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多系统地面安全报警及控制联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50426发布日期:2020-01-21 19:21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多系统地面安全报警及控制联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系统联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煤矿多系统地面安全报警及控制联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矿山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信息系统化的矿山的应用越来越多。国家也出台相关标准,明确指出矿山地面系统应该具备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通讯联络等系统。多信息系统化矿山的建立,可以让地面工作台人员不必下矿就可以了解井下各个系统的信息,地面工作台人员可以通过各个信息系统返回的信息作出相应的管理操作。

由于信息系统化矿山需要接入很多信息系统,因此也就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目前信息系统化矿山就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信息系统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系统本身没有做信息筛选,很多关键且重要信息,比如报警信息就很难被地面控制台工作人员了解。(2)地面控制台工作人员获取到重要报警信息后,需要手动给人员定位、调度通信等信息系统下发报警命令,即系统-》人工-》系统的模式进行报警,时效性与准确性大大降低。(3)当出现重大灾难性事故时,监控系统往往会在及短的时间内发送大量报警信息给地面控制台人员,工作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运用各系统联动井下设备报警,难度太大,危险性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多系统地面安全报警及控制联动方法,减少地面控制台操作人员负担,避免造成下发报警不及时和操作错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多系统地面安全报警及控制联动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包括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接入模块、报警预案配置模块、报警预案计算模块、报警下发模块、功能测试模块,

预案配置模块配置报警预案的触发规则和报警信息的方式与内容;

预案计算模块首先获取预案配置的报警规则中的所有测点;

预案计算模块从监控系统中获取所有测点的实时数据和报警状态;

预案计算模块对比预案配置中的报警规则和测点的实时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报警;

预案下发模块根据预案配置模块配置的报警预案信息,生成相应报警命令;

预案下发模块将命令按照制定的协议,将报警信息传输给报警系统。

更进一步,报警系统在通信及运行失败自动处理步骤如下:

步骤1、设置异常存储信息模块,设定时限存储命令,当出现系统因人为或非人为停止运行后,再次启动,从异常存储信息模块中自动恢复针对每个预案的每个系统的上一次命令的发送状态;并且将其打上状态标签;同时获取上一次程序的最后心跳时间,用作设置结束报警时日志的结束时间;

步骤2、循环计算预案触发条件,分为以下情况;

步骤2.1、当前需要报警,上一次命令为发送报警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不进行报警操作;

步骤2.2、当前需要报警,上一次命令为结束报警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进行报警操作,保存日志,报警开始时间为当前时间;

步骤2.3、当前不需要报警,上一次为命令为发送报警命令,将状态标签去除,进行解报操作,保存日志,报警结束时间设置为上一次程序最后的心跳时间;

步骤2.4、当前不需要报警,上一次为解报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不进行解报操作;

步骤2.5、若上次报警没有状态标签,则按照正常流程处理;

步骤3、发送报警解报udp命令,将本次命令记录在系统缓存中,key为系统id和自动生成的唯一的命令id组成的联合key,并且设置尝试次数为1,当在一次udp通信中,若对方系统反馈时间超过用户设置的最大响应时长,则自动从系统缓存中获取该命令重复发送一次,设置尝试次数+1,依此往复,当尝试次数超过用户所设置的最大尝试次数时,则系统在界面上显示相应日志信息提醒操作人员处理;若对方系统正常回复,则通过联合key从系统中删除该命令缓存。

更进一步,所述报警下发模块所使用的数据传输协议为udp协议。

更进一步,还包括功能测试模块对于即将接入的报警系统,可以手动发送报警信息进行功能测试。

更进一步,预案计算模块具体为:

(1)获取预案配置的触发条件中的测点;

(2)从监控系统中获取测点的实时值和状态;

(3)计算是否满足预案的报警触发条件;

(4)如果满足则根据预案配置的报警规则生成报警命令;

(5)如果不满足则判断是否需要解除报警,需要则下发解除报警命令;

(6)执行下一次计算直到程序停止。

更进一步,人员定位的报警规则具体为:

(1)是否发送人员定位报警;

(2)发送给哪些接收器或者是基站;

(3)发送的内容是预案内容还是语音内容,还是动态生成的内容;

(4)如果持续报警,每次报警命令发送间隔时间是多少秒。

更进一步,预案配置模块的报警时序具体为:

(1)生成报警udp命令;

(2)向报警系统发送udp报警命令;

(3)接受到报警系统返回的执行结果;

(4)解析执行结果,并且显示在用户界面上。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联动报警系统,操作方便,自动下发联动报警信息,不需要专人进行手动下发报警命令的操作,减少操作人员负担。预案报警信息的配置可以使得报警信息内容的绝对准确性,不会出现误报警或者报警内容不正确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煤矿多系统地面联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煤矿多系统地面联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报警时序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通信及运行失败自动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包括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接入模块、报警预案配置模块、报警预案计算模块、报警下发模块和监控系统。

预案配置模块配置报警预案的触发规则和报警信息的方式与内容;

预案计算模块首先获取预案配置的报警规则中的所有测点;

预案计算模块从监控系统中获取所有测点的实时数据和报警状态;

预案计算模块对比预案配置中的报警规则和测点的实时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报警;

预案下发模块根据预案配置模块配置的报警预案信息,生成相应报警命令;

预案下发模块将命令按照制定的协议,通过udp传输的方式,将报警信息传输给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提供系统内的所有设备信息给报警接入模块,报警系统接入模块接入其他人员定位、ip广播、调度通信报警系统,监控系统提供所有系统内的测点信息给预案配置模块,报警预案配置模块配置报警触发规则,即配置哪些测点达到哪些状态则需要报警,测点由监控系统提供。同时配置报警内容规则,即满足报警后,需要下发给哪些系统中的哪些设备,内容是什么,内容由报警系统提供(人员定位、ip广播、调度通信等)。报警预案计算模块每隔5s计算地面联动系统内的所有预案是否满足触发条件,满足后报警下发模块根据udp协议下发报警内容给报警系统,

还包括功能测试模块对于即将接入的报警系统,可以手动发送报警信息进行功能测试。

实施例2

见图2,实施例1的报警预案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预案配置的触发条件中的测点;

(2)从监控系统中获取测点的实时值和状态;

(3)计算是否满足预案的报警触发条件;

(4)如果满足则根据预案配置的报警规则生成报警命令;

(5)如果不满足则判断是否需要解除报警,需要则下发解除报警命令;

(6)执行下一次计算直到程序停止。

其中报警规则,当一条预案满足预案报警触发条件时,以人员定位为例,可以配置以下规则

(1)是否发送人员定位报警;

(2)发送给哪些接收器或者是基站;

(3)发送的内容是预案内容还是语音内容,还是动态生成的内容;

(4)如果持续报警,每次报警命令发送间隔时间是多少秒。

实施例3:

报警时序步骤见图3,包含以下步骤:

(1)生成报警udp命令;

(2)向报警系统发送udp报警命令;

(3)接受到报警系统返回的执行结果;

(4)解析执行结果,并且显示在用户界面上。

实施例4:

通信及运行失败自动处理步骤见图4,包含以下步骤:

(1)当出现系统因人为或非人为停止运行后,再次打开程序,程序运行后,会自动恢复针对每个预案的每个系统的上一次命令的发送状态。并且将其打上状态标签。同时获取上一次程序的最后心跳时间,用作设置结束报警时日志的结束时间。

(2)循环计算预案触发条件,分为以下情况

a.当前需要报警,上一次命令为发送报警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不进行报警操作。

b.当前需要报警,上一次命令为结束报警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进行报警操作,保存日志,报警开始时间为当前时间。

c.当前不需要报警,上一次为命令为发送报警命令,将状态标签去除,进行解报操作,保存日志,报警结束时间设置为上一次程序最后的心跳时间。

d.当前不需要报警,上一次为解报命令,则将状态标签除去,不进行解报操作。

e.若上次报警没有状态标签,则按照正常流程处理。

(3)发送报警解报udp命令,将本次命令记录在系统缓存中,key为系统id和自动生成的唯一的命令id组成的联合key,并且设置尝试次数为1,当在一次udp通信中,若对方系统反馈时间超过用户设置的最大响应时长,则自动从系统缓存中获取该命令重复发送一次,设置尝试次数+1,依此往复,当尝试次数超过用户所设置的最大尝试次数时,则系统在界面上显示相应日志信息提醒操作人员处理。若对方系统正常回复,则通过联合key从系统中删除该命令缓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