进口连接真空脱水器35的出口,循环引风机31的出口连接氮气管道36和煤气切换阀19,还连接煤气检测仪21,煤气切换阀21连接煤气缓冲罐11,所述真空脱水器35煤气缓冲罐11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30。

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由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也可以是第n熄焦罐组成,第一小焦罐9放置在第一熄焦罐8内,第二小焦罐17放置在第二熄焦罐16内,第n小焦罐放置在第n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的顶部有第一熄焦盖7,第二熄焦罐16的顶部有第二熄焦盖15,并且熄焦盖的顶部有升降机构6,控制熄焦盖的打开和关闭。

所述压力熄焦系统中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侧面有水泵10,水泵10连接喷淋水管到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内部,所述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上部有切换阀门12,下部有切换阀门20,实现熄焦罐之间切换工作,所述第一熄焦盖8的上部连接移动平台一5,第二熄焦盖15的上部连接移动平台二14,实现熄焦罐的自动打开和关闭。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中间通过切换阀门一12连接一级沉降器22,一级沉降器22的内部有折流板23,下部有过滤网29,所述一级沉降器22还连接第一缓冲罐24,第一缓冲罐24的内部有过滤网29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30。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第一缓冲罐24连接余热换热器25,余热换热器25的内部有清灰系统26,余热换热器25的蒸汽管道连接蒸汽缓冲罐27后,通过蒸汽压力表28连接用户蒸汽管道。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中余热换热器25连接换热器34和除氧器32,除氧器32的进口连接换热器34的出口,换热器34的进口连接除盐水箱33的出口。

所述换热器34的出口连接真空脱水器35的进口,真空脱水器35的出口连接循环引风机31,循环引风机31的出口连接氮气管道36和煤气切换阀19,还连接煤气检测仪21,煤气切换阀21连接煤气缓冲罐11,所述真空脱水器35煤气缓冲罐11的下部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30。

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的拦焦车1把红焦炭拦截在小焦罐(第一小焦罐9与第二小焦罐17)内,小焦罐(第一小焦罐9与第二小焦罐17)放置在运焦车3内,用于运输焦炭;所述提升机4在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上部,可以在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的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上面是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与第二熄焦盖15),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与第二熄焦盖15)的顶部连接升降机构6,实现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与第二熄焦盖15)的打开和关闭;所述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与第二熄焦盖15)的上部有检测仪表13及喷淋水管38,喷淋水管38连接在熄焦盖(第一熄焦盖7与第二熄焦盖15)的内部;所述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侧面分别连接喷淋水管38,喷淋水管38连接水泵10,喷淋水管38上都有电动阀门,实现自动控制;所述的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之间连接有切换阀门,用于两个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切换工作,两个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中间有管道连接一级沉降器22,一级沉降器22通过切换阀门一12连接第一缓冲罐24,第一缓冲罐24通过阀门连接余热换热器25;所述余热换热器25连接真空脱水器35,真空脱水器35连接循环引风机31,循环引风机31的出口通过阀门,分别连接在两个熄焦罐(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下部。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连接在第一缓冲罐24与真空脱水器35之间,余热换热器25循环水的入口连接除氧器32出口,除氧器32的入口连接换热器34内管道的出口,换热器34进水管道连接除盐水箱33给水系统;所述的余热换热器3425的蒸汽出口连接蒸汽缓冲罐27,安装有蒸汽压力表28的管道连接用户蒸汽管道接口,所述煤气回收系统连接在真空脱水器35与煤气缓冲罐11之间;所述的冷却后的废气经换热器34后进入真空脱水器35,脱水后进入循环引风机31,循环引风机31的出口连接煤气检测仪21和切换阀门二18,所述的煤气检测仪21主要检测煤气含量,检测数据满足要求时自动切换到煤气缓冲罐11,所述压力熄焦系统运焦车3上有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6主要用于驱动运焦车3行走,升降机构6用于小焦罐(第一小焦罐9与第二小焦罐17)卸焦炭使用,另外运焦车3上还有刹车控制系统、限位控制系统,所述压力熄焦系统的熄焦车间内有提升机4、第一熄焦罐8及第二熄焦罐16;所述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上顶部分别安装有检测仪表13、进气阀门、安全阀门及喷淋水管38,喷淋水管38在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内部所述的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侧面及底部连接喷淋水管38,喷淋水管38的总管上有检测仪表13、氮气管道36及电动阀门,喷淋水管38连接在第一熄焦罐8与第二熄焦罐16的内部,所述第一小焦罐9与第二小焦罐17放置在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内部,第一小焦罐9与第二小焦罐17的四周布满小孔,以便喷淋时冷却水及蒸汽可以渗透到焦炭内部,所述的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出口分别连接有气动切换阀门,两个气动切换阀门的中间通过管道连接到一级沉降器22,所述的第一熄焦罐8和第二熄焦罐16的下部是循环废气入口,分别连接循环引风机31的出口和煤气缓冲罐11的入口,另外连接煤气检测仪21表13和阀门,所述两个熄焦罐中间的管道连接一级沉降器22,一级沉降器22通过阀门连接废气缓冲罐。一级沉降器22内用耐火材料打结而成,沉降器的下部有冷却管道,用于冷却沉降小来的焦粉,所述一级沉降器22的出口连接第一缓冲罐24进口,第一缓冲罐24上部连接氮气管道36及检测仪表13,下部有焦粉过滤网29及废水排出口。所述第一缓冲罐24出口连接余热换热器3425废气进口,余热换热器3425的废气出口经换热器34连接真空脱水器35,蒸汽出口连接蒸汽缓冲罐27后连接用户蒸汽管道。所述余热换热器,25循环水进口连接除氧器32,除氧器32连接换热器34,换热器34连接除盐水箱33及管道,所述真空脱水器35连接循环引风机31,所述循环引风机31的进口管道上有氮气管道36,氮气管道36上安装有电动阀门,经煤气检测仪21检测合格的煤气,通过煤气切换阀19进入煤气缓冲罐11内,冷却后的焦炭,通过第一小焦罐9或第二小焦罐17及运焦车33被运送到凉焦台37后经皮带输送到成品库。

本实用新型中来自焦炉的红焦炭,经拦焦车1拦截后流入到运焦车3上的第一小焦罐9或第二小焦罐17内,运焦车3把第一小焦罐9或第二小焦罐17运输到熄焦车间后,提升机4把提升到第一熄焦罐8或第二熄焦罐16的顶部,第一熄焦盖7及第二熄焦盖15分别自动打开,小焦罐被放置在第一熄焦罐8或第二熄焦罐16准备熄焦。

第一小焦罐9或第二小焦罐17放置在熄焦罐以后,第一熄焦盖7及第二熄焦盖15自动关闭,第一熄焦罐8或第二熄焦罐16的喷淋系统自动喷淋,产生蒸汽及其它混合气体,在循环引风机31的作用下,混合气体进入余热换热器25进行热能交换;来自除氧器32的除盐水经余热换热器25后产生蒸汽进入蒸汽缓冲罐27以便用户使用。

经余热换热器后25的混合气体被冷却到180℃左右,进入真空脱水器35脱水后经循环引风机31进入煤气缓冲罐11,煤气含量低的混合气体经切换阀二20后再次经第一熄焦罐8或第二熄焦罐16的底部循环冷却。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