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

文档序号:5338390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工作面通风技术,尤其是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
背景技术
采煤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 响到全矿井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尤其是瓦斯矿井,合理通风方式的选择可以明显降低 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并能够有效控制回风巷道的瓦斯浓度,对保障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受矿山压力的影响,工作面巷道布置及通风方式的选择并非随心 所欲,国内普遍采用U型通风系统,这种通风方式结构简单、风流稳定、巷道维护工程量小、 漏风量低,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工作面上隅角容易出现瓦斯超限,据统计80%的工作面瓦 斯爆炸事故因此发生。我国西部矿区大多采用工作面三巷布置“U+L”型通风方式,工作面一侧布置两条 巷道,巷道之间设有联络巷,这种通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但 回风流经过采空区进入回风巷道,回风假巷与采空区之间没有隔离、直接连通,属于采空区 通风,严重违反《煤矿安全规程》116条“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不得经过采空区或冒顶 区”的规定,同时巷道联络巷内的瓦斯浓度不可控制,仍然容易产生瓦斯超限。工作面回采巷道采取沿空留巷的方式,回风流经过沿空留巷进入回风巷道,形成Y 型通风系统,使工作面和采空区的漏风主要流向留巷,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难 题,大大减少了工作面瓦斯超限事故。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沿空护巷难度较大,大型先进 矿井的回采工作面推进长度往往达到上千米甚至达到两千余米,回采巷道服务时间较长, 在顶板长期剧烈活动的影响下实施沿空留巷客观上存在较大的难题,例如不能有效解决沿 空留巷围岩大变形的问题、留巷后期需要较大的巷道扩刷修复工程量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 风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它设 计了一种可实现反Y型通风的巷道,包括沿空留巷、运输巷、轨道巷、回风巷、联络巷和回风 联络巷;在采煤工作面的一侧设有一条运输巷;采煤工作面的另一侧顺序布置有相互平行 的轨道巷和回风巷;轨道巷和运输巷同时兼作进风巷道;轨道巷与回风巷之间为煤柱,且 每隔一段距离开通一条联络巷,将轨道巷和回风巷连通;联络巷中间建有密封的隔墙,防止 漏风;工作面回采前,将工作面附近的联络巷打通,形成回风联络巷;工作面回采时,紧跟 工作面的后方,沿采空区边缘构筑巷旁墙体,使处于工作面后方的轨道巷成为沿空留巷;在 回风联络巷后方1 ail施工密闭墙将沿空留巷及回风巷密闭;工作面回采时,风流经过轨 道巷和运输巷进入采煤工作面,通过沿空留巷、回风联络巷再流入回风巷中,风流的行程形 成反Y型,当工作面推至下一联络巷时,将该联络巷打开回风,并在其后方施工密封墙,依此类推,直至工作面回采完毕。联络巷的间距根据沿空留巷的阶段性矿压规律确定,为采煤工作面宽度的 1/4 1/2。轨道巷与回风巷间距为20 40m。沿空留巷的长度最大不超过联络巷的间距。巷旁墙体的宽度为采高的0. 8 1. 2倍,高度与采高相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回采工作 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难题。通过沿空留巷方法实现工作面的反Y型通风方式,结构简单、 风流稳定,实现了回风巷道的瓦斯浓度可控,能够有效控制回风巷瓦斯超限现象;解决了沿 空留巷的维护难的问题,由于留巷始终保持在矿压显现不明显的阶段,完全避开了留巷围 岩变形峰值区,能够大幅降低留巷的维护难度和支护成本,创新了原有的工作面沿空留巷Y 型通风技术,为我国西部普遍采用一面三巷“U+L”型通风系统的工作面以及深井或软岩条 件留巷难度大的工作面采用Y型通风治理煤层瓦斯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具有显著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为该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巷旁墙体,2.沿空留巷,3.采空区,4.采煤工作面,5.运输巷,6.轨道巷, 7.回风巷,8.联络巷,9.煤柱,10.密封隔墙,11.回风联络巷,12.密闭墙。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附图1中,该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它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反Y型通风的巷 道,包括沿空留巷2、运输巷5、轨道巷6、回风巷7、联络巷8和回风联络巷11 ;在采煤工作 面4的一侧设有一条运输巷5 ;采煤工作面4的另一侧顺序布置有相互平行的轨道巷6和回 风巷7 ;轨道巷6和运输巷5同时兼作进风巷道;轨道巷6与回风巷7之间为煤柱9,且每隔 一段距离开通一条联络巷8,将轨道巷6和回风巷7连通;联络巷8中间建有密封隔墙10, 防止漏风;工作面回采前,将采煤工作面4附近的联络巷8打通,形成回风联络巷11 ;紧跟 采煤工作面4的后方,沿采空区3边缘构筑巷旁墙体1,使处于工作面后方的轨道巷6成为 沿空留巷2 ;在回风联络巷11后方1 an施工密闭墙12将沿空留巷2及回风巷7密闭; 工作面回采时,风流经过轨道巷6和运输巷5进入采煤工作面4,通过沿空留巷2、回风联络 巷11再流入回风巷7中,风流的行程形成反Y型,当工作面推至下一联络巷8时,将该联络 巷8打开形成回风联络巷11回风,并在其后方施工密闭墙12,依此类推,直至工作面回采完 毕。联络巷8的间距S根据沿空留巷2的阶段性矿压规律确定,为采煤工作面4宽度 的 1/4 1/2,即 S = (1/4 1/2) L0轨道巷6与回风巷7的间距B为20 40m。沿空留巷2的长度最大不超过联络巷8的间距S。巷旁墙体1的宽度为采高的0. 8 1. 2倍,高度与采高相同。实现该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的步骤如下(1)准备本区段采煤工作面4时,在采煤工作面4两侧煤层中布置三条巷道,其中 回风侧布置间距为20 40m的一条轨道巷6和一条回风巷7,且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一条 联络巷8,联络巷8将轨道巷6和回风巷7贯通,另一侧布置运输巷5,轨道巷6和运输巷5 兼作进风巷道;(2)工作面回采前,保持回风联络巷11畅通,其余的联络巷8用密封隔墙10封闭, 防止漏风,风流由轨道巷6和运输巷5进入采煤工作面4,经过回风联络巷11流入回风巷7 中,风流的流程形成反“Y”型。(3)工作面正常推进回采时,紧跟工作面后方沿采空区3的边缘,采用砌块堆砌或 者膏体材料充填构筑巷旁墙体1,使工作面后方的轨道巷6成为沿空留巷2,将采空区3密 封隔离,防止采空区漏风,可有效避免回风巷道内容易瓦斯超限的问题。(4)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沿空留巷2的长度不断增加,但其最大长度不超过联络巷 8的间距,当工作面推进至下一个联络巷8时,将新联络巷8的封闭墙10打开,打开后的联 络巷8即成为新的回风联络巷11,同时在新回风联络巷11的后方1 an处施工密闭墙12 将沿空留巷2密闭,并在回风巷7的对应位置也施工密闭墙12,防止向巷道后方漏风。(5)随着采煤工作面4不断向前推进,不断重复步骤G),直至工作面回采完毕,工 作面的污风流经沿空留巷2、回风联络巷11,然后进入回风巷7,由于沿空留巷2的长度小、 矿压显现不剧烈、围岩变形小,不需要再进行扩刷。
权利要求
1.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它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反Y型通风的巷道,包括沿空 留巷⑵、运输巷(5)、轨道巷(6)、回风巷(7)、联络巷⑶和回风联络巷(11);其特征是在 采煤工作面的一侧设有一条运输巷(5);采煤工作面的另一侧顺序布置有相互平 行的轨道巷(6)和回风巷(7);轨道巷(6)和运输巷(5)同时兼作进风巷道;轨道巷(6)与 回风巷(7)之间为煤柱(9),且每隔一段距离开通一条联络巷(8),将轨道巷(6)和回风巷 (7)连通;联络巷⑶中间建有密封隔墙(10),防止漏风;工作面回采前,将采煤工作面⑷ 附近的联络巷(8)打通,形成回风联络巷(11);紧跟采煤工作面的后方,沿采空区(3) 边缘构筑巷旁墙体(1),使处于工作面后方的轨道巷(6)成为沿空留巷O);在回风联络巷 (11)后方1 an施工密闭墙(12)将沿空留巷(2)及回风巷(7)密闭;工作面回采时,风 流经过轨道巷(6)和运输巷(5)进入采煤工作面G),通过沿空留巷O)、回风联络巷(11) 再流入回风巷(7)中,风流的行程形成反Y型,当工作面推至下一联络巷(8)时,将该联络 巷(8)打开形成回风联络巷(11)回风,并在其后方施工密闭墙(12),依此类推,直至工作面 回采完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其特征是联络巷(8)的间 距为采煤工作面(4)宽度的1/4 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其特征是轨道巷(6)与回 风巷(7)的间距为20 4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其特征是沿空留巷O)的 长度最大不超过联络巷(8)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其特征是巷旁墙体(1)的 宽度为采高的0.8 1.2倍,高度与采高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工作面反Y型通风方法,在采煤工作面的一侧设有一条运输巷;采煤工作面的另一侧顺序布置有轨道巷和回风巷;轨道巷与回风巷之间为煤柱,且每隔一段距离开通一条联络巷;联络巷中间建有密封的隔墙;工作面回采前,将工作面附近的联络巷打通,形成回风联络巷;紧跟工作面的后方,沿采空区边缘构筑巷旁墙体;在回风联络巷后方1~2m施工密闭墙将沿空留巷及回风巷密闭;工作面回采时,风流经过轨道巷和运输巷进入采煤工作面,通过沿空留巷、回风联络巷再回到回风巷中,风流的行程形成反Y型,该通风方法结构简单、风流稳定,解决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难题;并解决了沿空留巷维护难的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E21F1/00GK102071958SQ20111002879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刘冠学, 张农, 李桂臣, 袁亮, 阚甲广, 韩昌良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