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井打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8264发布日期:2020-07-29 02:1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井打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落物打捞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油井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气开发生产过程中,作业工具或杂物时常会落入油井中,容易造成油井生产停止,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油井报废,因此需要用打捞设备将落物进行打捞。

现有的打捞设备一般通过下放至井筒内的强磁体或钩状物吸附或者钩住落体,使落体打捞回地面,实现打捞目的。然而,现有的打捞工具在打捞作业过程中,缺少对打捞物体的保护,并且无论是落物本身,还是打捞设备,都会容易对管壁产生剐蹭,更容易因剐蹭造成再次坠落,不仅不能避免对油井的碰撞,还会降低打捞的效率,甚至对油井设备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结构设计更为安全,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的新式打捞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油井打捞设备缺少安全稳定的保护结构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油井打捞装置,包括设置于井口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设有控制箱体,所述控制箱体内分别设有用于放线和收线的电机和控制电路,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向下穿设于所述控制箱体外并连接有缆绳,所述缆绳内置有电缆,所述缆绳的底部连接有打捞本体,所述打捞本体由所述电机控制移动升降于油井内,所述打捞本体上分别设有钩状打捞件和电磁打捞件,所述电磁打捞件通过所述电缆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磁打捞件的导通或断开,还包括与所述打捞本体相对移动布置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通过驱动组件沿油井内上下移动,以显露或罩住所述打捞本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保护套和所述控制箱体之间的副缆,所述控制箱体内设有用于放线和收线的副电机,所述副电机的输出端向下穿设于所述控制箱体外并连接于所述副缆,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壁上设有磁敏元件,所述磁敏元件朝向所述电磁打捞件布置,且随所述电磁打捞件的导通或断开,所述电磁打捞件吸附或者松开所述磁敏元件。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副缆为两条并分别左右对称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箱体上设有副电机开关,所述副电机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竖直布置于所述电磁打捞件上的滑道,所述滑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电磁感应元件,所述电磁感应元件通过所述电缆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保护套的内侧壁上设有磁敏元件,所述磁敏元件内嵌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所述控制箱体上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与所述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分别控制所述电磁感应元件启闭,并使所述磁敏元件带动所述保护套朝向任意一个所述电磁感应元件竖直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磁敏元件为钢铁材质,所述电磁感应元件为电磁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箱体上分别设有电磁开关和电机开关,所述电磁开关和电机开关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电磁打捞件为电磁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护套的形状为直筒状,或者与所述打捞本体的外形适配的上小下大阶梯筒状。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护套为绝缘体且为绝磁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打捞设备自带的驱动保护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杂物对管壁产生剐蹭撞击并避免造成再次坠落,提高打捞作业的效率,同时降低对油井设备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变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外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井打捞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并且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精神和范围的基础上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中使用的科学和技术名词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井打捞装置,包括设置于井口的支撑架1,支撑架1上固定设有控制箱体2,控制箱体2内分别设有用于放线和收线的电机和控制电路,电机的输出端向下穿设于控制箱体2外并依次连接有缆绳3和打捞本体4,控制箱体2上设有电机开关,电机开关与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使用时,由控制电路驱动电机运转,带动缆绳3的伸缩,从而使打捞本体4移动升降于油井内,以此来打捞落物,控制箱体2上设有各个对应部件的控制按钮,各个控制按钮通过电线连接控制电路达到电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电机、电线是较为常规的连接元件,并且电线在各个部件之间的安装、穿设、布局方式也较为简单常见,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创新点,借助相关技术即可,因此为避免线路图示造成混乱,图中省略掉各个部分之间导线组的连接图示以及电机示意图。

进一步的,缆绳3内置有电缆,打捞本体4上分别突出设有钩状打捞件5和电磁打捞件6,电磁打捞件6为电磁铁,钩状打捞件5和电磁打捞件6是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因此可以灵活借助采用相关技术实现打捞功能,其中,电磁打捞件6通过电缆连接于控制电路,控制箱体2上设有电磁开关,电磁开关与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这样可以操作控制电路来控制电磁打捞件6的导通或断开用以吸附打捞落物。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打捞本体4相对移动布置的保护套7,其中,保护套7的材质优选为绝缘体和绝磁体,外形可以是直筒状(容积较大),也可以是与打捞本体4的外形适配的上小下大阶梯筒状(空间小巧),可根据实际情形选用,保护套7设置于打捞本体4和油井的内壁之间,因此保护套7的最大外径应小于油井的内径,并且大于打捞本体4的外径,这样保护套7就可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油井方向上下移动,以显露或罩住打捞本体4,例如在井底打捞作业时,保护套7可以露出打捞本体4,这样不会妨碍打捞作业,当上提和下放时,保护套7可以罩住打捞本体4,既可以防止落物和油井管道之间的摩擦碰撞,起到防护作用,还能避免落物因碰撞再次掉落。

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结构,具体共分为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种驱动结构的具体包括连接于保护套7和控制箱体2之间的副缆8,副缆8为两条并分别左右对称布置,以此保持副缆8提拉保护套7时受力的平衡,控制箱体2内设有用于放线和收线的副电机,副电机的输出端向下穿出控制箱体2后,连接在副缆8上实现升降动力的传递输出,控制箱体2上设有副电机开关,副电机开关与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这样可实现人工控制,由此,随着副电机的正反向运转,就可以驱动保护套7如图中箭头方向进行升降,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设计,保护套7的内侧壁上可以固定镶嵌有一个磁敏元件9,磁敏元件9可以选用为钢铁材质,并且磁敏元件9向内朝着电磁打捞件6的方向布置,这样,随着电磁打捞件6的导通或断开,电磁打捞件6就可以自动吸附主或者松开磁敏元件9,这样设计的好处可以避免保护套7与打捞本体4之间在升降过程中的晃动和错位,也就避免了对油管的剐蹭和二次掉落的可能。

实施例2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种驱动结构的具体包括竖直开设于电磁打捞件6上的滑道10,滑道10的上下两端分别内嵌有一个电磁感应元件,电磁感应元件优选为电磁铁,电磁感应元件通过电缆连接于控制电路,保护套7的内侧壁上可以固定镶嵌有一个磁敏元件9,磁敏元件9优选为钢铁材质,磁敏元件9的形状设计为适配内嵌于滑道10的滑块状,并可以沿着滑道10内竖直滑动,控制箱体2上设有感应开关,感应开关与控制电路通过电线连接,控制电路控制电磁感应元件启闭,从而使需要的电磁感应元件产生磁力吸引并驱动磁敏元件9上下移动至两个高低极限位置后牢牢吸住,这样沿图中的箭头方向,磁敏元件9就可以带动保护套7朝向任意一个电磁感应元件竖直移动,这种设计相对于第一种实施例而言,节省了副电机的使用,利用打捞本体4自带的电磁属性即可实现驱动升降。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打捞设备自带的驱动保护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杂物对管壁产生剐蹭撞击并避免造成再次坠落,提高打捞作业的效率,同时降低对油井设备的损害。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