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文档序号:540727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的粒度预测方法,实测与沉积微相相结合预测储层区域粒度分布规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一个可能出砂新区块进行综合开发前,设计合理的完井防砂方案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针对不同储层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完井防砂方案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均建立在已知储层的粒度分布规律上,因此,准确预测油田储层粒度的纵横向区域分布规律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获得储层粒度的数据基本来源于岩心的粒度测试数据,将取心井获得的岩心或者岩屑经过激光粒度仪或者筛析仪测试,再将测试后的数据作为开发井完井防砂方案设计的依据,这样获得的数据准确直接。虽然通过岩心粒度测试获得的数据更准确直接,但是由于一个新区块的探井数量并不多,取心有限,不足以弄清整个区域的纵横向粒度分布规律;另外,探井的岩心测试结果也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开发井的储层粒度特性。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地层岩心粒度实测结果,结合整个区域沉积微相的运移规律及地质岩性录井数据,利用数学插值函数,最终得到区域不同储层的粒度纵横向分布规律,为完井防砂方案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ioi,对预测区块进行油田地质勘探,根据地质勘探结果获取该区快的沉积运移规律;5102,按照地质勘探结果中划分的沉积微相单元体,将所述预测区块划分成不同的区块;5103,根据所述预测区块上探井的岩心粒度实测数据对划分的区块进行校正;s104,利用插值的方法获取所述预测区块横向粒度分布规律。其中,所述沉积运移规律为所述预测区块为滨海相沉积或河相沉积。其中,所述插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每口井的井位大地坐标建立平面参考坐标系,并给出样本点的三维坐标值;根据沉积微相的变化方位定出各个井区的边界,在变化方位趋势线上进行分段,再结合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变化范围给出每段的粒度变化极值;设置初始粒度变化因子,包括X方向及Y方向的变化因子;进行平面插值,判断平面上每一个点的插值结果是否满足沉积微相的粒度范围,如不满足,改变变化因子,循环插值计算,直到插值结果达到设定的计算精度后结束循环;获取整个区域的等值线图。其中,所述沉积微相单元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提、前缘席状砂或前三角洲泥。其中,所述水下分流河道的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0um以上。其中,所述水下分流间湾的岩性为粉细砂岩和少量含砾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250-500um。其中,所述河口坝、远砂坝的岩性为细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125國250um。其中,所述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的岩性为细粉砂、细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125um。其中,所述前三角洲泥的岩性为泥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um以下。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解决了一个区块开发井取心数据不足的缺点,做到了由点到面的分布规律预测。2、并且能够直观的反映出该区块任何位置的开发井储层段的粒度分布特性,解决了探井位置岩心测试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开发井储层粒度特性的不足。3、根据预测的粒度纵横向分布规律进行完井防砂方案设计,其设计结果更准确可靠,对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提高油井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l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涠洲11-1N油田的生产井及注水井的分布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涠洲11-1N油田的粒度分布规律区域等值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油田前期的地质勘探测试结果总结出该区块的沉积运移规律,包括该区块是滨海相沉积还是河相沉积以及其沉积方向,根据地质勘探报告中划分的沉积微相单元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将整个区域划分成不同特征的沉积体;对于不同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通常从物源向三角洲前缘逐步过渡,因此这种趋势有利于将沉积体系按沉积微相进行区域划分,确定边界条件,然后利用该区块上探井的岩心粒度实测数据进行校正,从而利用数学方法可以做出整个区域横向粒度分布的等值线图。根据大量的岩心粒度测试数据,结合录井岩性解释及沉积微相的划分,可以统计出不同沉积微相的大致粒度分布范围及其岩性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在弄清了沉积微相及粒度分布的基本规律之后,可以利用数据插值方法对该区域的粒度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做出整个区域的粒度分布等值线图。插值算法是在不知道确切函数的情况下,用已知数据点构造一个函数,来估计其在未知点处的函数值。分段样条插值算法的稳定性和光滑性,使它成为在已知点之间进行插值的一种有效算法。由于平面区域上面样本点的个数有限,仅仅借助这些实测样本点来进行插值,样本点外围面积上的插值结果可信度较低,因此,关键在于边界条件的设置。根据沉积微相的变化趋势准确的设置边界条件。借助数值计算软件,可以最终得到最优的粒度分布规律区域等值线图,并且很好的满足沉积微相的变化规律及粒度实测数据。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每口井的井位大地坐标建立平面参考坐标系,并给出样本点的函数值(Xi、Yi、Zi);根据沉积微相的变化方位定出各个井区的大致边界,在变化方位趋势线上进行分段,再结合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变化范围给出每段的粒度变化极值;设置合理的初始粒度变化因子,包括X方向及Y方向的变化因子,该变化因子可以随意设置,但设置不合适,过大可能会影响精度,过小则会造成程序运行过度;因此,需要结合岩心的粒度实测数据来确定。通常,将沉积微相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时粒度中值的最小差值设置为初始变化因子。利用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平面插值,判断平面上每一个点的插值结果是否满足沉积微相的粒度范围(假设插值结果达到设定的计算精度即为满足),如不满足,改变变化因子,循环插值计算程序,直到插值结果达到设定的计算精度后结東循环。输出经优化后的整个区域等值线图。在弄清了整个区域粒度分布规律基础上对开发井进行完井防砂方案设计,其设计结果更准确可靠,对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提高油井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涠洲Il-IN油田为实例进行详细描述涠洲11-1N油田所处的涠西南凹陷古近系,从长流组开始至涠洲组末期,经历了一个内陆湖相沉积的发展、衰退、消亡的全部过程。涠洲11-1N油田储层主要集中在流一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滨浅湖相、砂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地层厚度为350m450m,分布比较稳定。流一段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在该油田范围内其地层特征差异明显,上部地层厚约100m170m,为滨浅湖相沉积。中部地层厚约170m270m,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比较发育,本油田油层主要分布于其中。其中,下部为灰色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中部为富含油、油浸和油斑细的砂岩、浅褐灰色油浸粗砂岩、砂砾岩夹灰色泥岩;上部为灰色粉砂岩夹泥岩。自下而上具有细-粗-细的旋回特征。下部地层厚约60m100m,主要为中深湖相沉积。本实施例以流一段中部主力储层II上油组为例,利用沉积微相、录井岩性及该区块的三口探井岩心粒度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整个油组的粒度横向分布规律预测。1、WZ11-1N油田L1II上油组沉积微相分布规律LIII上油组为西北部隆起物源的陡坡扇三角洲沉积发育的鼎盛时期,砂体分布广泛,四口探井均钻遇该层。沿水流方向从北偏西方向向南偏东方向由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渐变为前端席状砂,区域分布规律非常明显。根据录井数据显示,岩性变化也相应的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中-粗粒砂岩与含砾砂岩互层一中-细粒砂岩与少量含砾砂岩互层一细砂岩一细粉砂岩。因此,根据沉积微相与岩性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储层粒度分布变化的大致趋势由西北物源向东南三角洲前缘逐渐降低。2、WZ11-1N油田L1II上油组粒度实测数据统计该区块一共打了四口探井,其中三口进行了取芯,经过对取芯岩样筛选,按取样井深等间距选取了L1II上油组60多个样品进行激光粒度测定。根据粒度测试结果,可以统计出三口井的粒度分布大致范围如下表所示。变化趋势从2井到4井到3井逐渐降低,这与沉积微相的变化方位基本一致。<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根据沉积微相及实测粒度变化趋势,可以将该油田Lin上油组划分为三个井区2井区、4井区及l-3井区。从图2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WZ11-1N油田7口生产井(Al、A2、A3、A4、A5、A6、A7H)及六口注水井(A8、A9、AIO、All、A12、A13)基本位于哪个井区,这就有利于在对每口井进行完井防砂方案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井区划分参考相应取心探井的粒度实测数据,做到尽可能准确的把握设计参数,优化设计方案。其中,图2箭头方向是指含砾粗砂岩粒度中值从500um以上指向1OOum左右的方向。3、WZ11-1N油田L1II上油组粒度横向分布等值线图在弄清了沉积微相及粒度分布的基本规律之后,可以利用数据插值方法对该区域的粒度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做出整个区域的粒度分布等值线图。插值算法是在不知道确切函数的情况下,用已知数据点构造一个函数,来估计其在未知点处的函数值。分段样条插值算法的稳定性和光滑性,使它成为在已知点之间进行插值的一种有效算法。由于平面区域上面样本点的个数有限,仅仅借助这些实测样本点来进行插值,样本点外围面积上的插值结果可信度较低,因此,关键在于边界条件的设置。如何准确的设置边界条件将用到沉积微相的变化趋势。借助数值计算软件,可以最终得到最优的粒度分布规律区域等值线图,并且很好的满足沉积微相的变化规律及粒度实测数据。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如图3所示,1、3井所属区域为细砂岩及粉砂质砂岩,2井所属区域为中粗含砾砂岩,4井所属区域为中细含砾砂岩。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1,对预测区块进行油田地质勘探,根据地质勘探结果获取该区快的沉积运移规律;S102,按照地质勘探结果中划分的沉积微相单元体,将所述预测区块划分成不同的区块;S103,根据所述预测区块上探井的岩心粒度实测数据对划分的区块进行校正;S104,利用插值的方法获取所述预测区块横向粒度分布规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运移规律为所述预测区块为滨海相沉积或河相沉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每口井的井位大地坐标建立平面参考坐标系,并给出样本点的三维坐标值;根据沉积微相的变化方位定出各个井区的边界,在变化方位趋势线上进行分段,再结合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变化范围给出每段的粒度变化极值;设置初始粒度变化因子,包括X方向及Y方向的变化因子;进行平面插值,判断平面上每一个点的插值结果是否满足沉积微相的粒度范围,如不满足,改变变化因子,循环插值计算,直到插值结果达到设定的计算精度后结東循环;获取整个区域的等值线图。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微相单元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提、前缘席状砂或前三角洲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分流河道的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0um以上。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分流间湾的岩性为粉细砂岩和少量含砾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250-500um。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口坝、远砂坝的岩性为细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125-250um。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天然提、前缘席状砂的岩性为细粉砂、细砂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125um。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洲泥的岩性为泥岩,粒度中值范围为50um以下。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预测区块进行油田地质勘探,根据地质勘探结果获取该区快的沉积运移规律;按照地质勘探结果中划分的沉积微相单元体,将所述预测区块划分成不同的区块;根据所述预测区块上探井的岩心粒度实测数据对划分的区块进行校正;利用插值的方法获取所述预测区块横向粒度分布规律。本发明解决了一个区块开发井取心数据不足的缺点,做到了由点到面的分布规律预测。根据预测的粒度纵横向分布规律进行完井防砂方案设计,其设计结果更准确可靠,对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提高油井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档编号E21B49/00GK101403301SQ20081022639公开日2009年4月8日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8日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8日发明者斌李,萍李,段泽辉,王利华,王长利,强谭,邓金根,韦龙贵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