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混水两用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604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清混水两用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尤其是一种清混水两用离心泵。
背景技术
传统水泵一般只能适用于清水中工作,而在混有杂物和泥水的混水中则不能正常工作,但实际生产中却往往是在混水中工作,它的使用寿命较短,耐用性差,吸水、出水扬程偏低,效率低,其根本原因是叶轮结构设计不合理,叶片间距太小,同时叶轮与泵壳间隙太大,不能切碎吸入的杂物,又达不到自动排空气的目的而影响水泵的正常工作效率,同时要经常灌注引水,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拆装,能除杂物的清混水两用离心泵,特别适用于农村灌溉排水。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它主要包括泵体、泵轴、轴承、叶轮、支架、进水口、出水口,其中叶轮套装在泵轴上,并设置在泵体内圆腔内,在泵轴两端套有轴承,支架支承泵体,叶轮叶子的横截面为准三角形,其外侧面为圆柱曲面,内侧面为凹曲面,另一侧面为平面,叶子排列成圆柱形叶轮,泵体圆空腔内壁设有一圆弧形凸部与叶轮叶子的外侧面紧密配合且相切,泵体的出水口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内圆腔中心轴,水泵进水口接多弯头管,其一弯头高于水泵壳进水口内径的2/3。
叶轮的叶子与泵体内腔的圆弧形凸部之间间隙为0.2mm-0.4mm。
泵体上的出水口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内圆腔中心轴1/2。
水泵进水口接的弯管设有45°和90°的弯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叶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泵体结构剖示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弯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泵体1、泵轴2、轴承3、叶轮4、支架5、进水口6、出水口7、叶轮4套装在泵轴2上,并设置在泵体1内圆腔内,整个泵轴2由套在其两端的轴承3支承,支架5支承泵体1、叶轮4的叶子8与横截面为准三角形,其外侧面为圆柱曲面,内侧面为凹曲面,另一侧面为平面,叶子8排列组合成圆柱形叶轮4,泵体1内圆腔内壁设有一圆弧形凸部9与叶轮叶子8的外侧面紧密配合且相切,其中间隙为0.2mm-0.4mm,泵体1的出水口7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1内圆腔中心轴1/2;化水泵进水管口6接一多弯头管,其90°弯头高于水泵壳进水口7内径的2/3,45°弯头靠近进水口7。
在混水中抽水过程中,杂物吸入泵内,由于叶轮4的叶子8的外侧面与泵体1内圆腔由壁上的圆弧形凸部9紧密配合相切,可以把草、砂石、鱼、田螺等杂物切碎,由水的冲击力随水排出,不会发生缠绕现象。
由于把泵的出水口7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1内圆腔中心轴1/2,当通过进水口6进入了空气到泵内时,会自动排出空气抽水,不会因为有空气流入而抽不出水或减少流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泵的稳定性。
由于水泵进水口6装有45°和90°多弯头管10,使90°的弯头11高于水泵壳进水口6内径2/3,首次灌引水时,泵壳内有2/3的引水,开动动力,在1-2分钟内,水泵就可以正常出水(叶轮会自动排空气),停车后,再抽水时就不必再灌引水,这样就解决了灌引水的麻烦。
由于泵轴结构间隔小易加工,从轴承位置到叶轮位置长度短而粗,减少使用中弯曲,使泵轴不易变形,加工又方便,且折装方便。
从上述可知,本发明通过对普通离心式水泵的改进,使泵具有自动除草排气抽水功能,其结构合理,成本低,方便拆装维修,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适用于农村清混水中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清混水两用离心泵,主要包括泵体、泵轴、轴承、叶轮、支架、进水口、出水口,其中叶轮套装在泵轴上,并设置在泵体内圆空腔内,轴承套装在泵轴两端,支架支承泵体,其特征在于叶轮叶子的横截面为准三角形,其外侧面为圆柱曲面,内侧面为凹曲面,另一侧面为平面,叶子排列成圆柱形叶轮,泵体内圆腔内壁设有一圆弧型凹部与叶轮叶子的外侧面紧密配合且相切,泵体的出水口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内圆腔中心轴,水泵进水口接一多弯头管,其一弯头高于水泵壳进水口内径2/3。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混水两用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叶轮的叶子与泵体内腔圆弧形凸部之间间隙为0.2mm-0.4mm。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混水两用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泵体的出水口的中心轴线偏离泵体内圆腔中心轴1/2。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混水两用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多弯头管设有45°和90°的弯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混水两用离心泵。它主要包括泵体、泵轴、轴承、叶轮、支架、进水口、出水口、叶轮套装在泵轴上,并设置在泵体内圆腔内,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的叶子的横截面为准三角形,泵体圆空腔内壁设有一圆弧形凸部与叶轮叶子的外侧面紧密配合且相切,且水泵进水口接一弯管,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能达到自动除去泵内杂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解决了经常灌引水的问题,尤其适用于农村清混水中作业。
文档编号F04D29/24GK1624331SQ200310121910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7日
发明者袁他山 申请人:袁他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