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式隧道多用途喷淋养护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9634发布日期:2020-10-09 22:2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自行式隧道多用途喷淋养护台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隧道维护设备之一,尤其涉及自行式隧道喷淋养护台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浇注后,如气候炎热、空气干燥,不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会蒸发过快,形成脱水现象,会使已形成凝胶体的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不能转化为稳定的结晶,缺乏足够的粘结力,从而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片状或粉状脱落。此外,在混凝土尚未具备足够的强度时,水分过早的蒸发还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出现干缩裂纹。所以混凝土浇筑后初期阶段的养护非常重要,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干硬性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养护。

台车是隧道类施工经常用到的设备,一般包括呈各种形状的用于放置设备的台车框架、道内临时架设的轨道配合的行走机构和用于收卷、释放导线的卷线装置。

目前,混凝土的喷洒养护主要通过人工进行,人工喷洒主要是手持水管沿隧道逐步喷洒,这样劳动强度较大。外围刚浇筑时,隧道底部的路并不是浇筑好的,这给人工行进造成一定的困难,且喷洒本来只需表面一层即可,人工喷洒容易造成漏喷或者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自行式隧道多用途喷淋养护台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浇筑后人工喷洒劳动强度大和喷洒不均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式隧道多用途喷淋养护台车,包括台车框架、卷线装置和行走机构,所述台车框架上设有水箱和喷水架,所述喷水架上设有朝向隧道内壁各个部分的若干喷头;所述喷头和水箱之间设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设有与各个喷头连通的接口。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隧道台车上设置喷头,随台车行进对自动对隧道表面进行喷水,无需人工过多参与就能完成隧道的自动喷水维护,且喷洒均匀,节约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3为驱动轴和增压缸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固定环、调节环和压紧螺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固定环的凸起处的剖视图。

图6为调节环处的轴向视图。

图7为驱动轴其中一个立体视角的结构展示视图。

其中,台车框架1、行走机构2、卷线装置3、水箱4、喷水架5、喷头6、驱动轴7、增压缸8、行星杆71、连接杆72、缸体81、驱动活塞82、活塞杆83、出水口84、进水口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式隧道多用途喷淋养护台车,包括台车框架1、卷线装置3和行走机构2,所述台车框架1上设有水箱4和喷水架5,所述喷水架5上设有朝向隧道内壁各个部分的若干喷头6;所述喷头6和水箱4之间设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设有与各个喷头6连通的接口。台车是隧道修筑和养护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设备,一般包括台车框架1,用于放置各类设备,部分台车还有供人员上下的步梯,方便工作人员检修和工作。卷线装置3,用于随台车移动收卷和释放电线,防止电线在地面拖动造成电线损坏。行走机构2包括电驱动的行走轮,为保证行进的正常进行,建设期间会在隧道内架设轨道方便台车行进。喷水架5通过支架固定在台车框架1上,喷水架5可以只提供安装空间,各个喷头6分别与水泵连接。喷水架5本身也可以作为连通管道,连通至各个喷头6。台车在隧道内匀速前进,喷头6加起来的喷洒范围,覆盖隧道所有要喷洒的位置。

由于完成喷洒需要多个喷头6,若通过同一通道输送,则在末尾或者高处的喷头6势必水压不足,若增大水压保证最后的喷头6有足够的水压,则前端的压力过大,造成水资源浪费。要保证每个喷头6出水根据自己的位置保持均匀,则传统的输水方式并不适用。本发明又不需要很大的水压,为每个喷头6设置水泵有成本过高,且受安装空间影响,工作时可能会互相干扰。因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所述水泵包括驱动轴7和多个增压缸8,增压缸8包括缸体81、驱动活塞82和活塞杆83,所述缸体81一端设有进水口85和出水口84,所述驱动轴7包括多段曲轴,所述活塞杆83一端铰接在驱动活塞82上,另一端铰接在驱动轴7的曲轴处,所述出水口84与喷头6通过管道连通。通过同一驱动轴7驱动,在保证驱动轴7转速的情况下,每个喷头6的出水量只与各自的缸体81大小有关,各个缸体81之间的工作不会相互干涉,保证转速的情况下,就能够保证每个喷头6的出水量。为了清楚的展示,图3中为给出进水口85和出水口84详细的控制结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抽水机结构进行设置。水泵可以直接放在水箱4内,也用通过管道分别将水箱4和各个进水口85连通。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喷水架5呈圆弧形,所述喷头6对称的设置在喷水架5的两侧和上部。该设置方式与隧道需要喷水养护部分的截面形状类似,设置成这个形状,可以使每个喷头6与隧道内壁保持到最合适的距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同一高度的喷头6连接在同一增压缸8上且相对位置较高的喷头6所连接的增压缸8的缸体81大于相对位置较低的喷头6所连接的增压缸8的缸体81。由于喷洒过程中,位于上方的喷头6,它的喷洒水会有一部分直接落下,一部分随着隧道内壁或者因喷洒动力流至隧道侧面,顶部的水量损失相对较多,但是其需求与侧面是相同的。因此,将增压缸8的缸体81随着与之连接的喷头6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可以保证整体的喷洒均匀。在这个过程中,增压缸8不同于传统的水泵,缸体81本身不再是一个提供吸、放水的容器,还起到了控制水量的作用,与同一驱动轴配7合保证了水量的比例严格一致。

如图7所示,每段曲轴包括两根连接杆72和行星杆71,所述连接杆72垂直于驱动轴7的旋转轴线,所述行星杆71两端分别固定在连接杆72上围绕驱动轴7的旋转轴线转动,所述活塞杆83的端部铰接在行星杆71上。曲轴转动时,行星杆71随驱动轴7转动带动活塞杆83,进而带动驱动活塞82活动。曲轴驱动的结构较为常见,本发明采用该结构则方便将其集成至一根驱动轴7上。本发明且各个行星杆71沿圆周均匀布置,这样每次驱动各缸体81吸水和放水依次进行,相对规律,不会同时处于最大吸水角度造成相互干扰。由于所需喷水水量不大,因此对水压要求也不高,不会给电机带来过大负担。

为了保证喷洒效果,本发明采用的喷头6为雾化喷头6,这样喷洒更加均匀且对隧道内壁冲击小,不会有大量水呈束状落地,节约水资源。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所述喷水架5上还设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环51和调节环52,所述固定环51固定在喷水架5上,所述固定环51沿固定环51的周向均匀设有若干凸起54,所述喷头6固定在调节环52上,所述调节环52套设在喷水架5上,且调节环52与固定环51相对的面上设有与所述凸起54配合的凹槽55,所述调节环52一侧还设有将调节环52压紧在固定环51上的紧固螺栓53。当施工环境干燥时,隧道内会有大量的扬尘,隧道口虽然宽,但是隧道较长时,内部空气任然流通不畅,扬尘难以散去。通过上述结构固定喷头,可以通过凸起和不同角度的凹槽配合,达到调节喷头的效果,需要处理扬尘时,将喷头对准前方。配合雾化设置,可以迅速吸收大量扬尘,保证隧道内的施工环境。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采用缸体81作为水驱动结构的同时,也用其作为计量保证每次输出均是额定的量,不会因各种压力损失而导致的出水量减少,在固定电机转速后,即便是喷头6局部堵塞,内部压力增大,也不会受具体的影响,例如喷头6位置的调整,可能导致输出的压力要变大一些,始终是不变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