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加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2253发布日期:2020-07-31 21:5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加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中加碱的自动加料系统。



背景技术:

在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中,加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碱可以中和焦炉煤气中的酸性成分,为后续的精脱硫工艺提供条件,进而达到对焦炉煤气精脱硫目的。

目前业内加碱主要都是通过人工搬运、破袋、投料的方式进行,碱包一般在50kg左右,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且加碱过程中易产生粉尘,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在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中自动加碱的自动加料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替代人工加碱、提高精脱硫工艺稳定性的自动加料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加料系统,所述自动加料系统包括工业机器人、吸料机和用于插入料包中吸取物料的吸料装置,所述吸料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工业机器人上,所述吸料装置包括吸料管,所述吸料管与所述吸料机相连通。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吸料装置上设有用于移除所述料包废袋的废袋移除机构,所述废袋移除机构包括伞形环和收缩管,所述伞形环套设于所述吸料管的外侧,所述伞形环上设有在失去约束时自动向外展开的支撑条,所述收缩管套设于所述伞形环的外侧并约束所述伞形环的支撑条展开,所述伞形环与所述收缩管能在轴向上发生相对运动。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废袋移除机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端部与所述伞形环或收缩管中任一个固定连接。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吸料管的一端设有用于刺入所述料包的尖刺部,所述吸料管的另一端设有接头,所述接头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吸料机相连。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吸料装置上设有用于测量所述料包与吸料装置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仪。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连接端和固定端,所述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工业机器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呈u型,所述激光测距仪和吸料管分别固定设置于u型的固定端两条相互平行的侧边上。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吸料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吸料管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端的一条侧边上,所述定位块上设有供所述吸料管穿过并将吸料管固定的通孔,所述吸料管穿过所述通孔设置且被固定于所述定位块上。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料包堆垛放置于所述工业机器人的两侧,两侧的料包堆垛之间留有置物空间,所述置物空间上设有用于收集料包废袋的废袋箱。

上述的自动加料系统,优选的,所述自动加料系统以及所述料包的周围设有防护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加料系统采用工业机器人作为平台,通过工业机器人带动吸料装置运动将吸料装置移送至料包堆放区域,然后将吸料管插入料包中,通过吸料机提供动力将料包中的物料从吸料管抽出并输送至指定位置,可完全替代工人进行作业,尤其适用于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的加碱过程,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节约人工成本,避免人工操作出现安全事故,具有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自动加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自动加料系统的立体结构图(未示出防护栏)。

图3是实施例中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伞形环处于被约束状态)。

图4是实施例中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伞形环处于展开的状态)。

图例说明:

1、工业机器人;2、吸料机;3、吸料装置;31、吸料管;311、尖刺部;312、接头;32、支架;321、连接端;322、固定端;33、定位块;34、激光测距仪;35、废袋移除机构;351、伞形环;352、收缩管;353、驱动件;4、料包;5、废袋箱;6、防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加料系统,自动加料系统包括工业机器人1、吸料机2和用于插入料包4中吸取物料的吸料装置3,吸料装置3固定设置于工业机器人1上,吸料装置3包括吸料管31,吸料管31与吸料机2相连通(图1和图2中未示出吸料管31与吸料机2之间的连接管),吸料机2与待加料装置连通并将从料包4吸取的物料送至待加料装置中。具体的,工业机器人1和吸料机2均为市购的设备,属于现有技术,吸料管31与吸料机2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工业机器人1用于带动吸料装置3灵活移动,吸料装置3用于在工业机器人1的带动下插入料包4,吸料机2用于系统吸料的作用力,将料包4中的物料从吸料管31抽出并送至指定位置,本实施例通过工业机器人1、吸料机2和吸料装置3之间的配合实现了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中的自动加碱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完全替代人工加碱。

本实施例中,吸料装置3上设有用于移除料包4废袋的废袋移除机构35,废袋移除机构35包括伞形环351和收缩管352,伞形环351套设于吸料管31的外侧,伞形环351上设有在失去约束时自动向外展开的支撑条,收缩管352套设于伞形环351的外侧并约束伞形环351的支撑条展开,伞形环351与收缩管352能在轴向上发生相对运动。当吸料管31插入料包4吸完料包4中的物料时,可以使伞形环351与收缩管352在轴向上发生相对位移,位移后收缩管352不再约束伞形环351,支撑条向外展开,伞形环351的支撑条撑开的外形尺寸远大于破袋的口径,此时吸料管31无法从料包4废袋中抽出,工业机器人1带动吸料装置3和料包4废袋一起移动,移除废袋后,收缩管352与伞形环351相对动作对展开的支撑条进行约束,此时支撑条无法展开,吸料管31可以从料包4中抽出以便进行下一组动作。

本实施例中,废袋移除机构35还包括驱动件353,驱动件353的端部与伞形环351固定连接。具体的,驱动件353为气缸,伞形环351的端部固定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与气缸的自由端固接,气缸动作时能通过连接杆带动伞形环351在吸料管31和收缩管352之间滑动,以实现支撑条的自动展开和收起。

本实施例中,吸料管31的一端设有用于刺入料包4的尖刺部311,吸料管31的另一端设有接头312,接头312通过连接管与吸料机2相连。尖刺部311便于对料包4进行破袋刺入,接头312接有连接管与吸料机2连通,以便物料从吸料管31吸入经过连接管和吸料机2,然后送至指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吸料装置3上设有用于测量料包4与吸料装置3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仪34。激光测距仪34能够测量料包4与吸料装置3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控制吸料装置3对料包4进行吸料操作。

本实施例中,吸料装置3还包括支架32,支架32包括连接端321和固定端322,连接端321的一端与工业机器人1固定连接,连接端321的另一端与固定端322固定连接,固定端322呈u型,激光测距仪34和吸料管31分别固定设置于u型的固定端322两条相互平行的侧边上。具体的,连接端32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工业机器人1可拆卸固定连接的连接头,激光测距仪34固定设置在u型的固定端322侧边的内侧。采用u型的固定端322便于平衡两侧的重量,同时便于布置激光测距仪34,避免离吸料管31过近影响激光测距仪34的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吸料装置3还包括用于固定吸料管31的定位块33,定位块33固定设置于固定端322的一条侧边上,定位块33上设有供吸料管31穿过并将吸料管31固定的通孔,吸料管31穿过通孔设置且被固定于定位块33上。具体的,设有两个定位块33,两个定位块33平行间隔设置,且固定于u型的固定端322侧边的内侧,气缸固定于同一侧边的内侧,以便对吸料管31上的伞形环351进行控制。采用定位块33的结构对吸料管31的定位固定效果好,避免施力刺破料包4是吸料管31因受力过大发生偏移。

本实施例中,料包4堆垛放置于工业机器人1的两侧,两侧的料包4堆垛之间留有置物空间,置物空间上设有用于收集料包4废袋的废袋箱5。料包4可直接用叉车搬运堆垛,使用时无需搬动,省略了料包4的搬运工作,同时废袋移除机构35可以自动移除废袋并收集至废袋箱5。

本实施例中,自动加料系统以及料包4的周围设有防护栏6。防护栏6起到防护作用,自动加料系统顶部还设有遮挡棚。

本实施例中,自动加料系统还包括电控柜,电控柜内设有电源系统和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和控制系统与自动加料系统电连接。

本实施类的工作原理为:现场将料包4堆垛用叉车搬运至指定区域,工业机器人1将吸料装置3移送至料包4堆垛区域,自动加料系统通过料包4堆垛高度来判断是否有料包4,同时确认最上层的料包4高度,将吸料管31的尖刺部311刺破并插入料包4,吸料机2启动,将料包4中的物料从吸料管31抽出并通过吸料机2输送至指定位置,可省略料包4的搬运工作,并能借助控制系统实现定量定时加料,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待料包4中的物料抽完后,参见图3,气缸推动伞形环351向前运动,伞形环351上的支撑条失去约束打开,伞形环351撑开的外形尺寸远大于吸料管31的破袋口径,工业机器人1带动吸料装置3和废袋移动至废袋箱5,然后气缸拉动伞形环351向后运动,支撑条重新受到收缩管352的约束,此时吸料管31可以从废袋中抽出,然后进行下一组动作,从而实现对料包4的检测、破袋、吸送料以及废袋移除等工作,具有结构简单、稳定、维护量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焦炉煤气精脱硫工艺的加碱过程。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353的端部与收缩管352固定连接,通过带动收缩管352动作来调节控制伞形环351的支撑条的展开或收起。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