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045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密井网区的井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精度达到单层级别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然后将某一个单层作为研究对象;

2)针对该单层,顺古流向方向,建立多条近垂直于古河道的流向的连井剖面;

3)选择某条连井剖面,并将目标单层顶部拉平;

4)在该连井剖面中选择砂体厚度最大的井作为基准井i,其中i=1,2,3…,初始i=1;

5)对该连井剖面待对比井进行编号,基准井i左侧第1口井为Z1,第2口井为Z2,…,第n口井为Zn,以此类推;基准井右侧第1口井为Y1,第2口井为Y2,…,第n口井为Yn,以此类推;分别计算各井砂体底部高程,并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体底部高程等值线图;

6)从基准井i出发,分别向两侧,按照顺序逐井与基准井进行砂体厚度、砂体底部高程值比对,直至该剖面所有井参与对比或识别出一条完整的以基准井i为中心的单一古河道,根据两者变化情况判断非基准井是否处于单一古河道内部;

7)在该剖面所有的井都参与对比后,则应检查研究区所有剖面是否完成对比,如果没有完成,则进行下一条剖面的对比,如果已完成,则进入步骤8);

8)将所有剖面识别结果投影到井位图上去,参考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体底部高程等值线图,对识别结果进行修正,实现该单层的地下古河道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密井网区是指井距小到可以保证多口井能够钻遇到同一个单一古河道,井距越小,识别结果越可靠;单层是指垂向由单一沉积期次构成的地层单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古流向,是通过研究目标区沉积时期的古地理研究得出的古河道的流向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单层顶部拉平是通过使连井剖面中各个井的目标单层顶部处于同一个水平面内完成单层顶部拉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砂体厚度数据来源于测井资料解释结果,砂体底部高程值是指砂体底部到该单层顶部的垂向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单一古河道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的判断标准是:假设Z(n-1)砂体厚度ZD(n-1)、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与基准井相比未有变化,Zn井与基准井相比: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减小,且Z(n+1)井的砂体厚度ZD(n+1)、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均减小为0,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减小,Z(n+1)井的砂体厚度ZD(n+1)、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均减小,Z(n+2)井的砂体厚度ZD(n+2)、砂体底部高程值ZYn(n+2)均增大,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此时若ZDn>ZD(n+2)则河道边界位于Z(n+1)井与Z(n+2)井之间;若ZDn<ZD(n+2)则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若ZDn=ZD(n+2)则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或者Z(n+1)井与Z(n+2)井之间;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减小,且Z(n+1)井的砂体厚度ZD(n+1)未见变化,而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出现增大或减小,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未有减小,且Z(n+1)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未见变化,砂体厚度ZD(n+1)变小,Z(n+2)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2),砂体厚度ZD(n+2)与Z(n+1)井相同,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未有变化,Z(n+1)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砂体厚度ZD(n+1)均变小,Z(n+2)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2)、砂体厚度ZD(n+2)均变小且与Z(n+1)井相同,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均减小,且Z(n+1)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砂体厚度ZD(n+1)均变小且与Zn井相同,Z(n+2)井的砂体底部高程值ZY(n+2)、砂体厚度ZD(n+2)均变小且与Zn井、Z(n+1)井相同,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若砂体厚度ZDn、砂体底部高程值ZYn未有减小,且Z(n+1)井的砂体厚度ZD(n+1)变小,砂体底部高程值ZY(n+1)变大,Z(n+2)井的砂体厚度ZD(n+2)变小,砂体底部高程值ZY(n+2)变大,变化幅度与Z(n+1)相同,则Zn井与基准井仍处于同一个单一古河道内部,河道边界位于Zn井与Z(n+1)井之间;

若在该剖面中已经识别出一条以基准井i为中心的单一古河道,还有一部分井没有参与对比,则i=i+1,并重复步骤5),识别以基准井i+1为中心的单一古河道,直至所有井均参与对比;如果在该条剖面所有井对比完,仍没有识别出一条完整的单一古河道,则说明该条剖面没有发育古河道,或者单一古河道宽度已经超过该剖面的范围。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