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2246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注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



背景技术:

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它是以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帮摩擦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它结构物的基础。而将井壁下放到井筒中之后,井壁在自身重力克服井帮摩擦阻力下才能顺利下沉,有时候不仅下沉速度慢,甚至会停止下沉,这就影响了沉井的掘进速度,同时还会造成井帮出现片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井壁顺利下放以及减少片帮现象的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沉井的掘进速度,还可以降低地层渗水对井帮的冲刷,有利于保证井帮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包括泥浆池、泥浆泵、泥浆输送管和快速插接装置,所述泥浆池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泥浆泵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泥浆泵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泥浆输送管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泥浆输送管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快速插接装置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快速插接装置的泥浆输出端与设置在沉井井壁上且贯穿沉井井壁内壁和外壁的注浆孔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注浆孔的泥浆输出端的出液口设置在沉井井壁的外壁上。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所述泥浆池的泥浆输出端的泥浆进口设有过滤装置。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所述过滤装置为篦子。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所述快速插接装置的泥浆输出端上设置有单向阀。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还包括监测分系统和控制分系统,所述控制分系统分别与所述泥浆泵和所述监测分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监测分系统中,管道压力传感器和流量穿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泥浆输送管内。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所述快速插接装置包括上快插接头、缓冲管和下快插接头,所述泥浆输送管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上快插接头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上快插接头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缓冲管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缓冲管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下快插接头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下快插接头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注浆孔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缓冲管管径D,所述泥浆输送管管径d,D=1.5-2d。

上述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所述注浆孔的泥浆输出端与注浆分流槽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注浆分流槽设置在沉井井壁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利用本实用新型向沉井井壁和沉井井帮之间进行注浆,可以解决井壁下放速度不均匀,有利于保证沉井的掘进速度。

2.利用本实用新型向沉井井壁和沉井井帮之间进行注浆,可以减缓或防止地层渗水或涌水对沉井井帮的冲刷,有利于保证沉井井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的快速插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的注浆分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泥浆池;2-泥浆泵;3-泥浆输送管;4-快速插接装置;5-单向阀;6-注浆孔;7-沉井井壁;8-沉井井帮;9-上快插接头;10-缓冲管;11-下快插接头;12-注浆分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井壁壁后处理的注浆系统,包括泥浆池1、泥浆泵2、泥浆输送管3和快速插接装置4,所述泥浆池1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泥浆泵2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泥浆泵2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泥浆输送管3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泥浆输送管3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的泥浆输出端与设置在沉井井壁7上且贯穿沉井井壁7内壁和外壁的注浆孔6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注浆孔6的泥浆输出端的出液口设置在沉井井壁7的外壁上。其中,所述注浆孔6设置在与沉井井壁7刃脚相邻的沉井井壁7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包括上快插接头9、缓冲管10和下快插接头11,所述泥浆输送管3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上快插接头9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上快插接头9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缓冲管10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缓冲管10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下快插接头11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下快插接头11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注孔管的泥浆输入端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缓冲管10管径D,所述泥浆输送管3管径d,D=1.5-2d。所述缓冲管10可以避免利用所述泥浆泵2在向沉井井壁7和沉井井帮8之间的空隙注入泥浆时增压泵入泥浆过程中导致沉井井壁7和沉井井帮8之间的空隙内的泥浆发生较大的涌动,从而减少泥浆涌动对沉井井壁7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其中,为了避免所述泥浆池1内的大块杂物被抽入所述泥浆泵2内造成所述泥浆泵2损坏或者堵塞所述泥浆输送管3,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泥浆池1的泥浆输出端的泥浆进口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为篦子;为了避免在将泥浆置换为水泥浆前所述泥浆泵2停机时泥浆会倒流至所述泥浆输送管3内,致使沉井井壁7与沉井井帮8之间出现空隙,导致地层渗水或涌水对沉井井帮8冲刷或损坏,在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的泥浆输出端设置有单向阀5。

而为了对向沉井井壁7壁后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和流量进行监测,同时对所述泥浆泵2输出功率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还设有监测分系统和控制分系统,所述控制分系统分别与所述泥浆泵2和所述监测分系统通信连接;所述监测分系统中,管道压力传感器和流量穿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泥浆输送管3内。

为了便于在沉井井壁7下落到设计的位置后对沉井井壁7壁后空间进行水泥浆注浆,同时有利于水泥浆向沉井井壁7壁后空间均匀注浆,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6的泥浆输出端与注浆分流槽12流体导通连接,所述注浆分流槽12设置在沉井井壁7的外壁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注浆分流槽12设置在沉井井壁7的外壁上。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将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的泥浆输出端与所述注浆孔6的泥浆输入端连接,并对接口进行密封处理,然后再将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的泥浆输入端与所述泥浆输送管3的泥浆输出端连接,接着将所述泥浆输送管3的泥浆输入端与所述泥浆泵2的泥浆输出端连接,然后将泥浆泵2的泥浆输入端放入所述泥浆池1内,然后通过所述控制分系统启动所述泥浆泵2向沉井井壁7壁后空间内注入泥浆,随着沉井井筒掘进,通过所述控制分系统控制所述泥浆泵2提高输出功率以提供输出泵压,满足沉井井壁7壁后空间充满泥浆的需要。带沉井井壁7下放到设计位置后,可以将所述泥浆泵2的泥浆输入端放置在水泥浆池1内或者与水泥罐车的水泥浆输出端流体导通连接,然后向沉井井壁7壁后空间内进行水泥浆注浆,以对沉井井帮8进行加固。在进行水泥浆注浆前,通常需要对所述泥浆泵2、所述泥浆输送管3、所述快速插接装置4和所述注浆孔6进行清洗,然后再进行水泥浆注浆。

将泥浆注入沉井井壁7与沉井井帮8之间的空隙之后,泥浆可以降低沉井井帮8对沉井井壁7的摩擦力,有利于沉井井壁7的下放,节省沉井整体施工时间。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