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32145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包括牵引架、机架、平地铲和行走机构,其中,所述牵引架与机架连接,平地铲和行走机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平地铲包括主铲刀、两个副铲刀以及两个变幅铲刀,所述主铲刀的每个端部依次与一个副铲刀和一个变幅铲刀连接;所述主铲刀和副铲刀铰接在一起,该副铲刀与变幅铲刀之间设有推动副铲刀向铲面的前方作折叠运动的折叠动力机构,该折叠动力机构位于铲面的背侧,该折叠动力机构包括伸缩缸,该伸缩杆的缸体与主铲刀铰接,伸缩杆与副铲刀铰接;所述副铲刀和变幅铲刀之间通过可装拆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平地机平地铲的幅度可以调节,便于运输。
【专利说明】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装备,具体涉及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

【背景技术】
[0002]平整土地,是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又是发展旱田灌溉的前提。如果田面高低不平将导致高处难以灌上水,而低处水又过深,还会出现跑土、跑水、跑肥等现象。因此群众说:“打井不平地,等于白费力”。土地平整与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田面平整后的土地有利于灌溉、耕作、节约土地和劳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的旱地平地机的平地铲一般采用整体式构造,由于平地铲一般采用3米、4米和5米三种幅宽,而我国公路一般车道宽度约2米,因此这种整体式平地铲很不方便运输;此夕卜,为达到地面平整的最佳效果,不同动力的拖拉机应匹配不同激光平地机铲斗的幅宽,且拖拉机马力越大与其相匹配的平地铲的幅宽应越宽。对于不同马力的拖拉机,如果采用整体式平地铲,那么就得购买不同幅宽的平地铲斗,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旱地平地机需要一种新型变幅宽可折叠式平地铲斗机构,以满足运输方便和精确平整的效果。专利(申请号:201210571220.0)公开了一种工程设备四轮仿形可折叠式平地机,在主刮土铲两端通过铰链连接有副推、刮土铲,主副推、刮土铲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实现了平地Ψ的折叠,但操作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旱地平地机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包括牵引架、机架、平地铲和行走机构,其中,所述牵引架与机架连接,平地铲和行走机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平地铲包括主铲刀、两个副铲刀以及两个变幅铲刀,所述主铲刀的每个端部依次与一个副铲刀和一个变幅铲刀连接;所述主铲刀和副铲刀铰接在一起,该主铲刀与副铲刀之间设有推动副铲刀向铲面的前方作折叠运动的折叠动力机构,该折叠动力机构位于铲面的背侧,该折叠动力机构包括伸缩缸,该伸缩杆的缸体与主铲刀铰接,伸缩杆与副铲刀铰接;所述副铲刀和变幅铲刀之间通过可装拆结构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主铲刀的端部设有主铲刀折叠支架,该主铲刀折叠支架延伸至副铲刀处;所述副铲刀上设有副铲刀折叠支架,所述伸缩缸的缸体通过销轴与主铲刀折叠支架中延伸至副铲刀处的部分铰接,所述伸缩缸的伸缩杆通过销轴与副铲刀折叠支架铰接;所述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和处于折叠状态时之间的夹角为90°,且当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缩回至最短,当副铲刀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伸出至最长。
[0007]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好处在于,当副铲刀相对于主铲刀进行折叠时,整个伸缩缸在伸长的同时还随副铲刀的转动而转动,此时所述伸缩缸容易与主铲刀的端部产生干涉、碰撞,由于设置了所述主铲刀折叠支架,该主铲刀折叠支架延伸至副铲刀处,并将伸缩缸的缸体铰接在该主铲刀折叠支架中延伸至副铲刀处的部分上,使得伸缩缸在随副铲刀转动时的转动中心已偏离主铲刀的端部,因此伸缩杆在随副铲刀转动幅度最大时(此时副铲刀与主铲刀夹角为90° ),该伸缩缸仍然不会与主铲刀的端部发生干涉、碰撞。此外,将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和处于折叠状态时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可以确保铲刀在折叠状态下的宽度最短,且不会与折叠后的副铲刀内侧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并且,当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缩回至最短,这样伸缩杆也可以承受副铲刀的部分工作载荷,当副铲刀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伸出至最长,使得副铲刀不会进一步向内侧转动从而与其他部件产生碰撞,提高安全性能。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副铲刀在与主铲刀连接的端部的上部和中部设有朝主铲刀延伸的转动连接板,该转动连接板上设有销孔,该转动连接板与主铲刀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0009]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好处在于,不但便于主铲刀和副铲刀之间的连接,而且由于所述转动连接板延伸至主铲刀,可以确保主铲刀和副铲刀在连接部位能够紧密对接,不会在对接部分出现过大缝隙,从而影响铲土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主铲刀在与副铲刀连接的端部设有工作时的受压着力面,该受压着力面设置于铲面的后侧并延伸至副铲刀处;所述副铲刀在与主铲刀连接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受压着力面相对应的施压着力面,当所述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施压着力面与所述受压着力面相贴合。
[0011]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好处在于,由于所述施压着力面与所述受压着力面设置在铲面的后侧,因此不影响副铲刀向前折叠,而当整个铲刀处于工作状态时,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工作时泥土对副铲刀产生向后的作用力,通过所述施压着力面与所述受压着力面的配合,抵抗副铲刀工作时的阻力,确保副铲刀和主铲刀始终保持呈直线的工作状态,并且也确保主铲刀和副铲刀的铲面平整,保证铲土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副铲刀和变幅铲刀之间的可装拆结构为螺栓连接结构。这样可以调节变幅铲刀相对于副铲刀的距离,从而调节整个铲刀的宽度。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变幅铲刀的外端设有向前延伸的侧板。该侧板的作用在于,工作时防止铲刀两端处的泥土向外流出,与铲刀组合在一起起到运土作用,有利于将泥土向中间汇集,将高处泥土填充到低处。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行走轮主轴、两个油缸、两个油缸支架以及两个支架连杆,其中,所述两个行走轮通过轴承对称地设置在行走轮主轴的两端;所述油缸支架固定在主铲刀的上部;所述油缸的缸体铰接在油缸支架上,该油缸的伸缩杆铰接在行走轮主轴上;所述支架连杆一端固定在行走轮主轴上,另一端铰接在主铲刀的下部。
[0015]在上述行走机构中,设置行走轮,便于在马路上行驶,以及为平地铲的高程升降提供支撑点;轮系在油缸的驱动下转动,从而改变平地铲刀底端与泥面的距离,实现旱地平地机平地铲的高程运动。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牵引架与机架之间通过三点悬挂结构连接,该三点悬挂结构包括两个铰接结构和一个伸缩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两个铰接结构设置在牵引架的端部的两侧,并将牵引架与机架连接在一起;所述伸缩连接结构包括油缸,该油缸的缸体铰接在机架上,伸缩杆铰接在牵引架上。
[0017]通过上述三点悬挂结构实现牵引架与机架之间的连接,并确保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顺利地将驱动装置的牵引动力传递到机架上,牵引本实用新型的平地机工作。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机架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分别连接在主铲刀的上部和下部,其中,所述上连接杆的上表面与主铲刀的上表面平齐。这样使得机架结构简单,并确保整体刚度。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伸缩缸为气缸或者油缸。
[00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铲刀和副铲刀之间设置折叠动力机构,使得副铲刀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伸展和折叠,折叠后,整个铲刀缩小到最短距离,达到方便运输的目的,而展开后,即可恢复到正常的工作铲幅;并且,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向上翻转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副铲刀向前折叠,不但在折叠时以及维持折叠状态时需要的力小,而且折叠后的副铲刀不会自行恢复伸展状态,避免带来危险,现有技术中由于副铲刀向上折叠,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由于振动而自行向下伸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0022]2、本实用新型中变幅铲刀通过可装拆结构与副铲刀联接成一体,变幅铲刀的幅宽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因此能够根据实际拖拉机马力选择与其最佳匹配变幅铲刀幅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主铲刀和副铲刀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4为图1所示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I牵引架、2机架、3油缸支架、4变幅铲刀、5副铲刀、6旋转连接扳、7销轴、8螺栓连接结构、9行走轮、10主铲刀折叠支架、11主铲刀、12行走轮主轴、13支架连杆、14油缸、15伸缩杆、15-1缸体、15-2伸缩杆、16油缸、17交接结构、18销轴、19侧板、20施压着力面、21受压着力面、22销轴、23副铲刀折叠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8]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包括牵引架1、机架2、平地铲和行走机构。其中,所述牵弓I架I与机架2连接,平地铲和行走机构设置在机架2上。所述平地铲包括主铲刀11、两个副铲刀5以及两个变幅铲刀4,所述主铲刀11的每个端部依次与一个副铲刀5和一个变幅铲刀4连接;所述主铲刀11和副铲刀5铰接在一起,该主铲刀11与副铲刀5之间设有推动副铲刀5向铲面的前方作折叠运动的折叠动力机构,该折叠动力机构位于铲面的背侧,该折叠动力机构包括伸缩缸15,该伸缩缸15的缸体15-1与主铲刀11铰接,伸缩杆15-2与副铲刀5铰接;所述副铲刀5和变幅铲刀4之间通过可装拆结构连接。
[0029]参见图1?图4,所述主铲刀11的端部设有主铲刀折叠支架10,该主铲刀折叠支架10延伸至副铲刀5处;所述副铲刀5上设有副铲刀折叠支架23,所述伸缩缸15的缸体15-1通过销轴18与主铲刀折叠支架10中延伸至副铲刀5处的部分铰接,所述伸缩缸15的伸缩杆15-2通过销轴22与副铲刀折叠支架23铰接。所述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时和处于折叠状态时之间的夹角为90°,且当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15-2缩回至最短,当副铲刀5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15-2伸出至最长。上述结构的好处在于,当副铲刀5相对于主铲刀11进行折叠时,整个伸缩缸15在伸长的同时还随副铲刀5的转动而转动,此时所述伸缩缸15容易与主铲刀11的端部产生干涉、碰撞,由于设置了所述主铲刀折叠支架10,该主铲刀折叠支架10延伸至副铲刀5处,并将伸缩缸15的缸体15-1铰接在该主铲刀折叠支架10中延伸至副铲刀5处的部分上,使得伸缩缸15在随副铲刀5转动时的转动中心已偏离主铲刀11的端部,因此伸缩缸15在随副铲刀5转动幅度最大时(此时副铲刀5与主铲刀11夹角为90°,参见图4),该伸缩缸15仍然不会与主铲刀11的端部发生干涉、碰撞。此外,将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时和处于折叠状态时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可以确保铲刀5在折叠状态下的宽度最短,且不会与折叠后的副铲刀5内侧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并且,当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15-2缩回至最短,这样伸缩杆15-2也可以承受副铲刀5的部分工作载荷,当副铲刀5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15-2伸出至最长,使得副铲刀5不会进一步向内侧转动从而与其他部件产生碰撞,提高安全性能。
[0030]参见图1?图3,所述副铲刀5在与主铲刀11连接的端部的上部和中部设有朝主铲刀11延伸的转动连接板6,该转动连接板6上设有销孔,该转动连接板6与主铲刀11之间通过销轴7连接。这样不但便于主铲刀11和副铲刀5之间的连接,而且由于所述转动连接板6延伸至主铲刀11,可以确保主铲刀11和副铲刀5在连接部位能够紧密对接,不会在对接部分出现过大缝隙,从而影响铲土效果。
[0031]参见图1和图3,所述主铲刀11在与副铲刀5连接的端部设有工作时的受压着力面21,该受压着力面设置于铲面的后侧并延伸至副铲刀5处;所述副铲刀5在与主铲刀11连接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受压着力面21相对应的施压着力面20,当所述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施压着力面20与所述受压着力面21相贴合。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所述施压着力面20与所述受压着力面21设置在铲面的后侧,因此不影响副铲刀5向前折叠,而当整个铲刀处于工作状态时,副铲刀5处于展开状态,工作时泥土对副铲刀5产生向后的作用力,通过所述施压着力面20与所述受压着力面21的配合,抵抗副铲刀5工作时的阻力,确保副铲刀5和主铲刀11始终保持呈直线的工作状态,并且也确保主铲刀11和副铲刀5的铲面平整,保证铲土效果。
[0032]参见图1,所述副铲刀5和变幅铲刀4之间的可装拆结构为螺栓连接结构8,通过转动螺栓,可以调节变幅铲刀4相对于副铲刀5的距离,从而调节整个铲刀的宽度。
[0033]参见图1和图4,所述变幅铲刀4的外端设有向前延伸的侧板19,该侧板19的作用在于,工作时防止铲刀两端处的泥土向外流出,与铲刀组合在一起起到运土作用,有利于将泥土向中间汇集,将高处泥土填充到低处。
[0034]参见图1和图4,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9、行走轮主轴12、两个油缸14、两个油缸支架3以及两个支架连杆13,其中,所述两个行走轮9通过轴承对称地设置在行走轮主轴12的两端;所述油缸支架3固定在主铲刀11的上部;所述油缸14的缸体铰接在油缸支架3上,该油缸14的伸缩缸铰接在行走轮主轴12上;所述支架连杆13 —端固定在行走轮主轴12上,另一端铰接在主铲刀11的下部。在上述行走机构中,设置行走轮9,便于在马路上行驶,以及为平地铲的高程升降提供支撑点;轮系在油缸14的驱动下转动,从而改变平地铲刀底端与泥面的距离,实现旱地平地机平地铲的高程运动。
[0035]参见图1、图3和图4,所述牵引架I与机架2之间通过三点悬挂结构连接,该三点悬挂结构包括两个铰接结构17和一个伸缩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两个铰接结构17设置在牵引架I的端部的两侧,并将牵引架I与机架2连接在一起;所述伸缩连接结构包括油缸16,该油缸16的缸体铰接在机架2上,伸缩杆铰接在牵引架I上。通过上述三点悬挂结构实现牵引架I与机架2之间的连接,并确保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顺利地将驱动装置的牵引动力传递到机架2上,牵引本实用新型的平地机工作。
[0036]参见图1,所述机架2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分别连接在主铲刀11的上部和下部,其中,所述上连接杆的上表面与主铲刀11的上表面平齐。这样使得机架2结构简单,并确保整体刚度。
[0037]参见图1和图3,所述伸缩缸15可以油缸或气缸,本实施方式采用油缸。
[0038]参见图1和图4,当平地铲需要折叠减小幅宽时,液压推动两伸缩缸伸长,带动两畐Ij伊刀5绕销轴向前转动,当伸缩缸伸到最长时,副铲刀5折叠到与主铲刀11成90°的位置,从而达到折叠减小幅宽、方便运输的目的(参见图4)。当在田间工作前,通过液压控制两伸缩缸收缩带动两副铲刀5绕销轴向后转动到与主铲刀11在同一面上,恢复工作铲幅(参见图1)。为达到地面平整的最佳效果,不同动力的拖拉机应匹配不同平地机铲斗的幅宽,且拖拉机马力越大与其相匹配的平地铲的幅宽应越宽;当用大马力的拖拉机时需要较大幅宽的平地铲,此时变幅铲刀4通过螺栓连接结构8与副铲刀5联接成一体,从而达到变幅满足所需铲幅宽的目的;当所用拖拉机马力较小时,可拧下螺栓拆下两变幅铲刀4以减小铲幅宽。
[0039]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包括牵引架、机架、平地铲和行走机构,其中,所述牵引架与机架连接,平地铲和行走机构设置在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地铲包括主铲刀、两个副铲刀以及两个变幅铲刀,所述主铲刀的每个端部依次与一个副铲刀和一个变幅铲刀连接;所述主铲刀和副铲刀铰接在一起,该主铲刀与副铲刀之间设有推动副铲刀向铲面的前方作折叠运动的折叠动力机构,该折叠动力机构位于铲面的背侧,该折叠动力机构包括伸缩缸,该伸缩杆的缸体与主铲刀铰接,伸缩杆与副铲刀铰接;所述副铲刀和变幅铲刀之间通过可装拆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铲刀的端部设有主铲刀折叠支架,该主铲刀折叠支架延伸至副铲刀处;所述副铲刀上设有副铲刀折叠支架,所述伸缩缸的缸体通过销轴与主铲刀折叠支架中延伸至副铲刀处的部分铰接,所述伸缩缸的伸缩杆通过销轴与副铲刀折叠支架铰接;所述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和处于折叠状态时之间的夹角为90°,且当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缩回至最短,当副铲刀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折叠动力机构中的伸缩杆伸出至最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铲刀在与主铲刀连接的端部的上部和中部设有朝主铲刀延伸的转动连接板,该转动连接板上设有销孔,该转动连接板与主铲刀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铲刀在与副铲刀连接的端部设有工作时的受压着力面,该受压着力面设置于铲面的后侧并延伸至副铲刀处;所述副铲刀在与主铲刀连接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受压着力面相对应的施压着力面,当所述副铲刀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施压着力面与所述受压着力面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铲刀和变幅铲刀之间的可装拆结构为螺栓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幅铲刀的外端设有向前延伸的侧板。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行走轮主轴、两个油缸、两个油缸支架以及两个支架连杆,其中,所述两个行走轮通过轴承对称地设置在行走轮主轴的两端;所述油缸支架固定在主铲刀的上部;所述油缸的缸体铰接在油缸支架上,该油缸的伸缩杆铰接在行走轮主轴上;所述支架连杆一端固定在行走轮主轴上,另一端铰接在主铲刀的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架与机架之间通过三点悬挂结构连接,该三点悬挂结构包括两个铰接结构和一个伸缩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两个铰接结构设置在牵引架的端部的两侧,并将牵引架与机架连接在一起;所述伸缩连接结构包括油缸,该油缸的缸体铰接在机架上,伸缩杆铰接在牵引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分别连接在主铲刀的上部和下部,其中,所述上连接杆的上表面与主铲刀的上表面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变幅宽可折叠式旱地平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缸为气缸或者油缸。
【文档编号】E02F3/815GK204185890SQ201420577975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8日
【发明者】罗锡文, 许奕, 胡炼, 可欣荣, 林潮兴, 杨伟伟, 周浩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