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539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地基土层探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
背景技术
地基钎探是将标有刻度的标准直径钢钎,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使用标定重量的重锤垂直击打进入地基土层;根据钢钎进入待探測地基土层一定深度所需要的锤击数,探测土层内隐蔽构造情况或粗略估算土层的容许承载力,这样的土层探测施工エ艺称为地基钎探,现有的地基钎探均采用人エ提升重锤进行循环锤击,而且钢钎的垂直度完全由人 エ进行控制,一方面效率较低,另外一方面准确度较差,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探测效率高,准确度高的双动カ地基钎探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是这样实现的,地基钎探是需要将重锤抬高到一定程度,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时的动カ循环锤击钢钎,并记录钢钎穿入地基一定深度所锤击的次数,现有的钎探方法是利用人工抬起重锤,松开重锤以后利用重锤重力锤击钢钎进行的,而且探測完毕以后需要人工或者利用机械将钢钎拔出,本实用新型利用链条两侧设置的挂柱来提升重锤,当将重锤提升至上至点时挂柱从弧形板滑脱,重锤进行自由落体运动,锤击钢钎,实现地基钎探,无需人工操作,而且在进行完钎探以后,利用提升机构将钢钎从地基中拔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利用立架的垂直度来保证钢钎的垂直度,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包括支撑架、行走轮、提升机构、钢钎和循环锤击机构;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架和立架以及斜撑架;所述提升机构设于所述底架上、且其提升端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所述循环锤击机构设于立架中部、且其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两侧滑动配合;所述行走轮设于底架底部;所述钢钎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下部活动链接。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卷扬机、钢丝绳和换向绳轮;所述卷扬机固定设于所述底架上方;所述换向绳轮固定设于立架顶端中部,所述缠绕在卷扬机的卷筒上的钢丝绳的首端绕过换向绳轮后与设于立架中部的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所述循环锤击机构包括重锤支撑架、重锤、重锤驱动链以及电动机;所述重锤支撑架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位于立架内側、且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两侧滑动配合;所述重锤位于所述重锤支撑架内侧,其两侧设置滑块与重锤支撑架内侧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所述电动机和重锤驱动链分别设于所述重锤支撑架两侧;重锤驱动链借助于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竖向设置、且其主动链轮的轮轴一端与所述电动机输出端之间设置皮带传动机构;重锤驱动链两侧对称设置ー对挂柱;所述重锤与重锤驱动链对应ー侧对称设置ー对弧形板,弧形板之间的距离等于重锤驱动链的宽度。[0008]所述重锤的轴 线与所述钢钎的轴线重合。所述立架下部水平设有和底架平行的扶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链条两侧设置的挂柱来提升重锤,当将重锤提升至上至点时挂柱从弧形板滑脱,重锤进行自由落体运动,锤击钢钎,实现地基钎探,无需人工操作,而且在进行完钎探以后,利用提升机构将钢钎从地基中拔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利用立架的垂直度来保证钢钎的垂直度,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循环锤击机构和提升机构分别采用单独动カ驱动,方便进行控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ー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1、换向绳轮;2、重锤;3、电动机;4、立架;5、行走轮;6、钢钎;7、底架;8、卷扬机;9、斜撑架;10、从动皮带轮;11、钢丝绳;12、扶手;13、主动皮带轮;14、重锤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所示的一种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包括支撑架、行走轮5、提升机构、钢钎6和循环锤击机构;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架7和立架4以及斜撑架9 ;所述提升机构设于所述底架7上、且其提升端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所述循环锤击机构设于立架4中部、且其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4两侧滑动配合;所述行走轮5设于底架7底部;所述钢钎6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下部活动链接。提升机构和循环锤击机构分别単独设置动力,方便操作,简化设备结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卷扬机8、钢丝绳11和换向绳轮I ;所述卷扬机8固定设于所述底架7上方;所述换向绳轮I固定设于立架4顶端中部,所述缠绕在卷扬机8的卷筒上的钢丝绳11的首端绕过换向绳轮I后与设于立架4中部的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卷扬机采用电动卷扬机,可以直接将其使用螺栓固定在底架上方,缠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向上拉伸后穿过设于立架顶部的换向绳轮I后于重锤支撑架14顶部固定连接,在作业完毕后关不循环锤击机构的动力,开启卷扬机,将重锤支撑架向上提升,由于钢钎顶端与重锤支撑架下部活动卡接,所以钢钎随着重锤支撑架的提升被拔出地基,在进行钎探作业时,由于重锤支撑架要随着钢钎的下降而下降,所以卷扬机处于松弛状态,以防影响钎探的准确度。所述循环锤击机构包括重锤支撑架14、重锤2、重锤驱动链以及电动机3 ;所述重锤支撑架14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位于立架4内側、且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4两侧滑动配合;所述重锤2位于所述重锤支撑架14内侧,其两侧设置滑块与重锤支撑架14内侧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所述电动机3和重锤驱动链分别设于所述重锤支撑架14两侧;重锤驱动链借助于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竖向设置、且其主动链轮的轮轴一端与所述电动机3输出端之间设置皮带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皮带轮13和从动皮带轮10以及传动皮带;重锤驱动链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挂柱;所述重锤2与重锤驱动链14对应ー侧对称设置ー对弧形板,弧形板之间的距离等于重锤驱动链的宽度。重锤在重锤支撑架内可自由上下滑动,其与重锤驱动链相对应的ー侧设置两块弧形板,弧形板与重锤驱动链两侧设置的两个挂柱相对应,一次锤击完成后,重锤驱动链循环运动,当挂柱运行至于弧形板接触吋,重锤驱动链带动重锤向上运动,当挂柱运行至主动链轮定点位置时,挂柱与弧形板滑脱,重锤自由落下,实现下一次锤击,如此循环直至完成钎探作业。所述重锤2的轴线与所述钢钎6的轴线重合,重合的目的在于防止在重锤作用下钢钎傾斜,避免影响钎探結果。所述立架4下部水平设有和底架7平行的扶手12,由于钎探点较多,需要重复挪动钎探设备,以使得钢钎插入地基的位置与设定位置相同,扶手的作用在于人工推动钎探设备,方便准确进行定位。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在使用前确保重锤支撑架位于立架的最高位,方便推动钎探设备就位,首先将钎探设备就位,钢钎的轴线与测点相对应,且与地基表面垂直,然后操纵提升机构反转,使得钢钎尖部与地基接触,而且钢丝绳处于松弛状态,并操纵循环锤击机构进行钎探,按照钎探规范进行数据记录,完成ー个点的钎探作业后,关闭电动机电源,并操纵提升机正转,将钢钎从地基中拔出,进行下一测点测量;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无需人工抬起重锤,也无需人工扶持钢钎保持竖直,只需人工进行钎探设备定位和数据记录,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行走轮(5)、提升机构、钢钎(6)和循环锤击机构;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架(7)和立架(4)以及斜撑架(9);所述提升机构设于所述底架(7)上、且其提升端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所述循环锤击机构设于立架(4)中部、且其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4)两侧滑动配合;所述行走轮(5)设于底架(7)底部;所述钢钎(6)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下部活动链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动カ地基钎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卷扬机(8)、钢丝绳(11)和换向绳轮(I);所述卷扬机(8)固定设于所述底架(7)上方;所述换向绳轮(I)固定设于立架(4)顶端中部,所述缠绕在卷扬机(8)的卷筒上的钢丝绳(11)的首端绕过换向绳轮(I)后与设于立架(4)中部的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动カ地基钎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包括重锤支撑架(14)、重锤(2)、重锤驱动链以及电动机(3);所述重锤支撑架(14)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位于立架(4)内側、且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4)两侧滑动配合;所述重锤(2)位于所述重锤支撑架(14)内侧,其两侧设置滑块与重锤支撑架(14)内侧设置的滑道滑动配合;所述电动机(3)和重锤驱动链分别设于所述重锤支撑架(14)两侧;重锤驱动链借助于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竖向设置、且其主动链轮的轮轴一端与所述电动机(3)输出端之间设置皮带传动机构;重锤驱动链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挂柱;所述重锤(2)与重锤驱动链(14)对应ー侧对称设置ー对弧形板,弧形板之间的距离等于重锤驱动链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动カ地基钎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锤(2)的轴线与所述钢钎(6)的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款所述的双动カ地基钎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4)下部水平设有和底架(7 )平行的扶手(12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动力地基钎探装置,包括支撑架、行走轮、提升机构、钢钎和循环锤击机构;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架和立架以及斜撑架;所述提升机构设于所述底架上、且其提升端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顶部连接;所述循环锤击机构设于立架中部、且其两侧借助于滑道与所述立架两侧滑动配合;所述行走轮设于底架底部;所述钢钎与所述循环锤击机构下部活动链接;其优点在于利用链条两侧设置的挂柱来提升重锤,当将重锤提升至上至点时挂柱从弧形板滑脱,重锤进行自由落体运动,锤击钢钎,实现地基钎探,无需人工操作,而且在进行完钎探以后,利用提升机构将钢钎从地基中拔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E02D1/00GK202390825SQ20112056256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9日
发明者张世伦, 李敏红, 武建广, 王定高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