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

文档序号:5362639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疏浚底泥堆场的构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
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提高堆场底泥的承载力,提高堆场的利用率。本发明属于环境工 程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未经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直接排入河道或者湖泊,造成我国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对受污染河湖的治 理,主要是通过截断外部污染源和进行污染底泥疏浚的手段实现的。污染底泥疏浚是河湖 污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从而减轻对河湖 水体的污染程度,使重污染水体实现向轻污染的转变,最终依靠河湖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 使水质达到正常水平。 目前,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河湖治理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疏 浚底泥的妥善处理处置也显得日趋重要。河湖疏浚底泥的含水率较高(80% -90% )、体积 庞大,进行疏浚时需要在陆地上构建底泥堆场,用于临时存储疏浚底泥,因而会占用大量的 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疏浚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和有毒重金属元素等,若在 外界环境中随意堆弃,易发生腐败、散发臭气、释放病原菌、影响环境美观和卫生,甚至影响 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对疏浚底泥进行适当的脱水脱臭等处理处置,而对疏浚底泥进 行处理处置,也是在底泥堆场中进行的,堆场是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进行的场所。因此,对于 底泥疏浚工程而言,堆场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的堆场构建研究多是集中于堆场的防渗、围堰的构造、防滑移等安全性方面 的工作(唐保荣,李涛.2006,湖泊疏浚污染底泥性质及堆场工程地质评价.山西建筑, 32(3) :108-109),陈雄峰等研究了通过开沟排水方式来加速堆场底泥的干化速率(陈 雄峰,荆一凤等.2006,开沟主动排水对环保疏浚堆场底泥干化的影响.环境科学研究, 19(5) :49-53)。但是由于受到底泥堆场中排水水头的限制,到了底泥干化的后期,堆场底泥 中的水分就难以排出,底泥也难以达到设定的承载力,底泥的干化期也就越长。在这种情况 下,开发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对于縮短底泥临时堆场的占用时间, 及时恢复堆场用地,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
程的堆场构建方法,縮短疏浚底泥临时堆场用地的占用时间,提高堆场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底泥堆场一侧设置排水口 ,排水口上侧与堆场顶部平
齐,在堆场底部间隔开设若干平行排水沟,排水沟中敷设排水管并以一定的坡度坡向排水
口,排水管的外围放置渗水砾石,以避免底泥与排水管直接接触而造成排水管堵塞;排水管
中间位置处设置竖向导管连通堆场顶面的汇总管道,并通过外部真空系统使排水管处于负
3压状态。疏浚底泥进入堆场后,污泥沉积在底部,澄清水则从排水口溢出。此后的底泥脱水 干化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游离水分通过沉淀污泥层流入底部排水沟,再流经砾石,进入排水 管,经排水管收集后排出堆场。外部真空系统将排水管抽吸至负压状态,从而增加堆场底泥 的排水水头,加速底泥中水分的脱除。
本发明的方法具体包括 1 、在底泥堆场的一侧设置宽度为0. 8 1. 2m的排水口 ,所述排水口下侧距离堆场 底部1 1. 2m,上侧与堆场顶部平齐。 2、在堆场底部间隔开设若干平行排水沟,排水沟中敷设排水管,排水管以0. 5%的 坡度坡向排水口。 3、在排水沟中排水管的外围放置渗水砾石,以避免底泥与排水管直接接触而造成 排水管的堵塞。 4、在每根排水管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竖向导管,所有竖向导管通过堆场顶面的汇总 管道合并起来与外部真空系统相连接,并通过外部真空系统使排水管处于负压状态。
本发明中,底泥堆场中排水沟的平行间距为10-15m,排水沟的宽度与深度均为 400mm。 本发明中,排水沟中敷设的排水管直径为200mm,排水管采用直径为6mm的钢筋制 成骨架,骨架外面包裹无纺布。 本发明中,排水沟中排水管的外侧敷设直径为10-20mm的渗水砾石,用作渗水保 护层。 本发明中,在排水沟的中间位置,设置一竖向封闭导管,导管材质为PVC,直径为
50mm。此封闭导管可以与外部真空抽吸系统连接以保持排水管的负压状态。 疏浚底泥进入底泥堆场中,进行泥水分离,沉淀的底泥沉积在堆场底部,而澄清水
则从上部排水口溢出。随着进入堆场中底泥数量的增加,沉淀底泥的厚度逐渐增加,直至达
到设计高程,此时,疏浚工作结束。此后,堆场内部底泥进入了脱水干化过程,底泥中分离出
来的游离水分通过沉淀污泥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底部排水沟,再流经砾石,进入排水管,
经排水管收集后排出堆场。 在此过程中,所有竖向导管通过堆场顶部的汇总管道汇合起来,连接到外部真空 系统,通过外部真空系统(真空泵)的作用,将堆场底部的排水管抽吸至负压状态,从而提 高堆场底泥内部水分的排放水头,加速底泥中水分的脱除。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整个排水体系由上部的排水口系统和下部的排水沟系统组成,在疏浚底泥进入 堆场的初期,沉淀的底泥在堆场底部沉积,大批量的澄清水则可以快速地通过上部的排水 口溢出,为后续进入的疏浚底泥保留足够的泥水分离时间;而底部的排水系统则可以在疏 浚工程进行的后期及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加速堆场内部底泥中游离水分的脱除,提高堆 场底泥的脱水干化速度。 2.通过将真空抽吸系统引入堆场下部排水系统,可以提高排水管道中的真空度, 增加排水水头,提高排水速率,縮短底泥干化周期。 3.排水体系加工简易,安装方便,非常适用于我国河湖疏浚底泥堆场的构建。
本发明能够加快堆场中底泥的干化过程,縮短堆场的占用周期,便于临时堆场用
4地的快速恢复。


图1为发明构建的堆场结构平面图。 图1中,1为底泥堆场,2为排水口,3为排水沟,4为排水管,6为竖向导管,7为汇
总管道。 图2为发明构建的堆场结构剖面图。 图2中,1为底泥堆场,2为排水口 , 3为排水沟,4为排水管,5为渗水砾石,6为竖 向导管,7为汇总管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不构成对 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构建的堆场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堆场排水体系的上部排水口 2,下 部排水沟3,排水沟中放置的排水管4,排水沟中敷设的渗水砾石5,竖向导管6,竖向导管的 汇总管道7,竖向导管的汇总管道7连接到外部真空系统。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在底泥堆场中构建了排水体系,排水体系由上部的排水 口 2与下部的排水沟3组成。 首先在底泥堆场1的一侧设置排水口 2,排水口 2的下侧距离堆场底部1 1. 2m, 排水口 2的上侧与堆场顶部平齐。排水口 2的宽度为0. 8 1. 2m。 在底泥堆场1的底部间隔开设若干平行排水沟3,排水沟3中敷设排水管4,排水 管4以一定的坡度(一般为0.5%)坡向排水口。 在排水沟3中,排水管4的外围放置渗水砾石5,以避免底泥与排水管4直接接触 而造成排水管的堵塞。 在每根排水管4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竖向导管6,竖向导管6的下端与排水管4相连 通,上端延伸至堆场的顶面以上。所有竖向导管6通过堆场顶面的汇总管道7合并起来与 外部真空系统相连接。 疏浚底泥进入底泥堆场1中,进行泥水分离,沉淀的底泥沉积在堆场1的底部,而 澄清水则从上部排水口 2溢出,随着进入堆场1中底泥数量的增加,沉淀底泥的厚度逐渐增 加,直至达到设计高程,此时,疏浚工作结束。此后,堆场l内部底泥进入了脱水干化过程, 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游离水分通过污泥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底部排水沟3,再流经砾石5, 进入排水管4,经排水管4收集后排出堆场1。在此过程中,将竖向导管的汇总管道7连接 到外部真空系统,通过外部真空系统(真空泵)的作用,将竖向导管6抽吸至负压,也会使 排水管4处于负压状态,从而提高堆场底泥中残余水分的排水水头,增加了排水动力,能够 加速底泥中水分的脱除,加快底泥的脱水干化过程。
以下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对上海市闵行区某黑臭河道开展底泥疏浚工作。在河道旁构建一疏浚底泥堆场, 用于受纳疏浚底泥。底泥脱水干化方法采用两段式混合、反应脱臭脱水方法(发明专利,申 请号200810201257. 8)。堆场平面尺寸为20X20m,深度为3m。堆场底部设置两条排水沟,间距为10m,排水沟宽度为0. 4m,深度为0. 4m。其中放置的排水管直径为200mm,排水管敷 设坡度为0.5%。排水管和排水沟之间敷设了 10-20mm粒径的天然砾石渗水层。在两条排 水管的中间位置处分别各连接一条直径为50mm的竖向导管,延伸至堆场顶部,然后两条竖 向导管通过一条直径为70mm的汇总管道连接起来,与一真空泵相连接。
在河道底泥疏浚工作完成后,开始启动真空系统,保持堆场底部排水管道处于负 压状态,每天运行8小时,2个月后,堆场顶层地面整体下沉15mm左右,此时地基承载力经检 测可以达到30kPa,满足泥土外运要求。
权利要求
一种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在底泥堆场的一侧设置宽度为0.8~1.2m的排水口(2),所述排水口(2)下侧距离堆场底部1~1.2m,上侧与堆场顶部平齐;2)在堆场底部间隔开设若干平行排水沟(3),排水沟(3)中敷设排水管(4),排水管(4)以0.5%的坡度坡向排水口;3)在排水沟(3)中排水管(4)的外围放置渗水砾石(5),以避免底泥与排水管(4)直接接触而造成排水管的堵塞;4)在每根排水管(4)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竖向导管(6),所有竖向导管(6)通过堆场顶面的汇总管道(7)合并起来与外部真空系统相连接,并通过外部真空系统使排水管(4)处于负压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排水沟(3)的平行间距为10-15m,排水沟(3)的宽度与深度均为40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排水管(4)的直径为200mm,排水管(4)由直径为6mm的钢筋做的骨架及外包无纺布构 成。
4. 根据权利要求l的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渗水砾石(5)的直径为10-20mm。
5. 根据权利要求l的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竖向导管(6)的材质为PVC,直径为50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加快疏浚底泥脱水干化过程的堆场构建方法,底泥堆场一侧设置排水口,排水口上侧与堆场顶部平齐,堆场底部间隔设置平行排水沟,沟中敷设排水管并以一定的坡度坡向排水口,排水管的外围放置渗水砾石以避免排水管堵塞;排水管中间设置竖向导管经堆场顶面的汇总管道连通外部真空系统。疏浚底泥进入堆场后,污泥沉积在底部,澄清水则从排水口溢出。此后的底泥脱水干化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游离水分通过沉淀污泥层流入底部排水沟,再流经砾石,进入排水管,经排水管收集后排出堆场。外部真空系统将排水管抽吸至负压状态,从而增加堆场底泥的排水水头,加速底泥中水分的脱除。本发明能够加快堆场中底泥的干化过程,缩短堆场的占用周期。
文档编号E02D3/10GK101705680SQ20091019830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5日
发明者何圣兵, 孔海南, 张小璐, 陈雪初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