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75998发布日期:2022-01-12 11:2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燃油发电机风冷系统的导风罩结构通常使用的是单一渐开通道的结构,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在发动机运转时曲轴带动与曲轴接合的离心式风扇在单一渐开通道的导风罩内形成冷却气流,并在汽缸处设置冷却气流出口以降低发动机汽缸的温度,但此种结构导流罩的螺旋线设计不合理,存在冷却气流分配不合理、导向性差,达不到冷却风的最大利用率,造成发动机机体的某些需要加强散热的部位如机油容纳处等的冷却风量少、散热差等问题,从而影响用户体验与发动机的使用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通过优化导流罩的螺旋线,使叶轮旋转时在导流罩内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风压,以有效对发动机的不同部位进行分风冷却,使叶轮旋转产生的冷却风得到合理利用,达到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的快速冷却。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包括一端开口的罩体和离心风扇,所述罩体内形成空腔,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空腔处,所述罩体包括曲面壳体和与所述曲面壳体密封连接的侧壁,所述曲面壳体由壳体曲线沿所述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而成,所述壳体曲线至少包括两条不同的渐开线,相邻渐开线通过连接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曲面壳体的内曲面与所述离心风扇的外沿形成不同的气流通道,所述侧壁上设置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圆形口,进风口的圆心和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6.进一步,所述渐开线有三条,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别为第一渐开线、第二渐开线和第三渐开线,所述第一渐开线与所述第二渐开线的连接线为第一直线,所述第二渐开线与所述第三渐开线的连接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三渐开线与所述第一渐开线的连接线为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扇方向外凸的第一曲线,使所述离心风扇的外沿与曲面壳体形成与不同散热部位对应的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
7.进一步,所述第一曲线包括延长线和折线,所述延长线在所述第三渐开线的尾端与第三渐开线相切,所述折线呈“γ”形将所述延长线的尾端与所述第一渐开线的起始端连接,由折线、第三渐开线和延长线形成的第三气流通道的面积最大,离心风扇在第三气流通道处产生的风量最大,可以将第三气流通道与发动机工作时发热量最多的部位对齐,加强对该部位的风冷降温。
8.进一步,所述离心风扇包括叶轮和轮盘,所述轮盘为圆盘状,所述轮盘上设置安装座,轮盘通过安装座与发动机曲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叶轮为垂直于所述轮盘的外缘部分的多张叶片,所述多张叶片相对于轮盘的旋转轴呈放射状均布。
9.进一步,为了提高所述离心风扇的结构强度,所述叶轮、所述轮盘和所述安装座三
者一体成型。
10.进一步,为了提高罩体的强度,所述侧壁与所述曲面壳体一体成型。
11.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12.通过罩体上不同的渐开线曲面与离心风扇的外沿形成不同的气流通道,发动机工作时带动离心风扇旋转在不同的气流通道里产生的风压和风量不同,将不同的气流通道与发动机不同的散热部位对齐,使离心风扇产生的风量合理的分配到发动机不同的散热部位,提高对发动机的有效散热降温,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1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16.附图中标记如下:
17.罩体10、曲面壳体101、第一渐开线1011、第一直线1012、第二渐开线1013、第二直线114、第三渐开线1015、延长线1016、折线1017、侧壁102、进风口103、第一气流通道104、第二气流通道105、第三气流通道106、离心风扇20、叶轮201、叶片2011、轮盘202、安装座203。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19.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所示:
20.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使叶轮201旋转时在导流罩内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风压,以有效对发动机的不同部位进行分风冷却,使叶轮201旋转产生的冷却风得到合理利用,达到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的快速冷却;
21.主要包括一端开口的罩体10和离心风扇20,罩体10与发动机可拆卸连接,罩体10内形成空腔,离心风扇20设置于空腔处。
22.罩体10包括曲面壳体101和与曲面壳体101一体成型的侧壁102,曲面壳体101由壳体曲线沿离心风扇20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而成,壳体曲线包括三条不同的渐开线,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别为第一渐开线1011、第二渐开线1013和第三渐开线1015,第一渐开线1011的尾端与第二渐开线1013的起始端通过第一直线1012连接,第二渐开线1013的尾端与第三渐开线1015的起始端通过第二直线114连接,第三渐开线1015的尾端与第一渐开线1011的起始端通过向远离离心风扇20方向外凸的第一曲线连接,第一曲线包括延长线1016和折线1017,延长线1016在第三渐开线1015的尾端与第三渐开线1015相切,折线1017呈“γ”形将延长线1016的尾端与第一渐开线1011的起始端连接,由上述相互连接的线条延伸所形成的曲面壳体101使离心风扇20的外沿与曲面壳体101间形成与不同散热部位对应的第一气流通道104、第二气流通道105和第三气流通道106,由折线1017、第三渐开线1015和延长线1016形成的第三气流通道106的面积最大,离心风扇20在第三气流通道106处产生的风量最
大,可以将第三气流通道106与发动机工作时发热量最多的部位对齐,加强对该部位的风冷降温。
23.离心风扇20包括一体成型的叶轮201和轮盘202,轮盘202为圆盘状,轮盘202上一体成型有安装座203,轮盘202通过安装座203与发动机曲轴同轴固定连接,叶轮201包括垂直于轮盘202的外缘部分的与轮盘202一体成型的多张叶片2011,多张叶片2011相对于轮盘202的旋转轴呈放射状均布,侧壁102上设置进风口103,进风口103为圆形口,进风口103的圆心和离心风扇20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24.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包括一端开口的罩体和离心风扇,所述罩体内形成空腔,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空腔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曲面壳体和与所述曲面壳体密封连接的侧壁,所述曲面壳体由壳体曲线沿所述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而成,所述壳体曲线至少包括两条不同的渐开线,相邻渐开线通过连接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曲面壳体的内曲面与所述离心风扇的外沿形成不同的气流通道,所述侧壁上设置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圆形口,进风口的圆心和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开线有三条,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别为第一渐开线、第二渐开线和第三渐开线,所述第一渐开线与所述第二渐开线的连接线为第一直线,所述第二渐开线与所述第三渐开线的连接线为第二直线,所述第三渐开线与所述第一渐开线的连接线为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扇方向外凸的第一曲线,使所述离心风扇的外沿与曲面壳体形成与发动机不同散热部位对应的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三气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线包括延长线和折线,所述延长线在所述第三渐开线的尾端与第三渐开线相切,所述折线呈“γ”形将所述延长线的尾端与所述第一渐开线的起始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扇包括叶轮和轮盘,所述轮盘为圆盘状,所述轮盘上设置安装座,轮盘通过安装座与发动机曲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叶轮包括垂直于所述轮盘的外缘部分的多张叶片,所述多张叶片相对于轮盘的旋转轴呈放射状均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所述轮盘和所述安装座三者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与所述曲面壳体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包括一端开口的罩体和离心风扇,罩体内形成空腔,离心风扇设置于空腔处,罩体包括曲面壳体和与曲面壳体密封连接的侧壁,曲面壳体由壳体曲线沿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而成,壳体曲线至少包括两条不同的渐开线,相邻渐开线通过连接线依次首尾相连,曲面壳体的内曲面与离心风扇的外沿形成不同的气流通道,侧壁上设置进风口,进风口为圆形口,进风口的圆心和离心风扇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螺旋线导风罩结构,可以使离心风扇产生的风量合理的分配到发动机不同的散热部位,提高对发动机的有效散热降温,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杨全 何飞 周波 唐勇 戴真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华世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8
技术公布日:2022/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