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3614发布日期:2021-12-11 10:0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


背景技术:

2.国内磷矿以沉积型为主,均为层状矿床。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和矿石品位的差异,磷矿体可划分为若干分层,分层中包括富矿层、贫矿层和夹石层。富矿层磷矿石品位高,可以作为商品矿直接出售或作为富矿进入加工环节,贫矿层磷矿石品位低,需要经选矿工艺富集为磷精矿才能出售或使用,夹石层一般要剔除。
3.按矿体厚度分类,0.8m以下为极薄矿床;0.8~5m为薄矿床;5~15m为中厚矿床;15~50m为厚矿床;50m以上为极厚矿床。
4.按矿体倾角分类,0
°
~3
°
为水平矿床;3
°
~30
°
为缓倾斜矿床;30
°
~50
°
为倾斜矿床;大于50
°
为急倾斜矿床。
5.倾斜多层磷矿体各分层厚度不均,分层开采成为此类矿体开采的难题。目前实际开采过程中多采用混采方式,利用分段法、爆力运搬法、阶段法或分层充填法,将贫、富矿层及夹石层一次性进行回采,虽然采矿效率高,施工安全性强,却无法做到贫富分采,矿石贫化率、损失率和选矿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倾斜多层磷矿贫富分采、分采分运的难题,提高了选矿工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选矿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其特征在于:矿体依分层情况分为上分层及其余分层;
9.在矿体厚度中央沿走向布置中段运输巷,沿矿体走向在矿块两端布置一对间柱,在所述间柱中所述上分层内倾斜对称布置一对第一通风人行天井,所述中段运输巷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天井中段联络道与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的底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通过若干个通风人行天井联络道与矿房连通,所述上分层内沿所述矿房走向布置拉底平巷,所述上分层内的顶端及底端分别布置顶底柱,所述顶底柱中布置堑沟,所述拉底平巷与所述堑沟的顶端连通,供矿石落入所述堑沟内,所述堑沟通过装矿进路与所述中段运输巷连通;
10.在所述间柱中所述其余分层的底部倾斜对称布置一对第二通风人行天井,所述中段运输巷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与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的底端连通,所述其余分层的底部布置若干分段平巷,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与所述分段平巷连通,所述分段平巷与若干个凿岩平巷垂直连通,所述其余分层的工作面在垂直方向成八字布置,所述拉底平巷为自由面。
11.所述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的断面为
2.5m
×
2.5m,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的断面为2.5m
×
3m,所述装矿进路的断面为3.7m
×
3.5m。
12.所述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的断面为2.5m
×
2.5m,所述分段平巷的断面为2.5m
×
2.5m,所述凿岩平巷之间的间距为7m,其断面为2m
×
3m。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针对不同的磷矿矿层,采用不同的采场结构布置与回采工艺相结合,实现分层回采。采用低分段的布置方式,利用浅孔凿岩/ 爆破的方式实现各薄分层回采。采用360
°
凿岩技术,降低采切工程布置。采用合理的采场结构,实现各分段同时凿岩,阶段出矿,矿石利用自重放矿,节约了转运成本。倒退式回采顺序保证了凿岩时人员的作业安全。解决了倾斜多层磷矿贫富分采、分采分运的难题。富矿层开采出的高品位磷矿石,作为商品矿直接出售或作为富矿进入加工环节。夹石层开采出的夹石,通过地下卡车运至相邻采空区回填,不与矿石一起进入后续的选矿环节,提高了选矿环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选矿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4.图1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上分层的结构图。
15.图2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上分层的a

a剖视结构图。
16.图3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上分层的b

b剖视结构图。
17.图4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上分层的水平剖视结构图。
18.图5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其余分层的结构图。
19.图6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其余分层的a

a剖视结构图。
20.图7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其余分层的b

b剖视结构图。
21.图8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其余分层的水平剖视结构图。
22.图9为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的其余分层的的另一水平剖视结构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

中段运输巷;2

第一通风人行天井;3

通风人行天井联络道;4

天井中段联络道;5

第二通风人行天井;6

分段平巷;7

凿岩平巷;8

装矿进路;9

拉底平巷;10

堑沟;11

顶底柱;12

分层间柱。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分层开采中厚倾斜磷矿的采场结构,其特征在于:矿体依分层情况分为回采上分层及回采其余分层。
25.具体如图1至图4所示,在矿体厚度中央沿走向布置中段运输巷1,沿矿体走向在矿房两端留设一对间柱12,在所述间柱12中所述上分层内倾斜对称布置一对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所述中段运输巷1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天井中段联络道4与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的底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通过若干个通风人行天井联络道3与矿房连通,所述上分层内沿所述矿房走向布置拉底平巷9,所述上分层内的顶端及底端分别布置顶底柱11,所述顶底柱11中布置堑沟10,所述拉底平巷9与所述堑沟10的顶端连通,供矿石落入所述堑沟 10内,所述堑沟10通过装矿进路8与所述中段运输巷1连通。
26.具体如图5至图9所示,在所述间柱12中所述其余分层的底部倾斜对称布置一对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所述中段运输巷1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4与所述第
二通风人行天井5的底端连通,所述其余分层的底部布置若干层分段平巷6,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与所述分段平巷6连通,所述分段平巷6与若干个凿岩平巷7垂直连通,所述其余分层的工作面在垂直方向成八字布置,所述拉底平巷9为自由面。
27.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的断面为2.5m
×
2.5m,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4的断面为2.5m
×
3m,所述装矿进路8的断面为3.7m
×
3.5m。
28.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的断面为2.5m
×
2.5m,所述分段平巷6的断面为 2.5m
×
2.5m,所述凿岩平巷7之间的间距为7m,其断面为2m
×
3m。
29.实施例中矿体依分层情况分为所述上分层及所述其余分层,分为两阶段进行回采。
30.在矿体厚度中央沿走向布置中段运输巷1,沿矿体走向在矿块两端留设一对间柱12,在所述间柱12中所述上分层内倾斜对称布置一对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所述中段运输巷1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4与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的底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通过若干个通风人行天井联络道3与矿房连通,进行由下往上采矿作业,一对所述第一通风人行天井2 之间进行采矿作业(如凿岩、爆破),所述上分层内沿所述矿房走向布置所述拉底平巷9,所述上分层内的顶端及底端分别布置所述顶底柱11,所述顶底柱 11中布置所述堑沟10,所述拉底平巷9与所述堑沟10的顶端连通,爆破后的矿石落入所述堑沟10内,所述堑沟10通过所述装矿进路8与所述中段运输巷1 连通,铲运机、地下卡车将矿石通过所述中段运输巷1运出。
31.在所述间柱12中所述其余分层的底部倾斜对称布置一对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所述中段运输巷1在矿块两侧分别通过所述天井中段联络道4与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的底端连通,所述其余分层内布置若干所述分段平巷6,所述第二通风人行天井5与所述分段平巷6连通,所述分段平巷6与若干个所述凿岩平巷7垂直连通,所述其余分层的工作面在垂直方向成八字布置,所述拉底平巷9为自由面,形成拉底空间,所述分段平巷6内采用沿厚度方向后退式回采,根据各矿层厚度,依次回采各分层矿体,同矿层通过所述凿岩平巷7多分段同时爆破,同时出矿,上矿层全部采完后再进行下一矿层的回采,落矿工艺与上分层一致。
3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33.针对不同的磷矿矿层,采用不同的采场结构布置与回采工艺相结合,实现分层回采。采用低分段的布置方式,利用浅孔凿岩/爆破的方式实现各分层回采。采用360
°
凿岩技术,降低采切工程布置。采用合理的采场结构,实现各分段同时凿岩,阶段出矿,矿石利用自重放矿,节约了转运成本。倒退式回采顺序保证了凿岩时人员的作业安全。解决了倾斜多层磷矿贫富分采、分采分运的难题。富矿层开采出的高品位磷矿石,作为商品矿直接出售或作为富矿进入加工环节。夹石层开采出的夹石,通过地下卡车运至相邻空区回填,不与矿石一起进入后续的选矿工艺,提高了选矿工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选矿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4.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