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橡胶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6986发布日期:2022-02-12 13:54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橡胶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止水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橡胶止水带。


背景技术:

2.在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规的做法是在进行隧道的衬砌施工之前,先进行隧道的防排水施工,其中,防排水施工包括了橡胶止水带的安装及连接。橡胶止水带分为背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止水带,由于成品的橡胶止水带的长度通常都小于隧道当前待施工段的长度,因此在进行橡胶止水带安装前,会先将两段以上的橡胶止水带进行拼接,以保证连接后的橡胶止水带的总长度满足隧道当前待施工段的长度要求;在进行橡胶止水带安装时,通常会采用张拉设备夹紧连接后的橡胶止水带的两端,以将橡胶止水带沿隧道的纵向进行拉直,使橡胶止水带的纵向延展性满足安装要求;当进行隧道的衬砌施工时,橡胶止水带会被埋于仰拱和二次衬砌之间,以形成一个嵌入混凝土中的隔断,从而阻止水通过仰拱和二次衬砌之间形成的施工缝渗入隧道内部,对隧道起到保护作用。由上可知,由于橡胶止水带安装时需要采用张拉设备对其进行拉直,因此,在两段以上的橡胶止水带的拼接过程中,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抗拉要求。
3.目前,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进行拼接时多采用冷接法,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的橡胶止水带的拼接结构,当在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91进行拼接时,先由工人现场将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1第一端的正面部分切除并进行打磨、将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1第二端的反面部分切除并进行打磨;接着将胶粘剂分别涂抹在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1第一端的打磨面上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1第二端的打磨面上;最后将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1第一端的打磨面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1第二端的打磨面贴合到一起,并采用橡皮锤对两段橡胶止水带91的连接处进行敲打,以使得两段橡胶止水带91进行紧密连接。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另一种现有的橡胶止水带的拼接结构,当在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92进行拼接时,先在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二端部涂抹胶粘剂,并将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二端部进行接触对齐;接着在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一端的正反面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二端的正反面涂抹胶粘剂;最后采用丁基橡胶腻子片93将第一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一端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92的第二端进行包裹。
4.然而,无论是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对相邻的两段橡胶止水带进行拼接均存在以下问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之间没有用于限制两段橡胶止水带在被拉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结构,即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之间仅靠胶粘剂的粘力来防止两段橡胶止水带在被拉直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这导致当胶粘剂的粘力不足和/或胶粘剂的覆盖面过小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容易在隧道的衬砌施工过程中出现缝隙或断开,导致橡胶止水带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导致隧道的衬砌施工被迫中断或要求返工。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拼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缝隙或断开的橡胶止水带。
6.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止水带,其中,橡胶止水带的第一端成型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卡齿组,第一卡齿组包括多个第一卡齿和多个第一齿槽,在橡胶止水带的第一长度方向上,多个第一卡齿和多个第一齿槽相间分布,第一卡齿朝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一面伸出,且第一卡齿的第二长度方向与第一长度方向相交。
7.由上可见,通过在橡胶止水带的一端成型第一连接部,使得在对两段橡胶止水带进行连接时,无需工人现场对橡胶止水带的端部进行切割、打磨,使得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更加的方便;而通过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第一卡齿组,使得当橡胶止水带与另一橡胶止水带进行连接时,橡胶止水带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卡齿组与另一橡胶止水带第二端处的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卡齿组进行啮合,进而使得当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在被张拉设备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能够通过第一卡齿组和第二卡齿组进行相互限位,以避免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相互移动,并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缝隙或断开。
8.进一步的方案是,橡胶止水带的第二端成型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卡齿组,第二卡齿组包括多个第二卡齿和多个第二齿槽,在第一长度方向上,多个第二卡齿和多个第二齿槽相间分布,第二卡齿朝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二面伸出,且第二卡齿的第三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长度方向,第二连接部可与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时,一个第一卡齿位于一个第二齿槽内,一个第二卡齿位于一个第一齿槽内,且橡胶止水带的主体的第一端可与主体第二端齐平对接,橡胶止水带的肋条的第一端可与肋条的第二端齐平对接。
9.由上可见,通过在橡胶止水带的第二端成型第二连接部,并使第二连接部具备与第一连接部进行配合连接的功能,使得橡胶止水带能够进行两段以上的拼接;而对第二连接部的结构设计则使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能够保持平整,并使橡胶止水带能够更好贴合于安装面,从而提高橡胶止水带安装时的位置精度。
10.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肋条位于主体的顶部,第一连接部成型于主体的第一端的中上部,第二连接部成型于主体的第二端的中下部,第一卡齿组和肋条分别位于主体的相对的两侧,肋条在第一长度方向上自主体的第一端延伸至主体与第二连接部的交界处。
11.由上可见,上述结构设计能够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并有效的提高第一卡齿组和第二卡齿组的强度和刚度。
12.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卡齿的两端分别与主体的两个呈相对设置的侧面齐平,第二卡齿的两端分别与侧面齐平,第一齿槽的两端分别与侧面齐平,第二齿槽的两端分别与侧面齐平。
13.由上可见,上述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以及进一步提高第一卡齿组和第二卡齿组的强度和刚度。
14.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
15.由上可见,上述设计能够更好的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在被拉直过程中相邻两
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错位,进而进一步的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
16.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卡齿组的数量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第一卡齿组沿主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分布,且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组第一卡齿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卡齿组的数量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第二卡齿组沿宽度方向并列分布,且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组第二卡齿组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时,两组以上的第一卡齿组与两组以上的第二卡齿组一一对应。
17.由上可见,上述结构设计在保证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的同时,又能够增加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接触面积,以起到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的效果。
1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的长度为15厘米至40厘米,第二连接部的长度为15厘米至40厘米。
1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的长度为30厘米,第二连接部的长度为30厘米。
20.由上可见,上述设计保证了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之间具有足够长的连接长度,使得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以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2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卡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第一齿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第二卡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第二齿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或梯形,第一卡齿的横截面与第二卡齿的横截面相同。
22.由上可见,第一卡齿、第二卡齿、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形状可根据橡胶止水带的使用场景、使用要求等条件进行相适应的更改,以保证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的牢固性。
2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卡齿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第一卡齿面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二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二端设置,第二卡齿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第二卡齿面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一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的第一端设置。
24.由上可见,上述设计能够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附图说明
25.图1是一种现有的橡胶止水带的拼接结构。
26.图2是另一种现有的橡胶止水带的拼接结构。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时的局部结构图。
31.图7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橡胶止水带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32.图8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二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时的局部结构图。
33.图9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三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时的局部结构图。
34.图10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四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时的局部结构图。
35.图11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36.图12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七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时的局部结构图。
37.图13是本实用新型橡胶止水带第七实施例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分解后的局部结构图。
38.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9.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
40.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以橡胶止水带100为背贴式止水带为例进行说明,背贴式止水带具有主体1和肋条2。其中,主体1与肋条2一体成型,且主体1呈平板状,肋条2位于主体1的顶部,即在本实施例中,肋条2位于主体1的第二面上。此外,肋条2沿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长度方向x延伸。
41.主体1的第一端成型有第一连接部11,且主体1的第二端成型有第二连接部12。其中,第一连接部11可与第二连接部12配合连接,即当橡胶止水带100的数量为两段以上时,第一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连接部11能够与第二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连接部12配合连接,以实现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
42.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位于主体1的第一端的中上部,第一连接部11具有第一卡齿组111,第一卡齿组111包括多个第一卡齿1111和第一齿槽1112,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多个第一卡齿1111和多个第一齿槽1112间隔分布。优选地,多个第一卡齿1111中的一个位于主体1的第一端的端部处,即多个第一卡齿1111中的一个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首端处,多个第一齿槽1112中的一个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处。
43.第一卡齿1111自第一连接部11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面伸出,即第一卡齿1111自第一连接部11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底部伸出,且第一卡齿1111的第二长度方向y与第一长度方向x相交。优选地,第一长度方向x与第二长度方向y相垂直,以更好的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在被拉直过程中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错位,进而进一步的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连接的牢固性。
44.第一齿槽1112自第一连接部11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面凹陷,即第一齿槽1112自第一连接部11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顶部凹陷。其中,第一卡齿1111的两端分别与主体1的两个呈相对设置的侧面齐平,且第一齿槽1112的两端也分别与上述的两个侧面齐平,以起到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连接的牢固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适当的提高第一卡齿组111的强度和刚度。此外,第一卡齿组111和肋条2分别位于主体1的相对的两侧上,以较好的保证第一连接部11的强度和刚度。
4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齿1111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且第一齿槽1112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优选地,位于第一连接部11首端处的第一卡齿
1111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1112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且位于第一连接部11首端处的第一卡齿1111的横截面与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1112的横截面相同;而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之间的第一卡齿1111的横截面和第一齿槽1112的横截面都相同,且都均为平行四边形。其中,第一卡齿1111面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46.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第一连接部11的长度l1优选为15厘米至40厘米,较优地,第一连接部11的长度l1为30厘米。通过对第一连接部11的长度设计,使得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之间能够具有足够长的连接长度,以保证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47.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位于主体1的第二端的中下部,第二连接部12具有第二卡齿组121,第二卡齿组121包括第二卡齿1211和多个第二齿槽1212,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多个第二卡齿1211和多个第二齿槽1212间隔分布。优选地,多个第二卡齿1211中的第一个位于主体1的第二端部处,即多个第二卡齿1211中的一个位于第二连接部12的首端处,多个第二齿槽1212中的一个位于第二连接部12的末端处。
48.第二卡齿1211自第二连接部12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面伸出,即第二卡齿1211自第二连接部12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顶部伸出,且第二卡齿1211的第三长度方向与第一长度方向x平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x,以更好的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在被拉直过程中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错位,进而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连接的牢固性。
49.第二齿槽1212自第二连接部12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面凹陷,即第二齿槽1212自第二连接部12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的底部凹陷。其中,在第二长度方向y上,第二卡齿1211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的两个侧面齐平,且第二齿槽1212的两端也分别与上述的两个侧面齐平,以起到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连接的牢固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适当的提高第二卡齿组121的强度和刚度。此外,肋条2第一长度方向x上自主体1的第一端延伸至主体1与第二连接部12的交界处,即在本实施例中,肋条2不延伸至第二连接部12的上方。
5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齿1211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且第二齿槽1212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或直角梯形。优选地,位于第二连接部12首端处第二卡齿1211的横截面以及位于第二连接部12末端处的第二齿槽1212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而位于第二连接部12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12的末端之间的第二卡齿1211的横截面与第二齿槽1212的横截面都相同,且都为平行四边形。其中,位于第二连接部12首端处的第二卡齿1211与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1112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12末端处的第二齿槽1212与位于第一连接部11首端处的第一卡齿1111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12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12的末端之间的第二齿槽1212与第一连接部11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之间的第一卡齿1111相对应,且按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12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12的末端之间的第二卡齿1211与第一连接部11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11的末端之间的第一齿槽1112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
51.另外,第二卡齿1211面向橡胶止水带100第一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100第一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第二连接部12的长度l2为15厘米至40厘米,较优地,第二连接部12的长度l2为30厘米。通过对第二连接部12的长度设计,使得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能够具有足够长的连接长度,以保证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防止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缝隙或断开。
52.结合图6,当第二连接部12与第一配连接部11配合连接时,在一个第一卡齿1111位于一个相对应的第二齿槽1212内,一个第二卡齿1211位于一个相对应的第一齿槽1112内,且对接后橡胶止水带100的主体1的第一端可与主体1的第二端齐平对接,橡胶止水带100的肋条2的第一端可与肋条2的第二端齐平对接,从而保证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的平整性,避免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出现错位问题,以提高橡胶止水带100的安装位置精度及密封效果,对隧道进行更好的保护。
53.结合图7,当隧道完成初期支护101后,需要先进行防排水施工。当进行橡胶止水带100的施工时,由于被橡胶止水带100的自身材质原因,导致其在自重与自身柔软性的影响下会竖直方向上发生严重的下垂现象,这使得即使采用张拉设备也较难保证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整体的顺直度,因此,在进行橡胶止水带100的安装前,根据当前待施工隧道段的长度进行一定数量的托夹安装,从而形成张拉设备对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进行纵向张拉,托夹支撑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以防止其下垂。其中,托夹的设置也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减小张拉设备对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张拉力,使得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拉直更加容易操作。
54.托夹优选可采用圆钢制成一个u形夹,并在其高度的中部采用点焊的形式焊接一根螺纹钢以形成支杆,随后将支杆采用点焊的焊接至仰拱模板的边沿。优选地,托夹的布置按照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间隔1.2米/个至1.5米/个进行布置。
55.接着,根据当前待施工隧道段的长度进行一定数量的橡胶止水带100拼接,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进行拼接时,采用清洁剂对第一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连接部11进行清洁后在第一卡齿组111上均匀涂抹胶粘剂,采用清洁剂对第二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连接部12进行清洁后在第二卡齿组121上均匀涂抹胶粘剂;随后对第一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连接部12进行对接,对接方式可参考前述内容及图5,故在此不进行重复赘述。当第一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连接部12对接完成后,采用防水胶带包裹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100的连接处(包括第一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段橡胶止水带100的第二连接部12),并用橡皮锤敲打连接处或用辊筒挤压连接处,以使得连接处内的气泡被挤压清除,从而避免连接处出现缝隙或断开,保证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防水效果。
56.当橡胶止水带100拼接完成后,将橡胶止水带100放置到托夹的u形夹的开口内,随后采用扎丝对托夹和橡胶止水带100进行绑扎固定,防止进行衬砌施工过程中橡胶止水带100发生时上浮。接着,进行张拉设备的安装,并使张拉设备对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进行拉直,其中,张拉设备对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拉力不宜过大,仅需要保证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的纵向延展性能够满足安装要求即可,避免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由于被过
度张拉而导致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100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收缩反弹。
57.接着,进而隧道的衬砌施工(包括仰拱102施工和二次衬砌103施工),当隧道的衬砌施工完成后,当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张拉设备及仰拱模板,其中,由于托夹与仰拱模板的边沿采用点焊接连接,因此,在进行托夹与仰拱模板的拆除时采用工具锤敲击托夹与仰拱模板的连接处即可对托夹与仰拱模板进行分离。
58.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橡胶止水带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连接处的牢固性,避免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由于连接不严实而出现防水质量问题,此外,采用该橡胶止水带是预制出场的,因此能够更好提高橡胶止水带的施工速度,再者,由于橡胶止水带上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设计,使得拼接后的橡胶止水带在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之间不会出现相互移动,进而避免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出现缝隙或断开。
59.橡胶止水带第二实施例
60.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卡齿、第一齿槽、第二卡齿和第二齿槽的横截面形状,具体地,如在本实施例中:
61.第一卡齿31的横截面为梯形,且第一齿槽32的横截面为梯形。优选地,位于第一连接部首端处的第一卡齿31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32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且位于第一连接部首端处的第一卡齿31的横截面与位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32的横截面相同;而位于第一连接部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一卡齿31的横截面和第一齿槽32的横截面都相同,且都均为等腰梯形。其中,第一卡齿31面向橡胶止水带3的第二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3的第二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3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3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62.第二卡齿33的横截面为梯形,且第二齿槽34的横截面为梯形。优选地,位于第二连接部首端处第二卡齿33的横截面以及位于第二连接部末端处的第二齿槽34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而位于第二连接部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二卡齿33的横截面与第二齿槽34的横截面都相同,且都为等腰梯形。其中,位于第二连接部首端处第二卡齿33与位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处的第一齿槽32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末端处的第二齿槽34与位于第一连接部首端处的第一卡齿31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二齿槽34与第一连接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一卡齿31相对应,且按两者的横截面相同;位于第二连接部的首端与第二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二卡齿33与第一连接部的首端与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之间的第一齿槽32相对应,且两者的横截面相同。
63.另外,第二卡齿33面向橡胶止水带3第一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3第一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3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3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64.橡胶止水带第三实施例
65.参照图9,本实施例与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卡齿、第一齿槽、第二卡齿和第二齿槽的横截面形状,具体地,如在本实施例中:
66.第一卡齿41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第一齿槽42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其中,第一
卡齿41面向橡胶止水带4的第二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4的第二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4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4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67.第二卡齿43的横截面为梯形,且第二齿槽44的横截面为梯形。其中,第一卡齿41的横截面、第一齿槽42的横截面、第二卡齿43的横截面和第二齿槽44的横截面均相同。此外,另外,第二卡齿43面向橡胶止水带4第一端的一面倾斜朝向橡胶止水带4第一端设置,以更好的防止连接后的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4在第一长度方向x上相对移动,进而防止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4的连接处出现间隙或断开。
68.橡胶止水带第四实施例
69.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与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卡齿、第一齿槽、第二卡齿和第二齿槽的横截面形状,具体地,如在本实施例中:
70.第一卡齿5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且第一齿槽5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卡齿5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且第二齿槽5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当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5进行连接时,第一段橡胶止水带5的第一连接部上的一个第一卡齿51与第二段橡胶止水带5的第二连接部上相对应的一个第二齿槽54啮合,第二段橡胶止水带5的第二连接部上的一个第二卡齿53与第一段橡胶止水带5的第一连接部上相对应的一个第一齿槽52啮合。
71.本实施例中橡胶止水带5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设计同样可以保证当拼接后的两段以上的橡胶止水带5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5不会在第一长度方向上出现相互移动,同时还能够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5的连接处不会出现缝隙或断开。
72.橡胶止水带第五实施例
73.本实施例与橡胶止水带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卡齿、第一齿槽、第二卡齿和第二齿槽的横截面形状,具体地,如在本实施例中:
74.第一卡齿的横截面为矩形,且第一齿槽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卡齿的横截面为矩形,且第二齿槽的横截面为矩形。当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进行连接时,第一段橡胶止水带的第一连接部上的一个第一卡齿与第二段橡胶止水带的第二连接部上相对应的一个第二齿槽啮合,第二段橡胶止水带的第二连接部上的一个第二卡齿与第一段橡胶止水带的第一连接部上相对应的一个第一齿槽啮合。
75.本实施例中橡胶止水带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设计同样可以保证当拼接后的两段以上的橡胶止水带被拉直时,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不会在第一长度方向上出现相互移动,同时还能够相邻两段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处不会出现缝隙或断开。
76.橡胶止水带第六实施例
77.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齿组61的数量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第一卡齿组61沿主体6的宽度方向w并列分布,且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两组第一卡齿组6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611,第二卡齿组的数量为两组以上,两组以上的第二卡齿组沿宽度方向w并列分布,且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两组第二卡齿组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时,两组以上的第一卡齿组61与两组以上的第二卡齿组一一对应。
78.由上可见,上述结构设计在保证相邻两段背贴式止水带60连接的牢固性的同时,又能够增加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接触面积,以起到进一步提高相邻两段背贴式止水
带60连接的牢固性的效果。
79.橡胶止水带第七实施例
80.参照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橡胶止水带为中埋式止水带,其中,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二连接部712优选均设置于中埋式止水带的主体上71,且第一连接部711的结构和第二连接部712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711成型于中埋式止水带7第一端的第一面上,第二连接部712成型于中埋式止水带7的第二端的第二面上。此外,在中埋式止水带7的第一面上且在第一长度方向上,中埋止水带7的肋条72自中埋式止水带7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一连接部711与主体71的交界处;在中埋式止水带7的第二面上且在第一长度方向上,肋条72自中埋式止水带7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部712与主体71的交界处。由于对中埋式止水带7进行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二连接部712的设计原理与橡胶止水带为背贴式止水带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设计原理一致,故在此不进行重复举例说明。
81.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