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660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报警仪器。
背景技术
围岩是指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具体说是指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体;而离层则是指采掘空间上方相邻岩层沿层理面产生分离的现象,简单说就是直接顶与老顶之间的相互分离。目前矿井下围岩层监测设备主要是采用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中国专利文献 CN2688894Y (申请号为200420039443. 3)公开了一种“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这种报警仪是在固定管上连接有机械壳体和电器壳体,在机械壳体内安装左右两个齿轮,与其啮合的两根齿条以及复位弹簧,再将两根带卡爪的细钢绳分别固定在齿条上,由复位弹簧拉紧和复位。电器壳体内安装角传感器,角传感器的转轴插接在齿轮轴上,角传感器导线接在信号变送器输入端,信号变送器输出端接在壳体的信号输出口上,使用时细钢绳的另一端通过卡爪固定在围岩钻孔中。围岩离层时,细钢绳拉动齿条转动,从而带动角传感器转动,输出电位信号,送监测站进行数据处理。这种报警仪的不足是(1)安装时两个齿条露在壳体外面,很容易发生碰撞而损坏从而失去报警作用,所以较适用于安装在围岩顶部而不适用于安装在围岩两侧,但即使安装装在围岩顶部时,也经常被工作人员或维修人员用工具碰到, 造成损坏。(2)由于结构上的限制,齿条的长度有限,当围岩变形移动较大时,齿条将脱离齿轮缩到钻孔中失去作用。(3)齿轮壳体与传感器壳体用螺钉连接在一起,在井下不容易拆装。另外,中国专利文献CN201581931U (申请号为20092(^90891. 3)公开了一种围岩移动传感器,它包括壳体和锚杆两部分,壳体内部设置有电路板、电池仓和两个传动机构, 每个传动机构上设置有旋转的螺纹,所述的传动机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另一端与精密传感器连接。锚杆底端设置有两个滑块,两个传动机构上分别沿螺纹方向缠绕有细钢丝绳,钢丝绳一端固定在传动机构上,一端固定在滑块上。围岩离层时,滑块滑动,缠绕在转动轴上的钢丝绳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精密传感器转动,输出电位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这种传感器的不足是1、缠绕在传动机构上的钢丝绳在运输、安装时都存在滑出螺纹的风险。2、 传动机构上没有预紧和复位装置,很难保证传动轴上的钢丝绳是否缠绕到位。3、围岩离层时,钢丝绳沿传送机构径向和轴向均有运动,钢丝绳运动方向无法与传动机构相切,影响位移精度计算。4、电器和机械装置在同一壳体里,电器装置无法重复使用。另外,中国专利文献CN101004139A (申请号为200710013233. 5)公开了一种多方位双功能围岩离层监测报警仪,包括固定管、机械壳体、电器壳体、带锚爪的细钢绳、电器壳体内的角传感器和信号变送器以及安装在机械壳体内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两套完全相同的传动轴、刻度卷尺和钢带轮,机械壳体和电器壳体采用定位柱和定位孔插接定位,并用磁钢吸紧。但是上述监测报警仪的机械连接结构未做描述,对与机械壳体内的各零件的连接方式不清楚,且上述监测报警仪还存在以下不足1、机械壳体和电器壳体之间仅采用磁钢连接不紧固,电器壳体较易从机械壳体脱落。2、传动机构上没有预紧和复位装置,很难保证传动轴上的钢丝绳是否缠绕到位。3、刻度卷尺露在机械壳体外面,很容易发生碰撞而损坏,且刻度卷尺发生碰撞被扯住向下拉拽时,刻度卷尺会带动传动轴转动引起误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性较高、易拆装、稳定性较好、位移精度较高、电器装置可重复使用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机械部件包括离层位移传递组件、锚杆组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第一壳体。离层位移传递组件有2个,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侧传递组件和右侧传递组件。左侧传递组件包括第一锚爪和上端头固定在第一锚爪上的第一钢丝绳。右侧传递组件包括第二锚爪和上端头固定在第二锚爪上的第二钢丝绳。锚杆组件由锚头和锚杆组成。锚杆包括空心杆体和隔离板,空心杆体的内腔被隔离板隔离成作为左滑道和右滑道的2个通孔。锚头由锚头主体和固定在锚头主体上的4片弹性爪片组成。锚头由其锚头主体从上方固定在锚杆的空心杆体上。第一壳体为注塑一体件,包括壳主体、锚杆座、左滑道和右滑道。壳主体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且该壳主体的开口朝向前方。锚杆座从上方连接在壳主体的上侧板上。锚杆从上方固定在锚杆座上。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基本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作为动力输入件的与第一钢丝绳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作为动力输入件的与第二钢丝绳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电器部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固定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电缆接口、第一报警指示灯、第二报警指示灯、第一角度传感器和第二角度传感器。第二壳体为注塑一体件,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电缆接口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报警指示灯和第二报警指示灯均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角度传感器和第二角度传感器由各自的角度信号输出端与电路板的相应端口电连接。第一壳体还包括阻挡座、销钩组件和隔离板。第一壳体设有位于锚杆座以及壳主体的上侧板上的贯通上下的左右分布的用于构成第一壳体的左滑道和右滑道的2个铅垂通孔。第一壳体的左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的左滑道的形状对应一致,第一壳体的右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的右滑道的形状对应一致。阻挡座位于锚杆座的后部正下方,阻挡座的前部敞开。阻挡座与隔离板之间形成第一壳体的左侧滑道空间和右侧滑道空间,并且第一壳体的左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的左滑道,第一壳体的右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的右滑道。从而使得锚杆的左滑道与下方的第一壳体的左滑道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左滑道,以及使得锚杆的右滑道与下方的第一壳体的右滑道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右滑道。第一壳体的壳主体还设有位于左端的向左伸出左侧板的方形外边框,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左方的用于与电器部件的第二壳体进行嵌接的“ 口”形的左侧凹槽。销钩组件有3至6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相互之间平行。各销钩组件沿左侧板的边沿均勻设置。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上还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通孔,该2个通孔为动力输出孔,用于分别设置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作为动力输出件的第一橡胶连接件。第一橡胶连接件设有贯通左右的中央圆孔,第一橡胶连接件位于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相应1个动力输出孔处。第一滑块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的左滑道的形状相对应。第一滑块设置在机械部件的左滑道中,且与左滑道上下滑动连接。第二传动机构的零件与第一传动机构的相应的零件对应相同,且第二传动机构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第一传动机构的相应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相同。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橡胶连接件。第二橡胶连接件的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橡胶连接件设有贯通左右的中央圆孔。第二橡胶连接件位于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相应1 个动力输出孔处。第二滑块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的右滑道的形状相对应。第二滑块设置在机械部件的右滑道中,且与右滑道上下滑动连接。第二壳体的高度和宽度与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高度和宽度相等。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边沿上设有与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销钩组件的数量相同、位置和大小相对应的销孔。 第二壳体还设有位于右端的向右伸出右侧板的方形外边框,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右方的用于与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口”形的左侧凹槽进行嵌接的“口”形的右侧凸榫。第二壳体的右侧板上还设有2个传感器安装孔,且该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壳体的左侧板上的2个动力输出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角度传感器和第二角度传感器均由各自的外壳固定在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左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壳体的内腔中,并且第一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探测轴由左向右从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相应1个传感器安装孔中伸出,第二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探测轴由左向右从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另1个传感器安装孔中伸出。电器部件由其第二壳体的右侧凸榫插入机械部件的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 口”形的左侧凹槽中而使两者对应连接在一起,第一壳体的各个销钩组件分别插入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相应一个销孔中,从而将两个壳体通过各销钩组件钩住相应的销孔而连接在一起两个壳体在相互插接固定的同时,第一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一橡胶连接件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第二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第二传动机构的第二橡胶连接件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机械部件还包括永磁铁。电器部件还包括铁块。上述第一壳体的每个销钩组件均包括4个销钩,该4个销钩的形状相同,均由左端头部位的四分之一的圆台体和左端头右侧的四分之一的同轴线的圆柱体组成,上述圆台体的底面直径大于圆柱体的直径,上述四分之一的圆台体为沿该圆台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 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上述的四分之一的圆柱体为沿该圆柱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上述的每个销钩组件的各个销钩相对于该销钩组件的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以及相对于经过上述轴线的水平面和经过上述轴线的铅垂面对称分布。铁块的形状、大小与永磁铁相对应。永磁铁和铁块的形状均为扁状圆柱形。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上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左方的盲孔,盲孔的形状与永磁铁的形状相对应,永磁铁固定在第一壳体的左侧板的上述的盲孔中,从而将永磁铁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左侧板上的2个动力输出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第二壳体的右侧板上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右方的盲孔,盲孔的形状与铁块的形状相对应,铁块固定在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上述的盲孔内,且铁块的位置与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的永磁铁的位置相对应。且铁块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的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左右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壳体上的永磁铁吸住固定在第二壳体上的铁块而加强固定。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上设有的2个动力输出孔为轴套安装孔,该2个轴套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板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左侧板的前下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一轴套安装孔,位于左侧板的后上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二轴套安装孔。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右侧板上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传动轴安装孔, 该2个传动轴安装孔分别位于右侧板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右侧板的前下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一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的第一轴套安装孔同轴线, 位于右侧板的后上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二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的第二轴套安装孔同轴线。第一壳体还包括2个簧座固定座。按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前下簧座固定座和后上簧座固定座。前下簧座固定座和后上簧座固定座均从右方连接在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右侧板上,且前下簧座固定座围绕第一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后上簧座固定座围绕第二传动轴安装孔设置。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钢带、第一钢带轮、第一传动轴、第一轴套、第一卷簧和第一卷簧座。第一钢带为长条形片状的钢制一体件。第一滑块与第一钢带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钢带轮为设有中央孔的注塑一体件。第一钢带轮设有卷绕槽。第一传动轴为钢制一体件,包括转动柱,转动柱的大小与第一传动轴安装孔的大小相对应。第一轴套为注塑一体件,第一轴套是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旋转体,第一轴套的左端部位的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壳体的左侧板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一轴套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盲孔而形成右部套体,该右部套体的内径与第一传动轴的转动柱直径相配合。第一轴套的左部设有开口向左、截面呈六边形的盲孔而形成左部套体。第一橡胶连接件的外周侧部呈六角柱形,其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一轴套的左部套体的盲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一轴套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一轴套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第一钢带轮由其中央孔套在第一传动轴上,且与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传动轴由其左端伸入第一轴套的右部套体的盲孔中,且与第一轴套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传动轴由其右端伸入第一壳体的右侧板上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且第一钢带轮的卷绕槽位于第一滑块的下方。第一橡胶连接件设置在第一轴套的左部套体中。第一传动轴还包括从右方连接在转动柱上且与转动柱同轴线的直径较细的作为连接柱的轴段。第一传动轴的连接柱上设有沿径向以及沿左右向设置的开口向右且贯穿连接柱的直径的一字形槽。第一卷簧座为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注塑一体件,第一卷簧座设有中央盲孔。 第一卷簧为成卷的长条形片状弹簧钢,且第一卷簧的内侧一端呈90度折弯状。第一卷簧设
12置在第一卷簧座的中央盲孔中,第一卷簧的外侧一端与第一卷簧座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卷簧由其内侧端头的片体插入第一传动轴的连接柱的右端槽口内并由粘结剂粘结固定,而使得第一卷簧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轴上,从而使得第一卷簧座通过第一卷簧与第一传动轴连接在一起。第一卷簧座通过紧固件从右方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的前下簧座固定座上。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钢带、第二钢带轮、第二传动轴、第二轴套和第二卷簧和第二卷簧座。第二钢带为长条形片状的钢制一体件。第二滑块与第二钢带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钢带轮为设有中央孔的注塑一体件。第二钢带轮设有卷绕槽。第二传动轴为钢制一体件,包括转动柱,转动柱的大小与第二传动轴安装孔的大小相对应。第二轴套为注塑一体件,第二轴套是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旋转体,第二轴套的左端部位的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壳体的左侧板的第二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对应。第二轴套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盲孔而形成右部套体,该右部套体的内径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柱直径相配合。第二轴套的左部设有开口向左、截面呈六边形的盲孔而形成左部套体。第二橡胶连接件的外周侧部呈六角柱形,其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二传动轴组件的第二轴套的左部套体的盲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二轴套设置在第一壳体的第二轴套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第二钢带轮由其中央孔套在第二传动轴上,且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传动轴由其左端伸入第二轴套的右部套体的盲孔中,且与第二轴套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传动轴由其右端伸入第一壳体的右侧板上的第二传动轴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且第二钢带轮的卷绕槽位于第二滑块的下方。第二橡胶连接件设置在第二轴套的左部套体中。第二卷簧和第二卷簧座的结构与第一传动机构的第一卷簧和第一卷簧座完全相同,第二卷簧设置在第二卷簧座内,且第二卷簧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转动轴上。第二卷簧座通过紧固件从右方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的后上簧座固定座上。第一卷簧的位于外侧的一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卷簧座还设有连接槽和连接柱。中央盲孔的开口向左、且其轴向沿左右向水平设置。连接槽有3个, 围绕中央盲孔的轴线以等间隔角度设置,且开口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连接柱有3个,各连接柱朝向左方水平设置,且位于相应一个连接槽中。第一卷簧由其位于外侧的折弯状的端部套在第一卷簧座的相应一个连接柱上,并由第一卷簧的回折的端头片体被卡在该连接柱和所在连接槽的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的一侧之间从而与第一卷簧座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滑块的后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作为穿绳孔的通孔,第一滑块的上部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开口向前并与上述穿绳孔相贯通的螺钉孔,第一滑块的前下部设有开口向左的安装槽,该安装槽沿上下向设置且贯通第一滑块下方。第一滑块还设有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朝向左方的安装柱,安装柱位于安装槽中,且位于安装槽的上端。阻挡座的左挡板和右挡板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阻挡座的底板由其左端从下方连接在左挡板的下端,阻挡座的底板由其右端连接在右挡板的下端,隔离板向下伸出壳主体的上侧板,由其下端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的底板相连。锚杆座的前端部位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2个调节孔,该2个调节孔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称为左调节孔和右调节孔。左调节孔从前方与左侧铅垂通孔相连通,右调节孔与右侧铅垂通孔相连通。当第一滑块处于最下方的位置时,第一滑块的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的底板的上端面相接触,且第一滑块的螺钉孔与锚杆座的左侧调节孔相对准。左侧传递组件的第一钢丝绳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的锚头的底板上的左侧钢丝绳孔和第一滑块的穿绳孔后,再通过一个螺钉从前向后旋入第一滑块的螺钉孔内从而将第一钢丝绳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上。第一钢带的上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钢带的上端折弯部位从下向上穿过第一壳体的左滑道和锚杆的左滑道后,从左方嵌入第一滑块的安装槽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第一滑块的安装柱上,从而将第一钢带连接在第一滑块上。第一钢带的下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钢带轮为设有中央孔的注塑一体件,中央孔的轴线也即第一钢带轮的主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一钢带轮由位于左右侧一侧的轮部和位于左右侧的另一侧的颈部组成,中央孔贯通轮部和颈部。第一钢带轮的轮部的外周部位设有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侧阻挡板和右侧阻挡板,从而形成用于卷绕钢带的。第一钢带轮的轮部还包括开口朝向左右侧的外侧且沿径向设置的安装槽,上述安装槽沿径向向外贯通轮部。第一钢带轮的轮部还设有轴线与第一钢带轮的主轴线相平行的安装柱,安装柱位于安装槽中,位于安装槽的径向内侧一端,且其朝向与安装槽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钢带轮44的颈部为圆筒状套体。第一钢带的一端的折弯部位从左方嵌入第一钢带轮的安装槽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安装柱上,再将第一钢带的在径向外侧伸出第一钢带轮的安装槽的带体卷绕在第一钢带轮的卷绕槽上,从而将第一钢带由其一端连接并卷绕在第一钢带轮上。第一钢带轮在安装时位于第一壳体的内腔中,且按照轮部位于左侧、颈部位于右侧的方式设置。与第一钢带轮结构完全相同的第二钢带轮安装时位于第一壳体的内腔中,且按照轮部位于右侧、颈部位于左侧的方式设置。第二钢带轮的轮部和颈部所处的左右侧位置与第一钢带轮的轮部和颈部所处的左右侧位置的不同,从而第一钢带轮和第二钢带轮两者的最大外径的轮部左右错开。第一壳体的左侧板上的2个轴套安装孔均是左大右小的阶梯状通孔。第一轴套的外周侧部形状呈阶梯状圆柱形,其形状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对应。第一轴套的左端设有左端头。第一传动轴的转动柱的右部设有一个环形的凸肩部。且第一传动轴的凸肩部的外径大于第一壳体的右侧板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的直径。第一传动轴的凸肩部恰好位于第一壳体的右侧板的右方,且第一传动轴的凸肩部与第一壳体的右侧板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第一轴套从左向右插入第一壳体的壳主体的左侧板的第一轴套安装孔中直至第一轴套的左端头与第一轴套安装孔的朝向左方的台阶面相接触,且第一轴套与第一壳体转动连接。从而在第一传动轴的凸肩部和第一轴套的左端头的作用下,第一传动轴上和连接在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一钢带轮、第一轴套被左右限位在第一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第一壳体还包括钢丝绳孔座。钢丝绳孔座从右方连接在壳主体的右侧板上,且钢丝绳孔座设有贯通右侧板的2个钢丝绳孔。第一钢丝绳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的锚头的底板上的左侧钢丝绳孔和第一滑块的穿绳孔后,再穿过锚杆的左滑道和第一壳体的左滑道后进入壳主体的内腔中,再从钢丝绳孔座的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同样的,第二钢丝绳从钢丝绳孔座的另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电器部件还包括观察板。观察板为一块矩形的透明玻璃板。电路板上设有单片机系统、蜂鸣报警器和显示屏朝向下方的液晶显示器。第二壳体的下侧板设有位于中后部的矩形缺口,观察板从上方固定在第二壳体的下侧板的矩形缺口上,电路板上的液晶显示器位于观察板的上方。第二盖板上设有通音孔。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将机械传动装置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组成机械部件,将电路板等电器装置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组成电器部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销钩和销孔左右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且两者连接在一起时通过磁铁和铁块辅助固定,当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弃用时,可通过拉断第一壳体上的销钩而将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脱离从而取下电器部件,这样电器部件就可以回收供以后重复利用,且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个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拆装较为方便。(2)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机械部件的传动机构通过橡胶连接件与电器部件的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探测轴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机械部件的传动机构将围岩的位移量传递至电器部件,并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时,角度传感器的圆柱形探测轴可与机械部件的橡胶连接件分离,结构巧妙,适用性较好。(3)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上无齿条、刻度卷尺等露在壳体外面,外观较整齐,既适用于安装在围岩顶部,也适用于安装在围岩两侧,适用性较高。(4)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传动机轴上设有预紧和复位装置,预紧和复位装置给传动轴反向力,传动轴将上述反向力传递至钢带轮,从而保证缠绕在钢带轮上的钢带贴紧钢带轮缠绕到位,保证传动机构的稳定性和位移精度。(5)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钢丝绳只在其轴向有运动,钢丝绳运动方向与传动机构相切,位移精度较高。(6)本发明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的钢带采用长条形片状的薄窄钢带,钢带缠绕钢带轮多圈,即可保证滑块带动钢带运动方向始终与钢带轮近似相切,又可保证其缠绕回弹力较小,从而使得缠绕在钢带轮上的钢带贴紧钢带轮缠绕到位,实现传动机构高精度位移传递。


图1为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机械部件的第一前盖被取下; 图2为本发明的电器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电器部件的第二前盖被取下;
图3为本发明的机械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图是在图1所示的机械部件上安装图 2所示的电器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4为图1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5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但是图1中的离层位移传递组件和锚杆组件未画入; 图6为图1中的第一传动机构和左侧传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图9为从图7的左前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6中带有第一卷簧和第一卷簧座的第一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从图10的A向观察时,第一卷簧和第一卷簧座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第一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13为图11的第一传动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2的右视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离层位移传递组件1,第一锚爪11-13,第一钢丝绳11-2 第一空心销钉11-3 第二锚爪11-lb,第二钢丝绳ll_2b,第二空心销钉ll-3b,空心柱体11-1-1,弹性爪片11_1_2,
锚杆组件2,锚头21,锚头主体21-1,弹性爪片21-2,锚杆22,空心杆体22_1,隔离板 22-2,限位板22-3,左滑道22-4,右滑道22-5,
第一壳体3,壳主体31,上侧板31-1,左侧板31-2,下侧板31-3,右侧板31-4,后侧板 31-5,左侧凹槽31-6,锚杆座32,左侧调节孔32_1,右侧调节孔32-2,阻挡座33,左挡板 33-1,右挡板33-2,底板33-3,销钩组件34,簧座固定座35,前下簧座固定座35a,后上簧座固定座35b,隔离板36,左滑道37,右滑道38,钢丝绳孔座39,
第一传动机构4,第一滑块41,穿绳孔41-1,螺钉孔41-2,安装槽41_3,安装柱41_4, 第一钢带42,第一钢带轮43,中央孔43-1,轮部43-2,左侧阻挡板43_2_1,右侧阻挡板
43-2-2,安装槽43-2-3,安装柱43_2_4,颈部43_3,第一传动轴44,第一通孔44_1,第二通孔
44-2,第三通孔44-3,凸肩部44-4,连接柱44_5,一字形槽44_5_1,转动柱44_6,第一卷簧 45,第一卷簧座46,连接槽46-1,连接柱46-2,连接孔46_3,第一轴套47,左端头47_1,轴套主体47-2,第一橡胶连接件48,
第二传动机构5,第二滑块51,第二钢带52,第二钢带轮53,第二传动轴M,第二卷簧 55,第二卷簧座56,第二轴套57,第二橡胶连接件58,
电路板61,电缆接口 62,第一报警指示灯63,第二报警指示灯64,第一角度传感器65, 第二角度传感器66,
第二壳体7,左侧板71、上侧板72、右侧板73,销孔73-1,下侧板74,后侧板75, 永磁铁81,铁块82,观察板83。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在进行方位描述时,以图1所示方位进行描述,图中的上下左右方位在描述中也是上下左右,图中图面所朝的方位为前方,背离图面的方位为后方。(实施例1)
见图3及图1,本实施例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由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组成。机械部件包括离层位移传递组件1、锚杆组件2、第一壳体3、第一传动机构4、第二传动机构5和永磁铁81。永磁铁81的形状为扁状圆柱形。见图1,离层位移传递组件(以下简称为传递组件)1有2个,2个传递组件相同,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侧传递组件和右侧传递组件。左侧传递组件由第一锚爪 11-la、第一钢丝绳11- 和第一空心销钉ll_3a组成;右侧传递组件由第二锚爪ll_lb、第二钢丝绳ll-2b和第二空心销钉ll_3b组成。所述的第一锚爪Il-Ia和第二锚爪Il-Ib均由空心柱体11-1-1和4片钢制弹性爪片11-1-2组成;空心柱体11-1-1为注塑一体件,且为旋转体,其上部为设有阶梯状中央孔的圆台体,下部为圆柱壳体;弹性爪片11-1-2为嵌件, 各弹性爪片11-1-2的上端部位作为嵌入部位位于空心柱体11-1-1的塑料材质中。各弹性爪片11-1-2围绕空心柱体11-1-1的轴线以相等的间隔角度设置,且沿内高外低的方式倾斜设置。第一钢丝绳ll_2a由其上端头由下向上穿过第一锚爪Il-Ia的空心柱体11_1_1 和第一空心销钉ll_3a后,其上端头焊接固定在第一空心销钉ll_3a的头部的上端面上,第一空心销钉ll_3a由其圆柱阶梯状销体伸入与其紧配合的空心柱体11-1-1的阶梯状中央孔中,而使得第一钢丝绳ll_2a的上端通过第一空心销钉ll_3a固定在第一锚爪ll_la的顶部。第二钢丝绳11- 由其上端头由下向上穿过第二锚爪Il-Ib的空心柱体11-1-1和第二空心销钉11- 后,其上端头焊接固定在第二空心销钉11- 的头部的上端面上,第二空心销钉ll_3b由其圆柱阶梯状销体伸入与其紧配合的空心柱体11-1-1的阶梯状中央孔中,而使得第二钢丝绳ll_2b的上端通过第二空心销钉11- 固定在第一锚爪Il-Ib的顶部。仍见图1,锚杆组件2由锚头21和锚杆22组成。锚头21和锚杆22均为注塑一体件。锚杆22由空心杆体22-1、隔离板22-2和限位板22_3组成,空心杆体22_1和隔离板22-2均铅垂设置,且隔离板22-2由其前后端与空心杆体22-1的内壁相连接,而将空心杆体22-1的内腔隔离成左右设置的大小一样且贯通上下的作为锚杆22的左滑道22-4和右滑道22-5的2个通孔;限位板22-2水平设置,位于空心杆体22_1的下部,且围绕空心杆体22-1的外侧设置;空心杆体22-1的上端设有向上伸出顶部端面的定位柱,定位柱有2至 4个,空心杆体22-1的下端部位设有轴线铅垂设置的2至4个作为定位孔的盲孔。锚头21由锚头主体21-1和弹性爪片21-2组成。锚头主体21_1为注塑一体件, 由底板和从上方连接在底板外周边沿上的筒体组成。锚头主体21-1的底板上分左右设有2 个贯通上下的作为钢丝绳孔的通孔,它们是左侧钢丝绳孔和右侧钢丝绳孔。底板上还设有轴线铅垂设置的与锚杆22的空心杆体22-1的定位柱相配合且数量相等的定位孔。锚头21 的弹性爪片21-2有4片,均为片状钢制一体件,弹性爪片21-2的上端部位作为嵌入部位位于锚头主体21-1的筒体的塑料材质中;各弹性爪片21-2围绕筒体的轴线以相等的间隔角度设置,且沿内高外低的方式倾斜设置。见图1和图4,机械部件还包括第一前盖(图中未画出)。第一壳体3为注塑一体件。第一壳体3包括壳主体31、锚杆座32、阻挡座33、销钩组件34、簧座固定座35、隔离板 36和钢丝绳孔座39。壳主体31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且该壳主体31的开口朝向前方,壳主体31包括依次呈90度相连的上侧板31-1、左侧板31-2、下侧板31-3和右侧板31_4,还包括从后方连接在上侧板31-1、左侧板31-2、下侧板31-3和右侧板31_4构成的方向外壳的后侧面上的后侧板31-5。使用时,第一前盖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壳主体31的前端开口处。锚杆座32从上方与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1相连,阻挡座33从下方与壳主体31 的上侧板31-1相连。锚杆座32的上端面形状与锚杆22的下端面形状相对应,且锚杆座32 的上端设有向上伸出顶部端面的定位柱,各定位柱与锚杆22的空心杆体22-1的下端部位的相应的定位孔相配合且数量相等。第一壳体3设有位于锚杆座32以及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_1上的贯通上下的左右分布的用于构成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和右滑道38的2个铅垂通孔,它们是左侧铅垂通孔和右侧铅垂通孔。第一壳体3的左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22的左滑道22-4的形状对应一致,第一壳体3的右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22的右滑道22-5的形状对应一致。第一壳体3的隔离板36则作为构成其左滑道37和右滑道38的中间部位,且向下伸出壳主体 31的上侧板31-1,由其下端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相连。锚杆座32的前端部位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2个调节孔,该2个调节孔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称为左调节孔32-1和右调节孔32-2。左调节孔32-1从前方与左侧铅垂通孔相连通,右调节孔32-2与右侧铅垂通孔相连通。阻挡座33由左挡板33-1、右挡板33_2和底板33_3组成。阻挡座33位于锚杆座 32的后部正下方,阻挡座33的前部敞开。阻挡座33的左挡板33-1和右挡板33_2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隔离板36相平行;阻挡座33的左挡板33-1从下方连接在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1上且位于隔离板36的左侧,阻挡座33的右挡板33-2从下方连接在壳主体31 的上侧板31-1上且位于隔离板36的右侧,阻挡座33的底板33-3由其左端从下方连接在左挡板33-1的下端,阻挡座33的底板33-3由其右端连接在右挡板33_2的下端,从而使得阻挡座33的左挡板33-1和底板33-3与隔离板36之间形成第一壳体3的左侧滑道空间, 使得隔离板36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和右挡板33_2之间形成第一壳体3的右侧滑道空间,并且第一壳体3的左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第一壳体3的右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 3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在锚杆座32的上端面以及锚杆22的下端面上涂上强力胶后,由锚杆22的下端部位的各个定位孔向下套在锚杆座32的相应的定位柱上,待强力胶固化后而使得锚杆22粘结固定在锚杆座32的顶端,并使得锚杆22的左滑道22-4与下方的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 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左滑道,以及使得锚杆22的右滑道22-5与下方的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右滑道。见图5,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还设有位于左端的向左伸出左侧板31-2的方形外边框,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左方的用于与电器部件的第二壳体6进行嵌接的“ 口”形的左侧凹槽31-6。销钩组件34有4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相互之间平行。每个销钩组件34位于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3的四个角部的相应一个角上。每个销钩组件34均包括4个销钩,该4个销钩的形状相同,均由左端头部位的四分之一的圆台体和左端头右侧的四分之一的同轴线的圆柱体组成,所述圆台体的底面直径大于圆柱体的直径,所述四分之一的圆台体为沿该圆台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所述的四分之一的圆柱体为沿该圆柱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所述的每个销钩组件34的各个销钩相对于该销钩组件;34的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以及相对于经过所述轴线的水平面和经过所述轴线的铅垂面对称分布。见图4及图5,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_2上还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轴套安装孔,该2个轴套安装孔均是左大右小的阶梯状通孔,该2个轴套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板31-2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左侧板31-2的前下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一轴套安装孔,位于左侧板31-2的后上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二轴套安装孔。壳主体31 的左侧板31-2上还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左方的盲孔,该盲孔的轴
18线位于2个轴套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盲孔的形状与永磁铁81的形状相对应。永磁铁 81通过强力胶固定在所述的盲孔中。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传动轴安装孔,该2个传动轴安装孔分别位于右侧板31-4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右侧板31-4的前下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一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同轴线,位于右侧板31-4的后上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二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31-2的第二轴套安装孔同轴线。簧座固定座35有2个,按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前下簧座固定座3 和后上簧座固定座35b。前下簧座固定座3 和后上簧座固定座3 均从右方连接在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且前下簧座固定座3 围绕第一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后上簧座固定座35b围绕第二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各簧座固定座35均设有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3个作为连接孔的盲孔,该3个连接孔围绕其所在的簧座固定座35所处的传动轴安装孔的轴线以等间隔角度设置。钢丝绳孔座39从右方连接在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且钢丝绳孔座39设有贯通右侧板31-4的2个钢丝绳孔。见图1及图6,第一传动机构4由第一滑块41、第一钢带42、第一钢带轮43、第一传动轴44、第一卷簧45、第一卷簧座46、第一轴套47和第一橡胶连接件48组成。见图7、图8和图1,第一滑块41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的形状相对应,第一滑块41的后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作为穿绳孔41-1的通孔,第一滑块41的上部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开口向前并与上述穿绳孔相贯通的螺钉孔41-2,第一滑块 41的前下部设有开口向左的安装槽41-3,该安装槽41-3沿上下向设置且贯通第一滑块41 下方。第一滑块41还设有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朝向左方的安装柱41-4,安装柱41-4 位于安装槽41-3中,且位于安装槽41-3的上端(见图8及图9)。第一滑块41与第一壳体 3的左滑道37上下滑动连接,当第一滑块41处于最下方的位置时,第一滑块41的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的上端面相接触,且第一滑块41的螺钉孔与锚杆座 32的左侧调节孔32-1相对准。见图6,第一钢带42为长条形片状的钢制一体件。第一钢带42的2端各自按照 180度回折后形成各自的折弯状的端部。仍见图6,第一钢带轮43为设有中央孔43-1的注塑一体件,中央孔43_1的轴线也即第一钢带轮43的主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一钢带轮43由位于左右侧一侧的轮部 43-2和位于左右侧的另一侧的颈部43-3组成,中央孔43-1贯通轮部43_2和颈部43_3。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的外周部位设有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侧阻挡板43-2-1和右侧阻挡板43-2-2,从而形成用于卷绕钢带的卷绕槽。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还包括开口朝向左右侧的外侧且沿径向设置的安装槽43-2-3,所述安装槽43-2-3沿径向向外贯通轮部 43-2。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还设有轴线与第一钢带轮43的主轴线相平行的安装柱 43-2-4,安装柱43-2-4位于安装槽43-2-3中,位于安装槽43_2_3的径向内侧一端,且其朝向与安装槽43-2-3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钢带轮44的颈部43-3为圆筒状套体,该套体上沿径向设有相对的2个作为连接孔的通孔,该2个通孔的轴线相同。见图6、图1及图8,第一钢带轮43在安装时位于第一壳体3的内腔中,且按照轮部43-2位于左侧、颈部43-3位于右侧的方式设置,此时安装槽43-2-3的开口朝向左方。将第一钢带42的一端的折弯部位从左方嵌入第一钢带轮43的安装槽43-2-3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安装柱43-2-4上,再将第一钢带42的在径向外侧伸出第一钢带轮43的安装槽43-2-3的带体卷绕在第一钢带轮43的卷绕槽上,从而将第一钢带42由其一端连接并卷绕在第一钢带轮43上。然后再将第一钢带42的上端折弯部位从下向上穿过第一壳体3 的左滑道37和锚杆22的左滑道22-4后,从左方嵌入第一滑块41的安装槽41_3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第一滑块41的安装柱41-3上,从而将第一钢带42连接在第一滑块 41上。见图12和图13,第一传动轴44为钢制一体件,由位于左部的直径较粗的作为转动柱44-6的轴段和从右方连接在转动柱44-6上且与转动柱44-6同轴线的直径较细的作为连接柱44-5的轴段组成。转动柱44-6的左部设有一个沿径向设置的第一通孔44-1,中部设有左右分布的2个沿径向设置的通孔,它们是第二通孔44-2和第三通孔44-3,转动柱 44-6的右部沿周向设有一个环形的凸肩部44-4。第一传动轴44的连接柱44_5上设有沿左右向的开口向右且沿径向贯穿连接柱44-5的一字形槽44-5-1。见图11,第一卷簧45为成卷的长条形片状弹簧钢,且第一卷簧45的位于外侧的一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卷簧45的内侧一端呈90度折弯状。第一卷簧座46为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注塑一体件。第一卷簧座46设有中央盲孔、连接槽46-1、连接柱46-2和连接孔46-3。中央盲孔的开口向左、且其轴向沿左右向水平设置。连接槽46-1有3个,围绕中央盲孔的轴线以等间隔角度设置,且开口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连接柱46-2有3个,各连接柱46-2朝向左方水平设置,且位于相应一个连接槽46-1中。连接孔46-3有3个,各连接孔46-3的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各连接孔46-3 围绕中央盲孔的轴线以等间隔角度设置,且位于相应的2个连接槽46-1之间的径向外部。第一卷簧45设置在第一卷簧座46的中央盲孔中,且第一卷簧45由其位于外侧的折弯状的端部套在第一卷簧座46的相应一个连接柱46-2上,并由第一卷簧45的回折的端头片体被卡在该连接柱46-2和所在连接槽46-1的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的一侧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卷簧45的外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卷簧座46上;见图10及图11,第一卷簧45由其内侧端头的片体插入第一传动轴44的连接柱44-5的右端槽口内并由粘结剂粘结固定, 而使得第一卷簧45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4上,从而使得第一卷簧座46通过第一卷簧45与第一传动轴44连接在一起。见图1及图6,第一轴套47为注塑一体件,第一轴套47是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旋转体。第一轴套47由左端头47-1和连接在左端头47-1右侧的轴套主体47_2构成。 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47-1的外径大于轴套主体47-2的外径,从而使得第一轴套47的外周侧部形状呈阶梯状圆柱侧面。第一轴套47的左端部位的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一轴套47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圆柱形盲孔而形成右部套体,该右部套体也是第一轴套47的轴套主体47-2的右部,且第一轴套47 的右部套体的内径与第一传动轴44的转动柱44-6直径相配合,第一轴套47的右部套体上沿径向设有相对的2个作为连接孔的通孔,该2个通孔的轴线相同。第一轴套47的左部设有开口向左、截面呈六边形的盲孔而形成左部套体,该左部套体由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 47-1的全部和轴套主体47-2的左部的一部分组成。
见图5,第一橡胶连接件48的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一橡胶连接件48设有贯通左右的中央圆孔,且外周侧部呈六角柱形,其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传动轴组件4的第一轴套47的左部套体的盲孔的形状相配合。见图1,左侧传递组件的第一钢丝绳11- 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2 的锚头21的底板上的左侧钢丝绳孔和第一滑块41的穿绳孔41-1后,再穿过锚杆22的左滑道22-4和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后进入壳主体31的内腔中,再从钢丝绳孔座39的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31。再通过一个螺钉从前向后旋入第一滑块41的螺钉孔41-2 内从而将第一钢丝绳11- 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41上。通过转动第一钢带轮43向下收卷第一钢带42,同时将第一滑块41放入锚杆22的左滑道22-4中。随着第一钢带轮43的转动使得第一滑块41在锚杆22的左滑道22_4以及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中下滑,直至第一滑块41由其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 的底板33-3的上端面相接触。此时,第一滑块41的螺钉孔41-2内的螺钉的头部对准第一壳体3的锚杆座32的左调节孔32-1。将第一轴套47从左向右插入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_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中直至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47-1的右端面与左侧板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朝向左方的台阶面相接触,且第一轴套47与第一壳体3转动连接。再将带有第一卷簧45和第一卷簧座46的第一传动轴44由其左部依次从右向左穿过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和第一钢带轮43的中央孔43-1后,插入第一轴套47的右部套体中,并由螺钉依次穿过第一轴套47的右部套体上的沿径向设置的1个连接孔、第一传动轴44的第一通孔44-1和右部套体上的沿径向设置的另1个连接孔后,旋合上螺母从而将第一轴套47和第一传动轴44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位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方,且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的外径大于第一壳体3 的右侧板31-4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的直径,且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的左端面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再由另一个螺钉依次穿过第一钢带轮43 的颈部43-3的一个连接孔、第一传动轴44的第三通孔44-3和第一钢带轮43的颈部43_3 的另一个连接孔后旋合上一个螺母从而将第一钢带轮43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4上,且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位于第一滑块41的下方。在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_4和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47-1的轴向限位作用下,确保第一钢带轮43的位置准确。此时,将第一卷簧座46从右方与第一壳体3的前下簧座固定座3 相接触,并沿收紧第一卷簧45 的方向转动半圈至1圈,而使得第一卷簧45处于预紧状态,从而依次通过第一传动轴44和第一钢带轮43使得第一钢带42处于向下拉紧第一滑块41的状态。再由3个螺钉分别穿过第一卷簧座46的相应一个连接孔46-3后,旋合在第一壳体3的前下簧座固定座35a的相应一个连接孔上,从而将第一卷簧座46固定在第一壳体3上。另外,将第一橡胶连接件 48从左向右插入第一轴套47的左部套体中。仍见图1,第二传动机构5由第二滑块51、第二钢带52、第二钢带轮53、第二传动轴M、第二卷簧阳、第二卷簧座56、第二轴套57和第二橡胶连接件58组成。第二滑块51 的形状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滑块41的形状相对应,第二传动机构5的其余零件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相应的零件对应相同,且第二传动机构5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相应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相同,详细描述如下。
第二滑块51的其余部位与第一滑块4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滑块51的安装槽开口向右,第二滑块51的安装柱朝向右方,从而第二滑块51的形状与第一滑块41相对应。第二滑块51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的形状相对应,且第二滑块51 与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上下滑动连接,当第二滑块51处于最下方的位置时,第二滑块51 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的上端面相接触,且第二滑块51的螺钉孔与锚杆座32的右侧调节孔相对准。第二传动机构5的第二钢带52、第二钢带轮53、第二传动轴M、第二卷簧55、第二卷簧座56、第二轴套57和第二橡胶连接件58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钢带42、第一钢带轮43、第一传动轴44、第一卷簧45、第一卷簧座46、第一轴套47和第一橡胶连接件48 对应相同,且第二传动机构5的安装先于第一传动机构4。第二传动机构5安装时,第二钢带轮53按照轮部53-2位于右侧、颈部53_3位于左侧的方式设置,此时第二钢带轮53的安装槽的开口朝向右方。将第二钢带52的一端的折弯部位从右方嵌入第二钢带轮53的安装槽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安装柱上,再将第二钢带52的在径向外侧伸出第二钢带轮53的安装槽的带体卷绕在第二钢带轮53的卷绕槽上,从而将第二钢带52由其一端连接并卷绕在第二钢带轮53上。然后再将第二钢带52的上端折弯部位从下向上穿过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 38和锚杆22的右滑道22-5后,从右方嵌入第二滑块51的安装槽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第二滑块51的安装柱上,从而将第二钢带52连接在第二滑块51上。第二卷簧55设置在第二卷簧座56的中央盲孔中,且第二卷簧55由其位于外侧的折弯状的端部套在第二卷簧座56的相应一个连接柱上,并由第二卷簧55的回折的端头片体被卡在该连接柱和所在连接槽的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的一侧之间,从而使得第二卷簧55 的外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卷簧座56上。第二卷簧55由其内侧端头的片体插入第二传动轴 54的连接柱的右端槽口内并由粘结剂粘结固定,而使得第二卷簧55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传动轴M上,从而使得第二卷簧座56通过第二卷簧55与第二传动轴M连接在一起。仍见图1,右侧传递组件的第二钢丝绳ll_2b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2的锚头21的底板上的右侧钢丝绳孔和第二滑块51的穿绳孔后,再穿过锚杆22的右滑道22-5和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后进入壳主体31的内腔中,再从钢丝绳孔座39的相应 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31。再通过一个螺钉从前向后旋入第二滑块51的螺钉孔内从而将第二钢丝绳ll_2b固定连接在第二滑块51上。通过转动第二钢带轮53向下收卷第二钢带52,同时将第二滑块51放入锚杆22的右滑道22-5中。随着第二钢带轮53的转动使得第二滑块51在锚杆22的右滑道22_5以及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中下滑,直至第二滑块51由其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 的底板33-3的上端面相接触。此时,第二滑块51的螺钉孔内的螺钉的头部对准第一壳体 3的锚杆座32的右调节孔32-2。将第二轴套57从左向右插入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的第二轴套安装孔中直至第二轴套57的左端头的右端面与左侧板31-2的第二轴套安装孔的朝向左方的台阶面相接触,且第二轴套57与第一壳体3转动连接。再将带有第二卷簧55和第二卷簧座56的第二传动轴M由其左部依次从右向左穿过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 的第二传动轴安装孔和第二钢带轮53的中央孔后,插入第二轴套57的右部套体中,并由螺
22钉依次穿过第二轴套57的右部套体上的沿径向设置的1个连接孔、第二传动轴M的第一通孔和右部套体上的沿径向设置的另1个连接孔后,旋合上螺母从而将第二轴套57和第二传动轴M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二传动轴M的凸肩部位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方,且第二传动轴M的凸肩部的外径大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第二传动轴安装孔的直径,且第二传动轴M的凸肩部的左端面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再由另一个螺钉依次穿过第二钢带轮53的颈部的一个连接孔、第二传动轴M 的第二通孔和第二钢带轮53的颈部的另一个连接孔后,旋合上螺母从而将第二钢带轮53 固定连接在第二传动轴M上,且第二钢带轮53的轮部位于第二滑块51的下方。在第二传动轴M的凸肩部和第二轴套57的左端头的轴向限位作用下,确保第二钢带轮53的位置准确。由于第二钢带轮53的轮部和颈部所处的左右侧位置与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和颈部43-3所处的左右侧位置的不同,从而第一钢带轮43和第二钢带轮53两者的最大外径的轮部左右错开,使得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5所占的空间较小。此时,将第二卷簧座56从右方与第一壳体3的右上簧座固定座3 相接触,并沿收紧第二卷簧阳的方向转动半圈至1圈,而使得第二卷簧阳处于预紧状态,从而依次通过第二传动轴M和第二钢带轮53使得第二钢带52处于向下拉紧第二滑块51的状态。再由 3个螺钉分别穿过第二卷簧座56的相应一个连接孔后,旋合在第一壳体3的后上簧座固定座35b的相应一个连接孔上,从而将第二卷簧座56固定在第一壳体3上。另外,将第二橡胶连接件58从左向右插入第二轴套57的左部套体中。安装机械部件的最后一步是在锚头21的锚头主体21-1的底板的下端面和锚杆22 的空心杆体22-1的顶部端面上涂上强力胶后,由锚头21的各定位孔向下套在锚杆22的空心杆体22-1的相应的定位柱上,待强力胶固化后而使得锚头21粘结固定在锚杆22的顶端。见图2,电器部件包括第二壳体7、第二前盖、铁块82、观察板83以及固定在第二壳体7中的相应器件。所述相应器件包括电路板61、电缆接口 62、第一报警指示灯63、第二报警指示灯64、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66。所述铁块82的形状为扁状圆柱形,且其大小与永磁铁81相对应。观察板83为一块矩形的透明玻璃板。第二壳体7为注塑一体件,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其高度(上下向长度)和宽度(前后向长度)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高度和宽度相等;第二壳体7包括依次呈90度相连的左侧板71、上侧板72、右侧板73和下侧板74,还包括从后方连接在左侧板71、上侧板72、 右侧板73和下侧板74后端的后侧板75。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四个角上各设有一个销孔73-1,销孔73-1的大小与第一壳体3的销钩组件34的大小相对应;第二壳体7还设有位于右端的向右伸出右侧板73的方形外边框,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右方的用于与机械部件的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口”形的左侧凹槽31-6进行嵌接的“口”形的右侧凸榫。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上还设有分别位于前下方和后上方的2个传感器安装孔, 且该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上的2个轴套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上还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右方的盲孔,该盲孔的轴线位于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盲孔的形状与铁块82的形状相对应。铁块82通过强力胶粘结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所述的盲孔内,且铁块82的位置与设置在第一壳体3上的永磁铁8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盖板上设有通音孔。电路板61上设有单片机系统、蜂鸣报警器和显示屏朝向下方的液晶显示器。电路板6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二壳体7的后侧板75上,且位于第二壳体7内。电缆接口 62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左侧板71上,且电缆接口 62与电路板61电连接。第二壳体7的下侧板74设有位于中后部的矩形缺口,观察板83从上方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下侧板74的矩形缺口上, 电路板61上的液晶显示器位于观察板83的上方。第一报警指示灯63和第二报警指示灯 64均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下侧板74上,且各自的灯头均向下伸出下侧板74,第一报警指示灯63位于第二壳体7的下方左部,第二报警指示灯64位于第二壳体7的下方右部,2个报警指示灯均与电路板61电连接。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66均与电路板61 电连接,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66均由各自的外壳通过胶水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左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壳体7的内腔中,并且第一角度传感器65的圆柱形探测轴有左向右从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位于前下方的传感器安装孔伸出,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探测轴有左向右从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位于后上方的传感器安装孔伸出。见图2、图3及图14,电器部件由其第二壳体7的右侧凸榫插入机械部件的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口”形的左侧凹槽31-6中而使两者对应连接在一起,第一壳体3的4 个销钩组件34分别插入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4的相应一个销孔73-1中,从而将两个壳体通过各销钩组件34钩住相应的销孔73-1而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固定在第一壳体3的永磁铁81吸住固定在第二壳体7上的铁块82而加强固定。两个壳体在相互插接固定的同时, 第一角度传感器65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机械部件的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橡胶连接件48 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机械部件的第二传动机构5的第二橡胶连接件58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见图2,本实施例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在使用时,电器部件通过连接至电缆接口 62的电缆与远程计算机电连接。见图1及图3,对于机械部件,先由螺丝刀从第一壳体3的锚杆座32的左调节孔 32-1伸入而旋松固定在第一滑块41中的螺钉而使得第一钢丝绳11- 可相对于第一滑块 41上下抽动,再由螺丝刀从第一壳体3的锚杆座32的右调节孔32-2伸入而旋松固定在第二滑块51中的螺钉而使得第二钢丝绳ll_2b可相对于第二滑块51上下抽动。沿着支架的顶板所预留的较大的安装孔用钻孔机在位于上方的岩层上并排打出2 个深度不同的较小的探测孔,该2个探测孔的下部是连通为一体的开口较大的孔段。将机械部件的第一锚爪Il-Ia向上插入所钻岩层较浅的作为浅基点监测部位的孔中,稍用力向下拉第一钢丝绳11- 而使得第一锚爪Il-Ia的钢制弹性爪片11-1-2被卡在岩层的孔中而定位和固定,将机械部件的第二锚爪Il-Ib向上插入所钻岩层较深的作为深基点监测部位的孔中,稍用力向下拉第二钢丝绳ll_2b而使得第二锚爪Il-Ib的钢制弹性爪片11-1-2 被卡在岩层的孔中而定位和固定。再将机械部件的锚头21插入上述固定并支撑在岩层下方的支架的顶板中,并向上伸入岩层的上述开口较大的孔段中,直至锚杆22的限位板22-3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相接触而限位,两者在相互接触处用强力胶粘结固定在一起,从而将整个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固定在顶板上。
当岩层有离层变化时,第二锚爪Il-Ib相对于第一壳体3向上移动,从而依次通过第二钢丝绳ll_2b、第二滑块51、第二钢带52带动第二钢带轮53转动,随着第二钢带轮 53的转动,依次使得第二传动轴M、第二轴套57、第二橡胶连接件58和电器部件的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检测轴一同转动,再由第二角度传感器66将采集到的角度转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路板61数值单片机系统处理,并由电路板61上的液晶显示器显示相应的数据信息。当离层数值所对应的角度变化值超过设定的报警数值的时候,电器部件的第二报警指示灯64闪烁而发出报警信号,相应的声音警报器发声。若支架的顶板与其所直接支顶的岩层之间形成距离的变化且超过报警数值时,第一报警指示灯63则连续闪烁且相应的声音报警器发声。本实施例的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在使用过程中,其中的机械部件每隔一定时间需要更换,以确保性能可靠,而其中的电器部件则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此时,只需向左拉拽第二壳体7,即可拉断第一壳体3的销钩组件34,此时铁块82与永磁铁81相互分离,第一角度传感器65的圆柱形检测轴脱离机械部件的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橡胶连接件48的中央圆孔,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检测轴脱离机械部件的第二传动机构5的第二橡胶连接件58的中央圆孔,从而使得电器部件从机械部件上分离下来。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机械部件包括离层位移传递组件(1)、锚杆组件(2)、第一传动机构(4)、第二传动机构(5)和第一壳体(3);离层位移传递组件(1)有2个,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侧传递组件和右侧传递组件;左侧传递组件包括第一锚爪(11-la)和上端头固定在第一锚爪(11-la)上的第一钢丝绳(1 l~2a); 右侧传递组件包括第二锚爪(Il-Ib)和上端头固定在第二锚爪(Il-Ib)上的第二钢丝绳 (ll-2b);锚杆组件(2)由锚头(21)和锚杆(22)组成;锚杆(22)包括空心杆体(22-1)和隔离板(22-2),空心杆体(22-1)的内腔被隔离板(22-2)隔离成作为左滑道(22_4)和右滑道 (22-5)的2个通孔;锚头(21)由锚头主体(21-1)和固定在锚头主体(21_1)上的4片弹性爪片(21-2)组成;锚头(21)由其锚头主体(21-1)从上方固定在锚杆(22)的空心杆体 (22-1)上;第一壳体(3)为注塑一体件,包括壳主体(31)、锚杆座(32)、左滑道(37)和右滑道 (38);壳主体(31)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且该壳主体(31)的开口朝向前方;锚杆座(32)从上方连接在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1)上;锚杆(22)从上方固定在锚杆座(32)上;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5)均基本设置在第一壳体(3)中;第一传动机构 (4)包括作为动力输入件的与第一钢丝绳(11- )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41);第二传动机构(5)包括作为动力输入件的与第二钢丝绳(ll-2b)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51);电器部件包括第二壳体(7)以及固定在第二壳体(7)中的电路板(61)、电缆接口(62)、 第一报警指示灯(63)、第二报警指示灯(64)、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 (66);第二壳体(7)为注塑一体件,整体基本呈方形盒体;电缆接口(62)与电路板(61)电连接;第一报警指示灯(63)和第二报警指示灯(64)均与电路板(61)电连接;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66)由各自的角度信号输出端与电路板(61)的相应端口电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3)还包括阻挡座(33)、销钩组件(34)和隔离板(36); 第一壳体(3)设有位于锚杆座(32)以及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1)上的贯通上下的左右分布的用于构成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和右滑道(38)的2个铅垂通孔;第一壳体 (3)的左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22)的左滑道(22-4)的形状对应一致,第一壳体(3)的右侧铅垂通孔的形状与锚杆(22)的右滑道(22-5)的形状对应一致;阻挡座(33)位于锚杆座(32)的后部正下方,阻挡座(33)的前部敞开;阻挡座(33)与隔离板(36)之间形成第一壳体(3)的左侧滑道空间和右侧滑道空间,并且第一壳体(3)的左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第一壳体(3)的右侧滑道空间从下方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铅垂通孔相接通,且两者形状相对应,从而构成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从而使得锚杆 (22)的左滑道(22-4)与下方的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左滑道,以及使得锚杆(22)的右滑道(22-5)与下方的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相接通而构成机械部件的右滑道;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还设有位于左端的向左伸出左侧板(31-2)的方形外边框, 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左方的用于与电器部件的第二壳体(6)进行嵌接的“口”形的左侧凹槽(31-6);销钩组件(34)有3至6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相互之间平行;各销钩组件(34)沿左侧板(31-3)的边沿均勻设置;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上还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通孔,该2个通孔为动力输出孔,用于分别设置第一传动机构(4)和第二传动机构(5)的动力输出件;第一传动机构(4)还包括作为动力输出件的第一橡胶连接件(48);第一橡胶连接件(48)设有贯通左右的中央圆孔,第一橡胶连接件(48)位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 的左侧板(31-2)相应1个动力输出孔处;第一滑块(41)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的形状相对应; 第一滑块(41)设置在机械部件的左滑道中,且与左滑道上下滑动连接; 第二传动机构(5)的零件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相应的零件对应相同,且第二传动机构(5)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相应的各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相同;第二传动机构(5)还包括第二橡胶连接件(58);第二橡胶连接件(58)的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二橡胶连接件(58)设有贯通左右的中央圆孔;第二橡胶连接件(58)位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相应1个动力输出孔处;第二滑块(51)的外周侧面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右滑道(38)的形状相对应; 第二滑块(51)设置在机械部件的右滑道中,且与右滑道上下滑动连接; 第二壳体(7)的高度和宽度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高度和宽度相等;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边沿上设有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销钩组件(34)的数量相同、位置和大小相对应的销孔(73-1);第二壳体(7)还设有位于右端的向右伸出右侧板 (73)的方形外边框,且该方形外边框上设有朝向右方的用于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 的“口”形的左侧凹槽(31-6)进行嵌接的“口”形的右侧凸榫;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 上还设有2个传感器安装孔,且该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上的2个动力输出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角度传感器(65)和第二角度传感器(66)均由各自的外壳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左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壳体(7)的内腔中,并且第一角度传感器(65)的圆柱形探测轴由左向右从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相应1 个传感器安装孔中伸出,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探测轴由左向右从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另1个传感器安装孔中伸出;电器部件由其第二壳体(7)的右侧凸榫插入机械部件的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 “口”形的左侧凹槽(31-6)中而使两者对应连接在一起,第一壳体(3)的各个销钩组件(34) 分别插入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4)的相应一个销孔(73-1)中,从而将两个壳体通过各销钩组件(34)钩住相应的销孔(73-1)而连接在一起两个壳体在相互插接固定的同时,第一角度传感器(65)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橡胶连接件(48)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第二角度传感器(66)的圆柱形检测轴插入第二传动机构(5) 的第二橡胶连接件(58 )的中央圆孔中并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机械部件还包括永磁铁(81);电器部件还包括铁块(82);所述第一壳体(3)的每个销钩组件(34)均包括4个销钩,该4个销钩的形状相同,均由左端头部位的四分之一的圆台体和左端头右侧的四分之一的同轴线的圆柱体组成,所述圆台体的底面直径大于圆柱体的直径,所述四分之一的圆台体为沿该圆台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所述的四分之一的圆柱体为沿该圆柱体的轴线由夹角为90度的两面角剖切得到;所述的每个销钩组件(34)的各个销钩相对于该销钩组件(34)的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以及相对于经过所述轴线的水平面和经过所述轴线的铅垂面对称分布;铁块(82)的形状、大小与永磁铁(81)相对应;永磁铁(81)和铁块(82)的形状均为扁状圆柱形;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上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左方的盲孔,盲孔的形状与永磁铁(81)的形状相对应,永磁铁(81)固定在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的所述的盲孔中,从而将永磁铁(81)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3) 的左侧板(31-2)上的2个动力输出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上设有一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开口朝向右方的盲孔,盲孔的形状与铁块(82)的形状相对应,铁块(82)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所述的盲孔内,且铁块(82)的位置与设置在第一壳体(3)上的永磁铁(81)的位置相对应;且铁块(82)设置在第二壳体(7)的右侧板(73)的2个传感器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上方;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7)左右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壳体(3)上的永磁铁(81)吸住固定在第二壳体(7)上的铁块(82)而加强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上设有的2个动力输出孔为轴套安装孔,该2个轴套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板(31-2)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左侧板(31-2)的前下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一轴套安装孔,位于左侧板(31-2)的后上部的轴套安装孔称为第二轴套安装孔;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设有2个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传动轴安装孔,该2个传动轴安装孔分别位于右侧板(31-4)的前下部和后上部,位于右侧板 (31-4)的前下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一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 (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同轴线,位于右侧板(31-4)的后上部的传动轴安装孔称为第二传动轴安装孔,且该传动轴安装孔与位于左侧板(31-2)的第二轴套安装孔同轴线;第一壳体(3)还包括2个簧座固定座(35);按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前下簧座固定座 (35a)和后上簧座固定座(3 );前下簧座固定座(35a)和后上簧座固定座(3 )均从右方连接在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且前下簧座固定座(35a)围绕第一传动轴安装孔设置,后上簧座固定座(3 )围绕第二传动轴安装孔设置;第一传动机构(4)还包括第一钢带(42)、第一钢带轮(43)、第一传动轴(44)、第一轴套 (47)、第一卷簧(45)和第一卷簧座(46);第一钢带(42)为长条形片状的钢制一体件;第一滑块(41)与第一钢带(42)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钢带轮(43)为设有中央孔(43-1)的注塑一体件;第一钢带轮(43)设有卷绕槽;第一传动轴(44)为钢制一体件,包括转动柱(44-6), 转动柱(44-6)的大小与第一传动轴安装孔的大小相对应;第一轴套(47)为注塑一体件,第一轴套(47)是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旋转体,第一轴套(47)的左端部位的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一轴套(47)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盲孔而形成右部套体,该右部套体的内径与第一传动轴(44)的转动柱 (44-6)直径相配合;第一轴套(47)的左部设有开口向左、截面呈六边形的盲孔而形成左部套体;第一橡胶连接件(48)的外周侧部呈六角柱形,其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传动机构(4) 的第一轴套(47)的左部套体的盲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一轴套(47 )设置在第一壳体(3 )的第一轴套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3 )转动连接; 第一钢带轮(43)由其中央孔(43-1)套在第一传动轴(44)上,且与第一传动轴(44)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传动轴(44)由其左端伸入第一轴套(47)的右部套体的盲孔中,且与第一轴套(47)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传动轴(44)由其右端伸入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上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3)转动连接;且第一钢带轮(43)的卷绕槽位于第一滑块(41)的下方;第一橡胶连接件(48)设置在第一轴套(47)的左部套体中;第一传动轴(44)还包括从右方连接在转动柱(44-6)上且与转动柱(44-6)同轴线的直径较细的作为连接柱(44-5)的轴段;第一传动轴(44)的连接柱(44-5)上设有沿径向以及沿左右向设置的开口向右且贯穿连接柱(44-5)的直径的一字形槽(44-5-1);第一卷簧座(46)为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注塑一体件,第一卷簧座(46)设有中央盲孔;第一卷簧(45)为成卷的长条形片状弹簧钢,且第一卷簧(45)的内侧一端呈90度折弯状;第一卷簧(45)设置在第一卷簧座(46)的中央盲孔中,第一卷簧(45)的外侧一端与第一卷簧座(46)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卷簧(45)由其内侧端头的片体插入第一传动轴(44)的连接柱(44-5)的右端槽口内并由粘结剂粘结固定,而使得第一卷簧(45)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4)上,从而使得第一卷簧座(46)通过第一卷簧(45)与第一传动轴(44) 连接在一起;第一卷簧座(46)通过紧固件从右方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3)的前下簧座固定座(3 )上;第二传动机构(5)还包括第二钢带(52)、第二钢带轮(53)、第二传动轴(54)、第二轴套 (57)和第二卷簧(55)和第二卷簧座(56);第二钢带(52)为长条形片状的钢制一体件;第二滑块(51)与第二钢带(52)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钢带轮(53)为设有中央孔的注塑一体件;第二钢带轮(53)设有卷绕槽;第二传动轴(54)为钢制一体件,包括转动柱,转动柱的大小与第二传动轴安装孔的大小相对应;第二轴套(57)为注塑一体件,第二轴套(57)是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旋转体,第二轴套(57)的左端部位的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的第二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对应;第二轴套(57)的右部设有开口向右的盲孔而形成右部套体,该右部套体的内径与第二传动轴(54)的转动柱直径相配合;第二轴套 (57)的左部设有开口向左、截面呈六边形的盲孔而形成左部套体;第二橡胶连接件(58)的外周侧部呈六角柱形,其外周侧部形状与第二传动轴组件(5)的第二轴套(57)的左部套体的盲孔的形状相配合;第二轴套(57 )设置在第一壳体(3 )的第二轴套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3 )转动连接; 第二钢带轮(53)由其中央孔套在第二传动轴(54)上,且与第二传动轴(54)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传动轴(54)由其左端伸入第二轴套(57)的右部套体的盲孔中,且与第二轴套(57) 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传动轴(54)由其右端伸入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上的第二传动轴安装孔中,且与第一壳体(3)转动连接;且第二钢带轮(53)的卷绕槽位于第二滑块 (51)的下方;第二橡胶连接件(58)设置在第二轴套(57)的左部套体中;第二卷簧(55)和第二卷簧座(56)的结构与第一传动机构(4)的第一卷簧(45)和第一卷簧座(46)完全相同,第二卷簧(55)设置在第二卷簧座(56)内,且第二卷簧(55)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转动轴(54)上;第二卷簧座(56)通过紧固件从右方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3)的后上簧座固定座(35b)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卷簧(45)的位于外侧的一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卷簧座(46)还设有连接槽(46-1) 和连接柱(46-2);中央盲孔的开口向左、且其轴向沿左右向水平设置;连接槽(46-1)有3个,围绕中央盲孔的轴线以等间隔角度设置,且开口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连接柱(46-2) 有3个,各连接柱(46-2)朝向左方水平设置,且位于相应一个连接槽(46-1)中;第一卷簧 (45)由其位于外侧的折弯状的端部套在第一卷簧座(46)的相应一个连接柱(46-2)上,并由第一卷簧(45)的回折的端头片体被卡在该连接柱(46-2)和所在连接槽(46-1)的朝向中央盲孔的轴线的一侧之间从而与第一卷簧座(46)固定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块(41)的后部设有上下贯通的作为穿绳孔(41-1)的通孔,第一滑块(41)的上部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开口向前并与上述穿绳孔相贯通的螺钉孔(41-2),第一滑块(41)的前下部设有开口向左的安装槽(41-3),该安装槽(41-3)沿上下向设置且贯通第一滑块(41)下方;第一滑块(41)还设有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朝向左方的安装柱(41-4),安装柱(41-4)位于安装槽(41-3)中,且位于安装槽(41-3)的上端;阻挡座(33 )的左挡板(33-1)和右挡板(33-2 )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阻挡座(33 )的底板(33-3)由其左端从下方连接在左挡板(33-1)的下端,阻挡座(33)的底板(33_3)由其右端连接在右挡板(33-2)的下端,隔离板(36)向下伸出壳主体(31)的上侧板(31-1),由其下端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相连;锚杆座(32)的前端部位设有轴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2个调节孔,该2个调节孔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称为左调节孔(32-1)和右调节孔(32-2); 左调节孔(32-1)从前方与左侧铅垂通孔相连通,右调节孔(32-2)与右侧铅垂通孔相连通;当第一滑块(41)处于最下方的位置时,第一滑块(41)的下端面的后部从上方与阻挡座(33)的底板(33-3)的上端面相接触,且第一滑块(41)的螺钉孔与锚杆座(32)的左侧调节孔(32-1)相对准;左侧传递组件的第一钢丝绳(ll_2a)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2)的锚头(21)的底板上的左侧钢丝绳孔和第一滑块(41)的穿绳孔(41-1)后,再通过一个螺钉从前向后旋入第一滑块(41)的螺钉孔(41-2)内从而将第一钢丝绳(ll_2a)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41)上;第一钢带(42)的上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钢带(42)的上端折弯部位从下向上穿过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和锚杆(22)的左滑道(22-4)后,从左方嵌入第一滑块(41)的安装槽(41-3)中,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第一滑块(41)的安装柱(41-3)上,从而将第一钢带(42)连接在第一滑块(4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钢带(42)的下端按照180度回折后形成折弯状的端部;第一钢带轮(43)为设有中央孔(43-1)的注塑一体件,中央孔(43-1)的轴线也即第一钢带轮(43)的主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第一钢带轮(43)由位于左右侧一侧的轮部 (43-2)和位于左右侧的另一侧的颈部(43-3)组成,中央孔(43-1)贯通轮部(43_2)和颈部(43-3);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的外周部位设有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侧阻挡板(43-2-1)和右侧阻挡板(43-2-2),从而形成用于卷绕钢带的;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2)还包括开口朝向左右侧的外侧且沿径向设置的安装槽(43-2-3),所述安装槽 (43-2-3)沿径向向外贯通轮部(43-2);第一钢带轮(43)的轮部(43_2)还设有轴线与第一钢带轮(43)的主轴线相平行的安装柱(43-2-4),安装柱(43-2-4)位于安装槽(43-2-3)中, 位于安装槽(43-2-3)的径向内侧一端,且其朝向与安装槽(43-2-3)的开口方向相同;第一钢带轮44的颈部(43-3)为圆筒状套体;第一钢带(42)的一端的折弯部位从左方嵌入第一钢带轮(43)的安装槽(43-2-3)中, 并由该折弯部位的端部套在安装柱(43-2-4)上,再将第一钢带(42)的在径向外侧伸出第一钢带轮(43)的安装槽(43-2-3)的带体卷绕在第一钢带轮(43)的卷绕槽上,从而将第一钢带(42)由其一端连接并卷绕在第一钢带轮(43)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钢带轮(43)在安装时位于第一壳体(3)的内腔中,且按照轮部(43-2)位于左侧、颈部(43-3)位于右侧的方式设置;与第一钢带轮(43)结构完全相同的第二钢带轮(53)安装时位于第一壳体(3)的内腔中,且按照轮部位于右侧、颈部位于左侧的方式设置;第二钢带轮(53 )的轮部和颈部所处的左右侧位置与第一钢带轮(43 )的轮部(43-2 )和颈部(43-3)所处的左右侧位置的不同,从而第一钢带轮(43)和第二钢带轮(53)两者的最大外径的轮部左右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上的2个轴套安装孔均是左大右小的阶梯状通孔;第一轴套(47)的外周侧部形状呈阶梯状圆柱形,其形状与第一壳体(3)的第一轴套安装孔的形状相对应;第一轴套(47)的左端设有左端头(47-1);第一传动轴(44)的转动柱 (44-6)的右部设有一个环形的凸肩部(44-4);且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_4)的外径大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第一传动轴安装孔的直径;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恰好位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方,且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与第一壳体(3)的右侧板(31-4)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第一轴套(47)从左向右插入第一壳体(3)的壳主体(31)的左侧板(31-2)的第一轴套安装孔中直至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47-1)与第一轴套安装孔的朝向左方的台阶面相接触,且第一轴套(47)与第一壳体(3)转动连接;从而在第一传动轴(44)的凸肩部(44-4)和第一轴套(47)的左端头(47-1)的作用下,第一传动轴(44)上和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4)上的第一钢带轮(43)、第一轴套(47)被左右限位在第一壳体(3)的左侧板(31-2)和右侧板 (31-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3)还包括钢丝绳孔座(39);钢丝绳孔座(39)从右方连接在壳主体(31)的右侧板(31-4)上,且钢丝绳孔座(39)设有贯通右侧板(31-4)的2个钢丝绳孔;第一钢丝绳(11- )的下端从上方向下依次穿过锚杆组件(2)的锚头(21)的底板上的左侧钢丝绳孔和第一滑块(41)的穿绳孔(41-1)后,再穿过锚杆(22)的左滑道(22-4)和第一壳体(3)的左滑道(37)后进入壳主体(31)的内腔中,再从钢丝绳孔座(39)的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31);同样的,第二钢丝绳(ll_2b)从钢丝绳孔座(39)的另1个钢丝绳孔中向右伸出壳主体(3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电器部件还包括观察板(83);观察板(83)为一块矩形的透明玻璃板;电路板(61)上设有单片机系统、蜂鸣报警器和显示屏朝向下方的液晶显示器;第二壳体(7)的下侧板(74)设有位于中后部的矩形缺口,观察板(83)从上方固定在第二壳体(7)的下侧板(74)的矩形缺口上,电路板(61)上的液晶显示器位于观察板(83)的上方;第二盖板上设有通音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围岩离层位移监测仪,包括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机械部件包括锚杆组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一壳体和基本设置在锚杆组件中的2个离层位移传递组件。锚杆组件固定在第一壳体上;第一、第二传动机构均基本设置在第一壳体中,2个离层位移传递组件的动力输出件与分别于第一、第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件动力连接。电器部件包括第二壳体以及固定在第二壳体中的电路板、第一角度传感器和第二角度传感器等。第一壳体的左侧板边沿设有3至6个销钩组件,第二壳体的右侧板相应位置设有销孔。第一壳体通过销钩组件插入并钩住第二壳体的销孔而连接在一起。且第一、第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分别与第一、第二角度传感器连接。
文档编号E21F17/18GK102564376SQ20121002370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3日
发明者周李兵, 姜振南, 张立斌, 徐士敏, 徐娟, 汤利平, 王启峰, 胡文涛, 贺耀宜, 赵立厂, 顾巧明, 高文, 鲍永涛 申请人:中煤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