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6329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9]在井网设置时,使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和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关于水平井段11轴对称。优化设计辅助排气井3的位置,可以在平面及纵向上拽拉火线,从而避免火线突破生产井,实现火线的良性扩展。
[0030]其中,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量与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的比值为1/2,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量与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的比值为1/2,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与注气直井2的注气速度的比值为1/4至1/3,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与注气直井2的注气速度的比值为1/4至1/3。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减至未设辅助排气井3时的2/3,减小了因大量排气而造成的过早气窜、气锁、火线过早突破的风险。
[0031]在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中,自水平井段11的端部至水平井段11的跟部方向的第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为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 ;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注气直井2之间的距离为20米;沿垂直于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水平井段11之间的距离为20米。在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中,相邻的两个前辅助排气直井之间的距离为50米至60米。
[003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注气直井2与水平生产井I的端部之间的所述设定的距离为3米至5米。注气直井2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辅助排气井3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水平井段11的长度为100米至1000米,竖直井段12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
[0033]下面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
[0034]步骤一,火线形成及扩展阶段;在水平井段11的一侧设置第一口辅助排气井,即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 ;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注气直井2之间的距离为20米;沿垂直于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水平井段11之间的距离为20米;在水平井段11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口辅助排气井,即第一后辅助排气直井321,第一后辅助排气直井321与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关于水平井段11轴对称。
[0035]当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距离注气直井2较近时,火线会很快突破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不能有效起到牵引火线的作用;而当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距离注气直井2较远时,火线受前期吞吐温场的影响发生偏移,不能起到扩大火线扩展范围的作用;经现场测定,当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注气直井2之间的距离为20米,且沿垂直于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注气直井2之间的距离为20米时,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可有效拽拉火线,并扩大火线扩展范围。
[0036]步骤二,稳定燃烧阶段;在水平井段11的一侧,沿着水平井段11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前辅助排气直井312、第三前辅助排气直井313等,且相邻的两个前辅助排气直井之间的距离为50米至60米,即,第二前辅助排气直井312与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之间的距离,和第三前辅助排气直井313与第二前辅助排气直井312之间的距离均为50米至60米,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第二前辅助排气直井312和第三前辅助排气直井313组成了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根据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和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关于水平井段11轴对称,在水平井段11的另一侧,依次设置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的第二后辅助排气直井322、第三后辅助排气直井323。
[0037]在稳定燃烧阶段,随着两口辅助排气井之间距离的增加,火线前缘与水平井段11的夹角逐渐变小,当超过60米时,在火线推进过程中,前缘会波及到水平井段11,进而易突破水平生产井1,则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生产结束。当辅助排气井井距为50米至60米时,对火线的拽拉效果较好。
[0038]步骤三,注气直井2、所有辅助排气井分别射开油层上部及中上部。
[0039]步骤四,水平生产井1、注气直井2、所有辅助排气井同步蒸汽吞吐预热,直至形成统一连续的热连通,且形成泄油腔体,进入重力火驱后,火线能够快速形成并均衡发展。
[0040]步骤五,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和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量与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的比值为1/2,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和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与注气直井2的注气速度的比值为1/4至1/3。
[0041]在火驱辅助重力泄油过程中,产量随排气量的减少而急剧下降,火线前缘温度随排气量的减少而降低,同时波及范围缩小,油藏压力上升,火驱效果变差甚至停产,当辅助排气井开启,排气量为水平生产井1/2,排气速度为注气速度的1/4至1/3时,前缘温度及油藏压力较为稳定,火驱生产得以平稳顺利进行。
[0042]本实用新型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的体积波及状如图2所示,相较于现有技术图4所示的体积波及状况,从图中很容易能够看出,其火线的扩展范围明显增大,且能够在平面内及纵向上拽拉火线,避免火线突破水平生产井1,实现了火线的良性扩展。与现有技术中未设置辅助排气井的火驱辅助重力泄油井网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增加至少10%。
[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应当地涵盖了与本案创新点有关的其他组合及具体应用。
【主权项】
1.一种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网结构包括水平生产井(I)、注气直井(2)和辅助排气井(3),注气直井(2)与水平生产井(I)位于一个平面内,水平生产井(I)含有水平井段(11)和竖直井段(12),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注气直井(2)与水平生产井(I)的端部之间间隔设定的距离,辅助排气井(3)设置在水平井段(11)的一侧或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辅助排气井(3)包括分别设置在水平井段(11)两侧的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和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含有多个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设置的前辅助排气直井,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含有多个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设置的后辅助排气直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和后辅助排气直井组(32)关于水平井段(11)轴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量与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的比值为1/2,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量与水平生产井(I)的排气量的比值为1/2,每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与注气直井(2)的注气速度的比值为1/4至1/3,每一口所述后辅助排气直井的排气速度与注气直井(2)的注气速度的比值为1/4至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中,自水平井段(11)的端部至水平井段(11)的跟部方向的第一口所述前辅助排气直井为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沿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注气直井(2)之间的距离为20米,沿垂直于水平井段(11)的方向,第一前辅助排气直井(311)与水平井段(11)之间的距离为20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辅助排气直井组(31)中,相邻的两个前辅助排气直井之间的距离为50米至60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气直井(2)与水平生产井(I)的端部之间的所述设定的距离为3米至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气直井(2)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辅助排气井(3)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水平井段(11)的长度为100米至1000米,竖直井段(12)的深度为800米至1500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包括水平生产井、注气直井和辅助排气井,注气直井与水平生产井位于一个平面内,水平生产井含有水平井段和竖直井段,沿水平井段的方向,注气直井与水平生产井的端部之间间隔设定的距离,辅助排气井设置在水平井段的一侧或两侧。本实用新型的利用排气井调整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火线形态的井网结构,能够有效扩大火驱辅助重力泄油开采时火线扩展的范围,提高状稠油油藏火烧油层采收率。
【IPC分类】E21B43-243
【公开号】CN204371284
【申请号】CN201420801255
【发明人】李晓漫, 孙洪军, 宫宇宁, 李秀明, 王建伟, 徐丹, 户昶昊, 周广兴, 张甜甜, 焦春宇, 吴迪楠, 尚策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