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0154发布日期:2020-11-25 14:1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地下车站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地下车站污水主要来源有车站卫生间的粪便污水、冲洗水、消防用水及结构渗漏水等。虽然目前地下车站采用全包防水系统,但是结构渗漏现象一直存在,无法避免,常规车站通常考虑堵漏或防排结合措施,将地下水排放至污水系统内,一般渗漏水量不大,对污水系统不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地铁、国铁等工程建设蓬勃发展,深埋地下车站开始逐渐增多,受地下水影响,随着埋深增加,水压增大,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将水排入污水系统内,会增加污水排放负担,除了增加建设投资外,也不利于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包括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所述出站通道设置在进站通道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通过楼梯与站台隧道相连,所述站台隧道设置在进站通道的下方,站台隧道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所述出站通道和进站通道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和纵向透水盲管,所述横向透水盲管和纵向透水盲管均通过第一横管与设置在进站通道底部的第一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底部的第二中心管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与设置在站台隧道底部的第四中心管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的出水端通过设置在深埋地下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与设置在越行隧道底部的第三中心管相连。

可选地,所述站台隧道设置有纵向的废水排水沟,站台隧道的末端设置有废水泵房,所述废水泵房内设置有废水池和通过排水管将废水排出地下车站的潜水泵,所述废水排水沟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横管与废水池相连。

可选地,所述楼梯的坡度为23%,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坡度为23%。

可选地,所述楼梯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出水端通过第四横管与第二中心管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管、第三中心管和第四中心管的坡度均为3‰,满足最小排水要求。

可选地,所述进站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检查井,所述第一检查井沿第一中心管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

可选地,所述越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检查井,所述第二检查井沿第三中心管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站通道、出站通道、站台隧道和越行隧道的渗透水都汇入越行隧道中部的第三中心管,通过中心管将渗透水排出,实现与车站内的粪便污水、冲洗水和消防用水等污水分别处理,能够适应地下站洞室交错,结构复杂的情况保证车站整体的排水路径通畅。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进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站台隧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站台隧道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1、出站通道;2、进站通道;3、第一中心管;4、楼梯;5、第二中心管;6、越行隧道;7、站台隧道;8、第三中心管;9、第二检查井;10、第一检查井;11、第一横管;12、纵向透水盲管;13、第四中心管;14、废水排水沟;15、第二横管;16、废水池;17、潜水泵;18、废水泵房;19、排水管;20、第三横管;21、横向透水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深埋地下车站防排水系统,包括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所述出站通道1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上方,所述进站通道2通过楼梯4与站台隧道7相连,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在进站通道2的下方,站台隧道7有两个,两个站台隧道7中间设置有越行隧道6;所述出站通道1和进站通道2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所述横向透水盲管21和纵向透水盲管12通过第一横管11与设置在进站通道2底部的第一中心管3相连,所述第一中心管3的出水端与设置在楼梯4底部的第二中心管5相连,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站台隧道7底部的第四中心管13相连,所述第四中心管13的出水端通过设置在深埋地下车站端部的第三横管20与设置在越行隧道6底部的第三中心管8相连。

可选地,所述站台隧道7设置有纵向的废水排水沟14,站台隧道7的末端设置有废水泵房18,所述废水泵房18内设置有废水池16和通过排水管19将废水排出地下车站的潜水泵17,所述废水排水沟14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横管15与废水池16相连。通过废水泵房18解决深埋地下车站污水处理及排放问题,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楼梯4的坡度为23%,所述第二中心管5的坡度为23%。第二中心管5顺着楼梯4进行布设,能够有效利用楼梯4的支撑力,保证第二中心管(5)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楼梯4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的出水端通过第四横管与第二中心管5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管3、第三中心管8和第四中心管13的坡度均为3‰,满足最小排水要求。

可选地,所述进站通道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检查井10,所述第一检查井10沿第一中心管3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

可选地,所述越行隧道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检查井9,所述第二检查井9沿第三中心管8沿线每隔30米设置一个。第一检查井10和第二检查井9的设置保证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清理及维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