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通风器的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9258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况演示装置,特别的,涉及一种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隧道在城市道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隧道内的车辆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车辆在隧道内排放的废气及污染物无法及时扩散,因此隧道的通风效果对隧道内污染物的扩散及车内人员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隧道内车流量一般是不恒定的、污染物种类较多且排放量也不恒定,另外,外界自然风的风速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很难得到比较精准的检测数据,自然也无法准确测算隧道的通风效果,因此,需要一种方案来改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基于自然通风器的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包括模型隧道1、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2、压差检测装置3、风速检测装置4、示踪气体供气系统5及示踪气体检测系统6;

所述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包括静压箱21与风机22,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一端的端口通入静压箱内,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静压箱连通且风机的旋转轴心线与隧道中心轴线不重合也不平行,使得风机的出风口与模型隧道通风入口不相对,风机通过静压箱对模型隧道提供均匀的用于模拟实际隧道内自然风的气流,所述风机连接有调速装置,调速装置用于控制风机转速而为模型隧道提供不同的风速;

所述压差检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两端端口处的微压传感器A31与微压传感器B32,两个微压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模型隧道两端口之间的气压从而及时获得模型隧道两端口之间的压差,模型隧道内壁设有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间距分布的若干个所述风速检测装置4;

模型隧道内底部中间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设置有曝气管12,曝气管上设有间距分布的若干个曝气孔,可保证示踪气体均匀快速充斥于隧道内,所述示踪气体供气系统与曝气管连接并为曝气管供气,所述示踪气体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模型隧道内底部中间的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间距分布的若干个示踪气体浓度仪A61,所述示踪气体检测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模型隧道内的沿模型隧道高度方向间距分布的若干个示踪气体浓度仪B62。

进一步的,模型隧道侧壁开设有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等距排列的若干个检修窗口13,每个检修窗口均设有可开合的密封门,打开密封门,即可对模型隧道内的示踪气体浓度仪、曝气管及其他装置进行调整。

所述静压箱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两端口之间静压差的百页窗211。

所述静压箱侧壁设置有透明视窗212。

所述曝气管12设置有位于模型隧道1与静压箱2连通位置处的截面内的延伸管121。

所述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模型隧道外顶部且位于长度方向正中间位置的竖井7,竖井底部与模型隧道连通,竖井顶部设置有无动力通风器8;无动力通风器用于结合风机22模拟自然风和无动力通风器共同作用下的隧道通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模型隧道顶部设有竖井与无动力通风器,可以结合风机模拟自然风和无动力通风器共同作用下的隧道通风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模型隧道中只有一种示踪气体,示踪气体分散排放且排放量稳定产可调,另外,用于检测示踪气体的各示踪气体浓度仪是分散布置的,检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更可靠,得到的通风效果数据也更精准。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型隧道,11-风速测口,12-曝气管,121-延伸管,13-检修窗口,14-层架,2-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21-静压箱,211-百页窗,212-透明视窗,22-风机,3-压差检测装置,31-微压传感器A,32-微压传感器B,4-风速检测装置,5-示踪气体供气系统,6-示踪气体检测系统,61-示踪气体浓度仪A,62-示踪气体浓度仪B,7-竖井,8-无动力通风器,9-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的一种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包括模型隧道1、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2、压差检测装置3、风速检测装置4、示踪气体供气系统5及示踪气体检测系统6。本实施例中,模型隧道按1:15的模型比例模拟300m长的实际隧道,模型隧道总长20m,分成每段2m,共10节;静压箱为2.5m*1.5m的棱柱体形状,本实施例中,选用CO作为示踪气体代替隧道内污染物。

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包括静压箱21与风机22,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一端的端口通入静压箱内,风机的出风口与静压箱连通且风机的旋转轴心线与隧道中心轴线垂直,风机连接有调速装置,调速装置用于控制风机转速而为模型隧道提供不同的风速。本实施例中,调速装置采用变频器及由变频器连接控制的变频电机,风机与变频电机连接。

压差检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两端端口处的微压传感器A31与微压传感器B32,两个微压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模型隧道两端口之间的气压从而及时获得模型隧道两端口之间的压差,模型隧道内壁设有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若干个风速测口11,相邻两个风速测口之间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的间距为0.5~2.5m,风速检测装置4设置在风速测口处,且每一个风速测口都设置有一个风速检测装置。

模型隧道内底面正中间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设置有曝气管12,曝气管上设有等距分布的若干个曝气孔,可保证示踪气体均匀快速充斥于隧道内,示踪气体供气系统与曝气管连接并为曝气管供气,示踪气体供气系统与曝气管之间连接有调节示踪气体流量的流量调节阀9,示踪气体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模型隧道内底面正中间的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若干个示踪气体浓度仪A61,本实施例中,各示踪气体浓度仪A61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示踪气体浓度仪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的距离为0.5~2.5m。

示踪气体检测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模型隧道内的沿模型隧道高度方向间距分布的若干个示踪气体浓度仪B62,本实施例中,模型隧道内设有层架14,层架14设有若干层层板,相邻两层板之间沿模型隧道高度方向的距离为100~150mm,每一层层板上均设置有示踪气体浓度仪B62。

本实施例中,模型隧道侧壁开设有沿模型隧道长度方向等距排列的若干个检修窗口13,每个检修窗口均设有可开合的密封门,打开密封门,可对模型隧道内的示踪气体浓度仪、曝气管及其他装置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静压箱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模型隧道长度方向两端口之间静压差的百页窗211,通过调节百页窗页片的开度来调节进入模型隧道内的气体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静压箱侧壁设置有透明视窗212,便于检测静压箱内部情况。

曝气管12设置有位于模型隧道1与静压箱2连通位置处的截面内的延伸管121。

隧道通风效果模拟检测系统还设置在模型隧道外顶部且位于长度方向正中间位置的竖井7,本实施例,竖井内径为160mm,竖井底部与模型隧道连通,竖井顶部设置有无动力通风器8;无动力通风器用于结合风机22模拟自然风和无动力通风器共同作用下的隧道通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过程大致如下:

按照实际隧道设置竖井需风量,通过调节风机控制自然风速,使得自然通风器送风系统排风量达到设置的需风量要求。调节模型隧道口风机风速,使得模型隧道端口风速分别为1m/s、2m/s、3m/s、4m/s、5m/s,按照实际隧道CO排放量,向模型隧道内部通入相同比例(1/15)的CO,根据试验工况,测定模型隧道内CO浓度,对比没有竖井及无动力通风器情况下,模型隧道内CO浓度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实际隧道的通风效果,并据以适当并合理采取增强实际隧道通风效果的措施,在确保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设备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