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用潜水电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343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井用潜水电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特别是涉及一种井用的设置在水内的潜水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潜水电泵叶轮与轴为固定式,叶轮口环与导流壳有径向间隙,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泵启动时对结构件的冲击损伤大,而且当水中泥沙多时,叶轮极易磨损。目前生产的潜水电机大致分为干式、充油式和湿式这三种形式。干式、充油式电机的缺点是密封复杂且可靠性不高,尤其是电机引接线的密封处更容易进水而导致电机烧毁;湿式电机的缺点是定、转子直接与水接触,极易腐蚀,使用寿命不长。传统的潜水电机结构复杂,装配工艺难度大,整机性能不易保证。因此,生产一种工艺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可以潜入深水中工作的潜水泵,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用潜水电泵,其目的是解决传统的电泵过流部件易磨损,防砂能力低,电机密封可靠性不高,装配工艺复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该电泵主要由井用潜水泵和井用潜水电机构成,井用潜水泵的动力输入端的联架与井用潜水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的上端盖通过双头螺柱和螺母紧固连接;井用潜水电机的转子轴上端穿过上端盖与井用潜水泵的泵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转子轴与上端盖的相接处设有防砂部分;上端盖上设有通过导线与定子绕组连接的插座,与电源连接的插头与插座配合;并用潜水泵主要由销、联架、泵套、泵件组合、出水壳、泵轴、滑动轴承组成;泵套内的泵轴上设有由若干泵件组合堆叠而成的过流部件;井用潜水电机主要由上端盖、机械密封、上轴承、定子、转子、下端盖、角接触轴承、电机筒、调压囊、压盖组成;定子与电机筒采用间隙配合装在电机筒内,定子和上端盖之间设有上支承环,定子和下端盖之间设有下支承环、支承片,下端盖上与支承片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定子位置的旋进螺钉,通过调整旋进螺钉推动支承片、下支承环、定子、上支承环与上端盖紧密接触,实现定子的定位,定子内设有转子,转子轴的下端设置在下端盖的角接触轴承中,下端盖上与转子轴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转子位置的调整螺丝钉,调整螺丝钉下端设有锁紧螺母。
井用潜水泵的销钉在径向上适当位置设有与轴线垂直且通过轴线的螺纹孔,井用潜水泵的泵套两端设有圆周均布的若干孔,联架和出水壳的外圆设有可以容纳销钉的圆环,销钉穿过泵套圆孔伸入联架的圆环内,且保证销钉在泵套的外端露出长度大于0.5毫米,泵套的一端与联架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和螺钉紧固连接,泵套的另一端与出水壳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和螺钉紧固连接后夹紧泵套内的若干泵件组合。
泵件组合由叶轮套、导叶、叶轮组成,叶轮设置叶轮套内,叶轮上设有导叶,叶轮套底部有入水口,叶轮口环带有1-3条环形沟槽的下端面与叶轮套镶件形成小间隙平面轴向密封,叶轮与泵轴间隙配合,轴向上不固定。
井用潜水电机的电机筒内壁设有定位突起,定位突起为电机筒上沿轴向分布的1~5条凹形沟槽形成,定子和下端盖的外周壁上设有与定位突起相对应的定位槽,装配后定位突起装入定位槽内。
上端盖外圆设有圆周分布的若干径向孔,电机筒上端同样设有圆周分布的若干径向孔,一端带有凸缘、内孔为螺纹的销钉置入电机筒和上端盖的孔内且与之配合,用螺钉与上端盖紧固联接且夹紧电机筒。
插座主要由密封圈、支座、插针组成,在电机筒内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固定连接。
插头主要由电缆线、带有方向标记的外壳、固定胶脂、压板、插孔、密封绝缘体组成,插座的插针插入插头的插孔内,插头的压板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外固定连接。
防砂部分由防砂座、轴肩垫、带有唇形结构的橡胶甩砂环组成,它们设置在上端盖外的转子轴上,与联轴器的斜面配合实现防砂、甩砂。
3、优点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的电泵过流部件易磨损,防砂能力低,电机密封可靠性不高,装配工艺复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优点如下1、泵件组合的堆叠结构便于组织生产、易于装配,又有利于以后维修。
2、密封好,防泥砂效果好,寿命长不易损坏,叶轮口环采用轴向密封形式,而不是传统的径向密封,此间隙的大小在装配过程中可调整控制,这有利于水泵性能的保证;泵件组合中叶轮与泵轴采用间隙配合,且在轴向上不固定,即叶轮可在轴上浮动,这种结构使泵在启动时,大大减轻了对结构部件的冲击损伤,而且当泵在运转过程中,有泥沙通过口环间隙时,由于叶轮有浮动功能,可保证泥沙顺利通过,且减小对叶轮、叶轮套的摩损,大大的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
3、定子、下端盖等各件的外径与电机筒的内孔采用间隙配合,这既有利于定位尺寸的调整,又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零件加工精度。
4、电机上端盖和电机筒通过圆周均布的若干个销钉和螺钉紧固联接,这种结构定位准确、简单可靠,便于安装维护。
5、插头、插座结构的特点是密封可靠、结构紧凑、安装拆卸方便。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要外观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井用潜水泵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泵件组合堆叠结构的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泵件组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出水壳与泵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图5的A-A向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井用潜水电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上端盖与电机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为图7的B-B向示意图;附图10为图7的K向示意图;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筒内定位突起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为图11的I处放大示意图;附图13为图11的M向示意图;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图1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7为图1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等部件在上端盖上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井用潜水电泵,该电泵主要由井用潜水泵51和井用潜水电机1构成,井用潜水泵51的动力输入端的联架7与井用潜水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的上端盖22通过双头螺柱3和螺母2紧固连接,如附图2所示,井用潜水泵51的泵轴41与井用潜水电机1的转子轴通过花键联轴器4连接,它将动力传递给泵,实现能量的转换;井用潜水泵51主要由销6、联架7、泵套8、泵件组合9、出水壳10、泵轴41、滑动轴承40组成;如附图3所示,泵套8内的泵轴41上设有若干个泵件组合9堆叠而成过流部件,泵件组合9的数量可根据性能需要设置,如附图4所示,泵件组合9由叶轮套12、导叶13、叶轮14组成,叶轮设置叶轮套12内,叶轮14上部设有导叶13,叶轮套12底部有入水口,叶轮口环的下端面与叶轮套镶件16形成小间隙平面轴向密封,叶轮与泵轴间隙配合,轴向上不固定,即叶轮14可在轴上浮动,这种结构使泵在启动时,大大减轻了对结构部件的冲击损伤,而且当泵在运转过程中,有泥沙通过口环间隙时,由于叶轮有浮动功能,可保证泥沙顺利通过,且减小对叶轮、叶轮套的摩损,大大的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如附图5、附图6所示,井用潜水泵51的泵套8的一端与出水壳10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6和螺钉11紧固连接,泵套8的另一端与联架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和螺钉紧固连接后夹紧泵套8内的若干个堆叠的泵件组合9,以实现泵的性能要求;如附图7所示,井用潜水电机1主要由上端盖22、机械密封、上轴承、定子29、转子30、下端盖33、角接触轴承34、电机筒31、调压囊38、压盖39组成;定子29与电机筒31间隙配合设在电机筒31内,定子29和上端盖22之间设有上支承环28,定子29和下端盖之间设有下支承环32、支承片19,下端盖33上与支承片19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定子位置的旋进螺钉17,通过调整旋进螺钉17推动支承片19、下支承环32、定子29、上支承环28直至与上端盖22贴紧为止,实现定子的定位;定子29内设有转子30,转子轴的下端设置在下端盖33的角接触轴承34中,下端盖33上与转子轴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转子位置的调整螺丝钉36,调整螺丝钉36下端设有锁紧螺母37,转子位置在装配过程中可通过调整螺钉36的位置来调整,当转子到达合适位置时,锁紧螺母37以固定。它的另一特点是定子29、下端盖33等各件的外径与电机筒31的内孔采用间隙配合,这既有利于定位尺寸的调整,又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零件加工精度,如附图11所示,井用潜水电机1的电机筒31内壁设有定位突起,如附图12、附图13所示,电机筒内的定位突起为电机筒上沿轴向分布的1~5条凹形沟槽形成,定子29和下端盖33的外周壁上设有与定位突起相对应的定位槽,装配后定位突起装入定位槽内;如附图8、附图9、附图10所示,上端盖22设置在电机筒31的上端内通过圆周均布的若干个销钉20和螺钉21联接紧固;如附图7所示,转子轴的上端穿过上端盖22与井用潜水泵51的泵轴41连接,转子轴与上端盖22的相接处设有防砂部分,防砂部分由防砂座23、轴肩垫23、带有唇形结构的橡胶甩砂环25组成,它们设置在上端盖外的转子轴上,与联轴器4的斜面配合形成防砂、甩砂密封;上端盖22上设有通过导线与定子部分30的绕组连接的插座27,与插座27配合的是与电源连接的插头26,如附图14、附图15所示,插头26主要由电缆线42、外壳43、固定胶脂44、压板45、插孔46、密封绝缘体47组成,,插头26的压板45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外固定连接;如附图16、附图17所示,插座27主要由密封圈48、支座49、插针50组成,插座27的插针插入插头26的插孔内,在电机筒内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固定连接,它密封可靠、结构紧凑、安装拆卸方便;如附图18所示,显示出了插头等各件在上端盖上的分布情况,其中外壳标记52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将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水井或矿井内,接通电源,井用潜水电机工作后转子轴带动井用潜水泵轴转动,进行电能到机械能的转换,泵轴转动后带动泵套内堆叠的泵件组合内的叶轮转动,由于叶轮对水的离心力的作用,将水从出水口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该电泵主要由井用潜水泵(51)和井用潜水电机(1)构成,井用潜水泵(51)的动力输入端的联架(7)与井用潜水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的上端盖(22)通过双头螺柱和螺母紧固连接;井用潜水电机(1)的转子轴上端穿过上端盖(22)与井用潜水泵(51)的泵轴(41)通过联轴器(4)连接;转子轴与上端盖(22)的相接处设有防砂部分;上端盖(22)上设有通过导线与定子绕组连接的插座(27),与电源连接的插头(26)与插座(27)配合;井用潜水泵(51)主要由销(5)、联架(7)、泵套(8)、泵件组合(9)、出水壳(10)、泵轴(41)、滑动轴承(40)组成;泵套(8)内的泵轴(41)上设有由若干泵件组合(9)堆叠而成的过流部件;井用潜水电机(1)主要由上端盖(22)、机械密封、上轴承、定子(29)、转子(30)、下端盖(33)、角接触轴承(34)、电机筒(31)、调压囊(38)、压盖(39)组成;定子(29)与电机筒(31)采用间隙配合装在电机筒(31)内,定子(29)和上端盖(22)之间设有上支承环(28),定子(29)和下端盖(33)之间设有下支承环(32)、支承片(19),下端盖(33)上与支承片(19)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定子位置的旋进螺钉(36),通过调整旋进螺钉推动支承片(19)、下支承环(32)、定子(29)、上支承环(28)与上端盖(22)紧密接触,实现定子(29)的定位,定子(29)内设有转子(30),转子轴的下端设置在下端盖(33)的角接触轴承(34)中,下端盖(33)上与转子轴对应的位置设有调整转子位置的调整螺丝钉(36),调整螺丝钉(36)下端设有锁紧螺母(37)。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井用潜水泵(51)的销钉(6)在径向上适当位置设有与轴线垂直且通过轴线的螺纹孔,井用潜水泵(51)的泵套(8)两端设有圆周均布的若干孔,联架(7)和出水壳(10)的外圆设有可以容纳销钉(6)的圆环,销钉(6)穿过泵套(8)圆孔伸入联架的圆环内,且保证销钉(6)在泵套的外端露出长度大于0.5毫米,泵套(8)的一端与联架(7)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6)和螺钉(5)紧固连接,泵套(8)的另一端与出水壳(10)通过圆周方向均布的若干销钉和螺钉紧固连接后夹紧泵套(8)内的若干泵件组合(9)。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泵件组合(9)由叶轮套(12)、导叶(13)、叶轮(14)组成,叶轮设置叶轮套(12)内,叶轮上设有导叶,叶轮套(12)底部有入水口,叶轮口环带有1-3条环形沟槽的下端面与叶轮套镶件(16)形成小间隙平面轴向密封,叶轮与泵轴间隙配合,轴向上不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井用潜水电机(1)的电机筒(31)内壁设有定位突起,定位突起为电机筒上沿轴向分布的1~5条凹形沟槽形成,定子(29)和下端盖(33)的外周壁上设有与定位突起相对应的定位槽,装配后定位突起装入定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上端盖(22)外圆设有圆周分布的若干径向孔,电机筒(31)上端同样设有圆周分布的若干径向孔,一端带有凸缘、内孔为螺纹的销钉(20)置入电机筒和上端盖的孔内且与之配合,用螺钉(21)与上端盖紧固联接且夹紧电机筒。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插座(27)主要由密封圈(48)、支座(49)、插针(50)组成,在电机筒内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插头(26)主要由电缆线(42)、带有方向标记的外壳(43)、固定胶脂(44)、压板(45)、插孔(46)、密封绝缘体(47)组成,插座(27)的插针插入插头(26)的插孔内,插头(26)的压板(45)通过螺钉与电机上端盖外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井用潜水电泵,其特征在于防砂部分由防砂座(23)、轴肩垫(23)、带有唇形结构的橡胶甩砂环(25)组成,它们设置在上端盖外的转子轴上,与联轴器(4)的斜面配合实现防砂、甩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用潜水电泵,该电泵由井用潜水泵和井用潜水电机构成,井用潜水泵的动力输入端的联架与井用潜水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的上端盖紧固连接,井用潜水泵的泵轴与井用潜水电机的转子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井用潜水泵泵套内的泵轴上设有由若干泵件组合堆叠而成过流部件;井用潜水电机的定子与电机筒采用间隙配合装在电机筒内,通过调整装置,可以方便地对定子和转子进行调整定位。本实用新型易于装配和维修;电机引线部分采用插头、插座结构,大大的提高了整机的密封可靠性;防砂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有效的保护密封件,延长了整机的使用寿命,使本电机免维修成为可能。
文档编号F04D13/06GK2816425SQ20052009229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9日
发明者郑永恒 申请人:陈永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