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耦合普通电阻率测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8919发布日期:2018-07-27 20:5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阻率测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耦合普通电阻率测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各行业孔内普通视电阻率测量过程中,测试探头的电极均需要以钻井液作为耦合液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受钻井液电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泥浆形成的泥饼、泥浆矿化度、泥浆浓度纵向分布不均等。因此,消除这些影响以提高测量精度显得尤为必要。

(1)目前各仪器厂商生产销售的电阻率测井设备,探头均以钻井液为耦合介质,钻井液的电性特征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2)干孔条件下不能进行测量,人工补水影响工作进度;

(3)设备供应商以开发综合测井设备为主,没有开发单一的电阻率测量装置;

(4)电阻率测井过程中,泥浆侵入现象、泥浆固化形成的泥饼及泥浆的矿化度等特征均会对电阻率测量值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无钻井液的情况下实现电阻率测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耦合普通电阻率测井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下沉重块、绝缘管及探针电极,所述绝缘管与下沉重块同轴设置且绝缘管装于下沉重块上方,绝缘管的外侧面开设有隐藏探针电极用的凹槽,而探针电极的尾端与拉线一端连接,而拉线另一端穿过凹槽底面至绝缘管内腔并沿绝缘管内腔伸出于绝缘管外,以便操作。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探针电极的数量为多个,且绝缘管外侧面设置的凹槽数量与探针电极数量一致,各探针电极置于凹槽内并通过一拉线连动,所述多个拉线于绝缘管内缠绕呈一根总拉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绝缘管包括内管及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过滤网,而所述凹槽开设在外管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各探针电极尾端连接的拉线被拉起时,探针电极抵于井内壁上,以实现探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耦合装置中所述的探针电极为利用手动操作进而实现自由伸缩的电极,进而本装置被放入孔底过程中,探针电极藏于绝缘管的凹槽内,形成隐藏式结构,进而整个探头无阻力、不碰壁顺利下放到孔底,而在测量时电极可以在孔口控制下同步张开接触到孔壁,以便于不需要钻孔井液做耦合介质进行测量,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探针电极与井壁接触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无耦合普通电阻率测井装置,其包括下沉重块1、绝缘管2及探针电极3,所述绝缘管2与下沉重块1同轴设置且绝缘管2装于下沉重块1上方。具体的说:所述探针电极3为铜制电极,而绝缘管2为尼龙绝缘管管,所述探头电极还能与供电线及测点线相连。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绝缘管2的外侧面开设有隐藏探针电极用的凹槽23,而探针电极3的尾端与拉线4一端连接,而拉线4另一端穿过凹槽23底面至绝缘管2内腔并沿绝缘管2内腔伸出于绝缘管2外,所述各探针电极3尾端连接的拉线被拉起时,探针电极3抵于井内壁上,以实现探测。优选的:所述绝缘管2包括内管21及外管22,所述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设置有过滤网(未示出),而所述凹槽23开设在外管22的外侧壁上;所述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的间距为0.1mm且其之间还设置有滤网,从而有效防止其内部进入泥沙,从而影响检测效果及设备寿命。

具体的说: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探针电极3的数量为多个,且绝缘管2外侧面设置的凹槽23数量与探针电极3数量一致,各探针电极3置于凹槽23内并通过一拉线4连动,所述多个拉线4于绝缘管内缠绕呈一根总拉线5。

如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探针电极3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两一组,两组探针电极3沿绝缘管2外侧呈上下分布,而每组探针电极3中两个探针电极3分别置于绝缘管2两侧,四个探针电极3对应隐藏的设置与四个绝缘管2中外管的外侧面的凹槽23内,且各探针电极3的尾端与拉线4相连,而四根拉线4在绝缘管2的内管21内腔缠绕为一根总拉线5,从而控制四个探针电极3;当无耦合普通电阻率测井装置入井时,各探针电极3隐藏于对应凹槽23内,形成无阻碍、无障碍入井的结构,在深入井内并达到预定检测位置时,拉动总拉线5,探针电极3在凹槽23底底面及拉线4的配合下与井内壁接触,从而检测井内电阻率,达到干井也能同样检测的目的,同时各探针电极3下井过程中无阻力、不碰壁,也有效的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与探针电极3连接的拉线4的端处可以为硬质端,从而在失去拉力时配合探针电极3回落,更优选的是,绝缘管2的凹槽23底面上埋设一永磁块(未示出),该永磁块藏于凹槽23内并对应探针电极3尖端的底面,从而配合探针电极3在失去拉力时将探针电极3藏于对应凹槽23内。

更详细的说: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探针电极3的尾部与凹槽23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7,该导向结构7为导向凹槽71及导向凸起72,所述导向凸起72位于探针电极3的尾部并朝向凹槽71外侧设置,而导向凹槽71则开设在靠近探针电极3尾部的侧壁上,凹槽23的底部对应探针电极3尾部处开设而有通孔231,所述导向凹槽71位于通孔231上方;当拉近总拉5线时探针电极3白拉线拉动上提且其远离永磁块,进而探针电极3在凹槽23侧壁的限位及导向凸起72的配合下沿导向凹槽71方向旋转滑动,进而将探针电极3的针尖部抬起并与井壁接触,从而实现检测;反之,失去拉力的探针电极通过硬质端及与井壁的接触的反作用力,朝向凹槽方向回落,在回落的同时硬质端远离凹槽底面通孔内壁,在利用永磁块与探针尖端的吸附力,将探针电极3则归于对应凹槽23内;优选的所述导向凸起72为带有连接孔的圆形片体,且导向凸起72与探针电极3一体相连,而导向凹槽71与导向凸起72相适配,而对应通孔231处为了防止泥沙进入其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