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3486发布日期:2020-08-14 19:59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钨回收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硬质合金用量的逐年攀升,废弃的硬质合金数量也逐年增加,同时原生钨资源也面临着日益匮乏的窘境,故需要对废弃的硬质合金进行适当处理,以便再次回收利用。其中电解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回收废弃硬质合金中碳化钨的方法,采用适当的电解液,在电场作用下将废弃硬质合金中的金属钴等元素溶入电解液,再通过电化学方法回收钴粉,同时将溶去金属钴等元素的废弃硬质合金洗净破碎后得到再生碳化钨粉末。现有技术在电解碳化钨时,经长时间电解后,电解液的上下浓度会产生差异,这会对废弃硬质合金的后续电解速率造成影响,同时废弃硬质合金在电解时产生的合金颗粒会沉于电解槽底部,不易取出,这会对再生碳化钨粉的产率造成影响。故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电解装置方案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长时间电解后电解液浓度不均,且电解时产生的合金颗粒难以取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包括槽体、主进液腔、若干进液组件、支架板和滤网板,其中:主进液腔设置于槽体底部,若干进液组件垂直设置于主进液腔中并与主进液腔连通,若干进液组件远离主进液腔一端与支架板贯穿固定,并向上露出若干进液组件的出液口;支架板上方设置有滤网板,支架板与滤网板均固定于槽体的内壁上,且两者为相互平行的v字形结构。

优选的,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还包括副进液管和出液管;副进液管一端与主进液腔连通,另一端与槽体连通,且出液口底部与滤网板v字形结构的上表面底部水平对齐;出液管一端与槽体远离副进液管一侧连通,且出液管的进液口与副进液管的出液口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对应。

优选的,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第一阀门设置于主进液腔的进液口处,第二阀门设置于副进液管的进液口处,第三阀门设置于出液管的进液口处。

优选的,进液组件包括细管、连接件和喷头;细管一端与主进液腔连通,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喷头连通;连接件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圆锥台结构,喷头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半球壳状结构,连接件与喷头连接处的外侧同支架板贯穿连接,且喷头朝向滤网板设置。

优选的,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还包括导线接线柱,导线接线柱设置于槽体外壁并靠近槽体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由下至上的进液方式,使导入电解液时对原有的电解液环境进行搅拌混合,保持电解液体系的均一性;同时引入v字形结构的滤网板,便于将电解时沉底的合金颗粒聚集并冲流出去,以便回收利用,进而提高对碳化钨的回收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槽体;2:主进液腔;3:进液组件;3a:细管;3b:连接件;3c:喷头;4:支架板;5:滤网板;6:副进液管;7:出液管;8: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11:导线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包括槽体1、主进液腔2、若干进液组件3、支架板4和滤网板5,副进液管6,出液管7,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第三阀门10,导线接线柱11。其中,主进液腔2设置于槽体1底部,若干进液组件3垂直设置于主进液腔2中并与主进液腔2连通,若干进液组件3远离主进液腔2一端与支架板4贯穿固定,并向上露出若干进液组件3的出液口;支架板4上方设置有滤网板5,支架板4与滤网板5均固定于槽体1的内壁上,且两者为相互平行的v字形结构,将电解液依次经主进液腔2和进液组件3后,由下至上注入槽体1中,对原有的电解液环境进行搅拌混合,保持了电解液体系的均一性。由于滤网板5的设置作用在于过滤下沉的合金颗粒,并将合金颗粒聚集在v字形结构的底部,对于滤网板5的目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对上述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详细描述。进液组件3包括细管3a、连接件3b和喷头3c;细管3a一端与主进液腔2连通,另一端通过连接件3b与喷头3c连通;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b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圆锥台结构,喷头3c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半球壳状结构,连接件3b与喷头3c连接处的外侧同支架板4贯穿连接,且喷头朝向滤网板设置,用支架板将若干个进液组件3以贯穿的方式固定起来,既保证的进液组件3能够由下至上出液,有保证了进液组件3在出液时不会受液体环境的扰动,提高了进液组件3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喷头3c处还可以设计成单向流通式结构,即溶液可以由下至上经喷头3c处注入槽体1中,但当下方停止供给溶液后喷头3c处通道关闭,使溶液无法由上至下滴落,其具体结构可以是具有铰链的盖板结构,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副进液管6一端与主进液腔2连通,另一端与槽体1连通且出液口底部与滤网板5的v字形结构上表面底部水平对齐;出液管7一端与槽体1远离副进液管6一侧连通,且出液管7的进液口与副进液管6的出液口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对应,这种设置方式的目的在于,电解液由副进液管6处导入,并对聚集在滤网板5的v字形结构上表面底部的合金颗粒进行冲刷,使合金颗粒直接由出液管7处导出,并可以被再次回收,提高了碳化钨的回收率。

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包括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第一阀门8设置于主进液腔2的进液口处,作用在于控制电解液导入主进液腔2中并在主进液腔2处暂存;第二阀门9设置于副进液管6的进液口处,作用在于控制主进液腔2中的电解液是否向副进液管6中分流;第三阀门10设置于出液管的进液口处,作用在于控制冲刷后电解液和沉底合金颗粒的导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铜接线柱作为导线接线柱11,并设置于槽体1外壁并靠近槽体1的开口处,便于废弃硬质合金与导线接线柱11电连接,将废弃硬质合金浸入槽体1的电解液中,以构成完整的废弃硬质合金电解体系。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应用于碳化钨回收的电解槽的结构描述,对其工作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将废弃硬质合金与导线接线柱11电连接后浸入槽体1的电解液中,接通电源开始进行电解;当电解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沉底合金颗粒进行处理时,关闭电源,先打开第一阀门8使新的电解液注入主进液腔2中,此时新电解液的注入压力大于原有液压;然后打开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使主进液腔2中的一部分新电解液分流至副进液管6中,由副进液管6处导入槽体1中的电解液,此时会对聚集在滤网板5的v字形结构上表面底部的合金颗粒进行冲刷,并将沉底的合金颗粒冲入出液管7,收集后再次回收利用,提高了对废弃硬质合金中碳化钨的回收率;同时主进液腔2中的另一部分新电解液由进液组件3的喷头处喷出,注入新电解液的同时,对上方的溶液体系产生搅拌混合作用,保持了电解液体系的均一性,从而保证具有为稳定的电解速率和效果;当对沉底合金颗粒处理完毕后,依次关闭第三阀门10、第二阀门9和第一阀门8,从而完成了整个操作流程,再次接通电源后可重新开始电解。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由下至上的进液方式,使导入电解液时对原有的电解液环境进行搅拌混合,保持电解液体系的均一性;同时引入v字形结构的滤网板,便于将电解时沉底的合金颗粒聚集并冲流出去,以便回收利用,进而提高对碳化钨的回收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